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各学科试卷(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65,1%、7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表观遗传调控在机体适应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来调节基因表达,进而促进骨骼肌适应,主要涉及关键的代谢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调控是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来影响细胞代谢
B.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各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均会抑制转录
C. 运动诱导的相关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受环境影响
D. 运动诱导的DNA甲基化修饰不能传递给下一代
2. 如图1为在反射弧某区域进行的实验,图中I、Ⅱ为电表。图2为在图1上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的字母中,代表神经递质的是A
B. 图2中ac段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此时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若升高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图2中的c点将下移
D. 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S点右侧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Ⅱ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3所示
3.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C.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4.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
B. 若图中⑦表示脑细胞,则A端CO2浓度小于B端
C. ③中的O2进入⑦细胞内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D.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5. 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目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
B. 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HPO42ˉ等离子
C. 生物体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6. 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一肌肉突触结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乙酰胆碱(ACh)持续与ACh受体结合,引发肌肉痉挛。下列治疗方案合理的是( )
A 促进钙离子通道开放
B. 促进突触前膜释放ACh
C 阻止ACh与ACh受体结合
D. 降低突触间隙降解ACh酶活性
7.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毒品可卡因会使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下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B. 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会使其Cl⁻通道打开
C.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扩散需要能量
D. 多巴胺的重摄取会被可卡因阻碍,导致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8. 美国科学家DavidJulius 因发现 TRPV1受体而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如图甲所示。当 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季胺类衍生物 QX-314 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但将 QX-314 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能使人产生持久的痛觉阻滞,图乙是在突触后膜上将 QX-314 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吃辣火锅再喝热饮料,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痛觉更强
B. TRPVI 基因敲除小鼠可能会对高温刺激敏感性减弱
C. 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抑制兴奋产生,使痛觉阻滞
D. 吃辣椒后,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9.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元,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狂犬疫苗是将狂犬病病毒接种在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经灭活纯化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被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引起细胞坏死
B. 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
C.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 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
10. 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2年桦尺蠖的S基因、s基因的频率分别是( )
A. 23%、77%B. 34.4%、65.6%
C. 26.1%、73.9%D. 25%、75%
11.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芬太尼因镇痛效果佳可作为治疗药物长期反复使用
B. 图中 R 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 芬太尼和 R 相互作用,导致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D. 芬太尼作用下,突触前神经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12. 艾滋病是一类由于感染HIV而引起的传染病。凉山州于近期开展了全民健康体检、HIV全人群筛查活动,以保障群众健康生活。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早发现、早公开、早治疗”是当前艾滋病防治的一般原则
B. 患者直接死因是免疫功能丧失所致的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
C. 感染后的1-3年,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抗体但可能不出现症状
D.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
13. 为提高绵羊产仔率,研究人员给母羊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图是绵羊体内的相关调节机制,其中的甲、乙、丙代表器官,a、b、c代表激素,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a代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使更多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能作用于甲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有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体液调节
D. 绵羊受到惊吓时下丘脑控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过程也可用上图来表示
14. 甲、乙两人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了判断二者的病因,分别给他们及健康人注射适量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注射前和注射30 min后检测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如图所示为根据测定的结果绘制的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二者的体温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略低于健康人
B. 注射30 min后检测TSH含量是因为激素调节反应速度缓慢
C. 给甲注射的TRH能定向运输至垂体,从而使垂体分泌的TSH增加
D. 若患者垂体病变,则该患者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受影响
15. 某同学利用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属于植物激素)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二者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探究BL对IAA生理作用的影响
B. 当IAA浓度较低时,BL能降低IAA的作用效果
C. 当IAA浓度较高时,BL能增强IAA的作用效果
D. BL具有微量和调节效果显著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 55分。)
16.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发现,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下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下图为5-羟色胺相关代谢过程。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5-羟色胺以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部分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突触前膜上的________协助回收。
