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B. 研制新型航空材料
    C. 研制新药D. 预测卫星的运行轨迹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研制新型航空材料,属于研究、制取的新材料,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研制新药,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预测卫星的运行轨迹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 以下是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徽州石雕 B. 阜阳剪纸
    C. 铁锻制的芜湖铁画 D. 松枝烧制的徽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雕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剪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锻制铁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松枝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 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B. 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 石墨耐高温,熔点高D. 水在4℃密度最大为1g/mL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能潮湿空气中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水在4℃密度最大为1 g/mL,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下列变化产生的热量是化学变化的结果是( )
    A. 煤炭燃烧放出热量B. 电烫斗通电发热
    C. 摩擦产生热量D. 太阳能将水加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煤炭燃烧放出热量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电烫斗通电发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摩擦产生热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太阳能热水器被阳光照射变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5.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酒精的槽罐车上应贴的图标是( )
    A. 腐蚀性 B. 有毒性
    C. 易燃性 D. 爆炸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性物质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性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性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性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性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 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
    A. 提出假设B. 交流评价
    C. 设计实验D. 作出结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属于实验阶段所以该过程是设计实验过程,答案选C。
    7. 如图描述的是水发生某种变化的微观实质,其所描述的变化是( )

    A. 液态水结冰B. 水的蒸发
    C. 水的分解D. 冰的熔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排列有序,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排列无序,水分子在一定空间内较自由运动。所以题干描述的是冰的熔化。故选:D。
    8. 下列“一定”,正确的是( )
    A. 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能量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提供D. 物质一定都由分子构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能量不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提供,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也有能量变化,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 在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领域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下列有关分子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食物腐败时分子发生了变化
    B. 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 切洋葱时辣眼睛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D. 茉莉花香清淡,檀木香气醇厚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食物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C、切洋葱时辣眼睛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不符合题意;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茉莉花香清淡,檀木香气醇厚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没有进行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 ①③⑤B. ②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使试管炸裂,与试管破裂无关,选项错误;
    ②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没有擦干,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匀发生炸裂,选项正确;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匀,导致试管破裂,选项正确;
    ④被加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液体会沸腾喷出,不会使试管炸裂,与试管破裂无关,选项错误;
    ⑤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匀,使试管炸裂,选项正确。
    故选C。
    11. 用60mL的试管加热液体,下列液体的体积能符合要求的是( )
    A. 15mLB. 25mLC. 30mLD. 40mL
    【答案】A
    【解析】
    【详解】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则60mL的试管中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故选A。
    1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连接仪器 B. 加入粉末状固体药品
    C. 夹持试管 D. 取液时挤入空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连接仪器时,不可将试管竖直放置在桌面上进行连接,否则容易导致试管底部受压破裂,A选项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要先将试管平放,用药匙将药品送达试管的底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完成操作,B选项正确;
    C、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夹,距离试管口13处停止,图示操作从试管口往下夹,C选项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取液时,应在试剂瓶外挤压胶帽排出胶头滴管内的空气,不可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再排出空气,否则会导致试剂被污染,D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3.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 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B. 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 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D. 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在此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____;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
    (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水由_____构成,一个水分子由_____构成。氧气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氧气和水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_。
    (4)下列对分子、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基础学科
    B. 物质的种类繁多,但都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C. 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相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
    D. 现今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物质是变化的。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汽油挥发 ②酒精燃烧 ③食物腐烂 ④钢铁生锈 ⑤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 ⑥铁铸成锅 ⑦干冰升华 ⑧滴水成冰 ⑨杜鹃开花 ⑩爆炸
    由此可见,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
    电灯可以照明,但在停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点燃蜡烛照明。请你就这两种照明方法,以你所学的化学知识,从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找出二者的差异:_______ 。
    【答案】(1)B
    (2)①. 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②. 光能、热能 ③. 生成白色固体
    (3)①. 水分子##H2O ②.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③. 氧原子##O ④. 分子构成不同
    (4)C
    (5)①. ②③④⑨ ②.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③. 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而蜡烛照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解析】(1)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符合题意;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属于化学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属于化学研究领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镁条燃烧发光放热,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白色固体;
    (3)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由水分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水分子构成不同,故性质不同;
    (4)A、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学科,不符合题意;
    B、物质种类繁多,但是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C、宏观物质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子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符合题意;
