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2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0每小题2分,11-15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葡萄球菌肠毒素具有高热稳定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高倍显微镜可观察到该菌细胞内的多种细胞器
B. 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且拟核区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C. 葡萄球菌肠毒素在该菌自身核糖体上合成,与宿主核糖体无关
D. 高温处理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肽键结构必然发生断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含有大型环状DNA分子)。
【详解】A、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且核糖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B错误;
C、葡萄球菌为原核生物,能独立代谢,因此葡萄球菌肠毒素在该菌自身核糖体上合成,与宿主核糖体无关,C正确;
D、高温处理下,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空间结构会改变,但肽键没有断裂,D错误。
故选C。
2. 北欧鲫鱼骨骼肌细胞与其他脊椎动物细胞的呼吸过程有所不同,前者在寒冷条件下,能向体外排出酒精来延缓周围水体结冰,以适应寒冷环境,其细胞呼吸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北欧鲫鱼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有线粒体参与
B. 北欧鲫鱼骨骼肌细胞排出酒精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寒冷环境下北欧鲫鱼细胞无氧呼吸的终产物可以是乳酸或者酒精和CO₂
D. 北欧鲫鱼其他组织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与其他脊椎动物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类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1、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据图可知,北欧鲫鱼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有线粒体参与,可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醛和二氧化碳,A正确;
B、酒精是脂溶性物质,可直接自由扩散跨细胞膜排出细胞,B错误;
C、据图可知,北欧鲫鱼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而其他组织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正确;
D、北欧鲫鱼除骨骼肌细胞外其他组织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与其他脊椎动物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类似,产物都是乳酸,D正确。
故选B。
3. 下列有关“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
B. 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种类和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
C. 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D. 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答案】A
【解析】
【分析】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根据酶的特性可确定实验的操作细节,并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A、污渍清洗到相同程度所需时间可作为实验的观察指标,即实验的因变量,A正确;
B、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自变量应是洗衣粉种类的不同,衣物质地、洗涤方式、洗衣粉用量等属于实验的无关变量,B错误;
C、酶在高温时会变性失活,不能用热水溶解加酶洗衣粉,C错误;
D、酶在适宜的pH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若偏离最适pH,活性会减低甚至失活,相同pH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不一定好于普通洗衣粉,D错误。故选A。
4.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对CO2的吸收
B. 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
C. 荔枝在一定湿度、零下低温和无氧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D. 水稻生产中应适时的露田和晒田,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1、提高农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的方法有:
(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光照强弱的控制;
(4)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5)CO2的供应(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分析】A、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对CO2吸收,增强光合作用强度,A正确;
B、水和营养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速率,B正确;
C、适宜的湿度能保证水果水分的充分储存,从而保证水果肉质鲜美;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所以一定湿度、零上低温、低氧环境有利于荔枝的保鲜,C错误;
D、水稻的生产中应适时的露田和晒田,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C。
5. 如下图所示,在b瓶和d瓶中放入适量萌发的水稻种子,用于探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瓶内左侧玻璃管不一定要插入 NaOH 溶液的液面下
B. 短时间内b 瓶和d 瓶的温度会升高,且 b 瓶升高更快
C. c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b 瓶内的种子只进行需氧呼吸
D. d 瓶内换成等质量的马铃薯块茎也可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装置甲控制有氧条件,装置乙控制无氧条件。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详解】A、a 瓶内左侧玻璃管要插入 NaOH 溶液的液面下,保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A错误;
B、呼吸作用会散失热量,短时间内b 瓶和d 瓶的温度会升高,且 b 瓶中种子进行需氧呼吸,散失热量较多,温度升高更快,B正确;
C、c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排除 b 瓶内的种子进行厌氧呼吸,C错误;
D、马铃薯块茎厌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6. 下列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且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根据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的后代中只有高茎这一现象提出假说
B. 萨顿根据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推断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C. 摩尔根实施测交实验对控制果蝇眼色基因的位置进行演绎推理并得出实验结论
