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分值:12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 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唐诗自是蕴含着各色大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李白的自信乐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温庭筠“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视听结合,渲染了旅人早行清冷孤寂的氛围。
【答案】 ①. 戍鼓断人行 ②. 寒林空见日斜时 ③. 汉文有道恩犹薄 ④. 夕贬潮州路八千 ⑤. 浮光跃金 ⑥. 静影沉璧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⑨.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⑩.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⑪. 鸡声茅店月 ⑫. 人迹板桥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戍、薄、潮州、璧、沧海、茅”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场馆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场所。当主题雕塑进入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等特定场所,就意味着它们在 艺术属性的同时,还承担着更为丰富而独特的社会功能。这对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雕塑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要 历史记忆,zhānɡ xiǎn革命理想,通过凸显人物的高尚精神和伟大品格,使作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落实到创作上,能否通过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是创作成功的关键。这要求创作者将崇高的使命感 ,决不能jiǎ róu zà zuò,并从题材、造型、空间、材料等层面进行深入tàn tǎ,从而实现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丰碑式艺术表达。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zhānɡ xiǎn( )(2)jiǎ róu zà zuò( )(3)tàn tǎ(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担 镌刻 贯穿始终B. 承载 铭刻 持之以恒
C. 承担 铭刻 持之以恒D. 承载 镌刻 贯穿始终
4.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能否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B. 通过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决定创作成功与否。
C. 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是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D. 能够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答案】2. ①. 彰显 ②. 矫揉造作 ③. 探讨 3. D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彰显(zhāng xiǎn):明显地显示出,鲜明地表现。形容事物的特点、优点或者某种品质被清楚地展现出来。
矫揉造作(jiǎ róu zà zuò):指故意做作,不自然。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探讨(tàn tǎ):指研究讨论,深入地交换意见或进行钻研,以期求得问题的答案或真理。常用于学术交流、问题研究等场合。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理解。
承担:表示接受并负起责任的意思,常用于责任、任务等抽象事物。
承载:表示承受重量或负担,既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
镌刻:指雕刻,虽然可以引申为铭记,但更多用于具体的事物上。
铭刻:指铭记,在心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也指在器物上刻写文字或图案。
贯穿始终:指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一致,强调的是持续性和一致性。
持之以恒:是指长久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
第一空:根据“就意味着它们在……承担着更为丰富而独特的社会功能”,可知主题雕塑在具有艺术属性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功能,这里强调的是雕塑作为一种载体,因此选用“承载”更为恰当。
第二空:根据“主题雕塑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可知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需要在雕塑上留下历史的记忆,这里应该用“镌刻”,因为它更侧重于在硬质材料上的雕刻,符合雕塑的特点。
第三空:根据“这要求创作者将崇高的使命感”,可知创作者需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并且这种使命感需要从头到尾都存在,因此“贯穿始终”更符合句意。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辨析
“落实到创作上,能否通过创造丰碑式的美感,使参观者受到鼓舞,是创作成功的关键。”语病是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面,“是创作成功的关键”是一面,两者不对应。应删除“能否”,故选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举办“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在宇宙行走,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材料二
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善用技术,努力提升信息应用能力,让人工智能地更好辅助教学。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5.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相比于传统教学的两个优点,每一点不超过15字。
6. 【口语交际】(2)请根据材料二完成下面的讨论发言。
小萌:“我认为高效课堂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因为现代技术能让学习更有趣。”
晓辉:“我觉得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更优质的教学设备。”
你说:“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 示例: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锻炼时能适时监测学生身体指标;能模拟太空行走;能使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任选两点)
6. 我认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才是办好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写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写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锻炼时能适时监测学生身体指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在宇宙行走,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写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能模拟太空行走;“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写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能使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能力。
基于材料二“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善用技术,努力提升信息应用能力,让人工智能地更好辅助教学”可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需要人机协作和友好的对话,一个高效课堂不仅依赖于技术或设备,还应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同时提升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示例:我认为,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先进技术和优质设备,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二、阅读(49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李幼卿领滁州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乃至无讼以听。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予状而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山不过十仞,溪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洞壑无底,云兴其间。仲春气至,万木华发。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从公。时公荐觞,酒酣气振。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 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无异乎D.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8.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乃至无讼以听。
9.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
10. 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读完两文,我发现【甲】【乙】文中的治理者都有着相同的为官情怀。小文,我考考你,你知道他们有着何种相同的情怀吗?
