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43934/0-17326360834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43934/0-17326360835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443934/0-17326360835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该秒表的读数为 s。
2.(3分)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如图所示,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可以使之发声,我们常说的“琴瑟和鸣”其本意是指琴和瑟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琴弦 产生的;改变拨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我们能区分琴瑟之声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3.(3分)如图所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5”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的情景。以起飞的“歼﹣15”为参照物,航母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航母为参照物,停机坪上未起飞的“歼﹣15”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当执行完任务的“歼﹣15”冲向甲板准备着陆时,飞行员看到航母向他扑来 为参照物的。
4.(2分)用小瓶和吸管自制液体温度计并进行测温实验。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透明吸管,如图所示。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吸管中液柱的高度会 ,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工作的。
5.(2分)生活处处皆物理,小华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冬天早晨看到房间的玻璃窗出现小水珠,小水珠是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
6.(2分)如图所示,摄影师抓拍到鸟儿在湖面觅食的画面,若鸟儿距离湖面10cm cm;若鸟儿远离湖面,湖水中它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第7至14题是单项选择题;第15、16题是双项选择题,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
7.(3分)下列估测的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我们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80dm
B.一栋四层楼高30m
C.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5.6s
8.(3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朴朴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不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中的人作为参照物的
D.“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骑马观景,诗人相对于景是静止的
9.(3分)如图所示,贾湖骨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 )
A.吹奏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发出的
B.吹奏的笛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按住不同的笛孔是为了改变笛声的响度
D.吹奏骨笛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10.(3分)次声波可以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同的是( )
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
11.(3分)如图所示,下列与热相关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图(a)“土冰箱”是利用蒸发放热从而防止饭菜变质
B.图(b)飞机在天空中飞过留下的长长的“尾巴”是汽化现象
C.图(c)将湿餐巾贴在冰冷的食品上,湿巾会和食品“粘”在一起,属于凝固现象
D.图(d)“纸锅烧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12.(3分)植树时要将树苗的部分或全部枝叶剪去,从而提高成活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降低液体温度,加快树苗水分汽化
B.减慢空气流速,加快树苗水分液化
C.减小蒸发面积,减慢树苗水分蒸发
D.便于吸收热量,减慢树苗水分升华
13.(3分)太阳光可以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枝繁叶茂的大树底下,常常可以看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光斑是树叶间许多小孔的像
B.这些光斑是树叶通过缝隙形成的影子
C.这些光斑是太阳通过缝隙形成的像
D.光斑大小不同是因为树叶间缝隙的大小不同
14.(3分)物理实验研究中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面几个示例与其对应的研究方法,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进行的真空罩实验——实验推理法
B.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转换法
C.探究弦的粗细、长度、松紧与音调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D.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使用两只一模一样的蜡烛——理想模型法
(多选)15.(3分)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丙图: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D.丁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多选)16.(3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冰河解冻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3分)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踏青好时光。小刚一家到青龙潮湿地公园游玩,小刚坐在开着天窗的轿车里,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的简化图中画出小刚看到天窗外天空范围的光路图
18.(3分)航天员舱外作业时,宽厚的航天服限制了他的视野,为了看清胸前的操作面板(如图甲)进行观察。乙图中A点代表航天员的眼睛,B点代表胸前某一按钮,请你根据反射光路图在C点准确画出镜面并标出镜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题(第19题8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2分,共30分)
19.(8分)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 的坡度(选填“较大”、“较小”),便于准确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3)B为AC中点,sAC=1m,两次实验小车都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2.8s,则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20.(10分)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请指出图甲错误之处: 。
(2)纠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
(4)为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可进行的操作是 。
(5)实验后,老师将一杯刚刚停止沸腾的水放进可抽气的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1.(12分)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用到了白板,白板的作用是 ,光在白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测量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据填入表格中进行比较,由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发现:法线在探究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法线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光线,只是一般不容易观察到
B.法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反射光线的位置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4)调整到白板上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后:如图甲,若将入射光始终贴着白板,白板绕底边整体再向后倾斜,将白板右半边绕ON向后折转。甲、乙两种操作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白板上都还能看到反射光
B.反射光的位置都没有改变
C.法线的位置都没有改变
五、计算题(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20分)
22.(10分)国庆长假期间,明明一家上午7:00从荣成自驾汽车到蓬莱阁游玩,导航给出了三种出行方案:
(1)若选择“方案一”,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方案二”的路径行驶,求全程所需时间。
(3)若按照“方案三”路径行驶,明明爸不小心错过了导航规划的下高速出口,只能从下一出口驶出高速,导航显示全程平均车速80km/h,则比预计的“方案三”路径多走了多少路程?