(2)结合图示过程分析,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②__________。
(3)人参有“安精神,定魂魄之功效”,据此研究人员对人参皂苷(Rg)是否有抗抑郁的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将氟西汀(一种抗抑郁药物)和Rg分别溶于0.5mL蒸馏水制成溶液进行灌胃,用强迫游泳的行为学方法来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学变化。结果如下表:
注:动物在水中的不动时间可评价抑郁程度,不动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
①完成表格a、________b、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
17. 如图甲和乙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第三个图则表示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而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形式运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Na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图乙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
(5)若图乙中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则A、B、肝细胞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
(6)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
(7)根据图中红细胞的特点和HCO3-含量,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运输方式为____,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浓度变化时会刺激相关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
(8)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该过程O2共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
(9)红细胞内外渗透压正常才能维持正常形态发挥生理作用,由图可知,红细胞是通过吸收____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18. 下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种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结构)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兴奋传导到B时,C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此时,肌质网中释放Ca2+的方式为______。
(2)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填“能”或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Ach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症状。
(3)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
a、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_____(填I或II)所示的连接方式。
b、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______。
c、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9. 全国多地曾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高峰期,其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等。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构建了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反应的模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支原体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支原体侵入人体过程中,吞噬细胞在①过程中发挥________(填“特异性”“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除此之外,吞噬细胞还可________给辅助性T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_________(填免疫器官名称)中成熟的。消灭侵入宿主肺部细胞中的支原体,还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填图中字母并写出名称)与宿主细胞的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3)图中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________,第二信号是_________。图中N的名称是________。
(4)患者痊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时的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20.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________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________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________。据图2可得出结论:________。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________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________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________,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________;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________,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组别
处理
动物在水中的平均不动时间(秒)
1
灌胃0.5mL蒸馏水
82
2
a、________
123
3
CUMS处理+灌胃氟西汀水溶液0.5mL
92
4
b、________
63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检测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表观遗传调控在机体适应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来调节基因表达,进而促进骨骼肌适应,主要涉及关键的代谢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调控是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来影响细胞代谢
B.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各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均会抑制转录
C. 运动诱导的相关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受环境影响
D. 运动诱导的DNA甲基化修饰不能传递给下一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1、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
2、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A错误;
B、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各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均因影响基因表达而影响表型,但不一定都是抑制转录,B错误;
C、基因表达的过程还会受到其它基因的影响或环境的影响,运动诱导的相关基因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受环境影响,C正确;
D、运动诱导的DNA甲基化修饰可能传递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C。
2. 如图1为在反射弧某区域进行的实验,图中I、Ⅱ为电表。图2为在图1上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测得的电位变化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所示的字母中,代表神经递质的是A
B. 图2中ac段的形成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此时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若升高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图2中的c点将下移
D. 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S点右侧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Ⅱ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3所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A能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分析突触结构可知A 表示的为神经递质,A正确;