小文:我当然知道。他们都有着(1)_________的情怀。小语,我也考考你。他们情怀一致,那这两篇文章是如何各自表现这种情怀的呢?
小语:(2)_______
11. 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关于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文章分条作答。
【答案】7. D 8. (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2)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乃至没有诉讼案件可以审理。
9.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
10. ①. 治理者为官一方即造福一方百姓(心系百姓/以人为本) ②. 甲文中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治理者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李幼卿使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治理者能够心系百姓疾苦。
11. ①醉翁亭是智仙僧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
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
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著名的《醉翁亭记》。
④欧阳修醉情于山水。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古文选段【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乙】独孤及的《琅琊溪述》,表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寄情的闲适情怀,以及他们治理地方时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为政之道。【甲】中欧阳修以醉翁之名隐喻自己与民同乐的心境,【乙】中李幼卿通过改善自然景观和地方治理反映其对民众的关怀。两篇通过优美的山水描写,实则展现了他们作为地方官员的高尚情操和惠民之举。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情趣/意思;
B.取名/有名;
C.领会/与“无”连用,表推测;
D.都是“离开”的意思;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从,跟着;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粒,有粮食吃;召,召唤;讼,诉讼案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本句意思是:因此有很多闲暇时间,常把傲世嫉俗的情怀寄托于琅琊山下。于是凿石引泉,疏导泉流成为溪水。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是四个独立的短句,因此断句为: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中叙写了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等场景,结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欧阳修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描述了从公者与公登山喝酒、起舞咏歌等其乐融融的画面中,结合“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从公。时公荐简,酒酣气振。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可知,李幼卿使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他能够心系百姓疾苦;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治理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心系百姓、以民为本、与民同乐)的情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结合《醉翁亭记》“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知,醉翁亭是智仙僧人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
结合《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
结合甲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著名的《醉翁亭记》。
结合《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醉情于山水。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乙)陇西人李幼卿,字长夫,凭借右庶子的身份治理滁州,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乃至没有诉讼案件可以审理。因此有很多闲暇时间,常把傲世嫉俗的情怀寄托于琅琊山下。于是凿石引泉,疏导泉流成为溪水。溪水的两岸建造上下二坊,修建禅堂和琴台,来环绕着它。我描绘记述道:自有此山,便有此泉。山不过十仞,溪不过几丈,怪石洁白如雪,急流清音潺潺。岩洞山谷幽深无底,云从其间而出。春天到来,树荣花开。李幼卿登山而乐,乐者皆同。不分官职大小,趁着兴致跟随着李幼卿。公不时举起酒杯,酒喝得尽兴,豪气满怀。弃瑟唱歌,与风共舞。时常饮醉而归,与归巢的鸟儿一起。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齐夫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歌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盘中餐。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因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原文有改动)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列举十三燕的事例,意在引出中心论点,并以此作为有力的事实论据。
B. 第②段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很有说服力地证明“输不丢人”。
C. 第⑤段由体育竞赛输不丢人的道理类推到各行各业,由浅入深,条理分明。
D. 选文层次分明,第①段引出中心论点,第②至⑤段分析论证,第⑥段得出结论。
13. 选文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要说明理由。
14. 在班级演讲比赛中,同桌小广与另外一名同学获得了并列第一名,但只能派一位同学去参加全校比赛,小广跟你商量打算主动退出,因为她怕得不到好的名次被人笑话。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对她进行劝解和鼓励。
