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37290/0-173253018971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437290/0-17325301897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案,共5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鉴赏文中写景句子,欣赏景物之美。2.通过知人论世、群文比读,寻找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学习重难点】寻找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学习步骤】学习情境:去年暑期淄博一路走红,今年寒假哈尔滨全国联动。近期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湖北黄州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泰安,也联名发起了以“重走山水足迹,感受古人情怀”为主题出游项目设计征集活动。请同学参考《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为当地政府出言献策。学习任务一:一山一水争芳华——回顾名人出游信息既然是要重走名人足迹,我们就要了解苏轼和姚鼐两人出游的基本信息,以此为蓝本才能设计现在的旅行项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寻找关键信息,回顾苏轼和姚鼐的出游行程。设计意图:回顾文本主要内容学习任务二:登山临水赏其景——设计海报内容请你选择一处最经典的景色,作为海报内容,文中哪个画面是你的“心动点”?回答要求:先读出段落,再说明原因,可以从画面的构成要素、意境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①赤壁水月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意境:朦胧、梦幻、静谧、广阔)②登高临雪图:乘、历、穿、越、至;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意境:开阔、宏大、高峻)③泰山日出图:大风扬积雪击面;云漫;云中之山白若樗蒱;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意境:静动有序,巍峨壮美,绚丽灿烂,恢宏浩大,变幻蓬勃)设计意图:鉴赏文中写景内容,品析景物之美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感其情——设计项目解说词设计文旅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名人情怀。为了帮助游客在游览时更好地了解苏轼和姚鼐如何在山水中实现了精神突围,请你为出游项目设计解说词。解读:苏轼的精神困境,通过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刻,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不能实现。根据苏轼“乐—悲—喜”的情感变化,可以对应地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自然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夜游赤壁之后的苏轼从黄州赤壁的水月中汲取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从而实现了精神突围呢?自然之水月——带给苏轼“乐”的情感,使苏轼沉醉于眼前美景,暂时忘却了忧愁,获得了短暂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稍纵即逝的。于是他在歌唱“击空明兮溯流光”之后,也在无意间道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心声。“香草美人”自屈原始就是忠君爱国的象征,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苏轼用一个“望”字表达了自己现在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距离。于是,他在下面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又借客人之口开始了一场破解千古之谜的大戏。历史之水月——这一部分,苏轼悲自己的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从眼前之水月联想到历史之水月,这一无穷、永恒的水月穿越古今,始终没有变化,正在照亮着“我”的明月也曾照亮过意气风发的曹操,但曹操已经不在。他开始悲,悲自己的生命短暂,同样是有限的生命,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曹操一样呢?如此之英雄尚且被时间的长河吞没,更何况是当下这样失意落魄的“我”呢?任何人都敌不过时间,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都是渺小的,于是他又增一悲,悲自己的渺小。哲理之水月——第四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而又何羡乎”;第二部分从“且夫天地之间”到段末。苏轼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审视第一部分的水月——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水一直在流逝,月亮一直在进行着阴晴圆缺的更替,我们人也在一代又一代地逝去。所以,“人生短暂”之悲正是从“变”的角度得出的人生结论。但苏轼同时看到了另一面: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水月,水不曾离开,月亮不曾增减,那么,同样,人也世世代代存在!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不曾改变的江月相比,个人的生命确实短暂,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上来看,人类也是在代代更迭的,这不也是一种永恒吗?苏轼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破解了客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且从“小我”中跳脱出来,站在了人类之“大我”的角度思考人生,获得了与客人完全相反的结论——“物我无尽”。到此,就解决了“人生短暂”的问题。同样的思路,学生可以运用到《登泰山记》的解读中,但不同于《赤壁赋》的是,《登泰山记》的情感比较含蓄,隐藏在写景的文字背后,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姚鼐的情感变化。【资料拓展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资料拓展2】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馆草创,姚亦因荐入局,与纪昀、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大师同编《四库全书》,然“姚鼐主推宋学,以戴震、纪昀为首的汉学家却试图抑制宋学的发展,甚至期望汉学能够取代宋学在清初的地位。”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辞官。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用高官厚禄,均被拒绝。【课后作业】审美传统,文化积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苏轼与姚鼐的不同人生困境,以及在山水自然中获取精神突围的途径。请再搜集一些写泰山或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完善解说词。项目《赤壁赋》《登泰山记》出游城市黄州赤壁泰安泰山 开始时间七月既望 十二月丁未 结束时间东方既白 日出之后 所赏景象赤壁水月泰山日出、雪景赤壁赋精神困境人生失意,被贬黄州山水中的精神突围水月语句特点情/理自然之水月(1\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静谧迷蒙朦胧乐:沉醉于美景,内心愉悦自由 历史之水月(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无穷永恒悲:人生短暂个体渺小哲理之水月(4)逝,未尝往;盈虚,卒莫消长;惟江上之清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变与不变,无主无尽喜:物我无尽物我合一 精神底色儒←→道登泰山记精神困境学术分歧,辞官不悦山水中的精神突围山日特点情山日作用登高临雪(2)山:遥远湿滑险峻难攀落日:壮丽如画 登山前:心怀愤懑登山途中:向往泰山登顶后:自豪震撼排遣苦闷锤炼意志泰山日出(3)巍峨壮美恢弘浩大绚丽灿烂变换蓬勃喜悦热爱激动自豪平静痴醉开阔心胸化解情绪给予希望坚定志向精神底色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