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
    • 解析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1页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2页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3页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1页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2页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古诗词赏析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古诗词赏析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词赏析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8古诗词赏析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独乐园位于洛阳尊贤坊北国子监侧,并非偏僻之地。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答案】
    1.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首句写榴花掩映于绿叶之中欲开未开,红绿相间,或隐或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次句写槐树叶子浓密,似乎是浓云密布风雨欲来的架势,树影投地,显得昏暗沉沉 2.司马光诗“地偏”两字,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充满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怨恨情绪,内心孤独抑郁的悲哀,以及对门庭冷落,世态炎凉的叹息。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雨前庭院的寂静景象。前两句以榴花和槐树影暗示即将来临的雨势,展现出宁静而隐秘的自然之美。后两句通过小院偏僻无人、庭院青苔和鸟迹,表现司马光退隐后远离凡尘的孤寂,又透露出他内心的超然和自适。整首诗在平淡中见静默之美,体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1.本题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第一步,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第二步,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第三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的意思是:掩映在石榴叶中的花苞还没有完全开放。槐树的枝叶投下浓密的树影,好像山雨欲来的架势。描写的应该是农历五月仲夏大雨快要来时的场景。榴花是一种开而不全的状态,是一种欲放还收的状态。五月的槐树绿荫正浓,摄人心魄,吸足了水分的槐树叶,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氛围。“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来描述。但透过景物所给定的意象,隐约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郁闷的,所以描绘画面时应表达出一种昏昏沉沉地氛围。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陶渊明的“地自偏”出自“心远地自偏”,意为: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表达的是一种心灵摆脱尘嚣,离开官场,远遁俗世的快乐和舒畅。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而本诗中“小院地偏人不到”的意思是:小院地处偏僻,几乎没有人到来。结合给出的注释“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独乐园位于洛阳尊贤坊北国子监侧,并非偏僻之地”的内容可知,司马光笔下的“地偏”一则意指自己远离朝廷,淡于荣利;二则是说他不居枢要之后,宾客云散,门庭冷落。隐隐透露出一种英雄失意以后的落寞和怅惘。一个人呆在小院子里,地处偏僻,大概只有鸟雀来光顾了,在寂寥而又压抑的环境描写中,充满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怨恨情绪,内心孤独抑郁的悲哀,以及对门庭冷落,世态炎凉的叹息。
    (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数字在古诗词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诗颈联“连三月”写出 ,“抵万金”运用 手法,写出对家人的思念。
    4.同样是写“鸟”,该诗中的“鸟”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鸟”分别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3.战争时间之长 夸张
    4.该诗中的“鸟”运用拟人,写出诗人感伤时局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早莺”“新燕”描绘出早春的生机勃勃,抒发诗人对早春和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导语】《春望》通过描绘春天景色反衬国破家亡的悲痛,表现了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家人深切思念。诗中用“花溅泪”“鸟惊心”传达了哀痛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生动地体现战乱带来的苦难与思乡的迫切。全诗情感深挚,语言凝练。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写出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在战乱中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意象及情感分析。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本诗中的“鸟”传递出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痛苦之情。诗人因战乱离散而心惊,看到鸟儿也觉得伤感,此时的鸟成为了诗人痛苦情感的寄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诗中的“鸟”(早莺和新燕)传递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自然活力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里生机勃勃的鸟儿,展现出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欣喜。
    (23-24八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6.“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
    5.B
    6.“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导语】晏殊的《浣溪沙》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上阕以酒、新词、旧亭台等细节唤起对过去景象的回忆,触发对岁月无情的叹息;下阕用花落燕归、小园独步,展现无奈与惆怅。词风婉约,情感细腻。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无可奈何花落去”描述的是花儿凋落,人们对此感到无可奈何、无法挽留的情景。这既是对自然界中春花凋零的无奈接受,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而“似曾相识燕归来”则描绘了燕子归来的场景,这些燕子似乎与过去所见过的燕子有着某种熟悉感,让人产生了一种时光流转、似曾相识之感。所以“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表述错误,应该是词人既感到无可奈何,又觉得似曾相识,惋惜中有欣慰。
    故选B。
    6.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小园香径独徘徊”意思是: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独”字的本义为单独、独自。从全词来看,词人刚刚经历了对“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回忆,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又目睹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景象。在这样的情境下,“独”字凸显出词人没有他人陪伴,只能独自在小园中徘徊。这种独处的状态强化了他内心的孤独感,他的思绪无人分享,只能自己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中。词中的“小园香径”本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环境,但词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却是独自行动。此时的小园,有落花飘洒在小径上,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正在消逝,这与词人的孤独状态相呼应。“独”字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更加深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他独自面对这即将消逝的春色,联想到自己的孤独处境以及时光一去不复返,心中生出无限的悲凉。
    (23-24八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中一首诗颈联的画面
    8.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不同,请你试着分析。
    【答案】
    7.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牧人正赶着一群肥壮的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收获的猎物归来 8.《野望》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苦闷和惆怅之情。《黄鹤楼》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画面内容需立足于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合联想想象,进行细腻的描写即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据此可以描写为: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为: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展现的是日暮时分,人们都各自带着自己的收获返回自己的家园,展现的是田园之景,据此可描写为:夕阳斜照,山林间牧童轻挥竹鞭,驱赶着悠闲的小牛缓缓归家;不远处,猎人也满载而归,马背上驮着几只猎物,踏着晚霞的余晖,渐行渐近。
    8.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黄鹤楼》: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眼前的空旷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渺远的意境,同时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诗的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直接爆发出来,尤其是“使人愁”三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所以采用的是尾联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野望》:全诗通过描绘诗人薄暮时分在野外所见的自然景象和牧人、猎马等生活场景,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些景物和画面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它们所营造出的宁静、孤寂的氛围,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感叹,诗人借用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所以本诗尾联运用典故间接抒情。
    (23-24八年级上·陕西咸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展示的画面。
