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扬州江都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扬州江都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扬州江都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7页,包含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综合题,请您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
第33届夏季奥运会于北京时间7月27日1:30在法国巴黎(东一区)开幕。奥运会期间,法国使用夏令时,时间调快1小时。王老师于北京时间7月30日13:40从北京乘坐飞机前往巴黎观看比赛,抵达时间为当地时间21:2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地球光照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中与举行开幕式时间最为接近的是( )
A. B.
C. D.
2. 该航班从北京到巴黎的所需时间大约为( )
A. 14小时45分钟B. 13小时45分钟
C. 7小时45分钟D. 6小时45分钟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北京7月27日1:30巴黎奥运开幕,此时172.5°W(东西12区)时间为7月26日5:30分,图A日出时间约为6时前后,但昼短夜长,不符合,A错误,图C昼长夜短,且时间符合条件,C正确;图BC7.5°E当地时间为7月26日18:30分,为日落前后,而图中时间为接近日出时间,不符合,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8区,巴黎为东1区,两地相差7小时,王老师北京起飞时间为7月30日13:40,此时的巴黎时间应为7:40(夏令时),飞机降落的当地时间为当地时间21:25,因此,飞行时间为13小时45分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
河南登封市古观星台(34°26′N,113°E)院中的周公测景台,是我国古代用于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由表(直立的柱子)和圭(与表相连的石座)组成。当太阳光照射在表上时,一年中仅有一天的正午时刻地面上没有表的影子。图1为周公测景台景观图,图2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周公测景台光照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θ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太阳方位B. 昼夜长短变化C. 地球自转D. 黄赤交角存在
4. 当该台影长与台高相等时,日期最接近是( )
A. 2月22日B. 5月22日C. 7月22日D. 9月22日
5. 在图示节气由②至③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减小B. 澳大利亚正值盛夏
C. 扬州昼夜长短差值增大D. 南极地区存在极昼
【答案】3. D 4. A 5. C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使得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θ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移动的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当该台影长与台高相等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得该日直射点大致直射11°S附近,5月22日、7月22日、9月22日直射点并不在南半球,所以当该台影长与台高相等时,日期最接近的是2月22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由图可知,③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夏至日;①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为冬至日;则②表示二分日,则由②至③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增大,A错误;澳大利亚正值盛冬季,B错误;直射点移向回归线,则扬州昼夜长短差值增大,C正确;南极地区存在极夜,D错误。故选C。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角,简称正午高度角或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正午时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的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也就是一天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最大夹角。它是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2024年5至6月,专家在湖北省十堰市坎子山新发现一类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景观,该山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由石炭纪灰岩构成。图1为该柱状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形成该柱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岩石对应的序号为( )
A. ⅠB. ⅡC. ⅢD. Ⅳ
7. 下列序号对应的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重熔再生B. ⑤—变质作用C. ③—固结成岩D. ⑥—冷却凝固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地壳物质循环,Ⅰ为侵入岩,Ⅱ喷出岩,Ⅲ为沉积岩,Ⅳ为变质岩,喀斯特地貌主要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为沉积岩,对应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地壳物质循环,Ⅰ为侵入岩,Ⅱ喷出岩,Ⅲ为沉积岩,Ⅳ为变质岩,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岩,①—冷却凝固,A错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⑤—变质作用,B正确;图中沉积物经过④作用,会形成沉积岩,则④为固结成岩,C错误;变质岩形成岩浆,经过重熔再生,⑥-重熔再生,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表面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在于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和缓,两者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表形成丰富多姿的地表形态。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区域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岩层沉积—外力侵蚀
B. 岩浆活动—岩层沉积—外力侵蚀—变质作用
C. 岩层沉积—挤压弯曲—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D. 岩层沉积—岩层断裂—岩浆活动—挤压弯曲
