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消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道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我国的古代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爆竹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到梅花,闻到香味,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和草木生长过程中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腐烂变成肥料,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 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消毒。下列酒精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易挥发B. 能燃烧
C. 能与水互溶D. 通常为液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详解】A、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能燃烧是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能与水互溶是酒精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通常为液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胶头滴管横放,操作错误,残留的液体可能会腐蚀胶头或者污染试验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试管用完后,应洗刷干净,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托盘天平用完后,应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防止污染砝码,图中操作没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存放时要盖上瓶盖,否则药品可能会变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4. 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气体是( )
A. 氮气B. 氧气
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其中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且含量较少,故选C。
5.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B. 分子大,原子小
C.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分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但实际上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6.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描述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故选C。
7. 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分解反应是( )
A. 氧化汞汞+氧气B. 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D.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化汞汞+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B、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 下列现象用分子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 香水要密封保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热水能使压瘪的乒乓球复原——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
C. 空气是混合物——含有氮分子、氧分子等多种微粒
D. 分离液态空气能制得氧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香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B、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复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解释正确;
C、空气中含有氮分子、氧分子等多种微粒,则属于混合物,该选项解释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它们进行分离,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该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9. 空气质量指数是依据常规检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计算得到的。目前没有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的是( )
A. 二氧化硫B. 二氧化碳
C. 臭氧D. 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由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无毒,不是污染物。
故选B。
10.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微粒观:构成水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B. 结构观:O2和O3的分子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C. 变化观:蜡烛燃烧的过程,只有化学变化
D. 守恒观: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主要原料,是因为氮气中含有氮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水分子,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但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解释不正确;
D、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主要原料,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道小题)
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Ⅰ.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到以下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试管口放一团薄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用E装置收集生成的气体,当观察到气泡___________时,可以开始收集。
(3)实验室还可以选择用A、C装置的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C装置中氧气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制得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集气瓶底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沙子代替。
Ⅱ.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实验基本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
(5)图1中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6)加热液体药品(如图2),试管外壁应该_______,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_____固定加热。
(7)下列仪器能够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______(填数字序号)。
【答案】(1)①. 长颈漏斗 ②. 水槽
(2)①. KMnO4K2MnO4+MnO2+O2↑ ②.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③. 连续均匀
(3)①. H2O2H2O+O2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4)①. 防止高温物溅落炸裂瓶底 ②. 可以
(5)A
(6)①. 干燥 ②. ##三分之一 ③. 外焰
(7)①③⑥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为长颈漏斗,仪器b为水槽。
(2)B装置为加热固体的反应,且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适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
E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为装置中的空气,则应待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3)A装置为固液常温装置,适用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则氧气验满的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说明氧气已集满。
(4)铁丝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水的作用为:防止高温物溅落炸裂瓶底,可将水换成沙子。
(5)A、点燃酒精灯时,可用火柴点燃,该选项方法正确;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D、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A。
(6)加热液体时,试管外壁应保持干燥,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7)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故选①③⑥。
12.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大气有自净作用。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使其浓度下降;或是受重力作用,使较重粒子沉降于地面;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重要机能。应当指出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
排放到大气里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质可以分几类,如粉尘(如煤烟等)、湿雾(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所示。
(1)根据文中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大气的自净过程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
B. 空气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不会被污染
C. 大气污染物中含有粉尘、湿雾、有害气体等
D.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从微粒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由_______构成的,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_______构成的。
(3)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
(4)某实验基地的图2技术,属于图1中________的碳中和途径;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图2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5)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 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代替煤作燃料
C.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D. 禁止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答案】(1)ACD
(2)①. 纯净物 ②. 一氧化碳分子 ③. 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
(3)碳替代
(4)①. 碳封存 ②.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气态变成液态
(5)AC
【解析】(1)A、由题中信息可知,大气的自净过程既涉及物理变化,又涉及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即出现大气污染,选项错误;
C、大气污染物中含有粉尘、湿雾、有害气体等,选项正确;
D、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增强,选项正确;