    10.这两首诗同样描写春景,但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请你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9.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10.《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根据诗句意思,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即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示例:叛军攻占了京城长安,城市还是原来的样子,却满目凄凉。春天到了,破旧的宫殿了,渺无人迹,只有野草长的很高。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春望》全篇情景交融,借情抒情。前四句重在绘景,通过“山河”“草木”“花鸟”描绘出长安凄惨衰败之景,通过“破”“深”“溅泪”“惊心”可知,景中有苦闷愁痛之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的情感。后四句重在抒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里既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又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抒发了沉痛的伤己之情。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钱塘湖春行》首联点明游玩的地点,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寄景于情,从春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3-24八年级上·云南文山·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壮景抒怀,请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
    12.以上两首词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请分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1.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要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12.《如梦令》写了作者年少出游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早期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之情。《渔家傲》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1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抓住具体景物,根据诗歌的情境和感情,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细腻描写。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干帆舞”的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朦朦胧胧。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本句叙写的意象有天、云、雾、星河、千帆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罩着大海波涛的场景。天空中,银河转动,繁星点点投向江面,有无数轻舟逐浪追波,展现了干帆竞渡般的辽阔无垠的壮美图画。
    1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如梦令》是作者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两句中的“兴尽”表明兴致之高,“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本首小词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境界优美怡人,流露出作者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之情。
    《渔家傲》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结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可知,诗人认为自己尽管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结合“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知,正因为诗人认为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所以她才梦想仙境,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因此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23-24八年级上·广西柳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本诗由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历来享有盛名。
    B.一、二句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渲染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
    C.三、四句作者从正面描写战争场面,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战争的惨烈。
    D.五、六句写了驰援部队乘夜偷袭,击鼓助威,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14.请赏析诗歌的结尾两句。
    【答案】
    13.C
    14.用典。化用黄金台和玉龙的典故(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抒写了守边将士忘身报国之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
    13.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C.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根据“角声”“凝夜紫”可知,三、四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争气氛,从侧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惨烈之感。本项中“正面描写”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23-24八年级上·云南保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16.请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15.C
    16.“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写战争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凝结在大地上的胭脂般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诗人用胭脂色和紫红色渲染出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解析】
    1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表述错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两句是说,驰援部队的将士们红旗半卷,长途奔袭,轻兵夜进,在易水岸边接敌,战斗残酷激烈;尽管秋霜浓重,夜气寒冷,战鼓声音低咽,但将士们士气高昂,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两句诗蕴含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场面壮阔真实。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雁门太守行》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诗句“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是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写出了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从视觉上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衬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请鉴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7.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鸟原本能愉悦心情,但因感时而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悲。
    18.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春天已至,鲜花盛开,禽鸟鸣啼,是乐景;而写出“国破时”的感受,“恨别”时忧愁,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具体描绘了花鸟因国家的战乱、国事的艰难都为之落泪和惊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因时伤怀的忧愁,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8.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23-24八年级上·河南安阳·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9.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却“欲辨已忘言”。
    20.学完本诗后,小文有这样的疑问:“山气、飞鸟皆为‘望’中所得,诗人为何说悠然‘见’南山呢?”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诗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
    19.车马喧 真意
    20.我认为“见”字好。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 “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解析】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依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可知,本句句意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居所虽在尘世之中,却能远离世俗的喧嚣,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故填写:车马喧。
    第二空:诗的结尾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真意”指的是诗人在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真谛,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深刻感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体会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世俗的境界。此时,言语已经无法完全表达出这种深刻的感悟,所以诗人说“欲辨已忘言”。故填写:真意。
    2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从诗歌的意境营造来看,全诗描绘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宁静与悠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篇便奠定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宁静的基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南山,这种“见”的状态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刻意的寻找和期盼,完全符合诗人此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果用“望”字,就会带有一种目的性和主动性,仿佛诗人是特意去寻找南山,这与整首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不相符。
    从诗人的情感表达来说,“见”字更好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诗人在田园中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南山不是作为一个被观赏的对象而存在,而是在诗人不经意的一瞥中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见”的方式,让诗人与南山之间没有了距离感,仿佛南山就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望”字则会在诗人与南山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使诗人对南山的观察显得较为刻意,无法充分表达诗人与自然的亲密融合。
    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来看,“见”字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悠然心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宁静的田园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好。而“望”字则会使诗歌显得较为平淡,缺乏这种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更好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与全诗的风格相得益彰。
