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课件(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第8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展开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其影响及局限性2.概述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3.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主要成就,认识明清时期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的发展1.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多种经营的发展: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二、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三、商业的繁荣1.商品经济的繁荣: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人群体的形成: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四、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王守仁。2.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3.思想主张: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4.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概念阐释致良知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的主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理学走向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这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
二、李贽的思想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三、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2)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二、表现1.小说
问题释疑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文化作品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3)小说体裁,在经历了唐朝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经成熟。(4)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二、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4.贡献(1)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能力依托点1 明清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分类”。——摘编自伍袁萃《林居漫录》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进行多种经营;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2)材料二表明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的新气象。新气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归纳概括1.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物种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加;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专业化农业区出现,促进了地方市场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3)商品流通活跃,经济联系加强,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流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经济政策上转向闭关自守。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进程。
芜湖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题干材料“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芜湖以浆染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A项正确。
能力依托点2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材料一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之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复,天必因材,而况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明]李贽《道古录》
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清]顾炎武《日知录》
(1)材料一中“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强调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强者弱之归”“众者寡之附”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作是天理,承认自由竞争。(2)材料二中“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3)材料三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1)根据材料一,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关系: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自由竞争的合理性。(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思想的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归纳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这种奢侈型工商业“皆不切于民用”;而“兴民利、厚财源”的新型工商业,常使“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这一思想( )A.对重农抑商政策完全否定B.对所有的工商业一概反对C.符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题干材料中黄宗羲对“奢侈型工商业”持反对态度,而对“新型工商业”则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因为它是“兴民利、厚财源”的,发展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商业,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黄宗羲对“奢侈型工商业”是反对的,因此并没有完全否定抑商政策,也没有提到重农的信息,排除A项;黄宗羲对“新型工商业”是鼓励和支持的,所以“一概反对”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黄宗羲对“新型工商业”是鼓励和支持的,这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是相背离的,排除C项。
【例题】 (2023全国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意图:本题以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为依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扩大,中国手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作用有限,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B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兴起于西汉,D项错误。答案:C
1.(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是王阳明提出的为商之道,即做买卖也可成为圣贤。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题干中经商也可成为圣贤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为南宋理学家的主张,从事商业活动与“灭人欲”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主张,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本末关系,D项错误。
2.(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富豪往往喜好兴建园林,这是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趣味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在明朝初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从清代广州出口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瓷器,同时广州本地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体现出广州当时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及这些瓷器产自民窑还是官窑,无法确定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业作坊,故排除B项;聘请欧洲画师是为了迎合欧洲市场的需求,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故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且“明显削弱”与清代前期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教材融合,考情分析,目录索引,PARTONE,复习目标,网络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0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融合,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目录索引,真题感悟,PARTONE,夯基·知识梳理,提升·考向预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1讲,时空重点,主题概览,手工业,手工业产品,小农经济,致良知,主观唯心主义,个性自由,工商皆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