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 下列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关系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选择题答案栏相对应的表格内,答在其它部位不给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月季、蘑菇、扫地机器人B. 电脑病毒、小狗、小草
C. 苔藓、木耳、小麦种子D. 蝴蝶、小鸟、钟乳石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月季、蘑菇都属于生物,扫地机器人是靠程序运行,不属于生物,A错误。
B.小狗、小草属于生物,电脑病毒不属于生物,B错误。
C.苔藓、木耳、小麦种子都属于生物,C正确。
D.钟乳石无生物特征,不属于生物,D错误。
故选C。
2.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追忆袁公,贡献至伟。”这是网友对袁隆平院士的追忆,袁隆平院士研究的科技项目是( )
A. 杂交水稻B. 烹饪技术
C. 转基因大豆D. 克隆羊
【答案】A
【分析】(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出的新个体中经常出现一些性状比双亲都优越的个体,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2)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3)克隆技术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获得新个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生殖。克隆“多莉”的过程中采用了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
【详解】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下列哪项行为或现象与“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基本特征相同( )
A. 燕子育雏B. 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
C.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D. 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详解】“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
A.燕子育雏,说明生物能够繁殖,不符合题意。
B.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说明生物都能遗传,不符合题意。
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说明生物能够生长,不符合题意。
D.小羊发现狼后迅速逃离,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4.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同一植物生活在淮南和淮北结的果实不一样,这句体现了( )
A. 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C. 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 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详解】橘树在淮河以南生长为橘树,在淮河以北生长为枳树,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型不同,主要是因为南北方气候温度不同。
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古语说明同一种植物由于所在地的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不同,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白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食浅水中的小鱼、虾、爬虫类和甲壳动物。下列影响白鹭生活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广阔的滩涂B. 丰富的鱼、虾、蟹
C. 丰沛的水源D. 适宜的气候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生物因素是指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生活的影响。选项中,白鹭捕食小鱼、虾、爬虫类和甲壳动物,所以这些动物是影响白鹭生活的生物因素。广阔的滩涂、丰沛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均为非生物因素。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 )
A. 生物的生存地点
B. 生物周围对其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C. 该生物周围所有非生物构成的整体
D. 气候条件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7. 如图1表示显微镜操作的某个步骤,图2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行图1操作时,应从侧面注视物镜
B. 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图2物像更清晰
C.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D. 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可在观察到甲细胞的同时将气泡移出视野
【答案】D
【分析】此题考查使用显微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详解】A.图1正在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这时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压坏玻片,A正确。
B.在显微镜下找到物像后,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2物像更清晰,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C正确。
D.此时视野中的气泡在视野的右上方,若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气泡将向左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D错误。
故选D。
8. 下列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关系的是( )
A. 草盛豆苗稀B. 菟丝子与大豆
C. 海葵与寄居蟹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答案】B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等。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详解】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种间的竞争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常寄生在葫芦科植物上,包括黄瓜在内。菟丝子寄生在黄瓜上会对黄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菟丝子会通过寄生吸收黄瓜的养分,导致黄瓜的生长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菟丝子在黄瓜上繁殖,会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因此,黄瓜和菟丝子属于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
C.海葵与寄居蟹互惠互利,海葵为寄居蟹提供住所,寄居蟹为海葵提供有机物,是互利共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稻螟
A. ①②⑤⑥B. ③④⑦⑧
C. ①③④⑥D. ②⑤⑦⑧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①阳光③水分④土壤⑥空气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②杂草⑤田鼠⑦蝗虫⑧稻螟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 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细准焦螺旋后,在视野内分别观察到了下列图像.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单个细胞的体积越大,视野越暗;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内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单个细胞的体积越小,视野越亮。选项D中细胞数目最大,说明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
考点:此题考查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显微镜成像特点的理解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能的掌握能力。
11.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说明( )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相互影响
【答案】B
【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
【详解】“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 窑湾古镇被中国大运河网评为“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窑湾古镇所有的古建筑群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 运河里的水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 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D. 任何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都是消费者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详解】A.窑湾古镇所有的古建筑群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运河里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正确。
