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1页
    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2页
    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宿迁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联对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识,仅描写风景,应当妥善保存。
    B.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是造园家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实摹写,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C. 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须反复考虑。
    D. 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人画家有丰富的山水、名迹、诗词歌赋的审美经验,他们参与园林建造,可使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B. 联对、匾额用料敷色要考虑如园林风大等气候因素,这些也会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
    D. 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强制性”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
    B.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 拙政园的远香堂,为四面厅,面水而筑,遍植荷花,园主王献臣以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命名,大力宣扬荷花,以此表现他的孤高不群。
    D. 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
    4. 材料二画横线两处引文在论证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 某公园推出园名征集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拟出评选好园名的标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曲难忘
    李国文
    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
    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虽不多,但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
    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
    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条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舌干口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
    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呼呼的。
    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
    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老伴的话。
    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于是,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
    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对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 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
    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不知谁在树影里叹息: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啊!
    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
    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的,因为煤油要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拿鸡蛋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
    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小孩拣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
    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挂着红灯笼似的满山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这枣,这柿,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
    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你“瓦盆老汉”?
    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
    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
    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删改)
    【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
    B.盆爷对称自己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以此描写凸显了盆爷的性格。
    C.文中既有对山民群体的描写,也有对盆爷的典型刻画,点面结合,突出了山民的形象特征,这和《包身工》中对包身工形象的塑造有相同之处。
    D.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7.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管是谁,拣到了枣儿都先让“我”吃,令“我”深受感动,以至“我”一边吃枣,一边流下热泪。
    B.“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而段中的议论则点明了“我”的人生感悟。
    C.“我”认为“那是我—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
    D.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
    8.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4分)

    9.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①,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
    材料二:
    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谖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②、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③,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不得已A而B察察C于纤微D以为訏谟E大猷F之累G岂得已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爨,煮饭、做饭,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爨”意思相同。
    B.劳,使……劳累,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用法相同。
    C.微,卑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不同。
    D.“见役于曹氏”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颙认为,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惫,不是因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而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B. 诸葛亮认为,心境平稳沉静,专心致志,才能高瞻远瞩,可见他并不是喜欢以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来逞强,使自己疲劳困乏的人。
    C. 刘备分得荆州、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投奔他。
    D. 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点,虽有像费祎、蒋琬等名人,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以致蜀国在政治、财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2)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义所可从而依之也。

    14. 对于杨颙的谏言,诸葛亮为何“谢之”但又“不能从”?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①
    苏轼
    小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②元是此中人。
    [注] ①该词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成功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②使君:汉代以此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是苏轼自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前小序除了交代了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还交代了徐门石潭的位置和其水位清浊等情况。
    B.苏轼描写了“石潭谢雨”的经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将美丽的田园风光描绘得真切生动。
    C.在苏轼治理下,徐州乡村焕然一新,他不禁想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所以笔下文字轻盈喜悦。
