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荣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国产大飞机C919在一次测试飞行中,巡航高度达到8km。下图为“试飞区域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的飞机试飞巡航一直位于(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2. 飞机从地面飞到8km高空的过程中( )
A. 气温先升高后下降B. 空气密度降低C. 气流做水平运动D. 气压一直升高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km,且图示显示,气温随高度降低的高度达到16km,此地对流层高度大约为16km,此次飞行中巡航高度达到8km,位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飞机从地面飞到8km高空的过程中,一直位于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A错误;空气密度降低,B正确;空气对流显著,C错误;气压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₂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地质时期,地球CO₂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海陆变迁B. 频繁的火山爆发
C. 生物呼吸作用D. 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4. 中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 海生藻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D. 被子植物
5. 下列叙述中,反映中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
A. 陆生蕨类植物繁盛B. 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C. 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D. 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答案】3. D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中生代属于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应大部分是祼子植物,C正确;海生藻不会形成森林植被,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且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这不是中生代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AD不符合题意;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B正确;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不是中生代自然环境特征,C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2022年8月9日,随着太阳活动周期逐渐接近最大值,在两周时间内,太阳发生了36次日冕物质抛射,共爆发了14次太阳黑子和6次耀斑。下图为太阳黑子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太阳黑子位于( )
A. 核心层B. 光球层C. 色球层D. 日冕层
7. 太阳黑子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
A. 黑色物质在太阳表层聚集B. 太阳表层能量向外释放
C. 太阳大气层剧烈活动D. 部分区域温度较周围低
8. 在2023年前后,太阳活动达到最大值,则上一次最小值可能出现在( )
A. 2017年B. 2020年C. 2007年D. 2000年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B正确;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外部大气结构中,A错误;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C错误;日冕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太阳黑子并不黑,而是由于黑子所在区域温度较周边区域更低一些,看上去显得暗一些,D正确;不是黑色物质在太阳表层聚集,A错误;不是太阳表层能源向外释放,B错误;不是太阳大气层剧烈活动,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由太阳活动最大值向前推半个周期5.5年为太阳活动最小值,即可能为2017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下图示意大气中某种气体的浓度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气体最可能是( )
A. 氧气B. 臭氧
C. 氮气D. 二氧化碳
10. 该气体浓度降低可能会导致( )
A. 皮肤疾病发生概率增加B. 大气透明度降低
C.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D. 酸雨发生频次增多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地面22-27千米处存在一个臭氧层,图中显示该气体在距地面22-27千米处浓度最高,位于臭氧层,最可能是臭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危害。该气体浓度降低,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皮肤疾病发生概率增加,A正确;大气透明度主要与水汽和杂质有关,该气体浓度降低不会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B错误;植物光合作用与光照条件(可见光)有光,该气体浓度下降不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错误;酸雨主要与大气中的酸性气体排放增多有关,该气体浓度下降不会导致酸雨发生频次增多,D错误。故选A。
【点睛】在距地面22-27千米处存在一个臭氧层,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危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乘坐太空舱在美国西南部升空。上升到39km高空后,他穿着外表绝缘,有加压、供氧、调温装置的宇航服,从太空舱跳下并成功落地,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鲍姆加特纳的“壮举”( )
A. 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B. 穿越了大气的电离层和对流层
C. 完全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D. 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一部分
12. 鲍姆加特纳在下降到某一高度后,感觉到颠簸较难控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大气中的杂质B. 大气中的逆温C. 大气中的对流D. 大气中的水汽
13. 鲍姆加特纳要配备特制宇航服的原因是( )
①39km高空太阳辐射太强 ②降落过程紫外线不断增强
③39km水汽杂质含量较大 ④降落过程中温度变化剧烈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1. D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的“壮举”是从约39千米的高空跳下,对流层顶部平均高度约12千米,平流层顶部平均高度约50千米,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所以这一“壮举”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没有完全穿越平流层,未到电离层,AB错误;没有完全穿越大气的平流层,完全穿过的是对流层,C错误;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由材料“鲍姆加特纳在下降到某一高度后”可知,该高度应位于对流层,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大气乱流,大气不规则的上下对流运动进而导致“飞行”的不稳定,C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空气中的水汽和杂质不会引起大气乱流,AD错误;大气中的逆温是上暖下冷的大气现象,气流运动较稳定,不会存在大气乱流,B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在39千米高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此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①对;鲍姆加特纳从39千米跳下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有丰富的臭氧,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因此降落过程紫外线不会不断增强,②错;39km位于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③错;降落过程中温度先降后升,温度变化剧烈,需要穿着具“调温装置”的宇航服,④对。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故选D 。