    (23-24八年级上·云南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仿佛梦魂……归何处”一句用想象手法,写天帝询问词人想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B.下片“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C.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D.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壮丽景象,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22.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21.B
    22.展现了一位有才华有理想的诗人形象,她不满、不屈从现实,内心苦闷,但苦难磨灭不了她的追求与向往。
    【解析】
    2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词内容。
    B.“‘谩’字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的理解赏析不正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词人以“谩”字感慨自己虽能写出惊人之句,却空有才华,无人欣赏,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故选B。
    2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结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可知,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表达了她理想的追求;
    结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可知,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表现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形象;
    结合“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知,诗句叙写词人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3.(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期末)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品读画横线的句子,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
    【答案】
    (1)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根据诗意,发挥想象,描绘出画面,语言生动形象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示例:傍晚时分,远处传来万马奔腾的声音,登上城楼远望,只见敌军滚滚而来,就像黑云翻卷一般,似乎要城墙吞没,我军将士临危不惧,严阵以待,土气昂扬,在阳光的照射下,战士们的铠甲闪烁着一片金光。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战士们只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手携宝剑,视死如归。其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全体将士们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3-24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4.有人说“‘有人楼上愁’这句交代了景的落点,情的缘起”。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同样是写“鸟”,本词中的“鸟”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的“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作答。
    【答案】
    24.结构上;词人由这句自然过渡到下阕,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阕的写秋季山林景象过渡到下阕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词人急于寻求归程的惆怅、落寞情绪。(意对即可)
    25.本词中作者用急飞的宿鸟反衬自己的落寞无依,看到归巢的鸟儿词人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陶渊明诗中的鸟是写诗人看到结伴而归的鸟儿而产生的自在悠闲的心境。
    【解析】
    24.本次考查词句鉴赏。通过阅读可知,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开头两句为远景,远处碧绿的山色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也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这些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抒发人的情态和情感。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词中的“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接着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寞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结合下句“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23-24八年级上·北京西城·期末)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6.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前两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三四句中的“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体现了① ;五六句中的“② ”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而“临易水”则运用典故暗示了将士们的豪情。
    27.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画线句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所呈现出的画面。
    28.本诗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都明确表达了将士们的决心,请结合两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
    26.战争规模大(或“战斗激烈”等) 半卷红旗
    27.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28.示例:《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都明确表达出了将士们英勇奋战、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和理解。
    (1)“角声满天秋色里”的意思是,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从听觉角度,刻画出车穀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鏖战,侧面写出了战争规模大,战斗非常惨烈。故空①可填:战争规模大(或“战斗激烈”等)。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意思是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半卷红旗”是视觉角度,“霜重鼓寒”是听觉角度。故空②应填:半卷红旗。
    27.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本诗首联、领联、颈联中均有两个色彩的词语,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画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是: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示例:敌军的力量像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忽然,太阳光投射在战士鱼鳞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声中,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暗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白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郁闷低沉。据此回答即可。
    2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雁门太守行》首联用“黑云压成”写出战场敌人迫近的紧张气氛,颔联用“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惨烈,颈联用“临易水”的典故表达出将士们奋起反击的勇猛与豪情,最后在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借用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铸造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出将士们愿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的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从军行》前两句诗写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为国杀敌建功的豪情壮志。
    据此作答即可。
    29.(23-24八年级上·天津河东·期末)
    下面对《饮酒(其五)》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意指远离官场,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
    C.“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表达了诗人无所事事的孤独之感。
    D.“欲辨已忘言”意思是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鉴赏。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诗人采菊时,一抬头忽然望见南山的风景很好。诗人远离尘嚣,心境悠然,以一种超脱的眼光看待人生和自然,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悠然”表达的是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孤独之感。
    故选C。
    (23-24八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
    欣赏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0.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
    31.这首诗的颔联有两个动词分别是什么?请你找出来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30.行 早春的喜爱
    31.“争”、“啄”二字用得巧妙,“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
    【解析】
    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钱塘湖春行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春行走之所见,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结束,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诗人描写了一路行来所见的景象。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以“春”为着眼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抒发了诗人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
    3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句子,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颔联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两个动词,一是“争”,一是“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莺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日的温暖,让人感觉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描写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莺在歌,燕在舞,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23-24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翠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卿:诗人的好友。②楚:指江西,古为南楚。③逐客:指被贬逐出京的官员。
    32.“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的“迷”字有何妙处?