    D.纵览全词,莎草、沙路、农田自然呈现,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堪称田园词中的绝妙佳作。
    16.有人认为此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尝试为他提供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小欣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 , ▲ ”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设里体现了人民性。
    (2)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在议论文写作时要正确阐释概念,并围绕概念准确选用论据,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小欣由此想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这两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3)古人面对自己头发颜色的变化,常会流露复杂的情感,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些年,“瘦”这个语词一路开挂,从一个和“弱”“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汉字,摇身一变,成了不仅和“健康”有关,还和“美”、毅力甚至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好词。“一瘦遮百丑”,这话让瘦的人得意洋洋; 反过来,“( 甲 )”,却让觉得自己胖的人忧心忡忡。不少人将“减肥”大计列在日程里,或是夜跑,或是进健身房撸铁,但一番努力后,很多人在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时依然会发出尖叫声:“为什么体重一点没变啊!”这让不少人 A 。
    其实,你瘦不下去,可能跟人体的一个生理机制————能量补偿有关。什么是能量补偿? 简单来说,①就是指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后,②为了过多保护自己不消耗能量,③自然调节能量消耗的一种机制。④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日常体力活动的时候,⑤我们的身体会尝试降低基础能量消耗,⑥并且迅速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⑦确保身体的能量仓库处于充足的状态。⑧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破坏性的差机制,⑨但当涉及到减肥时,⑩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当你尝试减肥时,比如去跑步,你的能量消耗变大了,人体补充的能量却更满了,这样下去,你的减肥成果可能就是:变成了一个健壮的胖子。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突破这种机制呢? 答案是有。我们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你减肥之所以失败,有可能是嘴管得不够紧,吃进去的能量来不及消耗掉;还有运动的量不够大,没有大到能突破能量补偿的阈值。也就是说,管得住嘴是减肥成功的前提,要能严格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做到“够了就好”,甚至“少吃一点更好”。腿要迈得有力才能让减肥变为可能,要把吃进去的能量,特别是多吃进的能量都支出去,做到“坚持运动”,要能“多动一点更好”。这样下去,吃得少了,( 乙 ),能量补偿的阈值得以突破,减肥就是 B 的事了。
    18. “开挂”和“撸铁”是网络流行词。根据下面的文字,说出它们各自的用词特点。(4分)
    开挂,原意是指开外挂,即使用外挂的意思。外挂是指某些人利用电脑技术专门针对电脑游戏进行一些修改后,达到充分有利于自己玩游戏的作弊程序。
    撸铁,指进行重量训练,比如哑铃、杠铃等器械训练,可以选择卧推、划船、硬拉、弯举等动作,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反常得奇”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57分+书写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髹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联对和匾额是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缀品,如果其文字不含有封建意识,仅描写风景,应当妥善保存。
    B.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风景是造园家创造出来的,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真实摹写,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C. 主要风景区的意境设计是园林创作构思的首要之事,山水、亭榭和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须反复考虑。
    D. 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人画家有丰富的山水、名迹、诗词歌赋的审美经验,他们参与园林建造,可使园林更具诗情画意。
    B. 联对、匾额用料敷色要考虑如园林风大等气候因素,这些也会对园林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好的园林景名能让人们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形象的风景图画,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
    D. 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风景园林命名题对“强制性”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为大观园入口处的山石进行题写时,认为“此处并非主山正景”,是探幽揽胜的过渡之景,不如题名“曲径通幽处”大方气派。
    B.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游大观园,一路行来,见“奢华过费”,弃舟登岸后,又见其石牌坊上明显题有“天仙宝境”四字,忙命人换作“省亲别墅”。
    C. 拙政园的远香堂,为四面厅,面水而筑,遍植荷花,园主王献臣以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命名,大力宣扬荷花,以此表现他的孤高不群。
    D. 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
    4. 材料二画横线两处引文在论证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 某公园推出园名征集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拟出评选好园名的标准。(6分)
    1.(3分)C【解析】“首要之事”夸大其词。“首要之事”指摆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情,此外也忽略了原文中“往往”一词。
    2.(3分)C【解析】“但前提一定是其亲自游览过该景点”理解错误。
    3.(3分)B【解析】贾元春换题名主要是因为原题名过于高调张扬,“省亲别墅”展现的并非其审美观念,而是谨小慎微的处世之道。
    4.(4分)①第一处引文印证了园林真实慕写自然山水之美的观点。②第二处引文阐释园林给观者心灵带来的影响;引出园林的“抒情意境”及营造意境的自然符号和人为符号。
    5.(6分)①语言典雅美丽,简练含蓄。②准确传达公园的审美理念,对观赏者具有指导作用。③符合最物特点,表现意境。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从“表达”和“内容”的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曲难忘
    李国文
    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
    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虽不多,但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
    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
    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条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舌干口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
    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呼呼的。
    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
    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老伴的话。
    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于是,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
    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对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 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
    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不知谁在树影里叹息: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啊!
    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
    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的,因为煤油要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拿鸡蛋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
    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小孩拣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
    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挂着红灯笼似的满山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这枣,这柿,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
    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你“瓦盆老汉”?