【答案】12. B 13. 不能调换。第③段紧承第②段,以项项羽为例阐述了害怕丢人而导致的悲剧;第④段则进一步步由野牛因为怕而被狮子猎杀联系到人类因种种“怕”而导致的悲剧。这两段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14. 示例:小广,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你能从班里脱颖而出,证明你的实力是我们班最好的,完全具备在全校比赛中争取优胜的实力。但如果你由于怕怕之后的表现不理想而退出,还没尽力就放弃,那太可惜了。所以我我建议你尽力拼搏,即便最后真的输了也不丢人,你觉得呢?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第②段中,“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将竞争中的双方比作拥有不同厉害功夫或武器的人,形象地说明竞争中存在各种强大的对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里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诗句来说明胜败是常事。但是该段并没有举例论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顺序。
在第③段中,作者讲述了楚汉之争中项羽的故事。项羽因为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最终落得悲剧下场。这一例子是在第②段论述“输不丢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怕才丢人”的观点。第②段指出在竞争中输是正常的,而第③段通过项羽的例子说明,因为害怕失败带来的丢人后果(如怕面对江东父老)而不敢面对,这才是真正的丢人,所以第③段与第②段在逻辑上紧密相连,是对“怕才丢人”这一观点的具体论证。
第④段首先提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然后描述了野牛因为怕被狮子吃掉而总是被欺负的现象,进而联系到人类,指出人类有理智却怕得更多,如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等,最终导致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这一段是在第③段以项羽这一具体人物为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动物和人类普遍存在的“怕”的现象进行分析,将对“怕才丢人”的讨论从单一的历史人物事例扩展到更广泛的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层面,是一种递进式的论述。
从逻辑顺序上看,第③段和第④段呈现出递进关系。第③段通过项羽这一典型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初步揭示了“怕才丢人”的内涵,即因害怕失败后的丢人结果而不敢面对,导致更大的悲剧。第④段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从动物的“怕”延伸到人类更复杂多样的“怕”,更加全面地阐述了“怕”所带来的丢人结果,这种递进关系使得文章的论证逐步深入、全面,如果调换顺序,就会破坏这种逻辑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词。
这是一个基于文章内容进行劝解和鼓励的任务。需要从文章中提取相关观点,运用到对小广的劝解和鼓励话语中。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小广因为害怕得不到好名次被人笑话而打算主动退出,这与文章中所批判的“怕”的态度相契合。在劝解时,要强调“怕”是不必要的,输赢都是正常的,即使输了也不丢人,重要的是敢于参与竞争。话语要亲切、温和,能够站在小广的角度理解她的担忧,同时又能有力地运用文章观点进行劝解。可以先表达对小广担忧的理解,然后引入文章观点,再结合小广参加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
示例:小广,我知道你现在有些担心,害怕到全校比赛得不到好名次被人笑话。但是你想想,就像我们读过的文章里说的那样“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呢。你看,咱们在班级比赛中能获得并列第一名,这已经充分说明你是非常优秀的。全校比赛是一个更大的舞台,虽然竞争会更激烈,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挑战自我的机会呀。每一次比赛都会有输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都是冠军。就算在全校比赛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那也只能说明在这次竞争中还有比我们更厉害的人,这并不代表你不行。可如果你因为害怕就主动退出,那就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让人觉得遗憾的事情呢。你去参加比赛,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积累更多的经验。我相信你的能力,只要你勇敢地去参加,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所以,不要害怕,加油去争取这个机会吧。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蒜煎饼
王 荀
①那是周末的上午,你正在书房写小说,一缕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暖暖的很舒服。嘭嘭嘭,敲门声打乱了你的思绪。谁呀?你站起身,边想边出来开门,看到娘站在门口,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提着淘洗干净的小蒜。你双手接过娘拎的东西,微笑着把娘迎进家门。
②“小茜和涵涵呢?”娘笑眯眯地问。
③“小茜送涵涵去上早教了,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不,杂志社跟我的约稿都到年底了!”你说着,给娘沏了一杯茶。小茜是你的妻子,涵涵是你不满三岁的儿子。
④娘系上围裙,挽起衣袖,走进厨房,“当当当”切着小蒜,搅拌面糊,又往面糊中打几个鸡蛋,搅匀,准备摊小蒜煎饼。
⑤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啥时候开始喜欢吃这道美食的,你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娘的奶水不够吃,你饿得哇哇直哭,娘就给你摊小蒜煎饼。你吃着娘摊的小蒜煎饼,就不哭了,脸上虽挂着泪珠,却洋溢着笑容。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娘不论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背着铁锨,提着竹篮,到田间地头挖小蒜。有了小蒜后,娘先用水淘净泥土杂质,再放到蒸馍箅子上控水,切碎。调面糊的时候,娘说过,要慢慢加水,边加水边搅和,这样调出的面糊不起疙瘩。面糊的稀稠度要适中,用勺子舀起来,倒下去,以缓慢的直线流下为宜,放一个小时左右,醒面后摊出来的小蒜煎饼才能筋而有味。大学毕业后,你在省城参加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看望娘,还是嚷嚷着要吃小蒜煎饼。好在,老家离省城不远,坐公共汽车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
⑥不大一会儿,小蒜煎饼的清香,就从厨房弥漫开来。
⑦“娘,这么快就做好了?”这样说着,你还像小时候似的,快步来到娘的身旁,迫不及待地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吃得有滋有味,同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
⑧娘摊小蒜煎饼时,用的是平底锅。娘先往平底锅上擦油,再舀一勺面糊倒进锅里,然后双手端起锅耳朵,上下左右摇匀,再放到灶台上。随着水分蒸发,大约一分钟,娘就摊好了一张小蒜煎饼。
⑨娘在省城住了三天,就要回老家去。“娘,再住几天吧,涵涵离不了你呀。”你拉着娘的手,想留娘。
⑩“不啦,我得赶紧回去。”娘笑呵呵地说,“家里的鸡呀,让邻居招呼喂食,也不是长法。”
⑪“娘,”你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从卧室拿出一把钥匙,放到娘的手上,“再来,就不用敲门了。”
⑫“嗯。”娘把这把钥匙与老家的钥匙串在一起,抬起头来,问道:“你知道,娘为啥总给你摊小蒜煎饼吗?”
