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值: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杜甫《登高》)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震动林泉的声音,使人心惊胆战。
2.小黄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2分)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3.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3分)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克己复礼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⑥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 B.②⑤⑦⑧ C.①④⑥⑨ D.②⑤⑧⑩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6分)
①宗白华先生钻研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征,对中国人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长期思考,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存有“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或曰美的理想。这两种形态和理想不仅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还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露此消彼长的嬗变态势。
②鲍照将谢灵运的诗与颜延之的诗比较,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铺锦列绣,雕缋满眼”。钟嵘《诗品》载汤惠休的话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宗先生认为,这里所区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前者更多给人华丽、缤纷、璀璨的审美感受,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以及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等,都是“错彩镂金”美的体现:而后者偏向给人清幽、淡雅、秀丽的审美感受,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等,则是“芙蓉出水”美的呈现。
③在宗先生看来,这两种形态的美大体以魏晋六朝为界。魏晋以前,社会比较倾向“错彩镂金”的美,从商周青铜器那些严整细密、雕工精致的图案,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主要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世界。而从魏晋开始,社会则逐步滋生出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看重文字雕琢和笔墨华丽,□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王羲之书法摈弃汉隶的规整和装饰性,追求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些都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诗、书、画等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④这种美学思想土壤的松动和翻垦,早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已见凿孔和裂豁。面对商周繁盛礼乐制度下的文艺现象,虽然孔孟等儒家总体上因尊重礼乐而取肯定态度,但否定者不在少数。墨子认为繁华典丽的文艺是奢侈、骄横的表现,于民无益,于国有害,因而他“非乐”,反对各类文艺。老子崇尚返璞归真,明确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更是在《骈拇》篇里诘问:“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诸如此类贬斥乃至批判文艺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的流徙无疑埋下了伏笔。魏晋六朝审美风向的变迁,则是“伏笔”从后台跃上前台的时代书写。
⑤“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感形态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波澜起伏,汩汩而下。宗先生指出:“六朝的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渌水中,一朵芙蓉出。’在镜子的两面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初唐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感情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⑥当然,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这两种美实际上应“相济有功”。我们现在的京剧演员及舞台装饰艳丽华美,却仍不失动人魅力。宗先生点明“‘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彩’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既涉及个人审美偏向,又触及美感的多样性和深度研究,值得深究和讨论。
(节选自钱念孙《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
4.下列词语填入第③段空格中最符合文意一项是( )(1分)
A.既 又 B.不 也不 C.不仅 还 D.不 而
5.第①段中“错彩镂金”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依照文意,下列最不符合“芙蓉出水”美感形态的一项是( )(3分)
A.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D.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沈周《竹堂寺探梅》)
7.宗白华认为“芙蓉出水”是更高的美的境界,请结合文章概括原因。(4分)
8.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作用。(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6分)
父亲的清明节 吴昕孺
①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春分之后的雨水,就这样一直要落到清明。