D. 科学家用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DNA离心后的位置探究DNA复制方式假说的正确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根据高茎与矮茎豌豆杂交的后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这一现象提出假说,A错误;
B、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错误;
C、摩尔根实施测交实验对控制果蝇眼色基因的位置进行实验验证并得出实验结论,C错误;
D、科学家用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DNA离心后的位置探究DNA复制方式假说的正确性,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选D。
7. 图示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情况,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遗传病均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
B. 为确定甲病遗传方式,可检测Ⅱ4是否携带甲病致病基因
C. 可通过控制新生儿的性别降低乙遗传病的发病率
D. 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后代中出现乙病患者的概率为1/6
【答案】B
【解析】
【分析】判断系谱图可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详解】A、由题意可知,甲、乙都是单基因遗传病,Ⅰ1和Ⅰ2正常,其儿子有病,可知是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无乙病,Ⅲ2患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甲、乙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A选项分析可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Ⅱ5是患者,其父母均正常,初步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要进一步确定甲病遗传方式,可检测Ⅱ4是否携带甲病致病基因,若携带,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
C、Ⅱ1和Ⅱ2都无乙病,Ⅲ2患乙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概率男女一样,不能通过控制新生儿的性别降低乙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
D、由A选项分析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不知道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Ⅲ1与正常男性结婚,后代中出现乙病患者的概率,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有关图甲、乙、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将图甲中的DNA放在含15N的环境中复制两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DNA中(A+C)/(T+G)的值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B. 图甲中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发生改变,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C. 图丙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其中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③不相同
D. 小麦根尖细胞中能进行图乙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②为碱基对,其缺失、替换或增添都会导致基因突变;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分析乙图:乙图表示转录过程;分析丙图:丙图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为DNA非模板链;②为转录的模板链;③为mRNA。
【详解】A、图甲中的DNA复制两代后子代DNA有4个,共8条单链,其中只有1条原模板链含14N,所以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DNA中A=T,G=C,故任何DNA分子中(A+C)/(T+G)=1,其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
B、基因中碱基对缺失、替换或增添都会导致基因突变;图甲中②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改变,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即③处,B正确;
C、图丙所示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①为DNA非模板链;②为转录的模板链;③为mRNA,故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③不相同,C正确;
D、图乙表示转录过程;小麦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能进行转录过程的只有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9. 目前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第二个杀手,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下图是导致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
B. 防癌疫苗可预防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
C. 由上述材料信息可知,癌细胞的出现一定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的基因不再表达
D. 癌细胞表面会出现异常的抗原,且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1、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3、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清除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防癌疫苗主要预防生物致癌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宫颈癌疫苗等,不能预防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B错误;
C、分析图示可知,癌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且变异的基因表达出高活性蛋白,也可能是基因多拷贝或基因移位导致的癌变,C错误;
D、细胞癌变后,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产生异常抗原,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且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即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D正确。
故选D。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于骨髓,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成人85%的EPO由肾脏产生。以大鼠为材料研究肾脏供氧对血浆EPO浓度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切除与肾脏相连的神经后,3、4组的EPO水平显著下降。以下叙述错误()
A. 进入高原之后人体肾脏分泌的EPO会增多B. 肾血流量减少是促进EPO分泌的主要因素
C. 肾以外的组织氧供给减少也会促进EPO的分泌D. 肾分泌EPO的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时,会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的形成,该激素会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得红细胞数目增多,使氧气运输增多,以缓解机体缺氧的状态,这是机体的自我调节性的适应。