B、图2 中ac段形成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此时Na+由膜外高浓度一侧流向膜内低浓度一侧,跨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
C、若升高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膜内外Na+的浓度差将增大,产生动作电位时内流的Na+增多,图2中的c点将上移,C错误;
D、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并在S点右侧给予适宜刺激,则兴奋可以从S处传递到R处,兴奋先后到达电流表两侧,所以电表Ⅱ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测得的电位变化将如图3所示,D正确。
故选C。
3.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C.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散热量增加,因此要通过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产热=散热,因而b1>b2,A错误;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机体所有的感觉均来自大脑皮层,B正确;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此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进而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引起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以增强新陈代谢,产热增多,同时机体也会减少散热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而汗腺分泌量减少,此时抗利尿激素减少,机体尿量增加,C正确;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A。
4.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
B. 若图中⑦表示脑细胞,则A端CO2浓度小于B端
C. ③中的O2进入⑦细胞内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D.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与组织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淋巴管壁细胞,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⑥是组织液,细胞内液。
【详解】A、图中A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A正确;
B、若图中⑦表示脑细胞,由于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则A端CO2浓度小于B端,B正确;
C、红细胞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穿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即至少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5. 据报道,美国某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的提出者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该理论的主要意思是①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②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有些癌症患者受此理论影响,不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寄希望于注射碱性物质以达到治愈目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通过皮肤、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途径排到体外
B. 参与维持pH的缓冲物质有HCO3ˉ、HPO42ˉ等离子
C. 生物体的体液pH总是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体的稳态不会遭到破坏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这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A正确;
B、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可使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6. 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一肌肉突触结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乙酰胆碱(ACh)持续与ACh受体结合,引发肌肉痉挛。下列治疗方案合理的是( )
A. 促进钙离子通道开放
B. 促进突触前膜释放ACh
C. 阻止ACh与ACh受体结合
D. 降低突触间隙降解ACh酶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当动作电位传到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ACh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详解】A、据图可知,促进钙离子通道开放会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ACh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发肌肉收缩,不能缓解肌肉痉挛,A错误;
B、促进突触前膜释放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发肌肉收缩,不能缓解肌肉痉挛,B错误;
C、阻止ACh与ACh受体结合,ACh不能发挥作用,不引发肌肉收缩从而缓解肌肉痉挛,C正确;
D、降低突触间隙降解ACh酶活性,ACh不能被水解而灭活,ACh持续与ACh受体结合,引发肌肉痉挛,D错误。
故选C。
7.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毒品可卡因会使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下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B. 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会使其Cl⁻通道打开
C. 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扩散需要能量
D. 多巴胺的重摄取会被可卡因阻碍,导致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能够将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内。由此可推断,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
【详解】A、多巴胺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神经元,A错误;
B、多巴胺为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后,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从而传递兴奋,B错误;
C、多巴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不需要能量,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可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故可卡因阻碍多巴胺的重摄取,使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量增加,导致有关中枢持续兴奋,D正确。
故选D。
8. 美国科学家DavidJulius 因发现 TRPV1受体而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是位于疼痛感神经末梢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如图甲所示。当 TRPV1受体被激活时,能引起Ca2+、Na+等阳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疼痛感。季胺类衍生物 QX-314 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但将 QX-314 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能使人产生持久的痛觉阻滞,图乙是在突触后膜上将 QX-314 与辣椒素联合使用时的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吃辣火锅再喝热饮料,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痛觉更强
B. TRPVI 基因敲除小鼠可能会对高温刺激敏感性减弱
C. 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抑制兴奋产生,使痛觉阻滞
D. 吃辣椒后,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辣椒素受体TRPV1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人体产生痛觉的原因是TRPV1能被辣椒中的辣椒素以及43℃以上热刺激等激活,并最终令人产生痛觉。
【详解】A、痛觉的产生位于大脑皮层,不位于感觉神经元,A错误;
B、TRPV1受体对辣椒素和热刺激等敏感,TRPV1受体缺乏的小鼠可能会对高温刺激不敏感,故TRPV基因敲除小鼠可能会对高温等刺激不敏感,B正确;
C、由图乙可知,辣椒素可以打开QX-314进细胞的蛋白质通道,QX-314进入细胞后阻止Na+内流而抑制兴奋产生,使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使痛觉阻滞,C正确;
D、吃辣椒后人体会感觉到热,此时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调节该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A。