    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
    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
    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删改)
    【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
    B.盆爷对称自己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以此描写凸显了盆爷的性格。
    C.文中既有对山民群体的描写,也有对盆爷的典型刻画,点面结合,突出了山民的形象特征,这和《包身工》中对包身工形象的塑造有相同之处。
    D.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7.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管是谁,拣到了枣儿都先让“我”吃,令“我”深受感动,以至“我”一边吃枣,一边流下热泪。
    B.“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而段中的议论则点明了“我”的人生感悟。
    C.“我”认为“那是我—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
    D.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
    8.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4分)

    9.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6分)

    6.C (A项,“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错误,山民们见到“我”,听“我”讲了“我”的情况。“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后来,一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木坏的好人”;B项,“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错误,文中“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个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是指盆爷本人的人生境遇,并非指瓦盆。D项,“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羊角垴虽然没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D (文中“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是写喧哗热闹,不是“以有声来写无声”,不是反衬“夜的寂静”。)
    8.①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山民们虽生活在偏僻穷苦、干旱严重的小山村里,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条件压倒,而是勇敢面对,以坚忍的毅力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②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艰难,条件恶劣,但山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
    9.示例一:原标题更好。理由:①原标题“一曲难忘”富有美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②原标题“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是盆爷和山民们精神品质的体现,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
    示例二:“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理由:①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直抒胸臆,感情更加浓烈。②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③文章除写了盆爷之外,还写了小山村其他的人和事,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①,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二》)
    材料二:
    杨颙之谏诸葛公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谢之,其没也哀之,而不能从,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宁静可以致远。”则非好为烦苛以竞长而自敝者也。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谖败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訏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夫大有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为少康②、光武也,耻与荀彧、郭嘉见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③,义所可从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无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庞统、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关羽之傲、李严之险,无得间焉,领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营营为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
    【注】①丙吉、陈平:西汉丞相,都不亲理细务。②少康:夏代中兴之主。③衣带之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不得已A而B察察C于纤微D以为訏谟E大猷F之累G岂得已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爨,煮饭、做饭,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爨”意思相同。
    B.劳,使……劳累,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用法相同。
    C.微,卑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微”意思不同。
    D.“见役于曹氏”中的“见”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杨颙认为,凡事亲力亲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惫,不是因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而是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B. 诸葛亮认为,心境平稳沉静,专心致志,才能高瞻远瞩,可见他并不是喜欢以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来逞强,使自己疲劳困乏的人。
    C. 刘备分得荆州、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投奔他。
    D. 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点,虽有像费祎、蒋琬等名人,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以致蜀国在政治、财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2)以先主方授衣带之诏,义所可从而依之也。
    14. 对于杨颙的谏言,诸葛亮为何“谢之”但又“不能从”?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10.(3分)ADG【解析】原文断句: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纤微,以为訂谟大猷之累,岂得已乎?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B【解析】“用法相同”错误。“劳其体力”的“劳”是使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麇鹿”的“侣”是意动用法。
    12.(3分)D【解析】“但像钟繇、杜畿这样的人太少”错,原文是“亡有也”,即没有这类人。
    13.(1)(4分)如今您处理国家政务,却亲自校对文书簿册,终日汗流浃背,岂不是太劳累了吗!
    评分参考:“躬自”“不亦……乎”各1分,句子大意2分。躬自:亲自,自己。不亦……乎:不足……吗,不也……吗。
    (2)(4分)(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接受献帝的衣带诏,从大义上讲可以追随,因此才依附于他。
    评分参考:“方”“义”各1分,句子大意2分。义:名词作状语。
    14.(5分)①‘‘谢之’’,感谢是因为杨颤劝谏诸葛亮不要陷入琐碎事务而过于劳累。②“不能从”,不能听从是因为虽然诸岳亮知道不应亲自处理琐碎事务,但是主上非中兴之主,属下无分忧之人,只好亲力亲为。
    评分参考:“谢之”的原因2分,“不能从”的原因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诸葛亮曾经亲自查对文书簿册,主簿杨颙径直入内,劝谏他说:“治理国家自有体例,上司和下级的职责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用治家打个比方: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报晓,狗叫防盗,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部可得到满足,悠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他想对所有事务都亲力亲为,不再交付任务,结果劳损了自己的身体,陷身于琐碎事务之中,弄得体力疲惫,精神萎靡,最终一事无成。难道是他的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资。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自去做事的人是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死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是因为时令节气失调而)喘息;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自有具体负贵的人知道’,他们确实都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处理国家政务,却亲自校对文书簿册,终日汗流浃背,岂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向他道谢。等到杨颙去世,诸葛亮无声哭泣了三天。
    材料二:
    扬颙劝谏诸葛亮说:“治理国家自有体例,上司和下级的职责不能混淆。”这话说得真有道理啊!诸葛亮向他道谢,在他去世时深为悲哀,却不能听从他的意见,也必定是有缘故的。诸葛亮说过:“心境平稳沉静,专心致志,才能高瞻远瞩,有所作为。”可见他并不是喜欢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以逞强,而使自己疲劳困乏的人。
    起初,刘备地位单微不为人知,虽然有英雄之姿,却没有袁绍、曹操那样的权势,他屡遭挫折,屡次奔逃,在荆州寄居,声望不高因而归附他的士人很少。等到他分得了荆州一部,又占据了益州的时候,曹操的势力已经很强盛了,曹操又善于用人,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士人争相归附他,蜀汉所能收罗的、为己所用的人才,只有江湘流域和巴蜀地区的士人罢了。楚地的士人轻浮,蜀地的士人浮躁,虽然也有像费袆、蒋琬这样名动一时的人物,但能像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这样出色的人才,却是没有的。军队无人统率,只能由诸葛亮自己来统率;民众无人治理,只能由诸葛亮自己来治理;政治不平衡,只能由诸葛亮来使其平衡;财用不足,只能由诸葛亮自己来理财富国。任用李严而李严却扰乱其法纪,任用马谡而马谡却因战败而使北伐不能成功;诸葛亮无可奈何,只能亲自明察各类琐碎事务,因而妨害了远大宏伟的谋划和治理国家的大道,这难道是他甘愿如此吗?
