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①”,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
材料二 《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中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兼顾的人。《报任少卿书》和《太史公自序》历数古来的大著作,指出诗三百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一句话,都是倒霉人的产物。他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都结”。作《诗》者都是伤心不得忠之士,诗歌也“大抵”是“发愤”的悲鸣或怒喊了。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作为其中一例。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诗可以怨”加以具体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摩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孤寂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失意不遇时,靠“诗可以怨”,可以获得排遣、慰藉或补偿。
(摘编自钱钟书《诗可以怨》)
材料三 所谓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怨”,即结合“事父”“事君”来谈。按《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说明“事父”与“事君”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符合孔子的意见的。《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有过,孔子主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所以“有隐而无犯”。《论语·宪
问》:“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即无隐。孔子主张“事亲有隐而无犯”,而“事君有犯而无隐”,二者是不同的。
孔子主张事父母“劳而不怒”,父怎么说诗“可以怨”呢? 孟子做了解释。《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舟》,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困哉,高叟之为《诗》也!《小舟》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舟》,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指出事父有可以怨或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高子不加分别,一律认为不可以怨,所以成为“困战”了。
事君为什么又可以怨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赞美子产的话,可以跟“诗可以怨”结合起来看。这里所说的怨,指郑人所否定的事,执政不加改正即生怨,可以怨,即可以“议执政之善否”中的“否者”,即不仅执政之善者可以议,否者也可以议,子产采取郑人议执政之否者加以改正,用来“损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齐景公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献否怎能成其可? 就是子产改正其所否者以归于善,也与孔子讲事君“勿欺也,而犯之”一致。既然可以议执政之否者,这就是“犯之”;目的在于“献否以成其可”,即合二为一。这就是“诗可以怨”在事君上贯彻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周振甫《诗可以怨》)
【注】①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即指责批评为政之失,抒发怨愤讥刺之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诗经》可以让人多有收获,“兴观群怨”概括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不只限于《诗经》。
B.司马迁和钟嵘都认为诗三百是出自怨愤之作,前者认为诗可使人不朽,后者认为诗可抚慰生者。
C.孟子认为,高子对《小弁》的认识是固陋浅薄的。事父母有可怨和不可怨之别,不可一概而论。
D.从政教的角度而言,事君可以怨,即臣子可“献否”,臣子向君主进谏,劝善归过以成君主之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酒等风俗,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
B.《诗·大序》虽未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何者更重要,但《论语》中“可以怨”位于最末,可见孔子认为其地位最低。
C.《周南·关雎》和《邶风·静女》都与爱情有关,都表达了对心上人的相思和思而不得的痛苦,都能体现诗“可以怨”之用。
D.郑人闲时议论政事的好坏,子产听取百姓之声,调整施政措施,改非归善,这符合孔子事君“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C.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可以体现诗歌“兴观群怨”中的哪些功能?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飞翔的故事
李 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
“它们多棒! 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祥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待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腔。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 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 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 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并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祥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谁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 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我不看。”刘禅气呜呼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朴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祥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
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祥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乌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您是不是在发烧? 我给您倒点水来。”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
“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么? 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