【详解】A、高原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致使体内EPO分泌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多,有利于机体适应低氧环境,A正确;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低氧环境是促进EPO分泌的主要因素,B错误;
C、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中时血浆EPO浓度显著高于限制肾脏血流量时,说明肾以外的组织氧供给减少也会促进EPO的分泌,C正确;
D、切除与肾脏相连的神经后,3、4组的EPO水平显著下降,说明肾分泌EPO的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B。
11. 图1为水和不同阴离子对胰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的影响,图2为pH对不同条件下胰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说明不同阴离子对该酶促反应速率影响不同,Cl-促进效应明显
B. 图1设置水处理组、图2设置无Cl-处理组的目的都是作为对照实验
C. 图2中添加Cl-后,胰淀粉酶的最适pH变为7,具有酶活性的pH范围增大
D. 图2实验中,应将Cl-与底物混合后再调节pH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比较图1中水和不同阴离子对该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可以看出,加入Cl-反应速率最快,可见Cl-促进效应明显,A正确;
B、图1设置水处理组、图2设置无Cl-处理组的目的都是作为对照实验,B正确;
C、图2中添加Cl-后,胰淀粉酶的最适pH由无Cl-时的6变为7,并且具有酶活性的pH范围比无Cl-时增大,C正确;
D、图2实验中,在将Cl-与底物混合前先调节pH,以提高实验准确性,D错误。
故选D。
12. 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B. 6h时,图2叶肉细胞产生[H](NADPH或者NAD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
C. 18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D. 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4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
【分析】A、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55℃时,光合作用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只剩下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曲线,表示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分析图2可知,6h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合成作用强度相等,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NADP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而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C正确;
D、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共3个,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表示某动物一个正在分裂的性原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及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位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则一定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但一定发生过染色体互换
B. 2、4染色体的形态存在差异,但两条染色体上仍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
C. 图示细胞一定是精原细胞,2为Y染色体
D. 若该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细胞,则其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XB、AY、AY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
(1)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则一定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a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由题干可知,该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1、3形态相同且存在等位基因,为同源染色体,2、4的形态尽管存在差异,但可能为性染色体,可能存在相同或等位基因,B正确;
C、因该细胞的性别决定方式未知,因此不能确定该细胞为精原细胞还是卵母细胞,C错误;
D、该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细胞,若减数分裂I异常,则其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Y、Y,若减数分裂Ⅱ异常,则其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XB、AY、AY,D错误。
故选B。
14. CDK蛋白是一类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激酶。P27蛋白可以插入到CDK蛋白中改变其构象,使细胞周期停滞于DNA复制前。研究发现,敲除小鼠的P27基因,基因敲除小鼠的体型和一些器官的体积均大于正常小鼠。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 CDK蛋白可激活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
B. P27蛋白是CDK蛋白活化因子
C. 敲除P27基因可能引发细胞癌变
D. P27基因表达能促进细胞的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敲除小鼠的P27基因,基因敲除小鼠的体型和一些器官的体积均大于正常小鼠,说明P27基因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CDK蛋白是一类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激酶。P27蛋白可以插入到CDK蛋白中改变其构象,使细胞周期停滞于DNA复制前”,说明CDK蛋白与间期DNA复制有关。
【详解】A、CDK蛋白是一类调控细胞周期进程的激酶,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CDK蛋白对其不起作用,A错误;
B、P27蛋白可以插入到CDK蛋白中改变其构象,使CDK蛋白活性丧失,所以P27蛋白不是CDK蛋白的活化因子,B错误;
C、敲除P27基因后小鼠的体型和一些器官的体积均大于正常小鼠,说明P27基因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该基因缺失后,可能会导致细胞的分裂失控,从而引发细胞癌变,C正确;
D、P27基因表达形成的P27蛋白可以插入到CDK蛋白中改变其构象,使细胞周期停滞于DNA复制前,细胞停止分裂,所以P27基因表达能抑制细胞的增殖,D错误。
故选C。
15. Piez是脊椎动物的离子通道受体,能够响应机械力刺激,引起阳离子进入细胞,诱发神经细胞兴奋。为验证Pize是否为感受机械力刺激的离子通道受体,以N2A细胞和HEK23T细胞为实验材料,在体外进行相关实验后检测到的电流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适宜的力刺激能引发N2A细胞兴奋,但不能引发HEK293T细胞兴奋
B. 实验一、二证明Piez是感受机械刺激的离子通道型受体
C. 实验一、四证明Piez不是感受机械刺激的离子通道型受体
D. 开发能抑制Piez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目的是探究Pize蛋白是否为感受机械刺激的离子通道型受体,实验的自变量是Pize基因是否高表达,因变量是电流变化幅度,出现大幅度电流变化说明感受到机械刺激,不出现或小幅度电流变化说明没有感受到机械刺激。