    想要在天下大有一番作为的人,必须下有人才辅佐而上有明君支持。诸葛亮托身于刘备,并不是相信刘备可以成为少康、光武那样的中兴之主,只是耻于像苟彧、郭嘉那样被曹操所役使,因为刘备刚刚接受献帝的衣带诏,从大义上讲可以追随,因此才依附于他。在上的君主不是能再造乾坤的君王,在下又没有能为自己分担谋略的人才,因此他只能孤独地为实现抱负而奋斗了。假使庞统、法正没有突然去世,徐庶、崔州平并未与他离散,刘备能对他推心置腹,使得关羽的傲慢、李严的阴险,都不能阻挠他的事业,由他统率众多人才,使其各尽其用,诸葛亮又何必亲自处理各种琐碎事务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①
    苏轼
    小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②元是此中人。
    [注] ①该词是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求雨成功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②使君:汉代以此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是苏轼自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前小序除了交代了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还交代了徐门石潭的位置和其水位清浊等情况。
    B.苏轼描写了“石潭谢雨”的经过,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将美丽的田园风光描绘得真切生动。
    C.在苏轼治理下,徐州乡村焕然一新,他不禁想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去,所以笔下文字轻盈喜悦。
    D.纵览全词,莎草、沙路、农田自然呈现,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堪称田园词中的绝妙佳作。
    16.有人认为此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尝试为他提供理由。(6分)

    15.B (调动了视觉和嗅觉。)
    16.①(异)形式上苏轼的是词,陶渊明的是辞赋。②(同)二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③(同)二者都表现出了对官场的厌倦。
    译文: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时,小欣认为苏洵提出的“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固然不错,但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 ▲ , ▲ ”站位高,因为杜牧的假设里体现了人民性。
    (2)语文老师提醒同学在议论文写作时要正确阐释概念,并围绕概念准确选用论据,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小欣由此想到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这两句,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3)古人面对自己头发颜色的变化,常会流露复杂的情感,如“ ▲ , ▲ ”。
    (1)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二: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三: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示例四: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近些年,“瘦”这个语词一路开挂,从一个和“弱”“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汉字,摇身一变,成了不仅和“健康”有关,还和“美”、毅力甚至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好词。“一瘦遮百丑”,这话让瘦的人得意洋洋; 反过来,“( 甲 )”,却让觉得自己胖的人忧心忡忡。不少人将“减肥”大计列在日程里,或是夜跑,或是进健身房撸铁,但一番努力后,很多人在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时依然会发出尖叫声:“为什么体重一点没变啊!”这让不少人 A 。
    其实,你瘦不下去,可能跟人体的一个生理机制————能量补偿有关。什么是能量补偿? 简单来说,①就是指人体在进行体力活动后,②为了过多保护自己不消耗能量,③自然调节能量消耗的一种机制。④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日常体力活动的时候,⑤我们的身体会尝试降低基础能量消耗,⑥并且迅速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⑦确保身体的能量仓库处于充足的状态。⑧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破坏性的差机制,⑨但当涉及到减肥时,⑩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当你尝试减肥时,比如去跑步,你的能量消耗变大了,人体补充的能量却更满了,这样下去,你的减肥成果可能就是:变成了一个健壮的胖子。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突破这种机制呢? 答案是有。我们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你减肥之所以失败,有可能是嘴管得不够紧,吃进去的能量来不及消耗掉;还有运动的量不够大,没有大到能突破能量补偿的阈值。也就是说,管得住嘴是减肥成功的前提,要能严格控制摄入的总能量,做到“够了就好”,甚至“少吃一点更好”。腿要迈得有力才能让减肥变为可能,要把吃进去的能量,特别是多吃进的能量都支出去,做到“坚持运动”,要能“多动一点更好”。这样下去,吃得少了,( 乙 ),能量补偿的阈值得以突破,减肥就是 B 的事了。
    18. “开挂”和“撸铁”是网络流行词。根据下面的文字,说出它们各自的用词特点。(4分)
    开挂,原意是指开外挂,即使用外挂的意思。外挂是指某些人利用电脑技术专门针对电脑游戏进行一些修改后,达到充分有利于自己玩游戏的作弊程序。
    撸铁,指进行重量训练,比如哑铃、杠铃等器械训练,可以选择卧推、划船、硬拉、弯举等动作,目的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体积。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反常得奇”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8.(4分)“开挂”运用了缩略的方式,“撸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
    19.(2分)A:灰心丧气|大失所望 B: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0.(4分) 示例:甲:一胖毁所有 乙:运动量又足够大了
    21.(6分)
