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第1页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第2页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复兴的儒学是明朝的正统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山东实验中学二模)下面的方向示意图描绘的是清代前期( )
    A.高产作物推广
    B.国内人口迁移
    C.粮食区域运输
    D.商帮长途贩运
    2.(2023江苏4月联考)下面采自明代《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3.(2023湖北武汉调研)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4.(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明清以前,法律规定土地买卖需“先问亲邻”,即卖地者的亲邻优先购买。明清时,政府的土地买卖法律中取消了“先问亲邻”的规定,雍正时期甚至明文规定“及持产动归原先尽亲邻之说,借端……希图短价……俱照不应重律治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农业生产关系变化较为频繁
    B.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C.农村的商品化生产发展较快
    D.宗族亲缘观念开始淡化
    5.与明朝相比,清朝前期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等地出现了许多新兴市镇,这些地区的工商业市镇数量有明显增长。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有所松弛
    C.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6.(2023山东济宁三模)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 )
    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7.(2023重庆联考)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8.(2023广东潮州二模)下表为学者整理的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9.(2023北京顺义二模)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货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10.(2023山东威海二模)复兴的儒学是明朝的正统学说。但在王守仁看来,这一正统学说似乎已经僵化并误入了歧途,他认为无论真理、知识还是美德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无需经过儒家学说的长期训导而获得。这一思想( )
    A.动摇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B.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
    D.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
    11.(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王守仁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守仁意在强调( )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
    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12.(2023辽宁锦州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啮也。”据此可知,王夫之( )
    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
    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13.(2023山东名校联盟检测)黄宗羲认为:“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黄宗羲这一观点( )
    A.反映当时人地矛盾突出
    B.渗透着儒家民本主义观念
    C.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4.(2023山东聊城三模)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15.(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明清时期,商人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得到文化素质的提升,在生活中特别注意购藏、陈设字画古玩,延聘文艺名流吟诗联句等。其中徽商逐渐“雅化”,并成为主要艺术赞助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B.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商人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社会风尚重视精神享乐
    16.(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中八卦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7.(2023天津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
    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
    ——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
    答案:
    1.B 图片中迁移的方向上有向台湾、江西和四川、东北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末清初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故选B项。
    2.B 根据材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描绘了灌溉工具翻车,且“只愿高低不做荒”体现了农民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反映了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故选B项。
    3.A 根据材料“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产自西域地区,可能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故选A项。
    4.A 根据材料“明清以前……‘先问亲邻’……明清时……取消了‘先问亲邻’的规定”可知,明清时期取消了亲邻优先购买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政府作出政策调整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5.A 根据题干可知,与明朝相比,清朝前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都有所增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据此可知,出现题干中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故选A项。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雇人在边地屯垦,增加了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商屯是一种在政府组织下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明朝传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商屯的出现,没有明确商人具体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商屯仍然属于传统的生产关系,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项;租佃制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8.C 据表格可知,从14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前半期,每公石粮价越来越高,每公分银能购得之米越来越少,这说明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选C项;据表格内容仅能知道米价提高了,米的产量的持续上升应该带来的是米价下降,排除A项;材料中仅呈现了米价,无从体现农业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贸易范围及区域,故无法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可知该政策会刺激外商来华贸易,但是过多的赏赐同时也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故选C项。
    10.D 材料反映了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理论,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
    1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提出一套“致良知”为核心的理念,“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材料中王守仁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先知先觉,也不在于全知全能,而在于发现内心“良知”,故选D项。
    12.B 根据材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知,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关心百姓的命运,说明王夫之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故选B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授田、授地、设学校)都是为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君王自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属于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这一观点渗透着儒家以民为本的观念,故选B项。
    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虚构,但仍需借由年代、地点、人物名字等带有真实色彩的基本内容进行补充,故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因其具有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一起进行辨析,故选C项。
    1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得到文化素质的提升,十分渴望与士人接触,以此来显示出自己的教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故选B项。
    16.A 由题干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易经》等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故选A项;题干所述反映了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且明末也并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
    (2)甲方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可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
    乙方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破坏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粮食生产;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员禁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
    认识: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态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记载
    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王祯《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时期
    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
    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
    广西
    嘉靖十年(1531年)
    直隶
    天启二年(1622年)
    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湖北
    康熙八年(1669年)
    江苏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山西
    康熙十一年(1672年)
    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江西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辽宁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福建
    16世纪中叶前后
    湖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浙江
    万历元年(1573年)
    四川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广东
    万历七年(1579年)
    台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山东
    隆庆、万历之际
    贵州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
    陕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安徽
    雍正年间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名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诘,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发,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清史资料》第七辑

    相关试卷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讲练通透】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讲练通透】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原卷版docx、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讲练通透】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讲练通透】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原卷版docx、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透):

    这是一份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透),文件包含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原卷版docx、第0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