9. 本区域进行的人类活动合理的是( )
A. ①处泉水出露,宜修建大坝B. ③处向斜宜采油气
C. ⑤处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D. ⑥表层受张力,适合修建采石场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图示岩层层理构造明显,为沉积岩,且从 a到i岩层趋于年轻;后来沉积岩受内力作用形成褶皱(和i岩层相邻的沉积岩岩层倾斜)和断层,岩浆侵入形成j岩层(没有层理构造);岩浆侵入过程中,高温高压环境使周边岩石变质形成⑤岩层,最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地表趋于平缓,故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岩层沉积—挤压弯曲—岩层断裂—外力侵蚀。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①线为断层线,地质稳定性差,不适宜大坝,A错误; ③处为背斜,是储油构造,B错误;⑤处位于岩浆岩中,没有化石,C错误; ⑥位置为背斜顶部,岩石破碎,容易开采,D正确; 故选D。
【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2024年暑假,扬州某校地理研学小组对某区域进行考察,下图是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研学小组在到达★处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甲处小船向西北漂流B. 丙处有人正在捕鱼
C 丁处陡崖瀑布飞泻D. 戊处有户外团队爬山
11. 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58米B. 68米C. 78米D. 88米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西北方向高,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甲处小船不可能向西北漂流,A错误;研学小组在到达★与丙处河流中间是先陡坡后缓坡,也无山峰,可以通视,B正确;研学小组在到达★和丁处有山脊,不能通视,C错误;研学小组在到达★和戊之间有山丘阻挡,不能看到戊处有人在爬山,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最高处为陡崖西部山顶,其海拔为100米<H高<110米,最低处位于河流的最下游,高度为30米<H低<40米之间,故区域内高差为60米<H<80米,AD错误,最大高差接近80,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流由高出流向低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起的方向相反。
科罗拉多大峡谷贯穿高原,蜿蜒于谷底的河流曲折幽深,两岸出露的岩石(沉积岩)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层层断面;谷底气候干热,荒漠广布。原面上“桌状高地”(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随处可见。下图为科罗拉多高原与大峡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有关科罗拉多高原“桌状高地”的主要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壳运动、流水侵蚀B. 地壳运动、冻融侵蚀
C. 岩浆活动、化学风化D. 岩浆活动、生物风化
13. 关于科罗拉多河对该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下蚀使高原出现深切峡谷B. 流水堆积使河谷产生深厚土层
C. 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蜿蜒曲折D. 河流搬运带来色彩缤纷的岩层
14. 该地区交通网分布稀疏,以下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相对落差大,桥隧比例高B. 地质结构不稳定,滑坡等灾害多发
C. 荒漠戈壁广布,交通运输需求小D. 河谷多农田,避免占用耕地
【答案】12. A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在内力作用下(地壳运动)地表缓慢抬升,在抬升过程中被风化、流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侵蚀,A正确;图示地区没有冰川作用,不会形成冻融作用,B错误;由材料可知,两岸出露的岩石为沉积岩,没有岩浆活动,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科罗拉多河不断地侧蚀和下蚀,使高原地表千沟万壑、高低不平,使高原出现深切峡谷,A正确;河水冲刷地表,使地表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层,B错误;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变长,C错误;高原岩石节理发育,经流水侵蚀作用,不同岩层出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各岩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高原相对高度和坡度大,桥隧比例高,交通运输线修建成本高、难度大,A不合题意;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滑坡等灾害多发,对交通线路运行及维修人员危害大,B不合题意;荒漠、戈壁广布,人烟稀少,交通运输需求小,C不合题意;谷底气候干热,荒漠广布,农田少,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早期受外力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后来受到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科罗拉多山地(高原);最后在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中国南极考察船典型航线一般从上海出发,经澳大利亚向南到达我国科考站海域进行作业。下图为某年12月24日—26日位于60°S附近的“雪龙”号考察船实测天气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雪龙”号24—25日经历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 冷锋B. 暖锋C. 气旋D. 反气旋
16. 受此天气系统影响,“雪龙”号在25日要克服的不利现象为( )
A 能见度逐渐变低B. 风速始终较大
C. 浓雾概率增加D. 气压不断降低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气旋过境前气压较高,随着气旋的临近,气压逐渐降低,过境时气压为最低,过境后气压逐渐降升高。根据图中信息,12月24—25日的气压变化是先降低,到25日6点时最低,之后升高,呈“V”字形,为气旋的气压变化情况,C正确;冷锋过境前气压低,过境后气压升高,A错误;暖锋过境后气压降低,而不是呈V形,B错误,反气旋过境气压呈倒V形,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由图可知,25日能见度逐渐升高,A错误;该日风力较大,对航行造成较大的影响,B正确;能见度相对较好,浓雾出现的机率小,C错误;气压的变化对航行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气旋过境前气压较高,随着气旋的临近,气压逐渐降低,过境时气压为最低,过境后气压逐渐降升高,所以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是:先逐渐降低,再逐渐升高。
黄河气旋是生成于河套和黄河下游地区的锋面气旋,全年均可出现。黄河气旋对华北和东北南部天气影响很大。下图示意某日黄河气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主要云雨区位于( )
