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一(上)1月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鸭嘴恐龙化石形成条件包括,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与成都相比,拉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合作开展了“太阳耀斑与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下图为某年7月8日监测到的一个M6.5级耀斑爆发引发的电离层突变效应(图中黑圈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
B. 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
C. 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
D. 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
2. 以下选项中,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 )
A. 通信部门 B. 航天部门 C. 纺织工业 D. 气象部门
3. 这种现象强烈时,人类有效的防范措施是( )
A. 增加户外活动 B. 做好应急准备
C. 扩大电信网络建设 D. 保护宇宙环境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无线电短波信号受影响,A错误;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是激烈的能量爆发,B正确;耀斑发生的周期为11年,C错误;影响地球上气候的太阳活动主要是太阳黑子,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对航天器及通讯也具有较大影响,还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因此通信、航天、气象等部门受太阳活动影响相对较大,排除 ABD;太阳活动对纺织工业无直接影响,因此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小的部门是纺织工业,C符合题意。故选C。
【3题详解】
在太阳活动高峰年,要减少户外活动,A错误;太阳活动高峰年,自然灾害等会增加,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耀斑爆发时释放出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影响网络通畅,不应扩大电信网络建设,C错误;太阳活动的影响与保护宇宙环境无关,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山东省年太阳辐射总量(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甲与乙两地相比太阳辐射量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地势 D. 植被覆盖度
【答案】4. B 5. C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甲年太阳辐射总量是4900兆焦耳/平方米,乙年太阳辐射总量可能是5100兆焦耳/平方米或5100-5200兆焦耳/平方米,图中等值线递变规律判断,丙丁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可能是4700-4800兆焦耳/平方米,丙丁年太阳辐射总量极大值一定小于5000兆焦耳/平方米,因此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是乙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甲地太阳辐射量明显小于乙地,读图可知,甲地纬度更低,乙地纬度更高,A错误;甲乙都位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海陆位置差异不大,B错误;甲乙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度差异小,D错误,海拔越高,大气透明度越好,太阳辐射越强,乙海拔高于甲,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地形地势,C正确,故选C。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诸城先后发现30多个恐龙化石埋藏点,因恐龙化石资源蕴藏丰富,有“中国龙城”之称。诸城市恐龙博物馆陈列着被中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龙”的鸭嘴恐龙化石骨架(左图),这具化石骨架是在水波纹遗迹化石点(右图)发现挖掘出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鸭嘴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 新生代 C. 中生代 D. 元古代
7. 鸭嘴恐龙化石形成条件包括( )
①浅湖环境②高温多雨的气候③蕨类植被茂盛④裸子植物茂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因此鸭嘴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故选C。
【7题详解】
这具化石骨架是在水波纹遗迹化石点(右图)发现挖掘出的,说明此处曾经为水域,①正确;鸭嘴龙是植食性恐龙,高温多雨的气候下,植物茂盛,有利于鸭嘴龙的生存繁衍,②正确;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鸭嘴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③错误,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8年7月31日~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查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大致在( )
A. 7~9km B. 9~11km C. 11~13km D. 13~15km
9.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
A. 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 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C. 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 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到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故A项错误;9到10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10到11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故B项正确;11到13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故C项错误;13到1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9题详解】
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不是很旺盛,故A项错误;由图可知,13到2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降低幅度并不是很大,故B项错误;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为10米每秒到20米每秒,变化趋势不稳定,故C项错误;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选D。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 白天太阳辐射强 D. 夜晚地面辐射强
11. 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A. 纬度差异较大 B. 经度差异较大
C. 地面状况不同 D. 人类活动的差异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与成都相比,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弱,C正确;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辐射强,但是大气稀薄,因此大气吸收的热量有限,大气辐射弱,A错误;大气稀薄,晴天多,晚上大气逆辐射也很弱,B错误;夜晚没有太阳,地面辐射比白天低,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两地气温日较差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形不同,地面状况不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因此昼夜温差大。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热量不易散失,空气潮湿,云量大,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易升高,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因此昼夜温差小。成都和拉萨纬度差异不大,都在北纬30°左右,A错误。经度不是温度的影响因素,B错误。人类活动对昼夜温差的影响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腊月二十日期末考试期间,泰安市某中学在暖气开放的教室,学生感受到教室门口上部与下部的气流方向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能够正确示意教室内及教室门口内外大气运动方向的是( )
A.
B.
C.
D.