    33.“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两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32.①“迷”是“迷蒙”的意思。②生动形象的描绘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的秋色一片迷蒙的景色。③暗示离人前途渺茫,暗含着诗人对好友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33.①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和对朋友遭受贬谪、前途渺茫的关心和同情;③和对朋友人格的赞赏和激励之意。
    【解析】3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迷”字的意思是“迷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在秋雨之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抹水雾,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前方景物迷蒙,正如诗人的前路迷蒙,所以这个“迷”字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3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这两句诗从正面表白心情,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心中充满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34.(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
    浣溪沙①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早,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此为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所作。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词都以“浣溪沙”为词牌名,【甲】词委婉含蓄,蕴含物是人非的怀旧之感,【乙】词清新质朴,蕴含体恤民情的悠闲之意。
    B.【甲】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语言字字珠玑,意蕴深广,描摹了暮春的景象,于景物描写之中给人以哲理性启迪。
    C.【乙】词是被贬谪失意之作,抒写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但主要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惆怅之情。
    D.两词都写到了“酒”后的感慨,【甲】词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乙】词以听觉为主要描绘对象,将农家生活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赏析。
    C.根据乙词“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可知,其意思是: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可见,这里描述了词人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淳朴的乡村风味,表达词人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喜悦之情;而非“主要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惆怅之情”;理解有误;
    故选C。
    (23-24八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35.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声、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B.“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纯为虚写,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句,词人写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D.词作托物写怀,既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他对理想的坚守。
    36.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35.B
    3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解析】
    3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两句是实写,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并非选项所说“虚写”。
    故选B。
    3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的乐观旷达使他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诗词上阕写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幽人”与“孤鸿”,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自比,托物寓怀,点出一位寂寞孤独、心怀幽恨的“幽人”形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正是作者傲岸不群、蔑视流俗的幽人形象的写照。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是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实则,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词人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可谓“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23-24八年级上·上海松江·期末)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7.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人名),诗中的“周郎”指 (人名)。
    38.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古物“折戟”引出对历史的感叹。
    B.前两句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受。
    C.后两句从正面指出东风帮助周郎取得胜利。
    D.诗中“二乔”的命运折射出东吴的命运。
    【答案】
    37. 杜牧 周瑜
    38.C
    【解析】
    3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①空:《赤壁》的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②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里的“周郎”指周瑜。
    3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
    C.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从反面指出东风帮助周郎取得胜利,这里的“正面”不正确;
    故选C。
    (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
    诗歌赏析,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1)杜二甫:即杜甫。(2)徂徕(cú lái):山名。
    39.【甲】诗中一个“ ”字,表达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的情思,【乙】诗中“ ”字,抒写了作者豪迈、洒脱之情。
    40.“送别之情”在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
    39. 怜 重
    40.【甲】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借明媚之景,表达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解析】
    39.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
    ①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恋故乡,却说故乡的江水如何留恋自己,如何不惜万里相送,这就使得一片思乡之情越发显得深挚浓烈。所以,本空应填写“怜”。
    ②空,全诗意思是:最后分别没有几日,我们登临泗水的山水。什么时候石门路上,我们重新洗杯把盏?泗水境内的是秋水早已干涸殆尽,徂徕山的山色却甚是明朗。从今后,我们要各自分别,且把杯中酒一饮为尽。依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中的“重”可知,其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所以,本空应填写“重”。
    40.本题考查 写作手法理解分析能力。
    【甲】诗,依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送”可知,本句是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水送我乘坐的船,表面是写水送我,实际上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乙】诗,依据“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句意可知,诗人借助阳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相关试卷

    专题08 古诗词鉴赏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这是一份专题08 古诗词鉴赏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词鉴赏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8古诗词鉴赏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古诗词默写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古诗词默写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6古诗词默写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6古诗词默写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古诗词赏析-【培优精炼】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古诗词赏析-【培优精炼】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诗词赏析原卷版-培优精炼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上海专用docx、专题05古诗词赏析解析版-培优精炼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复习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