A. 甲B. 乙C. 丙D. 丁
18. 图示黄河气旋东移时,将对所经地区造成的影响为( )
A. 华北地区阴雨天气增多B. 东北南部天气晴好
C. 渤海海面风平浪静D. 黄土高原降温幅度增大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黄河气旋的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分布在锋前,乙位于冷锋之后,为云雨区,B正确;甲处于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A错误;丁位于冷锋前,丙位于暖锋后,受单一暖气团影响,降水可能性小,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黄河气旋东移,气旋气流上升,阴雨天气增多,A正确;东北南部受暖锋过境,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B错误;气旋东移,渤海与周边的气压差异加大,风力加大,C错误;黄土高原经历冷锋过境,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相对稳定,降幅相对过境时减小,D错误。故选A。
【点睛】锋面气旋中,由气压中心向偏西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冷锋,由气压中心向偏东方向延伸出来的低压槽往往形成暖锋,南北半球锋面类型相同,但移动方向相反。锋面气旋中的雨区,在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北侧,在南半球一般出现在锋线南侧。
下图示意某月全球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甲乙丙丁戊代表各气压带、风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 )
A. 甲形成原因是热力原因B. 乙的形成原因是动力原因
C. 丙的风向为东北风D. 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20. 图示季节( )
A. 巴西高原正值湿季B. 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
C. 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D. 地中海沿岸降水较少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甲位于60°N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原因为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动力原因,A错;乙为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原因为纬度低,气温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原因,B错;丙为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C错;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运动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D对。故选D。
【20题详解】
结合图示,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赤道以南,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正值湿季,A对;夏威夷高压在北半球的夏季势力增强,B错;南亚地区此时盛行东北季风,C错;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D错。故选A。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总体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下图为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月为( )
A. 1月B. 3月C. 7月D. 12月
22. 利马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沙漠气候B. 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D. 热带雨林气候
23. 以下关于萨尔瓦多气候的成因不正确的是( )
A.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带来充沛水汽B. 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C. 附近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D.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答案】21. C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中20℃气温曲线可知,在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温度,说明此时南半球降温,此时应为南半球的冬半年,应为7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由利马气候资料可知,利马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A正确,CB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萨尔瓦多位于低纬地区的大陆东岸,受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来自海洋带来充沛水汽,A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巴西高原东南部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B不合题意;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明显,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萨尔瓦多气候的成因:1、地处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多,全年气温高;2、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3、受沿岸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地上的河流流速比较快,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减慢,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即河口冲积岛。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三 长三角地区平原面积占比大,海拔多在10米以下,平原上水网密布,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
(1)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描述与古代相比,现代长三角地区海岸线的特征。
(2)推测现代沙洲未来将与长江南岸还是北岸相连,并说明理由。
(3)结合地表形态对运输方式的影响,简述长三角地区道路建设多高架、桥梁的原因。
【答案】(1)流水堆积(沉积)。更加曲折;长度更长;向海、向东延伸。
(2)北岸。长江含沙量较大;沙洲距北岸更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侧水流缓,泥沙易沉积;北侧水道浅,沉积后易出露