D.生产者能合成生物所需的物质,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13.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独角仙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A. 左右两侧独角仙的数量太多
B.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25℃
C. 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 左右两侧湿度应不相同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温度对独角仙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过程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除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如独角仙的数量、湿度、光照等都相同,因此对其修改正确的是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4. 生活在寒冷北极的极地狐的耳朵较小,毛很多,有利于保温。生活在炎热沙漠的非洲狐的耳朵较大,有利于散热。造成它们形体差别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B. 温度C. 水分D. 空气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北极狐耳朵要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而非洲沙漠的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小的不同主要与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苏东坡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 春风又绿江南岸
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草盛豆苗稀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意思是苦寒的天气摧残了我千竿绿色的植物,但好雨却促使新的竹笋迅速生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和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详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指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能导致非常长的堤坝崩溃。这体现了(蚂蚁)生物影响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春风又绿江南岸”意思是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失了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体现了(大树)生物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
D.草盛豆苗稀,体现草和豆苗相互竞争,生物与生物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新沂的“沭河之光”是湿地公园,乔木茂密,灌木丛生,饭后散步其中,氧气充沛,空气湿润,其乐融融。这主要得益于植物的生理过程( )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D.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变得清新,其次,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因此与气候湿润,氧气充沛相关的生理过程分别是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7. 茄子是餐桌上常见的菜肴。下列对于菜农在茄子种植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 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 合理施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D. 育苗时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
【答案】C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移栽农作物幼苗时,很容易损伤幼根和根毛,使移栽植物的吸收水分的功能大大下降,导致萎蔫现象,为了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在移栽时根部可尽量多带土;
(3)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A.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A正确。
B.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根成熟区的根毛,带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增强幼苗的吸水能力,因此提高成活率,B正确。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所以施肥的目的就是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C错误。
D.温度低而影响出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来提高地温,促进出苗早而齐。所以育苗时,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够促进早出苗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D正确。
故选C。
18.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的实验时,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到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 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一致
C. 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 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
【答案】D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详解】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下图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流程图,本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CO2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③B. ①⑤C. ②④D. ③⑤
【答案】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黑纸片不透光,图中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未被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该实验说明: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故ACD错误。
故选B。
20. “鱼儿离不开水”,鱼类用鳃呼吸、鳍游泳。下面关于鱼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鱼没有足,只能生活在水中
B. 鱼儿喜欢喝水,所以只能生活在水中
C. 鱼儿的结构特点适应水中生活
D. 鱼儿喜欢游泳,所以生活在水中
【答案】C
【分析】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等;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详解】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都属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1. 如图是根尖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成熟区,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 ②是分生区能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
C. ③是伸长区,是根长长的主要动力
D. ④是根尖,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答案】A
【分析】根尖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详解】A.①是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是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故A正确。
B.②是伸长区,伸长区的细胞能不断伸长,故B错误。
C.③是分生区,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故C错误。
D.④是根冠,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22. 分别于早晨、傍晚和深夜在同一株植物相同位置摘取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三片叶子,用打孔器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可能是( )
A. 早晨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B. 傍晚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C. 深夜摘取的叶片蓝色最深
D. 三片叶片蓝色深浅程度一样
【答案】B