【点睛】对流层是对流最旺盛的区域,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大气中的水汽,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因此它也是蒸发、云、雨等天气经常出现的区域。平均而言,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6℃。
25万美元一张票!想去太空遨游吗?2018年12月13日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几分钟后落回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及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 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 递增→递减→递增B. 递减→递增→递减
C.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15. 飞船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 高层大气B. 平流层C. 对流层D. 热层
16. 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是( )
A. 二氧化碳和臭氧B. 水汽和固体杂质C. 氩和氖D. 氮和氧
17. 对图中①、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层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 ①、②层划分的依据是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C. ①层大气对人类活动没有什么影响
D. ②层复杂的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
【答案】14. A 15. C 16. B 17. B
【解析】
【14题详解】
英国“维珍银河飞船”飞到了“太空边界”,最终达到海拔82.7千米的高度。随后下降。结合图示气温曲线,飞船下降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递增→递减→递增,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飞船探测到水汽集中在对流层,约90%以上,C正确;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水汽含量很少,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含量虽很少,但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物质是水汽和固体杂质,B正确;二氧化碳和臭氧、氩和氖、氮和氧是大气组成成分,不是引起天气变化的因素,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气压变化是①②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气流运动方向的变化和温度变化是划分的重要依据,B正确;图中①层是对流层,随纬度增加而变薄,A错误;①层大气位于大气圈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C错误;②层是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递减后递增。
读十二使徒石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十二使徒石景观属于( )
A. 海蚀地貌B. 海积地貌C. 喀斯特地貌D. 冰川地貌
19. 造成使徒石坍塌的主要动力是( )
A. 海潮B. 风力C. 冰川D. 流水
【答案】18. A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十二使徒石位于海岸边,是基岩海岸受海水侵蚀而与岸分离的岩柱,属于海蚀地貌,而不是海积地貌、喀斯特地貌或冰川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使徒石不断接受海潮的冲击而坍塌,其主要动力是海潮,A正确;与风力、冰川、流水等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由于海浪的持续侵蚀作用,岬角(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阿拉善苏宏图黑戈壁地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北缘,海拔为900~1200米,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区内多新月形沙丘、风蚀戈壁、灌丛沙丘等。下图示意区内某地灌丛沙丘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形成苏宏图黑戈壁地区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B. 流水沉积C. 风力堆积D. 风力侵蚀
21. 苏宏图黑戈壁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新月形沙丘形态最可能是( )
A. B. C. D.
22. 若苏宏图黑戈壁地区的戈壁滩附近灌丛沙丘数量增多,则当地( )
A. 气候趋于干旱B. 主导风向转为东南风
C. 风蚀作用不断加强D. 土地退化状况可能改善
【答案】20. C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1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苏宏图黑戈壁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即起沙风多从西北方向吹来,沙粒不断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西北方向为迎风坡,迎风坡微凸而平缓,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故B图示意的新月形沙丘分布最广泛,ACD错误。故选B。
【22题详解】
戈壁滩附近总体气候较为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其附近灌丛沙丘数量增多,说明灌丛植被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退化情况可能得到改善,D选项正确;植被增加,降水可能增多,气候可能趋于湿润,A错误;风蚀作用可能减弱,C选项错误;主导风向不会发生转变,B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最为常见的沙丘形态之一。它的形状如同弯弯的新月,弧形凸向主风向,两侧的翼角指向下风方向。 1. 结构特点新月形沙丘具有明显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较为平缓,沙粒在风的推动下逐渐堆积形成斜坡。背风坡则非常陡峭,沙粒在重力和风力的共同作用下迅速滑落,形成一个几乎垂直的坡面。2. 形成过程在单一风向的作用下,风不断地将沙粒吹向沙丘的迎风坡,使沙丘逐渐向前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的形状不断演变,最终形成新月形。在移动过程中,沙丘的两翼会逐渐伸展,长度也会不断增加。3. 分布区域新月形沙丘广泛分布于沙漠地区,尤其是在风力较强且风向较为稳定的地方。它们常常成群出现,形成壮观的沙丘景观。
下图示意某种地貌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图表示了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该地貌是( )
A. 海岸地貌B. 河流地貌C. 风沙地貌D. 喀斯特地貌
24.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三个阶段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
A. Ⅱ—Ⅲ—ⅠB. Ⅰ—Ⅱ—ⅢC. Ⅲ—Ⅱ—ⅠD. Ⅲ—Ⅰ—Ⅱ
25. 喀斯特洞穴内常见的堆积地貌有( )