⑬“我从小就爱吃这个呀。”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⑭“这只是其中之一。”娘无限深情地说,“听老人讲过,小蒜营养价值特别高。你是高血脂高血糖,多吃小蒜煎饼,对身体有好处。”
⑮这一刻,你的眼睛潮潮的,心里暖暖的。“娘,中秋节放假,我就回去看您,还吃您做的小蒜煎饼。”
⑯“好的。”娘笑得挺开心。
⑰目送娘坐着公共汽车,渐行渐远,小茜瞅你一眼,问道:“娘知道你爱吃小蒜煎饼,你知道娘爱吃啥吗?”
⑱“知道呀,娘爱吃红薯油饼。爹活着的时候,娘每次过生日,爹都亲自下厨,给娘烙红薯油饼,娘可爱吃了。”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
⑲离中秋节越来越近,你和妻子小茜已经做好了回农村老家的准备,到超市给娘买了件紫红色的大衣、一双运动鞋,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意想不到的是,在中秋节那天,小茜的单位要组织中秋诗会,涵涵的早教班要举行亲子游戏,你的杂志社约稿还没有完成。看着实在走不开,你就给娘打了个电话,说回不去了,过两天将买的东西快递回去。
⑳小茜单位组织的中秋诗会,涵涵早教班举行的亲子游戏,都是中秋节上午的活动。吃过午饭,吃着月饼,你又想起了娘,于是开着车,与小茜、涵涵一起,向老家的方向驶去。
㉑在老家门前的广场上,你停好车,看到家门紧锁,心想娘可能出门去了,就掏出钥匙打开房门。房门后有半篮红薯,你灵机一动,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你先把红薯洗净、蒸熟、去皮,搅成薯泥,放到面板上掺面,边掺边揉,直到形成面团,然后切成面块,撒上面粉擀成饼状。
㉒小茜忙着生火,你忙着往平底锅中倒油,油热,就开始放饼。你拿着小铲子,不时地翻动着,正反两面起了好多泡泡,吱吱冒着热气,香甜的红薯油饼就烙成了。看到自己像模像样烙成的红薯油饼,想到娘吃红薯油饼时那种开心的样子,一种自豪感涌上你的心头。
㉓“娘,您在哪儿?”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你给娘打了个电话。
㉔“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电话那头,娘格外兴奋,没有一点儿疲惫的样子。
㉕你赶忙用保温饭盒装起刚烙好的红薯油饼,又匆匆驱车回省城。看到你们一家三口,娘笑逐颜开,端出香喷喷的小蒜煎饼。你也把自己烙的红薯油饼端出来,与娘摊的小蒜煎饼放在一起。
㉖你用小蒜煎饼卷着娘事先调制好的绿豆芽、土豆丝、豆腐皮,与小茜、涵涵吃得满口留香。而娘却坐在那儿,一口也没动。
㉗“娘,这是您喜欢吃的红薯油饼,我亲手做的,您尝尝吧。”你给娘夹了块红薯油饼,放在娘面前的小碟子里。
㉘“我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娘向你摆摆手,喃喃地说。
㉙看着白发苍苍的娘,你顿感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眼里闪着泪光。娘因胃溃疡,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作为儿子的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情。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15. 请以“小蒜煎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事件。(概括内容)
①“你”从小到大爱吃小蒜煎饼,娘总是做给“你”吃。
②一个周末上午,_____________
③娘离开时,“你”和娘约定中秋节回去吃小蒜煎饼。
④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
16. 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
你还像小时候似的,快步来到娘的身旁,迫不及待地把小蒜煎饼切成片,蘸着辣子醋水,吃得有滋有味,同时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娘不疾不徐地摊小蒜煎饼。
17. 伏笔能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请结合文章内容找到文中隐藏的两处伏笔。(表现手法)
18.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看法启示)
【答案】15. ①. 娘又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 ②. “你”回老家给娘做红薯油饼,娘却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
16. “快步”“迫不及待”写出了“你”动作迅速,“有滋有味”“直勾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吃小蒜煎饼时的享受和急切,表达了“你”对小蒜煎饼的喜爱。
17. ①文章开头“你”告诉娘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与杂志社的约稿已经到年底,为后文中秋节不能回老家看娘埋下伏笔;②娘离开的时候,“你”给娘钥匙,让她随时可以来家里,为后文中秋节“你们”回家找不到娘,娘来城里给“你们”摊小蒜煎饼埋下伏笔。
18. 示例一:我认为文章的主旨是抒写家庭亲情。文中的“娘”从孩子小时候到长大成人都给孩子摊他爱吃的小蒜煎饼,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文中儿子和妻子探讨娘爱吃的食物,并给娘做红薯油饼,体现了孩子对娘的感恩。由此表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亲情。