9.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元,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狂犬疫苗是将狂犬病病毒接种在地鼠肾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经灭活纯化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被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引起细胞坏死
B. 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直接消灭病毒
C. 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 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以看出,狂犬病病毒一方面可以与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降低了兴奋的传递,另一方面通过胞吞进入神经元后,病毒RNA沿着轴突逆着兴奋传导的方向运动。
【详解】A、狂犬病病毒并不破坏神经细胞,病毒RNA沿着轴突运动到中枢神经元中大量繁殖,A错误;
B、抗体不能直接消灭病毒,抗体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神经冲动是从轴突末端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从图中可以看出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D。
10. 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2年桦尺蠖的S基因、s基因的频率分别是( )
A. 23%、77%B. 34.4%、65.6%
C. 26.1%、73.9%D. 25%、75%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②基因型计算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2)基因型频率:指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所占的比率,即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
【详解】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假设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1870年该种群中SS、Ss、ss的个体数依次为10、20、70,1871年SS、Ss、ss的个体数依次为11、22、63,则S基因频率=(11×2+22)÷(11+22+63)×2≈23%,s基因的频率=1-S基因频率≈77%,A正确。
故选A。
【点睛】
11.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如下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芬太尼因镇痛效果佳可作治疗药物长期反复使用
B. 图中 R 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 芬太尼和 R 相互作用,导致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D. 芬太尼作用下,突触前神经元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可以促进钠离子内流。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长期使用芬太尼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导致成瘾,故不能长期反复使用,A错误;
B、R是芬太尼的受体,二者的识别与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据图可知,芬太尼与某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因而导致导致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而不发生兴奋,从而起到镇痛效果,C正确;
D、芬太尼作用下,促进钾离子外流,因而突触前神经元膜外电位依然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C。
12. 艾滋病是一类由于感染HIV而引起的传染病。凉山州于近期开展了全民健康体检、HIV全人群筛查活动,以保障群众健康生活。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早发现、早公开、早治疗”是当前艾滋病防治的一般原则
B. 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免疫功能丧失所致的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
C. 感染后的1-3年,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抗体但可能不出现症状
D. 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B 段:HIV病毒进入人体,首先由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HIV;BC段:体液中特定的抗体与HIV结合,再由吞噬细胞吞噬、清除,HIV与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CD段: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艾滋病防治的一般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保障患者的隐私,不应公开艾滋病患病情况,A错误;
B、HIV主要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从而破坏免疫功能,有些患者易患肿瘤是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不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严重感染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结果,B正确;
C、主要通过检测HIV病毒抗体的方法来检测艾滋病,感染初期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大部分HIV,所以1-3年可能不出现症状,C正确;
D、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所致,D正确。
故选A。
13. 为提高绵羊产仔率,研究人员给母羊肌肉注射促性腺激素并取得显著效果。下图是绵羊体内的相关调节机制,其中的甲、乙、丙代表器官,a、b、c代表激素,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a代表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使更多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能作用于甲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有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体液调节
D. 绵羊受到惊吓时下丘脑控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过程也可用上图来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甲为垂体,c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丙为下丘脑,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使更多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A正确;
B、分析图可知,b可以作用于器官甲和器官丙,所以b表示性激素,乙为性腺,那么a为促性腺激素,甲为垂体,c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作用于甲的直接原因是甲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蛋白,根本原因是受体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分析图可知,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有分级调节,同时雌激素c可以负反馈作用于器官甲和丙,雌激素b的分泌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存在体液调节,C正确;
D、受惊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但肾上腺素是由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而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完成的,D错误。
故选D。
14. 甲、乙两人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了判断二者的病因,分别给他们及健康人注射适量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注射前和注射30 min后检测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如图所示为根据测定的结果绘制的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二者的体温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略低于健康人
B. 注射30 min后检测TSH含量是因为激素调节反应速度缓慢
C. 给甲注射的TRH能定向运输至垂体,从而使垂体分泌的TSH增加
D. 若患者垂体病变,则该患者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下丘脑产生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产生TRH及抑制垂体产生TSH。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甲、乙二人实验前血液中TSH含量均低于正常人,则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合量也会低于健康人,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因此二者的体温和神经系统兴奋性均低于健康人,A正确;
B、由于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因此注射TRH后不能立即检测血液中TSH的含量,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作用效果,B正确;
C、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但不能定向运输,C错误;
