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8份)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包括繁荣开放,排除A项;该时期,佛教传入,中外文化交融,不能体现文化停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2.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为跨入文明的门槛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
①王位世袭制确立②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③原始农业产生④私有制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是在夏朝时期确立的,此时中国已经迈向文明的门槛,①错误,排除ABC项;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产生及私有制产生等均与新石器时代有关,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故选D项。
3.“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A.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 B.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 D.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属于汉族政权自我的延续,并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符合主旨,不符合题意。
4.《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
C.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从材料可推知那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分封制下大小宗的关系,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制度。故B项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错误;材料不是世袭制特点,故C错误;材料出自《诗经大雅》部分,故D错误。
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没有方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君主专制指皇帝和丞相的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6.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A.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公有制到私有制 D.从分封制到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西周分封制之下的权力四分五裂,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开始迈向中央集权,故B正确;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是夏朝,故A错误;春秋战国公有制到私有制,这不是政治体制,而是经济体制,故C 错误;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错误。
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故B项正确;ACD对应不准确,排除。
8.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A.推动了区域社会形态的进步 B.使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日益完善 D.有利于实现周天子对天下的垂直管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9.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A.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从题干材料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用人才,故A项正确;B项是察举制,排除;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排除D项。
【点睛】
10.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县”等,故选C。
1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 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东晋 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 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 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12.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3.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宋朝设置二府三司制,排除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4.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行封国制度,故C符合题意;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A;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BD。
15.西汉初,“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犊车”。至武帝之初,“七十余年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材料最能说明
A.汉武帝的“有为”以汉初的“无为”为基础 B.黄老“无为”思想取得全面成功
C.随着经济发展西汉政权开始腐败 D.古人修史往往浮夸溢美,不足采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所学,汉初经济凋敝,被迫采用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国力恢复,采取了“有为”政治,先后解决王国问题、对匈奴的出击、独尊儒术、经济上的抑商政策等,故A项符合;汉武帝时的政策措施表明放弃了无为思想,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腐败内容,故C排除;材料叙述的问题与是无信史无关,故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思想·无为思想
16.下表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即位前的任职情况,据如图可知
A.经济实力决定权力归属 B.藩镇割据推动国家统一
C.地方制度影响政权稳定 D.社会动荡使得经济萧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五代十国的君主出身可知,地方的节度使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藩镇割据是国家统一的阻碍因素,B排除。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后晋
石敬塘
河东节度使
南汉
刘隐
静海军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所涉及的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特点: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注重才学。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考试内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任三点)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可归纳出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根据材料“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可归纳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根据材料“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可归纳出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归纳出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根据材料“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可归纳出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及注重才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影响社会向学风气及考试内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文化多元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采取的主要举措,并指出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答案】(1)主要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等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详解】(1)主要措施:根据所学,可从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掌控地方赋税等等分析回答。影响:根据“厉行中央集权”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根据“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2)特点:根据“大部分行省 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结合所学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原因:根据“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根据“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得出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回答。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存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解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可知,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以来(中国)。作用:据材料二“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和所学可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影响:据材料三“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可知,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20.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都达到又一高峰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朝,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列举支持该观点的史实。(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著”新变化。
【答案】(1)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碰撞:北宋与辽、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④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等。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第二小问,可以从和战、经济文化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制度上仿形制度创造文字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以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顶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相关成就即可。
(3)结合所学可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经济重心南移和市民生活等角度回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经》中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