【详解】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一和实验三形成对照,机械刺激后,N2A细胞检测到电流变化,HEK293T细胞不能检测出电流变化,由此可知,适宜的力刺激能引发N2A细胞兴奋,但不能引发HEK293T细胞兴奋,A正确;
B、实验一和实验二形成对照,机械刺激后实验一电流变化幅度大,实验二电流变化幅度小,说明抑制Piez基因表达,N2A细胞无法感受机械刺激,B正确;
C、实验一和实验四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三和实验四可形成对照,说明Piez基因高表达使HEK293T细胞能正常感受机械刺激,C错误;
D、Piez能够响应机械力刺激,引起阳离子进入细胞,诱发神经细胞兴奋,开发抑制Piez功能的药物有望用来治疗机械超敏痛(触摸痛),D正确。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6. 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托马斯·聚德霍夫)。囊泡运输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尤其如此。囊泡运输一般包括出芽、锚定和融合等过程。图甲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细胞内,构成囊泡膜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对囊泡的形成起到控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细胞内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_________(填标号),Y代表的细胞器是________。
(3)图甲中囊泡在细胞中穿梭往来,而________(填标号)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4)请结合图乙对囊泡可以将物质准确地运送到相应位点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细胞核
(2) ①. ②③⑤ ②. 溶酶体
(3)⑤ (4)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②是细胞膜,③是内质网,⑤是高尔基体,这三个结构都可以形成囊泡;细菌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与Y融合,说明Y是溶酶体;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因此细胞核对囊泡的形成起到控制作用。
2、分析图乙,从图中可以看出: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
【小问1详解】
生物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囊泡膜属于生物膜的一部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因此细胞核对囊泡的形成起到控制作用。
【小问2详解】
分析图甲,②是细胞膜,③是内质网,⑤是高尔基体,这三个结构都可以形成囊泡;细菌通过胞吞进入细胞,与Y融合,说明Y是溶酶体。
【小问3详解】
分析图甲,⑤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可以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包装和运输,可以接受来自内质网的囊泡,也可以形成新的囊泡,所以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小问4详解】
分析图乙,从图中可以看出:囊泡上有一个特殊的V-SNARE蛋白,它与靶膜上的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以及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及囊泡形成的知识,还有要结合细胞器之间的协同合作内容来解决该问题。此题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
17. 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状态,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向左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A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
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膜电位______(会或不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填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若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______。
(4)若某人被生锈的铁钉扎到了脚掌,由于伤口过深,医生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______,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______。医生给他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_调控。
【答案】(1)静息 (2) ①. 向右 ②.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③. 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 ①. 不会 ②. B、C ③. 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4) ①. ⑤浆细胞 ②.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③.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稍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体液免疫过程为:一些病原体可以 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 胞表面,然后传递 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 的特定分子发生 变化并与B细胞结 合,这是激活B细 胞的第二个信号, 辅助性T细胞开始 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 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 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 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1详解】
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测得的是静息电位,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小问2详解】
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此时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说明电位发生了逆转,即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成了外负内正,说明突触后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即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依然为原来的偏转方向,或差值有所增大,即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说明此时依然为静息电位状态,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这样可以避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小问3详解】