13. 能够合理解释教室门口上部与下部风向不同现象的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海陆间水循环
C. 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D. 岩石圈物质循环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腊月二十日期末考试期间,泰安市正值冬季,室外较室内气温更低,地面形成高压,室内温度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冷空气从教室门口下方流入教室,室内的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上方流出到室外,符合以上分析过程的是B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教室门口的空气流动属于小尺度区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发生在海陆之间的较大尺度区域,A错误;海陆间水循环属于水循环类型,与空气流动无关,B错误;岩石圈物质循环也与空气流动无关,D错误;教室门口上部和下部的风向体现了教室内外地表的冷热不均,属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形成的现象,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大洋海域表层海水密度、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该大洋表层海水的平均( )
A. 密度、盐度、温度 B. 温度、密度、盐度
C. 密度、温度、盐度 D. 盐度、温度、密度
15. 与图示30°海区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B. 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C. 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增,故曲线①为密度,A正确;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故③为温度变化曲线,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降低。则曲线②为盐度,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与图示30°海区相比,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高,但由于降水量较多,故盐度较低。一般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故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密度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故选B。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受风、洋面、地形等因素影响。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垂直于波浪方向的每米宽度,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能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 关于波浪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波浪能是不可再生的新兴清洁能源
B. 波浪能较稳定,已被广泛开发利用
C. 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波浪能较大
D. 北半球比南半球洋面广,能量更大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仅考虑发电效率,年均波浪能流密度越大,发电效率越高。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的年均波浪能流密度分别为甲小于0.4、乙为2.0-2.4之间、丙为0.8-1.2之间、丁为2.4-2.8之间,丁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发电效率最高,因此,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波浪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波浪能稳定性差,受天气、陆地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南半球比北半球洋面广,南半球比北半球波浪能量更大,ABD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还会出现台风,波浪能较大,C正确。故选C。
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图1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绘制的当地凋落物数量逐月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小组拍摄的甲树种春季凋落物照片,他们发现,凋落的叶片多为青绿或黄色、褐色的老叶,此时树上开始出嫩芽、长新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甲树种广泛分布的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19. 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物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降水稀少 B. 日照强烈 C. 气温回升 D. 风力较大
【答案】18. D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1可知,甲树种全年都有落叶现象,且春季凋落多。根据材料信息,甲树种春季凋落的叶片多为青绿或黄色、褐色的老叶,此时树上开始出嫩芽、长新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因为春季气温回升有新叶长出,同时部分老叶要脱落,所以春季凋落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树种应该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位于我国南方地区,D对;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为我国北方地区,树种凋落物集中在夏半年,秋季最多,冬季为零,排除ABC。故选D。
【19题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甲树种全年都有落叶现象,应该属于亚热带常绿林,春季凋落量较多的主要原因应与气温回升快、植物快速生长、老叶开始凋落有关,C对;亚热带地区往往风力并不大,降水也较多,AD错;凋落量与日照强烈关系相对较小,B错。故选C。
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某山脉东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特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该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点( )
A. 0-20cm深度,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
B. 20-40cm深度,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
C. 海拔1010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主要是因为地形坡度大
D. 海拔2610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别大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干预大
21. 海拔3010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因为该处土壤( )
A. 水分含量较低 B. 微生物活动强 C. 有机质分解慢 D. 有机质合成快
【答案】20. A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据图分析,0-20cm深度土壤有机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数值从9.3-21.72-33.28-38.65-41.41-44.48,A正确;20-40cm深度,在海拔2610m处有所降低,B错误;海拔1010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可能是因为人类干预大,C错误;海拔2610处的地方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少,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海拔3010m处的地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的分解慢,使得大量有机质积累在土壤的表层,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C正确;该海拔高度,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含量较高,A错误;该海拔高度,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合成慢,BD错误。故选C。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雅丹地貌广泛发育。下图为罗布泊雅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地貌形态特征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该区域( )
A. 盛行风方向单一 B. 昼夜温差大
C. 降水季节性较强 D. 太阳辐射强
23. 下面为罗布泊雅丹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其演化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貌是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盛,在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作用下,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因此盛行风方向单一是该地貌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A正确;昼夜温差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太阳辐射强与该地貌形态形成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河流干涸使得雅丹体出露地表,风力沿裂隙开始侵蚀地表,此阶段为③;风力作用不断加宽、加深已经形成的侵蚀沟槽,逐渐显现雅丹雏形,此阶段为①;雅丹体进一步被侵蚀,形成了垄岗状雅丹体,酷似出海的舰队,是雅丹发育的鼎盛时期,此阶段为④;在不断的侵蚀作用下,使雅丹体开始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以稀少、孤立的雅丹体为主,此阶段为②,所以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化过程为③→①→④→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图中①②③地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 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25. 影响图中③地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有( )
①河水含沙量②河流流速
③海岸线走向④海面风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图片,①位置位于河流出山口,形成山麓洪积或冲积扇;②位置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或河漫滩平原;③位置位于河流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③地貌是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河水含沙量直接影响三角洲发育的物源补给,①正确;河流流速的衰减有利于泥沙的沉积,②正确;海岸线走向对三角洲地貌发育影响小,③错误;海面风浪小,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24日,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下图为该日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下图示意乙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乙点风向。
(2)与乙地相比判断甲地风速大小,并解释原因。
(3)此日我国多地遭遇寒潮灾害,请说出寒潮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答案】(1)绘图:
(2)甲地风速较大。原因:甲处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甲处位于海洋,地表摩擦力较小,风速大。