示例二:我认为文章的主旨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文中的娘从孩子小时候到长大成人都给孩子摊他爱吃的小蒜煎饼,而且关注着儿子的身体健康;而文中儿子和妻子因工作忙很少回家看娘,当给娘做她爱吃的红薯油饼时,却不知道她有胃溃疡,已经有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了。由此揭示出主人公对娘的忽略,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小蒜煎饼这一食物,细腻描绘了主人公与母亲之间深厚的亲情。文章中从小到大对小蒜煎饼的喜爱成为情感的线索,体现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与牵挂。同时,作品通过母亲在中秋节为儿子摊煎饼、儿子为母亲做红薯油饼的细节,对照出儿子对母亲关心的缺失,引发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冲突,文章深刻阐述了亲情的温暖与代际沟通的必要性。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②:根据首段中的“那是周末的上午”和第④段中的“搅拌面糊,又往面糊中打几个鸡蛋,搅匀,准备摊小蒜煎饼”可得:一个周末上午,娘又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
④:根据第⑳段中的“吃过午饭,吃着月饼,你又想起了娘,于是开着车,与小葛、满涵一起,向老家的方向驶去”,第㉑段中的“房门后有半篮红薯,你灵机一动,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第㉔段中的“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可得:中秋节“你”回老家给娘做红薯油饼,娘却来城里给“你”做小蒜煎饼。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快步”“迫不及待”是对“你”吃小小蒜煎饼时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你”动作的迅速。“有滋有味”“直勾勾”是对“你”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你”吃娘亲手做的小蒜煎饼时的享受与急切。联系⑤段的“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可知,表现了“你”对娘亲手做的小蒜煎饼的喜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伏笔的写作手法。
第③段中的“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这不,杂志社跟我的约稿都到年底了”与第⑲段中的“在中秋节那天,小葛的单位要组织中秋诗会,涵涵的早教班要举行亲子游戏,你的杂志社约稿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伏笔,约稿到了年底,而到中秋节还没有完成,所以中秋节不能回家看娘。 第⑪段中的“你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从卧室拿出一把钥匙,放到娘的手上,‘再来,就不用敲门了’”与第㉔段中的“我正在给你摊小蒜煎饼呀。今天是中秋节,万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忙,没有时间回老家,娘就到省城来了”形成了伏笔。娘离开的时候,“你”给了娘钥匙,让她可以随时来家里。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娘没有通知“你”,直接来到家里给你做煎饼。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主旨。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根据第⑤段中的“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可知,从小到大爱吃小蒜煎饼,娘总是做给“你”吃。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根据第⑰段中的“小茜瞅你一眼,问道:‘娘知道你爱吃小蒜煎饼,你知道娘爱吃啥吗?’”,第⑱段中的“‘知道呀,娘爱吃红薯油饼。爹活着的时候,娘每次过生日,爹都亲自下厨,给娘烙红薯油饼,娘可爱吃了。’说完这句话,你一下子沉默了,若有所思”和第㉑段中的“房门后有半篮红薯,你灵机一动,想学着爹的样子烙红薯油饼,给娘个惊喜”可知,文中儿子和妻子探讨娘爱吃的食物,并给娘做红薯油饼,体现了孩子对娘的感恩。所以本文表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暖亲情。
可以认为是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根据第⑤段中的“小蒜煎饼是你的最爱”“每次过生日,娘问你想吃啥,你总是说想吃小蒜煎饼”“娘来省城时,常常备好小蒜和鸡蛋,给你摊你爱吃的小蒜煎饼”和⑭段的“听老人讲过,小蒜营养价值特别高。你是高血脂高血糖,多吃小蒜煎饼,对身体有好处”可知,从小到大爱吃小蒜煎饼,长大后身体有病,吃小蒜煎饼有好处,娘总是做给“你”吃。但文中的儿子却因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很少回家看娘。根据末段中的“娘因胃溃疡,五年不能吃红薯油饼,作为儿子的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情”可知,儿子给娘做了她最爱吃的红薯油饼,却不知道娘因为生病不能吃红薯油饼已经五年了。由此揭示出主人公对娘的忽略,引发人们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