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中A为传入神经,B为突触结构,C为突触结构且含有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若刺激题图反射弧中 M 点,该处为传出神经,该处的动作电位不能通过神经中枢中的突触传递到A处,因此, A 点膜电位不会发生这变化,即A点依然为静息电位状态,这是由于图中B、C处(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神经递质分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和兴奋性神经递质;若某药品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则服用后,神经递质作用后无法被分解,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小问4详解】
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图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即图中的⑤,物质甲为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加工蛋白质)、高尔基体(再加工)和线粒体(供能)。该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脊髓首先支配相应的效应器产生反应,而后将相关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缩手反射和缩脚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人有意识控制自己不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
18.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所示。脑部分泌的褪黑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为探究褪黑素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我国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部分数据如表所示。
外源器官引起免疫排斥的部分机制
移植心脏后的大鼠部分生理指标
注:IL-2是一种细胞因子;IL-2R是位于T细胞细胞膜表面的IL-2的受体
问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外源器官相当于______,其引起的免疫排斥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
(2)实验组的处理是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中①过程,从而降低了大鼠对外源心脏的免疫排斥。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中还应增加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8+细胞是一种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T细胞。有人推测褪黑素通过抑制CD8+细胞的形成进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请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该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 (2) ①. 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②. 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3)实验设计思路:需取生理状态相同的、移植心脏后的大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大鼠灌胃适量的褪黑素、B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大鼠的CD8+细胞数量和存活的平均天数。预期结果:由于褪黑素通过抑制CD8+细胞的形成进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所以A大鼠CD8+细胞数量少于B组,存活的平均天数多于B组。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表示外源器官引起免疫排斥的部分机制:外源器官移植后可以活化T细胞功能,导致T细胞合成、分泌IL-2和合成IL-2R受体,IL-2和其受体IL-2R结合后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攻击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
2、分析题表:实验的自变量是褪黑素,因变量是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及移植后存活的平均天数。实验结果为:实验组血液中IL-2平均含量低于对照组,移植心脏后存活的平均天数高于对照组。
【小问1详解】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题图表示外源器官引起免疫排斥的部分机制;移植到人体内的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褪黑素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实验的自变量是褪黑素,因变量是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及移植心脏后存活的平均天数。实验组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由于对照组血液中IL-2平均含量高于实验组,结合题图分析,可能是褪黑素抑制了过程①中T细胞合成、分泌IL-2,从而降低了大鼠对外源心脏的免疫排斥。题图可知,②过程表示T细胞合成IL-2R受体,可与IL-2特异性结合,导致T细胞增殖分化,攻击外源器官,影响外源器官移植后存活天数。所以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中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小问3详解】
有人推测褪黑素通过抑制CD8+细胞的形成进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为验证该推测要依据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验原则来设计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褪黑素,因变量是移植心脏后大鼠CD8+细胞数量和存活的平均天数。实验设计思路:需取生理状态相同的、移植心脏后的大鼠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大鼠灌胃适量的褪黑素、B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A、B两组大鼠的CD8+细胞数量和存活的平均天数。预期结果:由于褪黑素通过抑制CD8+细胞的形成进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所以A大鼠CD8+细胞数量少于B组,存活的平均天数多于B组。
19. 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该昆虫眼色的白眼和红眼由等位基因A/a 控制,翅型的长翅和残翅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纯合白眼长翅和纯合红眼残翅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 F₂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
问答下列问题:
(1)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 F₂中白眼长翅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
(2)某岛上该昆虫每100 只中有16 只为残翅,共余为长翅。现取该岛上一只白眼长翅雄昆虫,与上述杂交实验 F2中的红眼长翅雌昆虫杂交,获得 F3,F3中红眼残翅雌昆虫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该昆虫野生型均为 S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极少数雄性的一个 Sd+基因突变为 Sd 基因。 Sd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用于R 基因,使含有R 基因的精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对r 基因不起作用。如图为某突变体雄性 T,其翅形为长翅,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性T,得到一只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了Y 染色体上的变异雄性B。