(3)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雪、冻雨等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及输电线路;大风摧毁建筑物、影响航行安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F2是地转偏向力,据此进行作图,风向为西风,与F3摩擦力方向相反,如下图所示:
【小问2详解】
风力大小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等进行分析,同一幅等压线图中,风速大小主要通过等压线的疏密程度进行判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强,越稀疏,风力越弱,与乙地相比,甲处等压线较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且甲处位于海洋上,地表摩擦力小,对风的削弱作用弱,因此风力强。
【小问3详解】
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大风、低能见度、地面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大雪、冻雨等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及输电线路,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摧毁建筑物,影响航行安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安市通过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以缓解城市的相关问题,具体工程包括:拆除混凝土河堤(左图)、恢复滨河河道、恢复河道内的植被,为各类植物提供生长条件,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右图)。
(1)说明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推测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所缓解的主要城市问题。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态湿地公园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1)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水域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
(2)城市内涝问题;水污染问题;水资源不足;休闲和绿色空间不足等。
(3)植被、水体面积增加,其热容量大,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幅度减小,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城市气温较之前降低,缓解了热岛效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循环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六盘水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拆除混凝土河堤,硬化地面变为可透水地面,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滨河河道,恢复河道内的植被,水域面积和植被面积增加,主要引起蒸发量、蒸腾量增加。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城市地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容易形成城市洪涝;建设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是为了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的物质被生物吸收",说明城市水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河河道,为各类植物提供生长条件”,增加湿地和绿地的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所以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内涝、城市水污染、水资源不足;休闲空间和绿地不足等问题。
【小问3详解】
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增加了湿地和植被的面积。植被、水域面积增加,其热容量大,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幅度减小,可使近地面增温速度减慢,地面温度低;地面升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城市气温较之前降低,缩小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异,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左图),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21世纪初,东北地区农民在秋季玉米收获时,将秸秆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对土壤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右图示意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分布。
(1)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2)说明紧实的犁底层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简述秸秆均匀覆盖、高茬留田对修复和保护黑土肥力的主要作用。
【答案】(1)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微弱(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紧实的犁底层阻碍表层与底层土壤的水肥交换,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不利于作物根系下伸。
(3)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轻土壤肥力的流失;截留雨水,减少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秸秆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
【解析】
【小问1详解】
说明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主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进行分析。土壤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及草本类植物;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不仅枯枝落叶多,且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较慢,可使有机质在土壤中不断积累。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紧实犁底层的存在会阻碍作物根系向下生长,作物更易倒伏;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会阻碍土壤水分下渗;不利于表层与底层十壤的水肥交换,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东北地区实施农作物秸秆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分析。秸秆均匀覆盖可以保护土壤,减轻风力及雨水对土壤的直接侵蚀,同时可以截留雨水,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腐烂后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可以削减风力,有利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安市某高中学校地理课题组围绕“喀斯特地貌”进行主题探究。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分两组,分别到河北西北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区和广西中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区进行实地研学。
探究1: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差异
同学们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存在明显差异。
图a为河北西北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图b为广西中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与图a相比,描述图b所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探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机制
同学们在我国两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并依据植被覆盖率与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绘制成坐标图(下图c)。同时收集相关数据,绘制了下表。
(2)依据图表资料分析广西中部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高的原因。
探究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有同学认为,喀斯特地貌不利于人类的生活生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多峰丛、峰林、孤峰和溶蚀洼地;山体呈锥状耸立;棱角不分明,山体线条更柔和;植被覆盖较好。
(2)广西中部地区年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且时间分配较均匀;植被覆盖率较高;流水的溶蚀作用较强。
(3)同意。例如,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不平,耕地稀少,不利于发展农业;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等。
不同意。例如,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业;山地面积广,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我国河北西北部地区降水较少,温度较低,流水溶蚀作用较弱,喀斯特地貌以高大山体为主,连成一片,山上植被较稀疏;广西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流水溶蚀作用强,喀斯特地貌景观多峰丛、峰林、孤峰和溶蚀洼地,山体呈锥状耸立,植被覆盖较好。
【小问2详解】
由图c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高;表中数据表明广西中部降水时间分布相对均匀,年降水量1500—2000mm,年平均气温20—22℃,这比河北西北部的年降水量400—600mm,年平均气温6—8℃高出很多,大部分时间都高温多雨状态,而且广西中部的年溶蚀率为0.12—0.3mm/年,也比河北西北部的年溶蚀率0.02—0.3mm/年要高;广西的植被覆盖率也高于河北西北部山地,由此可知图b广西中部地区流水的溶蚀作用较强,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更高。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同意可从人类生产活动角度分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不平,地势起伏大,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小,地表水容易下渗,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且地质地貌复杂,交通建设不便,对外联系不便,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同意可从发展旅游业角度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观奇峰秀石,山清水秀,多溶洞、地下暗河等,风景如画,景色秀丽,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业。地区
广西中部
河北西北部
降水时间分布
相对均匀
集中
年降水量(mm)
1500-2000
400—600
年平均气温(℃)
20—22
6—8
年溶蚀率(mm/年)
0.12—0.3
0.02—0.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下图与K岛气候特征一致是, 棕榈种植生产时需要注意防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期末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恐龙繁盛期,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