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了解写作背景,诵读诗词,品味韵味,品读诗词,理解意思和情感,反复诵读,默写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词作主旨,体会词的思想内涵。(重点)
◎审美创造:诵读经典词作,体会词的韵味,感受其艺术魅力。(难点)
1课时
一、导入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触摸古人的思想,体会古人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领略那个唯美、洒脱的诗意世界。
【设计意图】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用简洁的语言导入,直接明了。
二、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写作背景: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而雨具先去,朋友均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湖州青墩镇僧舍时所作,词人时年四十多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二十多年前,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词人,“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他回忆二十多年来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此前,为了收复失地,词人曾多次上书,但苟安的朝廷未予理睬。他十分痛心,在与友人饮酒赏月时写下本词,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4.《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受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旨出塞的凄惘之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诵读前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准备。
三、诵读诗词,品味韵味
1.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诵读这四首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易读错的字。
料峭(qià) 姮娥(hénɡ) 斫(zhuó)
2.读好节奏。
(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再次朗读,读好节奏。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3)听朗读音频,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的音频,反复诵读,明确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由浅显的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入手,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四、品读诗词,理解意思和情感
1.读懂内容。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译读词的意思。
(2)教师明确词的意思。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均感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不久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悠然地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来迎接。回头望一眼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酣饮,同座的多是杰出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稀疏的清影里,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一场梦,我虽然活着,(每回首往昔,)只觉得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有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之中。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飞镜又被重磨。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防驻军的营垒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破败的关城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3)学生反复诵读,再次体会词的意思。
2.读出情感。
(1)结合词作内容和课中解说,思考:这四首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出游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反映了词人虽常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对漂泊生涯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借景抒情,以中秋夜的明月为支点,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苦闷,表达了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奉旨出塞所见的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情。
(2)反复诵读四首词,运用适当的重音、拖音、语气和语调,读出情感。
(3)这四首词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句?说说你的理由并再次诵读你喜欢的词句。
预设 【示例一】我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呈现出一幅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的画面,并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欢乐、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畏惧。
【示例二】我喜欢“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词人在这一句中,运用神话传说,以超现实的奇思妙想,表达渴望扫除黑暗,让光明普照人间的愿望。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理解词作的意思和情感再诵读,加深学生对词作的印象,提升学生对词作的诵读感悟能力。
五、反复诵读,默写诗词
1.学生独立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3.开展背诵比赛。
4.集体默写四首词。
结束语:诵读古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希望同学们课下能自主阅读一些经典古诗词,在感受它们魅力的同时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设计意图】
在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已经从不同层次诵读了四首词,对这四首词有了一定的理解。本环节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背诵,加深记忆。
本教学设计重在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词作内容,领会词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赏析字词,探究词作艺术手法的运用,体会这些词作的艺术魅力。本课先介绍四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不断的朗读,理解词作的大意,体会词人所要抒发的感情。接着通过翻译,具体把握词作内容。然后在不断地诵读中领会词作的字词之妙,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品鉴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安排学生反复背诵,加深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三 演出与评议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戏剧演出,最佳剧组,评价习作,班级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4 海燕教学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7* 溜索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