①突变基因 Sd 对 Sd+基因为__________ (填“显性”或“隐性”)。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雄性T 能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总共有__________种。
②研究人员将雄性 T 与自然界中的残翅雌性杂交,后代全为残翅。若不考虑突变,后代全为残翅的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
③为进一步验证“含Sd 基因的个体不会产生含R 基因的精子”,将雄性B 与自然界中的残翅雌性杂交,若子代表型为__________,则支持假设。(移接的片段只考虑 R 基因)
【答案】(1) ①. X ②. 4##四
(2)1/42 (3) ①. 显性 ②. 2##二##两 ③. 雄性T 的基因型为Bb,且 B 与 R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④. 长翅雌性:残翅雌性=1:1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及图示分析,亲本纯合白眼长翅和纯合红眼残翅,F1代出现了红眼和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均为长翅,说明长翅为显性,F1杂交后,F2表型为长翅:残翅=3:1,且均有雌雄,由此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及图示分析,亲本纯合白眼长翅和纯合红眼残翅,F1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均为长翅,说明长翅为显性,F1杂交后,F2表型为长翅:残翅=3:1,且均有雌雄,由此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F1分别为BbXAXa,BbXaY,由此可知, F2中白眼长翅B_Xa_有2×2=4种基因型。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某岛上该昆虫每100 只中有16 只为残翅,共余为长翅,说明bb=16%,b=40%,B=60%,现取该岛上一只白眼长翅雄B_XaY(BB为36%,Bb为48%,BB:Bb=3:4)昆虫,与上述杂交实验 F2中的红眼长翅雌(1/3BBXAXa,2/3BbXAXa)昆虫杂交,获得 F3,F3中红眼残翅雌bbXAXa昆虫所占的比例为4/7×1/2×2/3×1/2bb×1/2×1/2XAXa=1/42。
【小问3详解】
①由题意可知,Sd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用于R 基因,说明 Sd 对 Sd+基因为显性,由于Sd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用于R 基因,使含有R 基因的精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对r 基因不起作用,雄性T 能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总共有2种,包括SdrX,SdrY。
②若雄性T 的基因型为Bb,且 B 与 R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B与R基因所在染色体所在的精细胞死亡,只能产生b精子,导致其与自然界中的残翅雌性bb杂交,后代全为残翅。
③由②可知,雄性T 的基因型为Bb,B 与 R 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若含Sd 基因的个体不会产生含R基因的精子,则将雄性B (基因型为Bb,均为长翅,只能产生X配子)与自然界中的残翅雌性杂交,子代表型为长翅雌性:残翅雌性=1:1。
20.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具有金属结合能力的蛋白质,决定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B链为转录的模板链。科研人员利用图2所示质粒构建枣树的MT基因重组DNA分子并导入大肠杆菌细胞,获得对重金属镉(Cd)具有吸附能力和耐受能力的MT工程菌。回答下列问题:
(注:XhI、KpnI、PstI为不同限制酶的识别位点:LacZ基因编码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催化无色物质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amp基因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1)为了使PCR扩增后的产物按照正确的方向与已被酶切的载体连接,克隆MT基因时应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_____,并在其5′末端分别添加限制酶______的识别序列。
(2)构建重组DNA分子启动子是______识别并结合的部位。
(3)导入、筛选和鉴定MT工程菌。
①将得到的混合物导入到用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完成转化实验
②将菌液稀释并涂布在含X-gal和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后,随机挑取______的单菌落可获得MT工程菌。
③欲进一步对MT工程菌进行鉴定,可将挑取出的MT工程菌与普通大肠杆菌分别接种至含______的LB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适宜时间后检测菌种数量。
【答案】(1) ①. 引物Ⅱ和引物Ⅲ ②. Kpn I和Xh I
(2)RNA聚合酶 (3) ①. Ca2+ ②. 白色 ③. (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镉
【解析】
【分析】1、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引物能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一30个核苷酸。
2、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小问1详解】
PCR过程中,引物与模板链的3'端结合,因此应当选择引物Ⅱ和引物Ⅲ,这样才能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由题干可知,B链为模板链,转录的方向是沿着模板链的3'→5',应将MT基因的左端与启动子一侧连接,由于目的基因中含有Pst Ⅰ的识别序列,若在基因两侧添加Pst Ⅰ识别序列,将来对MT基因进行切割时会破坏目的基因,同时为了保证MT基因正向连接到质粒上,应当在MT基因两侧连上连不同的限制酶识别序列,故添加的限制酶序列分别是Xh Ⅰ和Kpn Ⅰ限制酶序列,并且应添加在基因的外侧,才能不影响基因的序列,故添加在引物的5'端。
【小问2详解】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小问3详解】
①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需要Ca2+处理,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生理状态,完成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即转化过程。②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导入了空白质粒和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都可以形成菌落,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催化无色物质X-gal产生蓝色物质,是白色菌落,故应挑取白色单菌落进行培养。③操作获得的是对重金属镉(Cd)具有吸附能力和耐受能力的MT工程菌,因此欲进一步对MT工程菌进行鉴定,可将挑取出的MT工程菌与普通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镉的LB液体培养基中。组别
实验处理
血浆EPO浓度(mU/mL)
1
正常条件下
20±6
2
限制肾脏血流量
69±24
3
机体处于低氧环境
431±68
4
机体处于低氧环境同时限制肾脏血流量
931±91
处理
实验一:机械刺激N2A细胞
实验二: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N2A细胞的Piez基因表达,给予机械刺激
实验三:机械刺激HEK293T细胞
实验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HEK293T细胞高表达Piez基因,给予机械刺激
检测电流变化
对照组
实验组
血液中IL-2平均含量/(ng·mL-l)
22.00
13.09
移植后存活平均天数/d
6.17
11.8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含解析,共31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