23.(10分)火车在进出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在火车刚好全部驶出隧道后鸣笛一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新实验中学、桐柏一中等联考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2.80 cm,该秒表的读数为 338.5 s。
【答案】2.80;338.5。
【解答】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被测物体的长度是L=5.80cm﹣3.00cm=4.80cm。
秒表小表盘:代表分钟,每一小格代表0.5min。大表盘:代表秒钟。分针指在3和6之间,示数为5min,秒表的读数为6min38.5s=338.5s。
故答案为:5.80;338.5。
2.(3分)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如图所示,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可以使之发声,我们常说的“琴瑟和鸣”其本意是指琴和瑟之间共同合作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琴弦 振动 产生的;改变拨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响度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我们能区分琴瑟之声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振动;响度;音色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可以使之发声,改变拨弦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我们能区分琴瑟之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3.(3分)如图所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5”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的情景。以起飞的“歼﹣15”为参照物,航母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以航母为参照物,停机坪上未起飞的“歼﹣15”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当执行完任务的“歼﹣15”冲向甲板准备着陆时,飞行员看到航母向他扑来 “歼﹣15” 为参照物的。
【答案】运动;静止;“歼﹣15”。
【解答】解:(1)以起飞的“歼﹣15”舰载机为参照物,航母与舰载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以航母为参照物,停机坪上未起飞的“歼﹣15”与航母之间的位置没有改变。
(3)当执行完任务的“歼﹣15”飞行员冲向甲板准备着陆时,他看到航母向他扑来,则所选参照物与航母之间有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4.(2分)用小瓶和吸管自制液体温度计并进行测温实验。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透明吸管,如图所示。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吸管中液柱的高度会 上升 ,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工作的。
【答案】上升;热胀冷缩。
【解答】解:将小瓶放入热水中,小瓶内的带颜色的水受热温度上升,玻璃管中液柱升高。
故答案为:上升;热胀冷缩。
5.(2分)生活处处皆物理,小华发现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冬天早晨看到房间的玻璃窗出现小水珠,小水珠是在玻璃窗的 内 (选填“内”或“外”)表面。
【答案】压缩体积;内。
【解答】解: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冬天,房间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内。
6.(2分)如图所示,摄影师抓拍到鸟儿在湖面觅食的画面,若鸟儿距离湖面10cm 10 cm;若鸟儿远离湖面,湖水中它所成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0;不变。
【解答】解: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鸟儿距离湖面10cm。
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因此鸟儿远离湖面时。
故答案为:10;不变。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第7至14题是单项选择题;第15、16题是双项选择题,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
7.(3分)下列估测的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我们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80dm
B.一栋四层楼高30m
C.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5.6s
【答案】C
【解答】解:A.我们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80cm,不符合实际;
B.一层楼高约3m,故B错误;
C.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8m/s,符合实际;
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14s,不符合实际。
故选:C。
8.(3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朴朴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B.“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云不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中的人作为参照物的
D.“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诗人骑马观景,诗人相对于景是静止的
【答案】B
【解答】解:B、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心为参照物,人坐着不动,故A错误;
B、“云不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诗人自己,故B正确;
C、“两岸猿声啼不住,故C错误;
D、诗人骑马观景,诗人是运动的。
故选:B。
9.(3分)如图所示,贾湖骨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 )
A.吹奏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发出的
B.吹奏的笛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按住不同的笛孔是为了改变笛声的响度
D.吹奏骨笛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物体振动越快,按住不同的笛孔会改变空气柱的长短,因此笛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D.吹奏骨笛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因此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故选:D。
10.(3分)次声波可以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同的是( )
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
【答案】B
【解答】解: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选:B。
11.(3分)如图所示,下列与热相关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图(a)“土冰箱”是利用蒸发放热从而防止饭菜变质