【分析】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制造有机物的多少与光合作用的时间长短有关。夜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要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淀粉遇碘变蓝色,含淀粉多的蓝色最深。
【详解】A.早晨摘取叶子,由于植物进行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淀粉,所以这时候叶片中的淀粉最少,滴加碘液颜色最浅,A不符合题意。
B.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因此傍晚摘取的叶片,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体内的淀粉积累的较多,滴加碘液颜色最深,B符合题意。
C.深夜摘取的叶子,由于植物进行了半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淀粉,所以这时候叶片中的淀粉比较少,滴加碘液颜色比较浅,C不符合题意。
D.从A、B、C三项分析可知,三片叶片蓝色的深浅程度不一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如图是供选择的目镜和物镜,若想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更多的细胞,则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
A. 4和5B. 1和6C. 3和4D. 2和6
【答案】B
【分析】判断目镜和物镜的方法是:物镜带螺纹,目镜不带螺纹,则可以看出图中的1、2、3是目镜,4、5、6是物镜。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则图中的6放大倍数最小;目镜倍数越低,镜头越长,则图中的1放大倍数最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4. 小红用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广口瓶、河水、绿萍、金鱼藻、沙土、螺蛳、小虾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下列有关生态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建议将河水换成更干净的蒸馏水
B. 生态瓶虽小,却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 螺蛳和小虾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越长
D. 因为虾怕光,所以生态瓶应放在暗处
【答案】B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生物生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光,水,温度,空气、有机物等,蒸馏水不含有营养物质,而河水含有营养物质,所以用河水做生态瓶更好,故A错误。
B.该生态瓶中具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B正确。
C.生态瓶适合生物生存的空间有限,并非是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越长,故C错误。
D.绿藻、金鱼藻属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该生态瓶应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故D错误。
故选B。
25. 如图若为生态系统,则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案】C
【详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可知,图中具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故选C。
26. 下列有关大棚蔬菜种植的增产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大棚中通入“气肥”,目的是提高氧气量以增产
B. 适当施加有机肥,可提高蔬菜根对有机物的吸收量
C.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强度
D. 只要加大蔬菜的种植密度,就可提高蔬菜的产量
【答案】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对水、无机盐、温度、光照等方面的要求,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A.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故向大棚中通入“气肥”,目的是提高二氧化碳含量以增产,A错误。
B.适当施加有机肥,有机肥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增施有机肥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蔬菜不会吸收有机物,B错误。
C.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故适当增加光照强度,能够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C正确。
D.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故合理密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D错误。
故选C。
27.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某植物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两株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B. 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C. 两瓶中溶液的浓度都小于幼苗细胞内溶液浓度
D. 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答案】D
【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甲、乙两组液体分别是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含丰富的无机盐,蒸馏水中缺乏,对比甲、乙瓶中的幼苗,乙瓶中幼苗更健壮,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故A正确。
B.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故B正确。
C.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细胞才能从外界吸收水分,保持细胞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故两瓶中溶液的浓度都小于幼苗细胞内溶液浓度,故C正确。
D.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不同的植物对无机盐的需求也有所差异。无机盐的数量越多会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使细胞发生失水,导致植物出现烧苗现象,故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应适宜植物的生长需求,越有利于幼苗的生长,故D错误。
故选D。
28.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盆栽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不含叶绿体,呈白色,见下图甲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经暗处理、照光、脱色、染色后,观察到图中叶片甲、乙两处不变色,丙处变成蓝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B. 甲丙对照,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暗处理是为了将叶片中积累的淀粉消耗掉
D. 该实验用碘液染色可以鉴定有无淀粉产生
【答案】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如图所示,甲是天竺葵的银边,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乙是遮光部分,没有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丙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详解】A.甲是天竺葵的银边,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乙是遮光部分,没有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甲乙对照有两个变量:有无叶绿体和有无光照,A错误。
B.甲是天竺葵的银边,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乙是遮光部分,没有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不变蓝;丙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变蓝,说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B正确。
C.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必须对叶片进行暗处理,C正确。
D.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故该实验用碘液染色可以鉴定有无淀粉产生,D正确。
故选A。
29. 图为叶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 图中B表示水,由筛管运输到叶片
C. 图中C表示氧气,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D. 图中D表示有机物,内含由光能转变的化学能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如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有机物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可知,A是二氧化碳,B是水,C是氧气,D是有机物。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A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正确。
B.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B由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表示水,筛管运输有机物,B错误。