D、垂体也分泌生长激素,垂体病变,则患者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受影响,D正确。
故选C。
15. 某同学利用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属于植物激素)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二者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探究BL对IAA生理作用的影响
B. 当IAA浓度较低时,BL能降低IAA的作用效果
C. 当IAA浓度较高时,BL能增强IAA的作用效果
D. BL具有微量和调节效果显著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用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L,属于植物激素)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二者对主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IAA浓度和BL浓度,因变量是主根长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是IAA浓度和BL浓度,因变量是主根长度,该实验可探究BL对IAA生理作用的影响,A正确;
B、据图可知,当IAA浓度较低时,BL浓度为0时,IAA可促进主根生长,但BL(浓度为100nml/L)处理下主根长度变小,说明当IAA浓度较低时能降低IAA的作用效果,B正确;
C、IAA浓度较高时,IAA对于主根长度是抑制作用,据图可知,此时BL浓度为100nml/L的处理下主根长度增加,说明此时BL能减缓IAA的作用效果,C错误;
D、BL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和调节效果显著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 55分。)
16.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发现,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下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下图为5-羟色胺相关代谢过程。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5-羟色胺以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部分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突触前膜上的________协助回收。
(2)结合图示过程分析,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②__________。
(3)人参有“安精神,定魂魄之功效”,据此研究人员对人参皂苷(Rg)是否有抗抑郁的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将氟西汀(一种抗抑郁药物)和Rg分别溶于0.5mL蒸馏水制成溶液进行灌胃,用强迫游泳的行为学方法来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学变化。结果如下表:
注:动物在水中的不动时间可评价抑郁程度,不动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
①完成表格a、________b、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
【答案】(1) ①. 胞吐 ②.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 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
(2) ①. 单胺氧化酶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分解能力增强,促进5-HT分解为5-羟吲哚乙酸随尿液排出体外,使5-HT含量会减少 ②. 5-HT转运载体(SERT)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突触前膜摄取5-HT的能力增强,5-HT含量也会降低;突触前神经元合成5-HT能力减弱或者突触小体中高尔基体受损导致分泌5-HT能力减弱
(3) ①. CUMS处理+灌胃0.5mL蒸馏水 ②. CUMS处理+灌胃Rg水溶液0.5mL ③. 人参皂苷可抗抑郁,且抗抑郁效果比氟西汀还要好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突触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由图可知,5-HT发挥作用后可通过前膜上SERT被回收。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过程分析,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原因可能是单胺氧化酶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分解能力增强,促进5-HT分解为5-羟吲哚乙酸随尿液排出体外,使5-HT含量会减少;5-HT转运载体(SERT)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突触前膜摄取5-HT的能力增强,5-HT含量也会降低;突触前神经元合成5-HT能力减弱或者突触小体中高尔基体受损导致分泌5-HT能力减弱。
【小问3详解】
第二组为条件对照组,因此处理应为CUMS处理+灌胃0.5mL蒸馏水;第四组应为实验组,因此处理为CUMS处理+灌胃Rg0.5mL;据表可知4组与2组比较说明人参皂苷可抗抑郁,4组与3组比较说明人参皂苷比氟西汀抗抑郁效果还要好。
17. 如图甲和乙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第三个图则表示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而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形式运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____系统,b表示____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Na2CO3/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图乙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
(5)若图乙中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则A、B、肝细胞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
(6)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原因是____。
(7)根据图中红细胞的特点和HCO3-含量,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运输方式为____,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浓度变化时会刺激相关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
(8)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该过程O2共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
(9)红细胞内外渗透压正常才能维持正常形态发挥生理作用,由图可知,红细胞是通过吸收____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答案】(1) ①. 呼吸 ②. 消化
(2)NaHCO3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血浆蛋白、无机盐
(5)B液>A液>肝细胞
(6)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7) ①. 协助扩散 ②. 体液调节
(8) ①. 空间结构 ②. 12
(9)水和CI-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是泌尿系统、皮肤。
分析图乙: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
【小问1详解】
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a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c是泌尿系统。
【小问2详解】
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液中的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小问4详解】
图乙中,B液是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
【小问5详解】
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液),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B液>A液>肝细胞。
【小问6详解】
因为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因此,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小问7详解】
红细胞中含有碳酸酐酶,可以催化二氧化碳和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水解生成HCO3-,据此推测红细胞中HCO3-浓度较高,HCO3-进入血浆的运输方式为顺浓度的协助扩散,血浆(体液)中的CO2刺激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小问8详解】
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结构决定功能,促进O2释放供组织细胞吸收利用;氧气释放并扩散到组织液,经过了一层红细胞膜+2层血管壁膜(一进一出),再跨一层膜进入到组织细胞,跨2层膜进入线粒体内部,因此一共跨6层生物膜,12层磷脂分子。
【小问9详解】
结合图乙可知,红细胞通过吸收Cl-和水,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18. 下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种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结构)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兴奋传导到B时,C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此时,肌质网中释放Ca2+的方式为______。
