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武汉第十二中学 余 珺 审题人:武汉开发区一中 陈 雪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有的逻辑推理,目的只有一个,即找出事物的真相。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因为真相往往是难以捉摸的。但不探寻真相是荒谬的,那种真相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同样是荒谬的,它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使真相沦落为妄想。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所谓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那么它必然存在于某处。桌上有一盏灯,这是本体真相,因为它确实是在那里,而不是幻象。逻辑真相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肯定一个命题意味着已判断它为真,反之亦然。一个命题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那么它就为真。例如一个命题说一艘船泊在码头上,如果这里确实有一艘船,确实有一个码头,而这艘船确实泊在码头上,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判断一个真命题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主观事实)与相应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上例中,如果那个命题所说的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则命题就是假的。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即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客观情况。如果不能判断一个命题如“狗在车库里”的真假,那么仅仅在大脑中思考狗、车库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是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得亲自到车库去看看。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什么我们说本体真相更为基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撒谎时,他很清楚现实世界中真相是什么,而在表述时却有意欺瞒篡改。他知道“A是B”,但他说出来的却是“A不是B”。逻辑真相反映的就是命题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即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例,如果说某个关于物质世界的特殊命题是真的,那是因为它与相对论是一致的。使这个命题逻辑上正确的正是相对论本身,因为相对论被认为是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它与真实的物质世界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为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到,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摘编自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真相》,赵明燕译)
材料二:
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以看到它的本质、揭示它的真相为前提,即人的思想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揭示了事物的真相,并不等于对事物获得了真理性认识。揭示了真相,我们的认识仍处在对事物现象的感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还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获得了真理性认识。
其实,搞清楚事物的真相,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客观世界中,真相与假象是常常混淆着的,以至于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真假难分;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可能出现真假颠倒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相与假象常常是并存着的情况——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更增加了人们分辨真假的难度。在对人本身的认识上,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很难,这主要因为人性极端复杂多变。正如一个西方谚语说:“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揭示事物的真相有难度,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一些人认为是利害相关的问题上,把问题的真相宣示出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为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刁难,有时,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遭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理论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哥白尼坚持自己的观点,被判处火刑。不过,科学已经证明,真理是在哥白尼这一边。可见,在寻找真理的这一步中,即为了充分地揭示出事物的真相,必须要拿出勇气,甚至还要有一种个人牺牲精神。