①峰林②石钟乳③石笋④溶沟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23. D 24. C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图像可知,图中地貌有溶沟和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AB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地表径流在地表流动,溶蚀形成溶沟,沿地表裂缝下切侵蚀形成地下河,进一步在地下形成溶洞,随时间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在此期间,此地地层不断受到侵蚀,地层厚度不断减小,故顺序为Ⅲ—Ⅱ—Ⅰ,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25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的地表景观主要有溶沟、峰林、峰丛和孤峰等,石钟乳、石笋、溶洞、石柱等为地下的喀斯特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1)典型的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2)典型的地下喀斯特景观主要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 岩石具有可溶性
27. 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B. 化学沉积作用
C. 化学溶蚀作用D. 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26. D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D正确;岩石有风化裂隙有利于加快喀斯特地貌发育,但并不是基本条件,A错误;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对喀斯特地貌发育没有影响,B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图中a、b、c地貌分别是石钟乳、石笋、石柱,是因为流水过程中可溶性物质的沉积而逐渐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和淀积等作用下发育的一种岩溶地貌。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B. 流水沉积作用
C. 风化作用D. 板块运动
29. 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a层最老B. b层最老
C. c层最老D. 一样老
【答案】28. B 29. C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根据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可知,岩层是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流水沉积作用使得三角洲不断变化,B正确;三角洲为流水堆积地貌,三角洲的变化主要与流水沉积作用有关,与流水侵蚀、风化、板块运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先沉积的岩层(底层)年代古老,后沉积的岩层年代新,故c层最老,b层次之,a层最新。故选C。
【点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力容易产生侵蚀和沉积地貌。如流水侵蚀地貌——沟谷、瀑布等。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常形成冲积扇(该扇形为河流冲积扇,大多位于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辐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分布的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区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常形成三角洲。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沟谷、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漠(沙丘)和黄土高原等。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冰川侵蚀地貌——角峰、U型谷等。
30.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荆江段所在地区地形属于( )
A. 三角洲B. 河谷C. 冲积扇D. 冲积平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冲积平原利于河曲发育,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荆江段所在地区地形属于冲积平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图A和B所示的两种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31. 图A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河口三角洲B. 沙丘C. 冲积扇D. 溶洞
32. 图A中的地貌主要分布于( )
A. 河流入海口附近B. 溶洞集中分布地区
C. 河流出山口附近D. 干旱沙漠广布地区
33. 图B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蚀B. 风力沉积C. 风力侵蚀D. 流水沉积
【答案】31. C 32. C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A中地貌发育在河流流出山口地区,呈扇状分布在山前,应为冲积扇,C符合题意;沙丘、河口三角洲、溶洞的形态与图示地貌明显不同,排除ABD。故选C。
【32题详解】
从形态和位置上判断,图A中地貌为冲积扇,它是河流流出出山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因此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河流出山口附近,C符合题意;河流入海口附近往往形成河口三角洲,干旱沙漠广布地区往往多沙丘,溶洞集中分布地区不一定会发育冲积扇,排除ABD。故选C。
【33题详解】
从形态上判断,图B为沙丘地貌,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的,B符合题意;流水侵蚀形成河流、瀑布等地貌,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均不会形成沙丘地貌,排除AD;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洼地等地貌,不会形成沙丘地貌,排除C。故选B。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
2024年3月,不少人在石家庄西部的一些村落和山坡上捡到大量贝壳、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石家庄西部在三叶虫生活的时代属于( )
A 古生代B. 元古宙C. 太古宙D. 新生代
35. 三叶虫生活时代的地层中,最可能发现的植物化石是( )
A. 杉树B. 樟树C. 蕨类D. 灌木
36. 推测石家庄西部在三叶虫生活时代的古地理环境是( )
A. 巍峨的高山B. 温暖的浅海C. 坦荡的平原D. 寒冷的河流
【答案】34. A 35. C 36. B
【解析】
【34题详解】
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A正确,D错误;古生代属于显生宙,BC错误。故选A。
【3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古生代大量存在的植物为蕨类植物,C正确;杉树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A错误;樟树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B错误;灌木繁盛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石家庄能捡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当地曾经为温暖的浅海环境,B正确;三叶虫不是生活于高山、平原、河流,ACD错误。故选B。
【点睛】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古生代动物以滤食性动物主导。
37. “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1天实际是( )
A. 35亿年B. 46亿年C. 150亿年D. 130亿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1天”,这“1天”实际上是46亿年,B正确;35亿年前为太古宙时期,150亿年前、130亿年前为宇宙形成的历史时间,ACD错误。故选B。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DE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 D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唯一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ABCD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 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39. 岩石圈( )
