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8份)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我国建立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夏朝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所见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组成,城防设施完备,规模宏大。石峁人在修建城墙过程中,将玉钺(兵器)、玉牙璋(礼仪性兵器)等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由此表明,当时()
A.定居生活出现 B.建筑技术明显进步
C.私有制已产生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晚期。据材料“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及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晚期,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材料中陕西神木石遗址符合这一时期文化特点,该遗址已经具备了初步国家形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建筑技术进行比较,看不出有明显进步,排除B项;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指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亦指大一统思想。与宗法制无关,符合题意,选择D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排除B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若为“百家争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拟一个研究主题,最适合的是
A.文明起源 B.社会变革 C.帝国重组 D.南北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百家争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所以最适合的主题应该是社会变革,故选B;文明起源远在春秋战国之前,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的帝国,没有形成南北对峙,排除CD。
5.春秋战国时期,养土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诸侯公卿对人才 渴求( )
A.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已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D项正确;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受到冲击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加剧等,而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会加速阶层流动,冲击世卿世禄制,进而冲击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等,AB项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结果,排除AB项;C项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
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实质是在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各学派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六家“同归”表现为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B项正确;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理学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排除C项;理学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排除D项。故选B项。
7.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 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
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 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周之所以建立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A项正确;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各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公天下”优于“家天下”,排除B项、C项;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并不取决于建立者对国家结构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8.关中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下图对关中地区位置标注准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地图上的①就是该地区,A项正确;②为河套地区,排除B项;③为华北地区,排除C项;④为江淮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9.据秦简记载,当时曾出现官吏迷路不知道上任的具体地点、县丞不熟悉律令、赋敛执行不力等情况。这些情况整体说明秦朝( )
A.国家治理尚需完善 B.交通运输系统落后
C.基层官吏素质低下 D.文书行政机制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出现官吏迷路不知道上任的具体地点、县丞不熟悉律令、赋敛执行不力等情况,说明秦朝国家治理尚不完善,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基层官吏的素质,只是有记载曾出现官吏迷路等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国家治理的欠缺,并不是交通运输系统落后,排除B 项;材料主旨“国家治理”,而“文书行政机制滞后”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为此汉武帝实行
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无为而治 D.内朝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汉初因“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导致内乱,据所学可知,这是汉初的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故A与汉武帝无关,A排除;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也不是汉武帝的措施,C错误;内朝制度是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分封制无关,D错误。
11.西域指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地区。中国历史上较早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是()
A.河西四郡 B.西域都护府 C.宣政院 D.伊犁将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立的管理西藏等地区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理新疆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限制丞相权力以强化专制
C.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反击匈奴的军事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统治不利。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议要政,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反击匈奴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B项。
13.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可知,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进入到一定阶段,先秦诸子思想发生融合,最终到汉武帝时期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融合,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受到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部分,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不存在社会转型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4.观察下侧示意图,其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A.西晋 B.东晋 C.曹魏 D.北魏【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片可看出,这 南北朝时期,386-534是北魏时期,故D正确,ABC项均排除。
15.孝文帝于497年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此举
A.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B.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
C.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 D.迟滞了汉化改革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功勋突出,地位显赫的八个鲜卑贵族家族定为一流高门,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并在铨选入仕时优待八姓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颁布的《代人定姓族诏》,既维护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又笼络了汉族高门望族,此举肯定了既有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室独尊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此举推进了汉化改革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6.魏晋时期,长江下游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价格增长,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出现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变革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C.北方人民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长江下游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赋税制度变革不是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进行的,材料涉及的是南方开发,排除B项;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 项。故选C项。
17.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隋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的疆土,在隋朝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强化对新征服的江南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隋炀帝开通江南河加强对江南的控制,有其积极作用,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政混乱”,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未提及运河航程更短、运输条件更好,不能得出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联系,便利水路运输,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有利于而非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8.继公元640年唐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嫁去回纥,另外,唐王朝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唐朝此举()
A.说明国家实力尚弱 B.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C.意在稳定民族关系 D.标志羁縻政策终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统治者通过和亲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友好关系,体现了稳定民族关系的意图,C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国家实力比较强大,排除A项;材料与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唐朝时期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羁縻政策,选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在这一特殊时期,唐朝老百姓有可能经历到的是()
A.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
B.争相传诵白居易《卖炭翁》
C.老百姓不能免于战火,被火炮炸伤炸死者无数
D.“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对叛军的控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安史之乱”、“这一特殊时期”等,这一时期,即755-763年,结合所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与其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用行书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将作者的心声表露无遗,后人评价《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D项正确;明朝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排除A项;白居易(772年-846年)属于中唐时期的诗人,排除B项;唐末时期火药才开始运用于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20.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可以看出选举看重出身门第,这表明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A项正确,排除B项;“13%为小姓,寒门占18%”体现了出身门第的士族占主流,寒门机会较少,没有实现社会平等,排除C项;科举制只是给了寒门考取功名的机会,没有体现教育大范围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1.唐开元时,玄宗批准中书的奏议,凡国家大事,每个中书舍人都要提出书面意见即“商量状”,由中书令评定每个“商量状”的优劣,经门下省审议同意后,送皇帝裁定。这一机制()