B.图(b)飞机在天空中飞过留下的长长的“尾巴”是汽化现象
C.图(c)将湿餐巾贴在冰冷的食品上,湿巾会和食品“粘”在一起,属于凝固现象
D.图(d)“纸锅烧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
【答案】C
【解答】解:A、水蒸发吸热,可以使食物保持较低的温度。故A错误;
B、飞机在蔚蓝的天空飞过,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液化形成的;
C、湿餐布贴在冰冷的食品表面,故C正确;
D、用纸锅烧水时、水开始吸热温度升高,吸热开始沸腾,由于水的沸点远低于纸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C。
12.(3分)植树时要将树苗的部分或全部枝叶剪去,从而提高成活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降低液体温度,加快树苗水分汽化
B.减慢空气流速,加快树苗水分液化
C.减小蒸发面积,减慢树苗水分蒸发
D.便于吸收热量,减慢树苗水分升华
【答案】C
【解答】解:植树时要将树苗的部分或全部枝叶剪去,这样可减少树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树苗成活。
故选:C。
13.(3分)太阳光可以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枝繁叶茂的大树底下,常常可以看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光斑是树叶间许多小孔的像
B.这些光斑是树叶通过缝隙形成的影子
C.这些光斑是太阳通过缝隙形成的像
D.光斑大小不同是因为树叶间缝隙的大小不同
【答案】C
【解答】解: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和太阳的形状是一样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因为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不同;故C正确。
故选:C。
14.(3分)物理实验研究中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面几个示例与其对应的研究方法,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进行的真空罩实验——实验推理法
B.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转换法
C.探究弦的粗细、长度、松紧与音调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D.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使用两只一模一样的蜡烛——理想模型法
【答案】D
【解答】解:
A.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进行的真空罩实验,实验采用实验推理法的方法进行,不符合题意;
B.利用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故B正确;
C.探究弦的粗细、松紧与音调的关系,故C正确;
D.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使用两只一模一样的蜡烛,故D错误。
故选:D。
(多选)15.(3分)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丙图: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D.丁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AD
【解答】解: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运用了转换法;
B、用相同力度拨动同一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故C错误;
D、抽取罩内的空气,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AD。
(多选)16.(3分)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冰河解冻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D.“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D
【解答】解:A、冰河解冻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急剧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BD。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7.(3分)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踏青好时光。小刚一家到青龙潮湿地公园游玩,小刚坐在开着天窗的轿车里,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的简化图中画出小刚看到天窗外天空范围的光路图
【答案】见解答图。
【解答】解:根据光沿直线传播,作图如下:
。
18.(3分)航天员舱外作业时,宽厚的航天服限制了他的视野,为了看清胸前的操作面板(如图甲)进行观察。乙图中A点代表航天员的眼睛,B点代表胸前某一按钮,请你根据反射光路图在C点准确画出镜面并标出镜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答】解:作∠AC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的位置;
∠ACB=180°﹣50°﹣70°=60°,
则∠ACD=∠ABC=,
所以镜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90°﹣30°﹣50°=10°。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第19题8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2分,共30分)
19.(8分)如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为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应使斜面保持 较小 的坡度(选填“较大”、“较小”),便于准确测量小车下滑的时间。
(3)B为AC中点,sAC=1m,两次实验小车都从A点由静止下滑,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2.8s,则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0.625 m/s。
(4)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丁 。
【答案】(1)v=;(2)较小;(3)0.625;(4)丁。
【解答】解:(1)实验原理是v=;
(2)实验时,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
(3)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根据题意可知,到达C点所用时间为5.8s,则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为2s,在相同时间内,速度越大,所以丁图反映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运动情况的图像。
故答案为:(1)v=;(2)较小;(4)丁。
20.(10分)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请指出图甲错误之处: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了 。
(2)纠正错误后进行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91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99 ℃。
(4)为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可进行的操作是 移去酒精灯看水是否还沸腾 。