(3)平原为主,人口城市密集,节约用地;地势低平,避免地面道路积水;河网密布,保证通航。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等为背景,涉及海岸线的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冲积岛分布在河流入海口,由流水堆积作和海水顶托作用形成。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海岸线可以看出,古代的海岸线相对平直,长度短,而现代的海岸线曲折长度较长。从位置上看,现代海岸线有向东和向海发展趋势。
【小问2详解】
现代沙洲最终与北岸相连。原因:河流入海带来大量的泥沙,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偏向南岸,对南岸侵蚀,泥沙在北岸堆积,加上北岸河道较浅,河道较狭窄,泥沙沉积后容易出露,形成沙洲。
【小问3详解】
长江三角洲河流众多,河网密布,道路建设中桥梁多;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缺乏,采用高架桥可以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地势低平,避免地面道路积水,影响交通出行。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露点温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至的温度。饱和空气冷却到露点或接近露点温度时,空气里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降雨或降雪天气。
材料二 下图为2024年10月8日14时与10月9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
(1)在下图中绘制出10月8日14时甲地气流运动状况。
(2)从气象要素的角度,判断乙地10月8日—9日降水状况并说明判断依据。
(3)说明10月9日14时乙地此时的风向,并据图解释乙地为大风区的原因。
(4)推测10月9日14时后丙地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
【答案】(1) (2)降水较少;风向由西南风转变为西北风,水汽来源较少;露点温度低于气温,水汽不易达到饱和,所以降水较少。
(3)西北风。乙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4)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由大风、阴雨逐渐转晴。
【解析】
【分析】该题以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为情境,涉及风力的影响因素、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以及降水的影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此时甲地受高气压控制,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呈顺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如图所示:
【小问2详解】
本题主要从水汽的来源和露点温度来分析。由图可知,10月8日14时,乙地吹西南风,10月9日14时,乙地吹西北风,水汽来源减少,降水机率减小;两图的露点温度远低于气温,水汽难以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少。
【小问3详解】
由10月9日14时气压分布图可知,乙地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西北风。由图可知,乙区域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10月9日14时,丙位于冷锋前,之后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那波利位于意大利西南端。蒙特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那波利和蒙特雷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山火多发区,专家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加州山火的温床。加州山火的主要“帮凶”为“圣安娜风”。它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节性强风,来源于内陆大盆地的高压气团,穿越山口路径,到达沿海地区。翻山越岭的大风不仅吹干了植被,还让爆发的山火迅速蔓延。图3为“圣安娜风”示意图。
(1)判断那波利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2)结合图文资料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差异。
(3)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秋冬季节“圣安娜风”的成因。
【答案】(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2)气温差异:那波利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或蒙特雷夏季气温较低,年较差小)降水差异:那波利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或蒙特雷年降水量较少,雨季较短)。
(3)秋冬季大盆地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驱使风由内陆吹向沿海;来自内陆干燥的气流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增温(焚风效应);干热气流顺峡谷穿行(穿越山口),加大了风速(狭管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及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那波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这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小问2详解】
气温差异:读图可知,那波利夏季气温较蒙特雷高,平均温高于20℃,气温年较差较大,蒙特雷夏季气温较低,平均温低于20℃,年较差小;降水差异:读图可知,那波利年全年降水量较多,9月到次年2月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或蒙特雷年降水量较少,12月到次年3月降水较多,雨季较短。
【小问3详解】
大气环流: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迅速降低,气流下沉,大盆地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降温慢,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驱使风由内陆吹向沿海;地形:大盆地与沿海之间有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内陆干燥的气流翻越高大山脉后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干热气流顺峡谷穿行,穿越山口,山口比较狭窄,加大了风速,形成狭管效应,强烈的干热风成为加州山火的主要“帮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序号对应的作用正确的是,本区域进行的人类活动合理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01),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02),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