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乌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笨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
文本二
李浩坦言自己是一名先锋写作者,他甚至困执地坚持“所有有效的写作都是先锋的”。《迷忆似水年华》《我所想要的飞翔》《游戏》等篇目,从文章的题目即可窥见作者隐含其间的写作追求。那是异于传统写作者的一种飞翔的写作姿态。李浩刻意要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探险家一样寻找着一条条幽僻险境,完成自己与世界的交谈。然而,李浩也不是无限度地飞升,剥去层层炫人眼目的文字外壳,总能于其内里找到让人熟悉的味道,那是属于传统的、现实的,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又自西方文学中汲取营养,从而交织杂糅相互渗透而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后来李浩谈到自己的写作,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贴切的比喻:“是在向下的方向挖掘,纵一个艰难的根雕,而这根雕最后的形状是,一只正在飞翔的鸟。在这里,我实际是想让文学兼具重和轻、而在本质上,却隐藏着对重的侧重。”读李浩的小小说,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李洁所言的文学的轻与重,其实亦是他对先锋写作与传统写作的一种有意无意间的选择。他的写作姿态是飞翔的先锋的,他要表达的内核却是厚重的传统的。这种融先锋写作与传统写作于一体的探索,注定李浩将是一位不平凡的写作者。
(节选自杨晓敏《先锋与传统的契合》)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禅在一年又一年的囚禁中“装得很像”,表明刘禅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虽然思念蜀国,但是却不敢表露。
B. “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
C. “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
D.司马炎做皇帝后,新派了侍卫与仆人陪刘禅上山挖树根,还派了名重京城的道士前来探望,这都可以看出新的统治者比以前的更加仁慈。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暗示在众多人中,王妃是他最亲近的人,也为后文他向王妃袒露心思以及变蛋化鸟情节做铺垫。
B.描写刘禅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并急于知道道士的看法,意在表现刘禅对根雕艺术的痴迷,由于痴迷而展现出强烈的展示与分享欲。
C. “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的叙述中,突出了王妃在时间平静流逝中心急如焚的等待,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
D.本文通过刘禅在表面的“乐不思蜀”中思念故国、化为雏鸟的故事,对传统历史故事进行改编和超越,使小说充满想象和创造力。
8.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4分)
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文学的轻与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功;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①与吴战而不胜,麦臣公寓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掩。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荆。许恃刑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邪,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贫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于,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腕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①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身巨入A官于吴B反国弃龟C明法D亲民E以报吴E则夫差为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山东”在文中是指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与今天“山东”的意思不同。
B. “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用法相同。
C. “财匮而民望”中的“民望”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相同。
D. “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材料一认为对那些不顾法律而只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如果君主把国事委托给他,会导致赏罚不当。
C.材料~用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材料二用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表达的观点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谋而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4分)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4分)
14.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三塔湖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罢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又”字,情感复杂,既有对时光流逝的叹惜,有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有对湖边春色的怀恋。
B.东风吹拂送我渡湖,杨柳摆动丝丝拂面。东风有意杨柳多情,景物与词人重游的热切之情相互映衬。
C. “世路”两句由写景转入议论抒情,直接表达了因世路崎岖而生的悲哀与怨愤之情,语意似断实连。
D.上片情景交融,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的快意;下片暗含世路与湖景的对比,抒发置身寒光亭的独特心境。
16. 本词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表明读书人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意志坚强。
(3)《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4)《〈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早,大地早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 )。
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彻底离开大山,去了大城镇布苏————他们要定居的住所。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让我去闻步苏的汽车放出的“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18.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明喻)