②父亲正是在这样一个节气来到车田坪的。他来相亲。没打伞,把雨顶在头上,格外显得瘦小。我妈是车田坪公认的第一美人。父亲出生贫农,家无长物,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得到漂亮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③随后,父亲的冷酷让我们伤透脑筋。他让我练毛笔字。不仅检查字写得好不好,还要求两只手不沾墨,否则就要打手板。他看见我姐的一名男同学在田塍上追着她跑,回来罚她站在墙角,面壁思过。妹妹掉在地上的饭,必须一粒粒拈起来放进嘴里……
④我十岁那年春天,父亲要我跟十二岁的姐姐一起下田插秧。水冷得刺骨,还有蚂蟥,我不愿意去,但是没有办法。每天蒙蒙亮,父亲把我们从床上赶起来。他打开双合门,故意弄出很大的声响。外面的寒意轰涌而入,将我们冲到墙壁上。我和姐姐卷起裤腿出门,像蠕动在厚厚黑暗里的两只小虫子。
⑤蚂蟥第一次叮在我小腿上,吓得我大呼小叫。田里人喊道,快,打嘴巴,打嘴巴。我情急之下,抡起手对着自己嘴巴猛抽。田里炸开雷鸣般的笑声。原来,“打嘴巴”是要对着蚂蟥抽。回来,姐姐学给家里人听,从来不苟言笑的父亲笑得岔气了。我也毫不含糊,横眉冷对,把父亲两个字在尖牙利齿间碾得粉碎。
⑥父亲经常打我,竹条、栗凿、罚跪,他有层出不穷的高招。有年清明,父亲带我去上祖坟。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到了坟上,他老老实实地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然后,叫我过去磕头。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⑦我对祖坟缺乏虔诚,但我喜欢坟边上大量的蕨子。很奇怪,坟边上的蕨子长得特别好,又高又肥又嫩。父亲给坟地除草当儿,我忽啦忽啦折了一大抱,拿回去妈妈炒了做菜。碰巧那天下午我和姐姐吵架,我不准她吃我折回来的蕨子,她偏要吃,我迎头给她一筷子脑壳。父亲举起他的巨掌朝我劈来,我眼明手快,饭碗一丢就往门外跑。
⑧父亲追,我跑。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这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我把他越拉越远。我得意地站在田塍那头,回望着他。他不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⑨我回去埋头吃饭。边吃,边呜呜地哭起来。妈妈以为我是父亲打哭的,父亲以为我是自知理亏哭了,姐姐看见我哭她才满意地不哭了。他们谁都不知道我为何而哭,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当时,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父亲“流血”的场景,我害怕他会死去。这个打我、骂我如拾草芥,让我怀恨在心的人,我是如此害怕他会死去。
⑩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我想,那次事件对他的震撼毫不亚于他“流血”对我的震撼。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
⑪我长大了,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他把裤子罩在头上,并为头憋屈在裤裆中出不来而嗷嗷大叫。
⑫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⑬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他觉得好玩。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我用袖子抹抹脸,开始除草。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攻之,才未酿成大祸。
⑭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乡亲们走了。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⑮又过了些年。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
⑯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点烛,燃炮,除草。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春雨淅沥,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我在那面镜子里,看到了父亲——模糊的面容。再擦亮点。我分明看到了自己。(有删节)
9.简析第⑪段的作用。(4分)
10.赏析第⑫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描写春雨时都出现了“仿佛在一面肮脏的镜子上撒些水,用抹布慢慢将它擦亮”一句。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12.联系全文,赏析文章的标题。(4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登姑苏台①
(明)沈周
把酒吊往迹,茫茫几鹿游。
兴亡两国②梦,感慨一台秋。
战叶风仍乱,争流江未休。
倾城美人事,残堞③暮云愁。
【注】①姑苏台: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建筑华丽宏大,供夫差娱乐。②两国:吴越两国长期相互征战,各有胜败,最终越王勾践含垢忍辱,发愤图强,灭掉吴国。③残堞: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13.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题材是________。(2分)
14.这首诗歌押韵的字共有( )个。(2分)
A.1 B.2 C.3 D.4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画线诗句。(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9分)
甲.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不耻相师( ) (2)士大夫之族( )
(3)师不必贤于弟子( )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17.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B.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见其明也
C.小学而大遗 而绝江河
D.犹且从师而问焉 风雨兴焉
18.给乙文中的划线句子断句。(3分)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通之处,但他们表现社会现象的方法和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节选文字,简要说明。(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21—24题。(11分)
记雪月之观
明 沈周
①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①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