虽然揭示真相是有难度的,但是真相必然会被揭示。真相之所以必然会被揭示,是因为人们通过揭示事物的真相,进而认识真理。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即人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就是能够勇于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有那些勇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揭示真实的客观世界,才能够真正把握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摘编自宋惠昌《求真的哲学:真相与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真相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是个艰巨的任务。
B.融贯说从属于符合论,以符合论为基础,融贯说如果要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
C.“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说明人性极端复杂,要看清人的真面目难度很大。
D.人作为揭示真相、认识真理的主体,既要勇于正视自我,更应怀着一颗纯真的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一艘船泊在码头上”这一命题是假的,说明现实中只有一个空空的码头存在,而没有一艘船停泊在那里。
B.本体真相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基础之上的主观判断,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
C.现实生活中,揭示真相常会遇到各种阻碍,甚至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只有勇敢地揭示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D.虽然揭示真相有难度,但真相必然会被揭示,因为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需要通过揭示真相来认识真理。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在许多人眼中,“新闻”一度成为“事实”的同义代名词,然而实际上,“虚假新闻”一直困扰着我们。
B.杨贵妃是不是很美?在唐朝的审美观下,人们认为杨贵妃很美;但在当代人的审美观下,我们不再认为她是美的。
C.叶尾壁虎有着枯叶一样的条纹和叶状的尾巴,能够将自己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中,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在秋风中枯萎的树叶。
D.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微乎其微,而《两小儿辩日》中,一孩童却认为太阳初升时离地球近而正午时离地球远。
4.围绕“真相”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的情节,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印证了两则材料中的哪些观点。(6分)
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再战白魔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亚哈船长不断地叫着,指挥着大家,海面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旋。
莫比·迪克(白鲸名)一次又一次地冲击,掉头,又冲击,再掉头,但阴谋始终无法得逞。
亚哈船长刚刚避免了自己小艇的危险,斯塔布和弗拉斯克的小艇就被莫比·迪克拽到它的尾巴那儿去了,活像两只大玉米棒子一样在海面上互相撞来撞去。
之后,莫比·迪克就潜进水里去了,留下两只小艇不住地在浪尖儿上打转儿。
一时间,斯塔布和弗拉斯克的两只小艇上都乱作一团,各人救各人的命,各人想各人的辙。
亚哈船长的索绳早就断了,这时便在水面上四处漂荡,遇到谁救谁。
就在只剩下亚哈船长的一只船完好无损的时候,莫比·迪克从海底钻了出来。它用宽阔的前额向上猛地一顶,将亚哈船长的小艇撞向了空中。
小艇在空中翻了几翻,最后船舷向下掉了下来,扣在了海面上。
亚哈船长和自己的水手像海豹出洞一样,从艇底下钻了出来。包括亚哈船长在内,一个个惊魂未定。这样,他们的三条小艇落了个全军覆没。
莫比·迪克看着这一切,似乎颇为满意,它悠然地停留了一会儿,没有再难为落水者,而是拖着一长串绳索,从容不迫地向下风游走了。
亚哈船长虽然依旧愁容满面,但却不像昨天那样精疲力竭了。只是,他的牙腿(抹香鲸的牙骨做的假腿)断了,还剩下短短的一小截儿。
斯达巴克首先过去扶着亚哈船长,亚哈船长把自己的身子靠在斯达巴克的身上。
“这太舒服了,让我多靠一会儿吧,别管靠着谁了。”亚哈船长说。
“您的腿怎么办呢?先生,要知道,那箍已经不行了。”木匠过来说。“可是,骨头该是没事的吧?”斯塔布关切地问。
“哼,你不是都看到了?全都粉碎了,不过你们放心,我一点也不会放在心上,我会让你们知道:我亚哈是个什么样的好汉!”
说罢,亚哈船长抬头向着桅上问:“那家伙现在去了哪儿了?”
“它停在下风了,先生。”
“好,现在把所有的备用艇都放下来,斯达巴克先生,请把上艇的水手都召集起来。”“让我先扶您到舷墙那边去吧。”斯达巴克想转移亚哈船长的话题。
“不要管我,我让你招呼水手,没让你来侍候我,你这胆小鬼,怎么会给我来当大副。”“船长?”
“不要说了,召集人。”
亚哈船长看着水手们一一到齐。突然间,亚哈船长心头一惊:
“怎么?费达拉不见了?”他又看了一遍,还是没有。
“上天保佑,他怎么会不见了呢?”
亚哈船长迅速把大家召拢来,询问费达拉的下落,可没有人知道。
“快去找,在全船找,不会没有的。”亚哈船长有点儿急了。可是,大家找遍了全船,真的没有。
“他是让你的绳索绊住后,给拖下去了。”斯塔布说。
“胡说!”
“千真万确,船长,我向上天发誓,我亲眼看见的。”斯塔布真切地说。
“怎么会呢?怎么会是我的绳子害了他呢?”
“这不幸的人呀,你还没有亲眼见到我们捉住那白鲸,杀了它呀!你就这样走了,你永远也看不到了。”
就在亚哈船长哀痛费达拉的时候,斯达巴克大声地叫了起来:“死心吧,老头儿,你看看,你想想,你根本捉不住那白鲸。”
“那是一只魔怪,而我们却没有法力,你看看,我们已经碎了两只小艇,失了一个人,你的腿也完了,要是这样下去,我们肯定会全军覆没,那家伙不把我们拖到地狱是绝不肯罢休的!”
“住嘴!斯达巴克,不要涣散军心,捉住莫比·迪克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上天早就交代给我们做的,我是秉承了命运的安排办理此事的。”
“你作为我的部下,只有听从命令的份儿,别的,不必多言。”亚哈船长的目的像剑一样,刺得斯达巴克说不出话来。
“大家都到我这里来。”亚哈船长招呼大家。众人聚在亚哈船长身边。
“那白鬼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它和我们一样也已经精疲力竭了,就看我们谁能坚持住最后一口气,谁坚持得住谁就赢了。”
“那家伙现在正在喘气,它明天还要再浮上来,不过那就是最后一口气,最后一次喷水了,我亚哈一定要看着那家伙死,我有勇气,你们呢?”