B.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比拟)
C.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借喻)
D.如果午夜梦醒时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夸张)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就像露珠落在他如花的皱纹里。
B. “菊花”和“葵花”里满是水珠。
C.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D.挂在他的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上。
20.文中第一段多处运用“了”字,请问加点的“了”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 A 在作怪。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感的同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带来愉悦感。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
更后,会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的原因。
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 B ,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前不久,某高校学生部发现,学校校园里有人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冲行;寝室里有人在卫生轮值时不做卫生,任由桶中垃圾臭味难闻;甚至有人高空抛物致人受伤;有人参与网络暴力,言语粗俗不堪……于是,学校的公共论坛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讨论。
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应该管理先行。
对此,你的立场是怎样的? 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稿,说服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B【解析】选项相关内容出自材料二,原文并设有说“针球认为诗三百是由自然愤之作”。
2. D【解析】A. “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伤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可见,这应该是“体现了‘诗可以观’的功能”。B. “可见孔子认为其地位最低”播,“兴观群络”四个作用本是并列关系,孔子并没有说“可以想”她位最低,属于无中生有,钱针书认为虽然说“可以想”位于最末,也并非说它的地位最低。C项,两首诗都与爱情有关,都表达了相思之情,后者没有“爱而不得的痛苦”,故不能体现诗“可以龆”的功能。
3. C【解析】这个选项表达诗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没有支持“可以想”的观点。
4.①材料二侧重论述“诗可以怨”,并分析了司马迁和钟嵘对“诗可以缀”作用的不同认识。②材料三以儒家的伦理政教观点来谈“诗可以低”,从“事父”“事君”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
5.(1)可以体现待“可以兴”的功用。(1分)诗中反复咏唱“王于兴师,修我父矛:与子同仇”;表达了将士们同仇敌忾、慷慨赴敌的豪情,可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2分)(2)可以体现诗“可以群”的功用。(1分)诗中反复咏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于同裳”,表达了士卒们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可以使将士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2分)(每点共3分,如果学生答“可以观”,盲之有理,可以酌情计分;如果答“可以能”不计分)
6. A【解析】B. “主动配合刘祥‘装’的表演”错误,结合文本一“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可知,大臣们并不知道刘祥的内心想法,是出于真正的痛心才会如此。( 态的失望”错。道士的话暗示刘祥他知道刘祥的心恶,刘祥并不是像他表面呈现的那样乐不思蜀。D. “新的统治者比以前的更加仁慈”错误,根据文章可推测,新统治者只是借各类人员变动加强了对刘祥的监控。
7. B【解析】刘祥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
8.①从人物塑造看,刘禅化作的鸟是“很小的雏鸟……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这是刘禅形象的缩影,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②深化主题,小雏鸟的样子“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傲飞翔准备的矛盾,暗示刘禅一心渴望回到蜀国,但没有真正去努力、去行动,也就是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令人深思;③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增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刘祥雕鸟,道士给书、最后刘祥变蛋化鸟,雏鸟的出现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雏鸟的弱小符合主人公形象特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④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本来期待刘禅化作大鸟,飞回蜀国达成心愿,结果出现的只是这样一只弱小的雏鸟,小说结尾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盲之成理亦可得分。)
9.①“文学的轻”体现在先锋的写作特征上,文本一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用荒诞的手法写刘祥变蛋化鸟,具有奇幻色彩。②“文学的轻”体现在先锋的历史思考上,传统文学中刘禅乐不思蜀是因其昏庸无能乐而忘本不思故园,文本一中刘梁的乐不思蜀成了他隐忍养晦自保的生存智慧,将刘禅这一历史人物注入新解,是对作品内容的先锋思考。③“文学的重”体现在其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文本一取材于“乐不思躅”这个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刘禅所体现的故国之思,家园之恋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④“文学的重”体现在其厚重而又深刻的表达内核上,文本一的先锋思考是基于作家对历史、对人性的双重思考而作出的新解,是从历史的背面向人性深处导致探窗,给人留下层层思索的空间。(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 B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己做停虏到美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影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美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入官于吴”是状话后里的;“反国齐龟”是德正结构,“反国”作时间状语,“青龟”是动宾结构,“明法亲民以报关”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氏”的做法和“报关”的目的。