②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③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②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③,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④而返,其怀汗漫⑤,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⑥,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注】①冱(hù):冻结。②眄:斜视。③太素之乡:原始的物质世界。④八表:八方之外,形容非常远之地。⑤汗漫:漫无边际,此处指心思飘荡无际。⑥日寻:日逐一日。
21.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焉 D.也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 (2)因笔之( )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3分)
顾所得不亦多矣!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
24.文徵明曾评价(沈周)“风神玄朗,识趣甚高”,即认为沈周性情旷达、见识志趣很高,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请结合本文内容予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70分)
25.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欲速则不达”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5分)①.慨当以慷 ②.唯有杜康 ③.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熊咆龙吟殷岩泉 ⑤.栗深林兮惊层巅
2.(1)B(2分) 3.(2)C(3分) 4.D(1分)
5.指给人华丽、缤纷、璀璨的审美感受美感形态。(2分)
6.B(3分)
7.①作品内容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②作品形式存在着一种自然可爱的美。③创作思想空前的解放。(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8.①总结全文,解答文中关于两种美的境界孰高孰低的问题,得出“这两种美实际上应‘相济有功’”的结论。②补充论证了宗白华先生为什么认为“初发芙蓉”是一种比“镂金错彩”更高的美的境界的原因。③引发读者对“美的境界”问题进一步思考,对论点进行的再挖掘,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每点2分)
9.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父亲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的内容,开启下文父亲患老年痴呆症的内容。②细致描述了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的具体行为,让读者为之心酸,表现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心疼与无奈。③也为后文父亲不小心点燃茶林做铺垫,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每点2分)
10.①运用了比喻(1分) 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的“比以前更加矮瘦”、苍老的特点,比喻奇特,但又很贴切,让人印象深刻,写出了“我”对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的父亲的怜惜。(2分) ③“捏在我掌心”,一方面突出父亲身形的矮瘦,一方面也照应我牵着父亲走的内容,暗示父亲需要依赖我的照顾,从后文我因为父亲犯错而呵斥父亲来看,“捏”字也显出了我对苍老患病父亲的傲慢,“捏”字表现作者的自责、忏悔。(2分)(答满4分即可)
11.①首尾照应,结构更为紧密。(1分)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标题中的“清明节”这个节气,富有画面感,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2分) ③突出主题,雨水也在洗涤我的灵魂,让我看清了曾经对父亲的无礼与傲慢,抒写了“我”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父亲的愧疚之情。(2分)(答满4分即可)
12.①标题贯穿全文,全文主要围绕跟父亲有关的清明节的事件展开叙述。如父亲清明带儿子去上坟,教育儿子对祖先要恭敬;父亲年老后一次随儿子清明上坟,因老年痴呆病纵火惹祸。②揭示主要人物,本文通过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表现父亲的形象。如父亲教育孩子对祖先要恭敬,表现父亲对祖先的尊敬以及认真严谨的性格特点。患老年痴呆的父亲闯祸,不慎燃烧了山上茶林,我因此怒斥父亲,表现了父亲晚年患病的可怜无奈的状况。③揭示主题,“清明节”是祭奠死去亲人的节日,父亲晚年患痴呆症,从身体到精神已经衰老,最后安详去世。标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之情、歉疚之情。(每点2分)
13.(五言)律诗(1分) 、怀古诗(1分)
14.D(2分)
15.运用拟人(1分)和寓情于景(1分)的手法,借暮云之愁,形象化地表现诗人游览姑苏台而产生的对于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怀古伤今情绪。(2分)
16.(4分)①.以……为耻 ②.类 ③.超过 ④.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7.C(2分)
18.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3分)
19.(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每分句1分)
20.韩愈(《师说》)主要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2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揭示“不事师”的缘由。(1分)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1分)通过申述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1分)
21.D(1分)
22.(2分)(1)“殆”:竟然。 (2)“笔”:名词作动词,用笔记下。
23.C
24.(5分)认可(1分)。面对眼前所见银妆素裹、清空澄明的美景,作者遗憾于不能形诸笔墨告诉那些未曾从游的人,但却认为“顾所得不亦多矣”(1分);同时对于自己老气衰颓的遗憾,作者也并没有一味消沉,而是仍梦想着挟明月而高飞,遨游八方之外,同时能及时记下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观。(1分)从中可见沈周性情旷达。(1分)而雪后之景,其实对作者来说并不非常难见,但他却能从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由此可见他见识志趣很高。(1分)
相关试卷
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莘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6页。
上海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