(5)实验后,老师将一杯刚刚停止沸腾的水放进可抽气的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降低 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了;(2)91;(3)99;(4)移去酒精灯看水是否还沸腾;(5)降低。
【解答】(1)由于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碰到了容器底是错误的。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此时水的温度为91℃。
(3)由丙图可知,水的温度升高至99℃后吸收热量保持不变。
(4)将酒精灯移走,酒精灯不再对水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可进行的操作是将酒精灯移走。
(5)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热水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当热水的温度达到对应气压下的沸点。
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了;(2)91;(4)移去酒精灯看水是否还沸腾。
21.(12分)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用到了白板,白板的作用是 显示光路 ,光在白板上发生了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测量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据填入表格中进行比较,由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
(3)实验发现:法线在探究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A.法线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光线,只是一般不容易观察到
B.法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反射光线的位置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4)调整到白板上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后:如图甲,若将入射光始终贴着白板,白板绕底边整体再向后倾斜,将白板右半边绕ON向后折转。甲、乙两种操作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白板上都还能看到反射光
B.反射光的位置都没有改变
C.法线的位置都没有改变
【答案】(1)显示光路;漫;(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使结论具有普遍性;(3)B;(4)C。
【解答】解:(1)白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发生了漫反射;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
本实验通过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测量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
(3)法线是经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它是一条辅助线,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故选:B。
(4)法线经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所以;甲图中,所以;乙图中,所以;反射光线始终和入射光线,由图可知,反射光线都不在右侧白板平面内,右侧白板上都看不到反射光线,C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显示光路;漫;(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使结论具有普遍性;(4)C。
五、计算题(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20分)
22.(10分)国庆长假期间,明明一家上午7:00从荣成自驾汽车到蓬莱阁游玩,导航给出了三种出行方案:
(1)若选择“方案一”,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若保持20m/s的速度按“方案二”的路径行驶,求全程所需时间。
(3)若按照“方案三”路径行驶,明明爸不小心错过了导航规划的下高速出口,只能从下一出口驶出高速,导航显示全程平均车速80km/h,则比预计的“方案三”路径多走了多少路程?
【答案】(1)若选择“方案一”,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2km/h;
(2)全程所需时间为3h20min;
(3)比预计的“方案三”路径多走了32km的路程。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方案一的路程s1=216km,所用的时间t1=4h,
则汽车的平均速度:v1===72km/h;
(2)由表格数据可知,方案二的路程s2=240km,
由v=可知,全程所需时间:t2===h=3h20min;
(3)根据题意可知,方案三所行驶的时间t3=10:15﹣7:00=7h15min=3.25h,
由v=可知3=v7t3=80km/h×3.25h=260km,
比预计的“方案三”路径多走了的路程:Δs=s8﹣s3′=260km﹣228km=32km。
答:(1)若选择“方案一”,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2km/h;
(2)全程所需时间为3h20min;
(3)比预计的“方案三”路径多走了32km的路程。
23.(10分)火车在进出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是20m/s,在火车刚好全部驶出隧道后鸣笛一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多远?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
(3)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60m;
(2)3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的长度是480m。
【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v车=20m/s;
由v=可知1=v车t=20m/s×3s=60m;
(2)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2=v声音t=340m/s×3s=1020m;
(3)火车的长度:L车=(s2﹣s6)=×(1020m﹣60m)=480m。
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行驶了60m;
(2)6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是1020m;
(3)火车的长度是480m。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方案一:距离短 3小时 216千米¥45
方案二:时间短 2小时55分钟 240千米¥60
方案三:费用低 3小时12分钟 228千米¥40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方案一:距离短 3小时 216千米¥45
方案二:时间短 2小时55分钟 240千米¥60
方案三:费用低 3小时12分钟 228千米¥4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一中高新实验等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共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月考物理试卷(3月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月考物理试卷3月份原卷版docx、河南省郑州市桐柏一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月考物理试卷3月份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