C.图中C表示氧气,氧气有助燃作用,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C正确。
D.图中D表示有机物,内含由光能转变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B。
30. 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土壤
【答案】C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详解】“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在“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故选C。
31. 南京中山陵植被茂密,氧气含量大,被称为“天然氧吧”。你认为在此锻炼身体、吸氧的最佳时间是( )
A. 清晨B. 中午C. 傍晚D. 深夜
【答案】C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恰恰相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即植物在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而在清晨,植物刚刚进行了一晚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公园里氧气含量此时最低;而傍晚时刻,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因此,傍晚是在公园里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2. 为促进无土栽培的绿萝生长,小明定期更换营养液。营养液中无机盐的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萝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
B. 绿萝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
C 说明根从土壤只吸收水和无机盐
D. 由表可见其他微量元素的无机盐可有可无
【答案】D
【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详解】A.绿萝等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氨、磷、钾的无机盐,由表可知含氮、磷、钾的无机盐比微量元素大得多,尤其是对氮的需求最大,A正确。
B.导管的作用是将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故绿萝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B正确。
C.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结合题目中的表格数据可知,根从土壤只吸收水和无机盐,C正确。
D.其他微量元素的无机盐也是植物所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D错误。
故选D。
33. 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处于失水过程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根据此时细胞失水状态判断原来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大小,正确的是
A. 细胞液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B. 细胞液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C. 细胞液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图中细胞失水,已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由此说明:原来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是细胞液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 小明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到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换成高倍物镜后,却看不清楚物像,要想重新看清物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A. 调节细准焦螺旋B. 调节反光镜的角度
C. 调节粗准焦螺旋D. 转动转换器
【答案】A
【分析】从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并看清物像,此时如果想要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正中央则需要移动玻片标本,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将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之后,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所以换用高倍物镜之后,视野会变暗,物像也会变模糊,此时需要可能需要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明亮,然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注意高倍物镜下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详解】小明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到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换成高倍物镜后,却看不清楚物像,此时需要调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记住高倍物镜下不可转动粗准焦螺旋。
故选A。
35. 新沂“五花山庄”植物繁茂,夏天特别凉爽,是避暑胜地,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此发现了下列生物:小草、鸟、大树、野兔,苔藓、蘑菇,蚂蚁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草、大树、蘑菇、苔藓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 鸟、野兔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五花山庄”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树林里的土壤、空气等非生物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其营养方式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物,能够利用太阳的光能将无机物合称为有机物,叫做生产者;动物只能通过吃植物或其他动物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获得能量,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把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叫做分解者。
【详解】A.小草、大树、苔藓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蘑菇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属于分解者,A错误。
B.鸟、野兔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
C.“五花山庄”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土壤、空气属于非生物部分,是该生态系统的组成,D错误。
故选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
36. 如图是显微镜的构造简图,请根据图回答。
(1)结构②越长放大倍数越_____。
(2)使用显微镜对光的过程中,手应放在_____(填数字标号)进行调节,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_____(填数字标号)。
(4)现在若有“10×10”与“16×40”两种镜头组合,_____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
(5)图中为视野中看到的物像,若要使图像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_____。
(6)观察颜色较浅的细胞膜时候,显微镜的亮度应该调_____(填较亮或较暗)。
【答案】(1)大 (2)⑦
(3)⑥ (4)10×10
(5)右下 (6)较暗
【分析】图中:①转换器,②物镜,③载物台,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
【详解】(1)②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显微镜的对光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⑦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标志着对光成功。
(3)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⑥细准焦螺旋。
(4)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所以,现在若有“10×10”与“16×40”两种镜头组合,10×10镜头组合放大倍数小,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
(5)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图中为视野中看到的物像,若要使图像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右下。
(6)观察颜色较浅的细胞膜时,显微镜的亮度应该调暗。这是因为颜色较浅的细胞膜透光性强,明暗反差小,调暗亮度可以增大明暗反差,使细胞膜更清晰可见。
37. 如图是某小组探究植物吸水的实验过程图,采用萝卜作材料,请据图回答。
(1)根据萝卜条的变化,可知A溶液浓度_____B溶液浓度(选填“大于”或“小于”)。
(2)萝卜条④与萝卜条②比较,萝卜条②变_____(填“长”或“短”)了,原因是萝卜细胞发生了__________(填“吸水”或“失水”)。
(3)整个实验可以说明: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的溶液(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就吸水。