    序号②,修改为:为了保护自己不消耗过多能量 或:为了保护自己不过多消耗能量
    序号④,修改为:也就是说,当我们提高日常体力活动的强度的时候
    或:也就是说,当我们增加日常体力活动的时候
    序号⑧,修改为: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保护性的好机制
    22.(4分) “健壮”和“胖子”形成反差,不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运动减肥,正常的结果是身体会健壮,体形会显瘦,这里却说是变成胖子。“健壮的胖子”诙谐生动地写出了因为有能量补偿且运动量不够,人虽然体型健壮却未变瘦的情形。
    四、写作(57分+书写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聚焦于自媒体迅猛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第二句话抛出关键问题——自媒体是不是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要求考生对此展开的联想与思考。本试题具有弹性与开放性特点。
    写作时,首先要直面问题——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可以从肯定角度来写。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千篇一律,自媒体给人们带来自由表达的舞台,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发散性思考,引导人们更全面去看待问题,再通过分析和探索得知事情的真相,这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
    也可否定这一观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相应的道德素养,有人仅凭个人经验主观臆断,有人将自媒体当成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流量经济的裹挟,自媒体并非单纯以报道真实事件为目的,造成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大打折扣,使得人们远离事件原貌。
    行文时,可选择议论文文体,并在作文中展现自己辩证的思考。可以针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加以评说,也可以围绕如何对待自媒体发展展开论述(如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行业规范等),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在文中畅想自媒体的发展,提出发展的建议等等。
    【例文】
    自媒体时代,真相在何方?
    在自媒体时代的浪潮下,信息如汹涌的洪水般席卷而来。每个人都能拿起“麦克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公众似乎可以从更多的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然而,我们真的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吗?
    自媒体的兴起,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通过不同人的分享和评论,拼凑出事件的全貌。众多的自媒体人就像一个个“侦探”,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线索,为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例如,一些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看,自媒体确实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
    然而,自媒体时代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使我们与真相渐行渐远。首先,信息的过载和碎片化让我们难以辨别真伪。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夸张、虚假的标题所吸引,而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一些自媒体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流量,不惜编造虚假新闻、夸大事实,误导公众。其次,自媒体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并非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和道德底线。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导致虚假信息、谣言等泛滥成灾。再者,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场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立场选择信息,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在其中只听得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而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排斥。这样的舆论环境下,真相很容易被掩盖和扭曲。
    那么,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接近真相呢?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多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事件。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打击力度。同时,自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审核机制,提高信息的质量。
    自媒体时代,我们既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利,又面临着真相被掩盖的挑战。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媒介素养,政府、社会和自媒体平台共同努力,才能在这个时代中更好地接近真相,让真相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相关试卷

    2025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连云港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10页。

    2025宜昌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宜昌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23.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