“我们和您一样,和无畏的火神一样!”斯塔布带头嚷起来,众人一片附和声。这情景让亚哈船长着实激动。大伙散开了,暮色降临了。一切情况都和昨晚相似。
亚哈船长闭起眼睛,面对着东方,期待着,期待着明天的来临——
(节选自《白鲸》134章,有删改。)
故事梗概:捕鲸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从事捕鲸四十年,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后来,他的船几乎辗转全世界,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哈船长被白鲸咬掉一条腿后,对白鲸产生了深深的执念,将捕杀白鲸视为自己的使命和命运。
B.当小艇遇难,艇上“各人救各人的命,各人想各人的辙”,体现出船员们自私胆小的一面。
C.亚哈与白鲸力量对比悬殊,却坚持长期斗争。这一情节,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亚哈船长和白鲸长期斗争,老人圣地亚哥不放弃捕鱼,都是对职责的坚守。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鲸》充满各种对立关系,如宿命与反抗、陆地与海洋、上级与下级、追杀与反杀等。
B.小说中,斯达巴克是一个反面人物,他的出现与船长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船长的形象特点。
C.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设置了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对白鲸、捕鲸船及船员们命运的关注。
D.《白鲸》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呈现出异彩纷繁的多维性、开放性,具有恒久艺术价值。
8.《白鲸》是一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请结合选文赏析其语言艺术。(4分)
9.《白鲸》这部小说中,很多人物成了美国的文化符号,如苹果公司前创始人乔布斯最欣赏的是船长亚哈。请结合文本,从形象特点、精神价值等角度分析船长这一人物。(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材料三:
右臣访闻两浙诸郡,近年民间例织绸绢以备送纳,官吏欲行拣择,而奸猾人户及揽纳人递相扇和,不纳好绢,致使官吏无由拣择,期限既迫,不免受纳。岁岁如此,习以成风。臣自到郡,欲渐革此弊,即指挥受纳官吏,稍行拣择。至七月二十七日,有百姓二百余人,于受纳场前,大叫数声。遂相率入州衙;诣臣喧诉、臣以理喻遣。臣知此数百人,必非齐同发意,当有凶奸之人,为首纠率、密行缉探。当日据受纳官仁和县丞陈皓状申,有人户颜章、颜益纳绢五疋,并是轻疏糊药,丈尺短少,以此拣退。其逐人却将专典钳撮及与揽纳人等数百人,对监官高声叫啖,奔走前去。臣即时差人捉二人。只至明日,人户一时送纳好绢,更无一人敢行喧闹。臣寻体访得二人系第一等豪户颜巽之子。父子奸凶,众所畏恶。下狱之日,闾里称快。
(节选自苏轼《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
[注]轻疏糊药:马虎地用药水浆洗绸绢,这里有以次充好之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而救火E也F乱弱G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省,简略;与《论语》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词义不同。
B.“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常”与“国无常强”中的“常”词义相同。
C.“于受纳场前”的“于”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于”用法相同。
D.闾里,是古代居民户口编制单位,也是平民聚居处,这里指乡里民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肯定法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意义,而且认为君子是法的本源。有了懂法的君子来施行法,法便可以被有效地施行,君王便可安逸,国家便可安定。
B.韩非子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法令不应偏袒权贵。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强大,不依法办事就衰弱,荆齐两国从称霸走向衰弱的历史便说明这个道理。
C.苏轼在任上励精图治。在得知近年存在民户故意拖延送纳时间,导致官吏被迫接收次等绸绢的不良现象后,决心治理,令受纳官推延挑选绸绢的时间。
D.苏轼在处理案件时注重调查。面对骚乱,他派人暗中侦查,并据受纳官汇报的情况,获知颜氏兄弟带头闹事;在捉拿他们后,进一步查访其家庭背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遂相率入州衙,诣臣喧诉,臣以理喻遣。
14.苏轼为何要严惩颜氏父子?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致酒行 [唐]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记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常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任监察御史。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连缀,写出诗人在飘零落拓中以酒解愁,第二句写主人捧杯劝酒,祝福健康。
B.诗人以主父偃自比,“主父西游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想象家人的望眼欲穿,抒发久羁之苦。
C.“天荒地老无人识”运用夸张写出马周有才华却“无人识”;“直犯龙颜请恩泽”抒发了冒犯皇帝的无奈悲苦。
D.诗中运用主客对话的方式。“吾闻”一句中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一句中的“我”指诗人自己。
16.本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本诗的后四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大致相同。