(4)萝卜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_____向上运输。
(5)根据本实验结论,请你写出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的原因:_____。
【答案】(1)大于 (2)①. 长 ②. 吸水
(3)大于 (4)导管
(5)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根细胞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A烧杯中的萝卜条③与萝卜条①比较,萝卜条③变短了,原因是A烧杯内为浓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体内的水流到盐水里,因此萝卜细胞失水.B烧杯中的④萝卜条变硬挺了,说明B烧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所以,根据萝卜条的变短,可知A溶液浓度大于B溶液浓度。
(2)萝卜条④与萝卜条②比较,萝卜条②变长了,原因是B烧杯中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
(3)整个实验可以说明: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溶液(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就吸水。
(4)导管的功能是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所以萝卜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
(5)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根细胞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容易烧苗。
38.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据图作答:
(1)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_____(字母表示)。
(2)该生态系统中,有_____条食物链。
(3)图中所示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
(4)图中标号_____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5)能分解生物遗体的D主要是自然界中的哪些生物:______。
(6)在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字母表示)。
【答案】(1)B和C (2)1
(3)太阳 (4)A
(5)腐生细菌、真菌 (6)C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和温度等,其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2)图中A植物、B虫、C鸟、D细菌和真菌。
【详解】(1)消费者是指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B、C是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统称为消费者。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的食物链只有一条:植物→虫→鸟,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太阳能将储存在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
(4)图中的A是植物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5)D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为生,营养方式是异养,D通过分解作用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被植物吸收利用,能促进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因此,能分解生物遗体的D主要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是细菌、真菌(微生物)。
(6)在食物链中,处于最高级的消费者数量最少,对应图中的C(鸟)。
39. 请依据用天竺葵进行“探究阳光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的正确顺序是:_____(填序号)。
A. 叶片上滴加碘液
B. 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
C. 用清水漂洗
D. 观察颜色反应
E. 用酒精脱色
F. 暗处理24h
(2)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天竺葵叶子中原有的_____消耗掉。
(3)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_____(填“遮光部位”或“未遮光部位”)。
(4)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_____部分不变色,_____部分将变为蓝色。
(5)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
A. 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氧气
B. 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
C.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D. 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答案】(1)FBECAD
(2)淀粉 (3)遮光部位
(4)①. 遮光部位 ②. 不遮光部位 (5)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对照题干中的图示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F暗处理24h、B是摘下叶片进行部分遮光、E是酒精脱色、C清水漂洗,A是叶片上滴加加碘、D是观察显色。
(2)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验到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3)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叶片光照部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其中实验组是遮光部位,见光的就是对照组。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4)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可用来检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未遮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因此,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色,见光部分将变为蓝色。
(5)未遮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由此可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0. 鼠妇,也叫“潮虫”,属于节肢动物。体呈椭圆形,长约15~20毫米,人们常在花园、花坛、山坡或草坪等潮湿的花盆、石块或砖块下发现它。当人们移开花盆,翻开石块或砖块后,它就会很快地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去。这是光在影响它的生活吗?
现在提供鼠妇20只、硬纸盒、湿泥土、记录本、计时器、手电筒、纸板和玻璃板等供你选用,请设计一个探究光照是否影响鼠妇生活实验。
(1)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
(2)你的实验假设是:_____。
(3)你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和暗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形成对照组;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
②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_____的鼠妇,静置2分钟。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④实验记录: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4)你的得出的结论是:_____。
(5)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_____。
【答案】(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①. 光 ②. 相等
(4)光对鼠妇有影响,鼠妇喜欢无光的环境
(5)应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可知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于是可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①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静置2分钟。
(4)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中生活。
(5)养成爱护动物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习惯,做到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所以实验结束后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位置
独角仙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30只
明亮
1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30只
阴暗
25℃
适宜
无机盐种类
营养液中无机盐含量/g·L-1
氮
25
磷
18
钾
17
其他微量元素总含量
0.2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3
2
2
2
2
3
2
2
1
2
黑暗
17
18
18
18
18
17
18
18
19
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试题pdf、2024-2025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