(四)(6分)
班级拟开展主题为“文学部落——谈人生追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9. 小语为了更好地理解艾青及其人生追求,制作了下面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艾青的诗路历程。填入下图①②③④处正确的一组诗篇是( )
A. ①《我爱这土地》 ②《煤的对话》 ③《礁石》 ④《光的赞歌》
B. ①《煤的对话》 ②《光的赞歌》 ③《我爱这土地》 ④《礁石》
C. ①《我爱这土地》 ②《礁石》 ③《煤的对话》 ④《光的赞歌》
D. ①《煤的对话》 ②《我爱这土地》 ③《礁石》 ④《光的赞歌》
20. “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主要意象之一,请结合《艾青诗选》全书,概括这一意象的特点。
【答案】19. D 20.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艾青还通过“土地”意象传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煤的对话》:是近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春创作的一首新诗,当时作者刚刚归国。这首诗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愿望;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礁石》这首诗是艾青1954年7月写的一首短诗。当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遭遇到一些困难。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总是被描写成阻塞航道、碰毁船只的丑恶事物,但艾青则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它。在诗人笔下,“礁石”不仅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更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是改革的新时代。艾青重新获得创作权利之后,不能不对社会、人生、历史,以及自己的一生,作一全面的深入的思考。《光的赞歌》,就是这一思考的结晶。光,再一次启示了诗人,使诗人在光的指引照耀下,去思考,去观察……可以这样揣测:在诗人看来,此时此刻,只有光的形象能传达自己的心绪,任何其他形象,都显得太轻了,都在光的面前黯然失色。因而,诗人再一次选择了光,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因此图中所对应的诗歌分别为:①《煤的对话》,②《我爱这土地》,③《礁石》,④《光的赞歌》;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在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有着多层含义,首先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爱。他在《北方》中写道“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情感;
其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抗日的炮火中,艾青四处飘泊、流荡,这使他能以真实的眼凝视着广大的土地,为此他心里极为悲愤和不安,他不仅深深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深刻重压的中国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最古老的民族的感时愤事、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艾青在诗中怀着说不尽的忧郁,不断发出令人震颤的呼喊“悲哀的国土”“被践踏的祖国的土地”“荒凉的土地”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诗句浸透着诗人对国土沦丧、主权旁落的悲痛心情;
再次土地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献给他真正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民众的颂歌。在他以后的诗作里,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土地合而为一的广大普通农民的命运。
在《艾青诗选》中,“土地”不仅代表具体的物理空间,还象征着文化和情感的根源。艾青通过反复描绘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苦难的关注。他把大地比作有生命的实体,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意义。这一意象贯穿其作品始终,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命运及国家的深刻思考。
三、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朋友,读懂误解委屈背后的真情;读父母,读懂唠叨琐碎背后的深情;读老师,读懂宽严相济背后的期许;读山水,读懂风光旖旎背后的柔情……
请以“我读懂了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我读懂了爷爷