(2)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填“能”或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Ach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症状。
(3)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正常的兴奋性。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
a、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_____(填I或II)所示的连接方式。
b、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______。
c、重复实验获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像的峰值会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由正变为负 ③. 协助扩散
(2) ①. 被降解或者回收进细胞 ②. 不能 ③. 化学信号→电信号 ④. 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
(3) ①. II ②. 膜内Na+含量的变化 ③. 升高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是从高浓度至低浓度进行的,且经过通道蛋白,所以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者回收进细胞。Ach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细胞内,即Ach作用于A(突触后膜)时,没有进入细胞内,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
骨骼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接受递质的信号后,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胆碱酯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导致乙酰胆碱持续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出现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的现象。
【小问3详解】
a、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图2曲线检测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3中Ⅱ所示的连接方式。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膜内Na+含量的变化,这样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c、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重复实验时,降低了培养液中Ca2+的浓度,使更多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升高。
19. 全国多地曾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高峰期,其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等。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构建了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反应的模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支原体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支原体侵入人体过程中,吞噬细胞在①过程中发挥________(填“特异性”“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除此之外,吞噬细胞还可________给辅助性T细胞。
(2)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_________(填免疫器官名称)中成熟的。消灭侵入宿主肺部细胞中的支原体,还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_______(填图中字母并写出名称)与宿主细胞的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3)图中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________,第二信号是_________。图中N的名称是________。
(4)患者痊愈后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但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时的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 ①. 皮肤、黏膜 ②. 非特异性 ③. 呈递抗原
(2) ①. 胸腺 ②. M细胞毒性T细胞
(3) ①. 支原体与B细胞接触 ②.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 抗体
(4)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小问1详解】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纤毛,支原体侵入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皮肤、黏膜,①过程(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吞噬细胞还可以参加特异性免疫,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小问2详解】
T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中成熟,消灭侵入宿主肺部细胞中的支原体,需要依靠细胞免疫,免疫系统产生的M细胞毒性T细胞与宿主细胞的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小问3详解】
图中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支原体与B细胞接触(抗原直接接触),第二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刺激,B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分化。图中N是由浆细胞分化的,为抗体。
【小问4详解】
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故再次感染后病症会比第一次感染时的轻。
20.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________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________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________。据图2可得出结论:________。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________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________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________,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________;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________,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答案】(1) ①. 免疫检查分子 ②. T
(2) ①. 作为对照组 ②. 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 ① 垂体 ②. 体液
(4) ①. 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②. 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5) ①. 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 ②.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了T细胞的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肿瘤细胞表面的配体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T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
【小问2详解】
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小问3详解】
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小问4详解】
① 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
②Tal能促进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小问5详解】
① 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
② 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DC分泌TSH从而增强其功能的假设。
第一步:添加缓冲液的组作为对照组。
第二步:添加Tal溶液的组,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
第三步:添加TSH溶液的组,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TSH分泌发挥作用。
组别
处理
动物在水中的平均不动时间(秒)
1
灌胃0.5mL蒸馏水
82
2
a、________
123
3
CUMS处理+灌胃氟西汀水溶液0.5mL
92
4
b、________
6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一轮诊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页,下列有关遗传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果蝇的灰身是两对相对性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表示植株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