11. C 【解析】A.正确。B.正确,都是代词“自己的”。句意: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火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C错误。前者竟为“怨恨”;后者需为“希望”。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D正确,二者用法不同,前者是形容词作名词;后者是形容词。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中。/慎持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
12. D【解析】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13.(1)他们的法度彰明了,思想就受到鼓励,刑罚坚决了,奸臣就停止作后。
(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教众人所犯的过错。(“欲”,想要:“贵”,珍爱,看重:“复”,弥补,补救;各1分,句意通顺计1分)
语文参考答案(一中版)一1
14.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度自然规律不妄为。③(我认为应当)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邓臣止” 寓;赏罚欲信,民员寡,强。赏羁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 法度)。②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致;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道法结合。既要逐渐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
16.①寒光亭下潮水一瓣万顷,犹如江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鸣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换的画面,壮阔纯美。(2分)②此景与“世路”句作反置,表达了词人返归自然智能尘嚣的恬质愉快(悠然)之情,(2分)也表达了对污浊的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之情。(2分)(景的描述2分,悠然之情2分,鄙弃惟恶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见贤思齐骛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18. C【解析】C项是除喻,不是借喻,因为有本体,也有喻体,比喻词是“是”。
19. C【解析】此段是以安革儿为描写对象,末句也是写雨中的安革儿的状态,而非雨水,因此排除A和D项,且D项没能延续前句的比喻之需。在C、B两项中,B项,故纹里满是水珠,不太合事理;而C项既是着眼于安革儿,且“如花的皱纹”含着“露珠”,有意是,更符合语段风格。
20.①“了”字作为助词,表明行为变化的完成;②放在句末,节奏得以舒缓,读来透露出一种沉静苍凉的感叹意味,符合老妇人回忆讲述的口吻和情调。(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盲之成理亦可得分。)
21.示例:A. “奖励回路”机制(关键词:奖励回路) B.刺激你去渴望拥有新事物(关键词:刺激,新事物)(每处2分,表意接近即可)
22.①语序不当:“在你”改为“你在”;②语义重复:去掉“为什么”或者“的原因”。(每处2分)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先王致力于亲近百姓,(投入)额外的工作量去彰明法度。他们的法度影明了,忠臣就受到鼓励;刑罚坚决了,奸臣就停止作品。(因为)忠臣受到鼓励,奸臣停止作恶,因而因土拓展、君主尊贵的,秦国正是这样。群臣培党拉派来背离正道营私 东六国正是这样。混乱弱小的爱亡,这是人事的一般规则;安定强盛的称王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显示的吉兆同美国打仗,结果没有胜利,自己成了俘虏去美国版贱役;返国后抛弃龟甲,彭明法 夫差被擒获了。所以依伏怎种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使刑国援助的就会危害祖国,曹国依仗 时宋国灭了曹国,则国依仗美国而不服从齐国,越国讨伐美国时齐国灭了荆国。许国依仗荆国 国灭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服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时韩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火国,君主忽视法治而且从秦国和魏国,依仗齐国和楚国作雄持手段,结果使本就弱小的韩国越发趋于灭亡。所以依使别人不足以开拓疆土,而韩国却看不见这一点。楚国为了攻打敌国两用兵计、郡,齐国攻打任、鬼而侵夺魏地,这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却不清楚。这些都是不影明法令来治理祖国,却依仗外国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
所以我说:懂得治理的办法,那么国家虽小,也可以富有;赏罚谨慎守信,民众虽少,也可以强大。赏罚没有标准,国家虽然很大,(但)兵力衰弱的,土地(也就)不是自己的土地,民众(也就)不是自己的民众。没有土地和民众,(北算是)尧舜也不犹称王天下。夏、南、周三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因此过分地行赏,臣子又自白地得赏。对那些不顾法律而谈论党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本来)是希望能有古代的功绩,却(只是)拿古代的赏赐标准去奖赏现在的空谈家。君主因此过分地行赏,臣子因此白白地得赏。君主过分地行赏,臣下就会苟且和侥幸;臣下白白地得赏,劝劳就不再尊贵了。无功的人受赏,财力就会匮乏,民众就会抱怨;财力匮乏民众抱怨,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行贯不当的(君主)就会失去民众,用刑不当的(君主)民 助立功,有刑罚却不足以禁止罪恶,那么国家即使很大,也一定很危险。所以说: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参与谋划大事,只忠于主子不忠于国家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
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速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读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好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篮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只要)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椅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坏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失去。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结束。一如开始做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以稀有珍奇的东西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
语文参考答案(一中版)-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八句林寒叶下,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