(2)《将进酒》中李白运用曹植狂欢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江”与“月”经常被搭配在一起营造独特的意境,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清风一朝胜,白露忽已凝。”当草叶上凝起的露珠泫然欲滴,当沁人的凉风拂过脸颊,天空愈发明净深远,秋意日渐厚重,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白露翩然而至,同时,夏日残留的暑气慢慢散去,秋风裹挟着凉意从北到南,山峦间层林渐染,田野里瓜果飘香,在一片 A 里,秋天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时,人们以四时配五行,五行对应五色,秋属金,金对应白色,(甲),故称“白露”。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但白天尚热,昼夜温差变大,夜晚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水珠,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 B 。
时至白露,秋风渐起,露水渐浓。此时,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①日照强度减小,②夜间常晴朗少云,③地面辐射散热快,④气温下降也逐渐加速,⑤即使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我国国土辽阔,南北温差较大,此时,北方大踏步向秋季迈进,而南方离真正的秋天还有一段距离。总体而言,白露期间降水开始显著减少,但华西地区比较特殊,此时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时节。
金秋的风,不仅送来了凉爽,(乙)。“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白露时节,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粱,华北地区的秋收作物也已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的喜悦笑颜,即将随着早晨的露珠,在农人的脸上展现。
白露晶莹,天高澄澈,让我们一起感受秋季的稳健与厚重,拥抱收获的喜悦。
18.文中第一段用“山峦间层林渐染,田野里瓜果飘香”写出了秋天的美景,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以“春”为主体,写一组对偶句,展现春天的美。要求:意象贴切,语意·完整,表达流畅。(字数不超过20字)(5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感受秋季的稳健与厚重”,有人说不合语言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材料二中的原话是“我们还应该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勇于说真话,把揭示真相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前后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2.C A这里只呈现了命题为假的众多情形中的一种,还可能是现实中一艘船停泊在别处,也可能是几艘船停泊在码头上等。B“本体真相比逻辑真相更可靠”于文无据。既然是真相,当然都是可靠的。D“我们把揭示事物的真相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与“真相必然会被揭示”的因果对应关系错误。“真相必然会被揭示”的原因是“勇于正视自己”的卓越素质,这一点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3.B 材料二第二段观点是“客观世界、实际生活中,真相假象并存,导致难以轻易揭示真相”。唐人与今人对杨贵妃容貌判断的差异是审美观念使然,与真相、假象无关。
4.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阐释逻辑真相;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只答出“两种形态”也可)(1分)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阐释逻辑真相(1分);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1分)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或者“做法”也可)(1分))
5.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③本体真相是关乎存在的真相。“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揭示的是一种本体真相。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以上5条每条2分,其中观点1分,文本内容分析1分,答出三条满分6分)
6.B B项中说“体现出人们自私胆小的一面”不恰当,小艇上的人顾不上他人,只能说明事故发生时大家的慌乱无助,而且亚哈船长还遇到谁就救谁,表现出无私的一面。
7.B 斯达巴克不是反面人物,小说设置这一人物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丰富性,他多次劝亚哈放弃与白鲸争斗,反映出人的冷静与对命运的思考。
8.①含蓄深沉,普通的语言之下饱含深刻的道理。②大量使用短句,干练简洁,活泼灵动,节奏感强。
③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二点4分,整体风格方面回答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等均可赋分)
9.(一)人物形象:①亚哈性格多样丰富。他虽有专横粗暴的一面,更有勇敢不屈的表现,真实、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②亚哈特点鲜明,如:敢于冒险、有责任心。他带领捕鲸船追捕白鲸,当船员遇险时,他主动施救等。(概括2分,分析1分,总3分,任选一条答,有其它表述,意思对也可)
(二)精神价值:③亚哈具有迎难而上、不可屈服的精神品质。面对力量明显大于自己的白鲸,他毫不畏惧,不断挑战,这种精神给人以激励、鼓舞。④亚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但他追求“灵魂的尊严”的做法值得赞扬。在与白鲸的搏斗中,亚哈始终处于下风,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复仇,维护自己捕鲸船长的身份。(概括2分,分析1分,总3分,任选一条答,有其它表述,意思对即可)
10.BDF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国家已经陷入混乱和衰弱时,他们又都放弃国法,只顾谋取私利,这就像背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只会使混乱和衰弱更加严重!“矣”是句末语气词,应在B处断开。“乱”与“弱”都是形容词,修饰前面的“国”,“皆释国法而私其外”中间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则是……也”是判断句,在F处断开。