A.使门下省取得了决策权 B.有利于激发中枢机构效能
C.反映了三省制度的废弛 D.稳定了中书令的特殊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所述有利于激励官员独立思考,提出真知灼见,发挥官员的聪明才智,从而有利于皇帝做出正确的决策,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参与决策,但是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决策过程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作用,不能得出三省制度废弛,排除C项;中书令为中书省长官,但是材料所述并非强调其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表明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后期通过两税法,将古代中国的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等,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B项正确;直到清朝前期,封建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A项;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C项;推行代役制和改变征税标准等做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并非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23.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 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人仕的占50%”等信息可知,两晋时期,选官权逐渐集中到吏部,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涉及多种选官制度,且材料体现不出九品中正制是首选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阶层在正常流动,并未固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科举制的端倪,排除D项。故选B项。
2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的文化 D.佛教理念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均属于儒家思想,因此题干中“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的现象反映了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的矛盾,D项正确;儒家的伦理观念受到佛教的冲击,但并未被颠覆,排除A项;是佛教徒的行为有悖儒家伦理,并非整个社会不重视儒家伦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观念的冲突,而非佛教急于融入本土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A.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吸收儒道的内容,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材料没有体现儒佛道相互吸收,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未涉及儒学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2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和“画圣”等杰出人物,导致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重视文化的风气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社会环境的安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依据唯物史观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农耕经济逐渐走向成熟,为文艺发展创造根本条件,A项正确;导致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繁荣,“重视文化的风气”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项;导致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繁荣,“民族文化的交融”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
二、多选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27.当文物讲述人得出的“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观点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以下正在展出的展览中 、 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双选)
A.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B.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
C.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展览
D.“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双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夏商周三代的文明属于中原文明,A项正确;青铜馆展览对三星堆文化也有着影响,C项正确;塔拉萨属于海洋文明,不是中原文明,排除B项;三星堆文化是青铜文化,与民乐无关,排除D项。故选AC项。
28.某知名文化人物曾感叹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下面四位思想家及其思想关联正确的是
A.孔子--“仁” B.孟子--“富贵不能淫”
C.墨子--“隆礼重法” D.韩非--“法治”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A项正确;孟子主张养浩然正气,认为“富贵不能淫”,B项正确;荀子主张隆礼重法,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治,D项正确。故选ABD项。
【点睛】
2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A 战乱频繁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赋税沉重
【答案】BC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忍受秦朝的暴政很久了,暗示是该结束的时候了。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爆发起义的根本原因,徭役繁重、刑罚残酷、赋税沉重属于秦的暴政,是“天下苦秦”的原因,战乱频繁不属于秦朝的暴政,BCD项正确;排除A项。故选BCD项。
30.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A.颁布推恩令 B.开创皇帝制 C.设立刺史 D.废除分封制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继位后,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 项、C项正确;秦始皇创皇帝制度,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并未废除分封制,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C项。
31.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因果联系恰当的有()A.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一北方民族大交融 B.北方人口的南迁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西晋的短暂统一淝水之战 D.唐朝三省六部制一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D
【解析】
【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的有关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唐朝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此时西晋已灭亡,排除C项。故选AD项。
32.汉初刘邦和唐初李世民都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治理政策。其共同政策有()
A.轻徭薄赋 B.减轻刑法 C.戒奢从简 D.虚怀纳谏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汉初和唐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鉴于秦朝的暴政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轻徭薄赋和戒奢从简的措施。唐初鉴于隋朝的暴政,也实行了轻徭薄赋和戒奢从简的措施,A、C项正确;李世民没有减轻刑法,排除B项;汉初统治者没有虚怀纳谏,排除D项。故选A、C项。
3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它()
A.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B.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D.极大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按照科举考试成绩选拔官吏,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AB正确;科举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正确;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BCD正确,故选ABCD。
【点睛】
34.《颜氏家训》中记载,隋朝统一之初南方士人都讲究场面,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宁可让妻子忍受饥寒,也要保证车马服饰的整齐。这反映出当时南方地区
A.妇女社会地位较低 B.奢靡攀比风气兴盛
C.儒家伦理观念浓厚 D.社会发展较为落后
【答案】ABC【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宁可让妻子忍受饥寒”可知,隋朝统一之初,南方士人家庭中“男尊女卑”风气较为严重,儒家伦理观念浓厚,故A、C项正确;根据材料“隋朝统一之初南方士人都讲究场面”“也要保证车马服饰的整齐”得出奢靡攀比风气兴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BC项。
【点睛】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摘编自《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西汉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的楷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构建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措施。
【答案】(1)意义: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
(2)措施: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的意义可从结束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有利于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构建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措施可从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及推行察举制等角度进行分析。四、论述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2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国二月诏曰:“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无取臣属。渠搜即叙,表夏后之成功;越裳重译,美周邦之长算。有隋李世默武耀兵,万乘疲于河源;三年伐于辽外,构怨连祸,力屈货弹。朕祗膺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薄服,宜与和亲。其吐谷浑已修职贡,高句丽远送诚款,契丹、林羯咸求内附,因而镇抚,允合机宜,分命行人,就中好睦。静乱息民,于是乎在。布告天下,明知朕意。”
-摘自《册府元龟帝王部·来远》卷一百七十
材料二 唐代之盛,俨然天可汗,中国的羁縻州府,遍布于北边及西边。胡人酋长,几乎无不接受中国封号,中国也往往动员这一族打击那一族。
-许倬云《万古江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的理解。(要求:自拟论题,主题明确阐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唐朝时期政府实行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
唐代在地方上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民族地方事务,在中央官僚机构中,也大量吸收各族上层人物参与国事。唐中央王朝通过推行和亲、贡赐等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央政府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大批内附的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并通过杂居、通婚的形式加强了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前来归附朝贡,这也为隋唐的统治者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但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汉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轻夷狄的思想。(10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设问要求说明对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在阐述过程中主要结合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上的措施,与少数民族交流的方式,少数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阐述如下;唐代在地方上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民族地方事务,在中央官僚机构中,也大量吸收各族上层人物参与国事。唐中央王朝通过推行和亲、贡赐等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央政府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大批内附的少数民族迁居内地,并通过杂居、通婚的形式加强了与中原汉族的交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前来归附朝贡,这也为隋唐的统治者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时,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但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汉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轻夷狄的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如图信息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