故选ACD;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一氧化碳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从微粒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二氧化硫的化学式SO2,可知1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碳替代;
(4)图2技术是将二氧化碳压入地下液化封存,故属于图1中的碳封存;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分子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气态变成液态;
(5)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选项正确;
B、天然气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项错误;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能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总量,选项正确;
D、汽车是现阶段的主要交通工具,不能禁止,可以开发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选项错误;
故选AC。
13. “富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化学兴趣小组对“富氧空气”开展相关探究,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如图1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容积为250mL,底部加入30mL水,燃烧匙内装有红磷),操作如下。
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
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③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2mL。
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弹簧夹,用热毛巾包裹住集气瓶。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微微鼓起,证明_____________。
(2)写出操作②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
(3)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若测出氧气含量偏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实验二】研究“富氧空气”的应用
通过重油、褐煤在氧气含量不同的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图:
(5)结合图2,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燃烧产生的温度为:_______。结合图3,简述减少燃料燃烧污染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再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他们用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4.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最好的是蜡烛,因为它反应速率快
B. 该实验证明氧气的浓度低于10%时,蜡烛会熄灭,红磷与白磷还能继续燃烧
C. 三个实验中均需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D. 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
【答案】(1)装置气密性良好
(2)
(3)①. 40 % ②. 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4)平衡气压,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弹开胶塞(合理即可)
(5)①. 随着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大,燃烧产生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表述合理即可) ②. 增大氧气含量(表述合理即可)
(6)BC
【解析】(1)实验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弹簧夹,用热毛巾包裹住集气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微微鼓起,证明装置不漏气,气密性良好;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
(3)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红磷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全部耗尽,会使测量值变小;(合理即可)
(4)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能平衡气压,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弹开胶塞;
(5)由图2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气中氧气含量变大,燃烧产生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合理即可),由图3可知,氧气含量越高,产生的烟气量越小,所以增大氧气含量能减少燃料燃烧污染;
(6)A、由图可知,蜡烛燃烧消耗的氧气量少,而且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气体,无法使装置内的压强变小,故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效果不好,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蜡烛、红磷与白磷的燃烧曲线可知,该实验证明氧气的浓度低于10%时,蜡烛会熄灭,红磷与白磷还能继续燃烧,故B正确,符合题意;
C、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会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受热压强变大,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偏小,故三个实验中均需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故C正确,符合题意;
D、若用这三种物质做实验,氧气都不能完全反应,故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4. 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因素,某研究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小英做了如图1实验,认为仅由此实验不能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于是她补充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最终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由图1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2)甲实验的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__________。
(3)乙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在图1实验结束后,倒掉反应后试管中的液体,在剩余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若有大量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小华又进一步设计并进行了表一实验。
(4)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请你补充表格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
表一
【实验三】同学们想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3次实验,记录各收集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如表二所示)。
表二
(5)实验中,x、y的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______________。
【实验四】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
(7)小晨猜想,_________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于是,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并未复燃,于是他思考之后,改进了装置如图乙,收集气体后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
(2)验证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
(3)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4)①. 探究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多少,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有何影响(表述合理即可) ②. 收集氧气的体积
(5)①. 5 ②. 20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7)①. 升高温度 ②. 加热时产生了较多水蒸气,混入氧气中(表述合理即可)
【解析】(1)不加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不能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加入二氧化锰后的过氧化氢溶液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
(2)甲实验的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是在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
(3)乙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在图1实验结束后,倒掉反应后试管中的液体,在剩余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若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说明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4)该实验中只有二氧化锰质量一个变量,是在探究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多少,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有何影响;
该实验通过是通过观察相同时间收集到气体的多少来判断反应速率的,表格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60s末收集氧气的体积,故补充为:收集氧气的体积;
(5)该实验是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除溶液的浓度外,其他条件应相同,所以实验3中x为5;由实验1、2、3中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依次递增是10g,加入的水的体积在依次递减10mL,目的是使新配制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依次变大,故y为20;
(6)实验3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最大,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7)通过“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能作出猜想:升高温度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5%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加热时产生了较多水蒸气,混入氧气中,造成了带火星木条未复燃。
1%的过氧化氢溶液/mL
30
30
30
30
30
30
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g
0.1
0.2
0.3
0.4
0.5
0.6
测量60s末_______/mL
68
82
95
99
99
99
实验
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加入的水的体积/mL
二氧化锰质量/g
收集时间/s
1
10
40
5
200
2
20
30
x
100
3
30
y
5
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1月份),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考卷化学月考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以下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消毒,下列现象用分子知识解释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