11.B (B项“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常”意思是“稳定的秩序”,“国无常强”中的“常”意思是“永恒”“永远”,两者意思不同。)
12.C (C项“近年存在民户故意拖延送纳时间”错误。原文是“当官吏们想要进行挑选时,一些奸猾的百姓和负责揽收赋税的人却相互勾结,故意不缴纳质量上乘的绸绢,导致官吏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挑缴纳期限紧迫,官吏们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些次品”。)
13.(1)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好事不漏掉普通百姓。
(评分参考:①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刑”“过”“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②“刑”译为“用刑惩罚”“惩处”“处罚”均可得分;“善”,译为“好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对的事情”等亦可。)
(2)于是他们相继都进入知州衙门,到我面前喧哗诉闹,我用讲道理使他们明白的方式来遣回。
(评分参考:①译出大意给1分;“相”“诣”“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②“诣”,译为“到达”“前往”“找到”等亦可得分;“喻”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理解”“使……知晓”“使……通晓”均可给分)
14.①治理骚乱,惩凶除恶;②打击欺诈行为,营造诚信风气;③维护法治尊严,树立执法权威。
(答出一给1分,二点3分,答全5分。第①要点是解决此处骚乱,属于直接目的,故若出“平定闹事”“处理骚乱”均可。第②要点是苏轼治理风气,故若答出“维护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均可得分,“处理欺诈行为”“处理以次充好行为”均可。第③要点是维护法律尊严,故若答出“官府威严”“法律尊严”均可。)
15.C “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没有冒犯皇帝,更无所谓悲苦,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
16.①《致酒行》最后两句写年少之人当有凌云壮志,不会有人怜惜你处于困境,悲叹也是徒然,表达了诗人的自勉——面对困境应立凌云之志积极进取不应一味悲叹。(结合诗句1分,情感2分,共3分)②《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豪迈乐观掩饰下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结合诗句1分,情感2分,共3分)
17.①己所不欲 ②勿施于人 ③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人生如梦 ⑥一尊还酹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可)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欲、勿、宴、谑、酹。
18.例①和风轻拂柳绿如丝,春雨细润花香扑鼻
例②暖阳融融山川披翠,春水潺潺溪流映红
(解析:作答本题,应选取春天典型意象,写一组对偶句展现春天的美。要求符合对偶修辞的基本特征:字数相等、结构和词性大致相同、意义相应;评分标准:符合规定主题且选取春天的典型意象2分,符合对偶的基本特征3分,字数超过要求扣1分。)
19.A天朗气清(橙黄橘绿) B晶莹剔透(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解析:作答本题,应紧扣上下文,A处前文写到秋的凉意和山野间的秋景,后文是“秋天来了”,得知此处应填写表现秋天的这些特征的成语。B处表现清晨露珠在阳光下的形态。评分标准:各1分,出现错字不给分。)
20.①“日照强度减小”改为“日照强度减弱” ⑤“即使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改为“因此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解析:①“强度”不能“减小”,只能“减弱”;⑤处与上文是因果关系。每点2分)
21.甲:便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凝结的露水也是白色的
乙:还带来了收获的消息/还带来丰收的喜悦(评分标准:各2分)
22.观点一:不合语言逻辑,“稳健”“厚重”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行为,(2分)秋季的景象,用“成熟与丰盈”或者“宁静与丰收”来形容会更好。(1分)
观点二:可以使用,“秋季的稳健与厚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秋天是成熟与丰收的季节,被赋予了稳重和厚重的特征,合情合理。(1分)
23.【审题分析】材料主要引导考生思考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的关系。外在冲突主要指人与外部阻力之间的矛盾斗争,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冲突,比如与他人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与他人的想法、观念、需求不一致;还包括对他人的期待无法实现而形成心理落差。内在冲突指向情感、欲望、认知、能力等,其核心因素是人生观、价值观。
要学会平衡和调解内心冲突。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调适自己情感,把控个体欲望,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我们还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愿望与目标,理解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内心冲突。我们还需要我们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内心对话,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
【参考立意】①调适情感,控制欲望,突出重围;
②提升认知,增强能力,化解冲突;
③提升境界,放大格局(心大了,事就小了);
④与自我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