①包含地壳及上地幔②位于软流层以上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④包括水圈的全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40. 生物圈存在于( )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
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答案】38. C 39. C 40. C
【解析】
【38题详解】
读图,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而D为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不属于外部圈层,A错误;D为地壳,水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唯一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岩石圈的主体部分),A、B、C、D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C正确;地震波在F(地幔)、G(地核)交界面(古登堡面)上,纵波减小,横波消失,D错误。故选C。
【39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岩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主要是由各类岩石组成,①错误,②③正确;水圈为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并不包括水圈的全部,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40题详解】
读图联系已学可知,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
“十字连星”是指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几乎垂直的直线上。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1. 图中①、④代表的天体是( )
A. 火星、金星B. 金星、火星C. 天王星、水星D. 金星、水星
42. 图中包含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总星系B. 银河系C. 太阳系D. 地月系
【答案】41. C 42. C
【解析】
【41题详解】
读图,图示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月系,根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可以判定出①是地外行星,且与海王星相邻,是天王星;④是地内行星,且与太阳相邻,是水星。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2题详解】
读图,图中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最高级别太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均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均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均为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二、综合题(共16分)
43. 太阳辐射对地球而言,意义重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大气的运动、____的运动和____的活动的主要动力。
(2)太阳辐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人们大量使用的____、煤等矿物燃料也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3)我国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就时间而言,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____冬半年;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由____向____递减,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能比较____。
【答案】(1) ①. 水循环 ②. 生物活动
(2)石油 (3) ①. 多于 ②. 西北 ③. 东南 ④. 丰富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太阳辐射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大气的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辐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人们大量使用的石油、煤等矿物燃料也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时间分布规律:在一年中,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偏北,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太阳辐射能较为丰富。冬季则相反,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因此,总体来看,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说,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的这条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
4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年7月,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2018年1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安全穿越火星大气层(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下面左图为太阳系示意图,右图为“洞察”号探测器图。
(1)左图所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代表地球的是____(填字母)。
(2)在八大行星中,小行星带位于____星轨道和____星轨道之间(填名称)。
(3)地球轨道内、外两侧轨道上分别运行着____星和____星(填名称)。
【答案】(1) ①. 太阳 ②. C
(2) ①. 火 ②. 木
(3) ①. 金 ②. 火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可判断出C为地球。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可知地球轨道内外两分别运行着金星和火星。
45.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请把下面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地球所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太阳辐射②____③____④日地距离适中⑤昼夜交替周期不长⑥____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⑧液态水⑨原始海洋形成
【答案】 ①. 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②. 适宜的温度 ③.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存在生命条件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相关内容,涉及基础知识梳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包括地球所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太阳辐射和(②)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条件包括:由于日地距离适中(④)和昼夜交替周期不长(⑤),因此拥有适宜的温度(③),由于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因此拥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⑥),原始海洋形成代表着地球存在液态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下列地点中风力最大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中P点的风向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荣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