    D、现今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①汽油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食物腐烂,发生了缓慢氧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钢铁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⑥铁铸成锅,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⑦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⑧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⑨杜鹃开花,有各种有机物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⑩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故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③④⑨;
    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电灯照明,通电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14.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下图中选择相关仪器,将其编号和名称填写在相应空格处。
    a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用__________;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____;
    c 加热时需垫陶土网的是_________;d 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_____________;
    e若利用上述仪器进行实验:加热少量的水除上述提供的仪器外需另再添加的仪器有(填仪器名称)______。
    (2)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a)检查图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
    (b)说明图B的错误及所导致的后果:
    错误_________;后果____________
    (c)改正C图中的错误: ①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1)①. G ②. B ③. D ④. C ⑤. 试管夹
    (2)①. 将导管伸入水中,双手捂热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或冷却后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②. 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 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④. 瓶塞应倒放 ⑤. 标签应向手心
    【解析】(1)a、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用应该选用G药匙;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B胶头滴管;
    c、加热时需垫陶土网的是D烧杯;
    d、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C广口瓶中;
    e、若利用上述仪器进行实验:加热少量的水时应选用的仪器有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则除上述提供的仪器外需另再添加的仪器为试管夹;
    (2)a、用图A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处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造成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标签没有向手心、瓶塞没有倒放,则应改正为:瓶塞应倒放、标签应向手心。
    15.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前后颠倒、较乱,现编号如下:
    a需解决的内容主要是: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b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c该气体是二氧化碳;d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e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
    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__。
    (2)体验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将火柴火焰靠近蜡烛(不点燃,)看到蜡烛逐渐熔化,此时石蜡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变化,原因是_______;
    点燃蜡烛,看到石蜡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观察火焰,发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属于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水蒸气遇冷时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形成水雾。
    【获得证据】为检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请你来填写实验报告:
    【反思评价】
    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实验探究二: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位的加热效果。
    你的猜想是_______。
    【获得证据】李明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 B、 C。向试管内各加入 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1.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
    2.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3.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焰心处加热。
    【得出结论】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a ②. bd ③. c ④. e
    (2)①. 物理 ②. 没有生成新物质 ③. 水 ④. 发热 ⑤. 热量 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⑦. C ⑧. 酒精灯外焰加热效果好(或速度快或温度高) ⑨. 酒精灯外焰加热效果好(或速度快或温度高) ⑩.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解析】(1)根据科学探究法可知,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a;属于收集证据的是bd;属于获得结论的是c;属于反思评价的是e。
    (2)实验探究一:蜡烛逐渐熔化,该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石蜡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获得证据]由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的现象可知,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内壁凝结成小水珠;
    物质燃烧都有热量放出,故用手触摸上一步骤中的烧杯底部,感觉发热,说明说明蜡烛燃烧时有热量放出。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迅速将烧杯倒转,将澄清石灰水导入烧杯后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可以排除现象是否是偶发事件,故该做法合理;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故该做法合理;
    C、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故该做法不合理;
    D、向其他人寻求帮助,也有利于解决疑惑,故该做法合理。
    故选C。
    实验探究二::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位的加热效果,提出的猜想是酒精灯外焰加热效果好(或速度快或温度高)。
    [获得证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的试管加热至水沸腾所需时间最短,故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酒精灯外焰加热效果好(或速度快或温度高)。
    [反思评价]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16. 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知识重要途径。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认识分子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1)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_。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 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B烧杯的作用是 ________。
    【实验二】
    (3)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改进(如图3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图3实验与图2相比优点:_______________。
    已知①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②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即相对分子质量。③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4)③发现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
    【实验三】
    (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4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______(“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将液体滴到桌面上,发现小液滴成球形可以说明__________。
    【答案】(1)溶液变红
    (2)①. 烧杯A溶液变红,烧杯B溶液不变红 ②. 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 对比
    (3)①. 滤纸条由右到左依次变红 ②. 节约药品
    (4)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5)①. 低 ②. 分子间有间隔 ③.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解析】(1)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会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
    (2)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这一现象说明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
    (3)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由右到左依次变红,图3实验与图2相比优点节约药品;
    (4)已知氨气分子的相对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质量是36.5,在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快,故由此可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5)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将液体滴到桌面上,发现小液滴成球形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点燃蜡烛,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
    用手触摸上一步骤中的烧杯底部,感觉______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__放出
    迅速将烧杯倒转,将澄清石灰水导入烧杯后振荡,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
    试管编号
    A
    B
    C
    水沸腾所用时间(S)
    45
    30
    90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与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九年级(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九年级(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0月份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