斜阳低悬,红霞垂帘。窗透夕晓,灿黄夕阳在天际缠绕出绛红深紫。红尘之中,木门吱呀作响缓缓打开,爷爷手持拐杖,大步大步向前走去,笨重地跨过门槛,身子摇摇晃晃。我望着爷爷跨过门槛的背影,一时间的甜蜜多于苦涩。读懂不易,一读穿心……
“老头子恢复的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听了医生的话,站在一旁的父亲眉头才舍得舒张开来,待到医生离去,一直默不作声的爷爷急促询问:“回家的车票买好了没?”,父亲只得哭笑不得:“爸,你一个人回去,我不放心,等到我手头的工作忙完再说吧。这几天你好好休息,之后叫娃带你到大城市转转。”我连忙点头,却看到病床上的爷爷渐渐低下了仰起的头,挺直的腰背松垮下来,靠在床上,闭紧了双眼。耳畔边,依稀可以听见爷爷的小声嘀咕:“等你忙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城市有啥子好的……”
“爸爸,爷爷怎么不喜欢大都市,还要回到农村呢?”回家的路上,我将心中的疑虑讲给了身旁两鬓已白的父亲。父亲睁大着眼睛,似乎惊讶于我的问题,转而眯着眼睛,淡淡地笑着,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脑袋,道:“你还小,不懂,那是故乡,最美的地方……”
不知不觉日子悄悄溜走,却忘记带走爷爷的执念。
雨淅淅沥沥的下了好几天,不免怀念起故乡在艳阳高照下的田野。“娃娃,你小堂姐打电话过来,邀你捉泥鳅呢,咱啥时候回去啊?”刚一出房门,爷爷便扯着嗓子在客厅里叫喊着。一下子,便把我叫回了幼年:我们鞋子一脱,麻利儿地挽起裤脚,打着赤脚在泥巴里蹀躞而行,三百六十度转体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抓一把泥巴,打在你的身上,泥巴仗就这样开始了。微风拂过,吹起一排排风姿绰约、仪态万丈的绿色丝绦,泥潭中的笑声,也飘散到了村里的各个角落。回过神来,恰好看见了明镜前自己上扬的嘴角。
原先对我来说拥有无限魅力的城市似乎比不上那个破旧的小乡村了,一种朦胧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心里默默念叨着:“故乡……”
爷爷的心愿终于达成了。火车上,窗外的景象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绿油油的菜地,爷爷眼中一闪一闪着不尽的光芒,我的心也如同小鹿般乱撞。时光轮回,木门依旧。站在门外,看到脸色红润的奶奶连锅铲都忘记了放下笑吟吟地出来迎接,看到爷爷合不拢的嘴巴。原来,爷爷的固执,只是他对叫故乡的牵挂。一时间,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阳光洒下,溪水依旧潺潺,树叶依旧窸窣,那布满泥泞的落花被雨水冲刷干净,不远处的天边挂起一道浅浅的彩虹。故乡的魅力,我现在才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应先补全题目。“读懂”了什么?这个“读”能够是实义,能够是虚义,念书、读人、读自然、读社会现象等等都能够,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选择写作的内容,填写文题。再在“懂”字上做文章。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自己不懂什么,而通过接触(读)、了解(读)、学习(读),渐渐“懂”了。懂,可以是一个道理,可以是一种情感,可以是事情的原委或自然的真相。文章可以以叙述为主,把“懂”的过程写清楚,结尾要通过这次“读懂”,或表达自己“读懂”后的情感,或提倡去认真“读”,用心去“读”——了解、理解、交流,以此突出文章的立意。
第二、选材构思。本素材可以写的内容非常多,可以记叙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选材,要选取自己确实深有感触的事件,才能写出真挚的感情。特别是要深入思考我到底“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材料写来才有意义。例如:读父爱,读懂了威严背后的关怀;读同学,读懂了团结友爱和集体力量的重要;读故乡,读懂了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读懂了中国梦的内涵。作文构思上,可以从回忆开始写,写清楚读的过程和结果,从而表明“读懂了”什么。例如:题目补充为“读懂了父亲”,先写父亲因为我的浮躁、骄傲而严厉批评我,甚至摔坏了我的玩具,我非常记恨。后来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我因为心浮气躁吃了大亏,我才懂得了父亲之前为什么对我严格要求,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他培养我踏踏实实做事的良苦用心。再如“读懂了幸福”,文首可以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为全文奠定感情的基调。文中写人记事,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表现父亲带给我的幸福,母亲带给我的幸福。父母之爱伴我走向远方等内容。文末以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主旨,总结全文,并与题记相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议论文写作,读懂文学、诗歌、社会、历史等,表达自己的思考;还可以再难一点,读懂自然、民俗、艺术等。挑选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创作,就是一篇佳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河城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尾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