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8份)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2.如图是“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呈扁方柱体,外方内圆,厚薄均匀,出土于长江中下游,距今约5000年,现收藏在南京博物院。该文物最有可能属于( )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良渚文化D.二里头文化
3.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4.如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 )
A.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B.《郭店楚简》描述违背史实
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史记》体现主流价值取向
5.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表述错误的是( )
A.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B.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玉器
C.仰韶文化的代表文物黑陶D.殷墟出土的带文字的龟甲
6.下图分别为《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关于图1到图2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夏认同观念仍未出现B.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C.周朝的都城已往西迁移D.诸侯王变成天下共主
7.《说苑·尊贤》载:“齐桓公设‘庭燎'(古代商议国之大事时燃起的大烛)…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成重学风气B.政治制度变迁引发社会阶级重构
C.礼贤下士已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D.士阶层逐渐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8.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9.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表明( )
A.秦朝治国理念与儒学有共通之处B.法儒两家的思想主张针锋相对
C.儒学已逐渐成为秦朝的主流思想D.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的暴政
10.先秦时期,《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秦朝建立后,《说文解字·叙》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据此可推知,秦朝( )
A.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语言统一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
C.社会各界日渐形成尚学之风D.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11.如图是1991年中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邮票。这次农民起义( )
A.因河南灾荒而爆发B.旨在反对秦始皇的统治
C.建立了“张楚”政权D.破坏了江南社会的稳定
12.西汉皇后大多出身微贱,东汉皇后大多出身名门望族,且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此可知,东汉( )
A.存在外戚干政的隐患 B.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
C.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D.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遮变。
——摘编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所描述的西周政治制度,并分析西周政治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前朝(周)相比制度方面的创新之举,并分析秦统一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兴建的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春秋晚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贵族阶级迅速衰落,学术成为士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私学教育的兴起对原有的官办教育体系形成巨大冲击,此时的大学也需要进一步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成为政治和教育相结合的官办机构。于是,新兴的田齐政权在获得周天子承认后,既要延续姜齐时期招揽人才的良好风气,又要继续建设和发展教育机构以培养人才。基于这样的考量,齐国便重建了国家的大学教育机构下学宫。稷下学宫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作为学习和议论的平台,而且开展教学活动的人数众多。子曾在下“三为祭酒”,说明当时有专门的负责人,而且有定期任命或考选制度。《管子·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
——摘编自吕文明《从风气到机构:稷下之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齐国重建稷下学宫的背景,并归纳其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齐国重建稷下学宫所带来的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奠定了后世历朝历代恪守、遵循的政治模式。
——摘编自祁志祥《论”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汉朝的政体改良与大政方针》
材料二:从《史记·匈奴列传》可以看到汉、匈双方互通信函以及“和亲”之“约”、“关市不绝”的情况;从《史记·东越列传》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东越的赞叹之情;从《史记·大宛列传》可以看到张骞出使西域,亲身经历或了解匈奴、月氏、胡、越的复杂关系,并得知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以及西南夷等域内外情况。班固在《汉书》中用“诸夏”和“八方”来概括当时全国的范围。东汉时期,称“华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三例汉武帝时期“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主要方式,并分别列举一例史实。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国家形态尚未初步具备,国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条件,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玉琮”、“长江中下游”、“距今约5000年”等信息可判断这一文化应该是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C项正确;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详解】商朝都城遗址出现了城墙、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但是生产活动的痕迹非常少,这说明商朝都城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D项正确;商朝已经不再是原始农耕,排除A项;都城迁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商朝都城之间的分工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到西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不同史料都记载了舜代尧的史实,只是方式不同,《史记》记载舜之所继位的原因是尧认为其子品行不行,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于是禅让于舜,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者品行和能力的要求与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D项正确;材料不能完全体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三则史料记载舜的继位方式不同,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郭店楚简》描述基本符合史实,此时是禅让制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龙山文化的代表文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夏商周为青铜时代,青铜器出土众多,A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题意,排除A项;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B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题意,排除B项;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带有文字的龟甲、兽骨,D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可知,图2相较于图1,诸侯国数目明显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时期,已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西周都城是镐京,春秋时期周朝都城是洛邑,都城应是往东迁移,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虽然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情况,但诸侯王仍然不是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中明确描述了齐桓公因一位鄙人懂得“九九之术”而礼遇之,并导致四方之士纷纷前来,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层对于有才能的士人的重视和认可,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齐桓公礼遇有才能的人,但并未明确说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重学的风气,重学风气的表述过于宽泛,不完全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或社会阶级的重构,而是聚焦于知识和才能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有才能的人受到礼遇,但并未说明礼贤下士已成为各诸侯国的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都体现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B项正确;“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且春秋时期尚未确立封建经济模式,排除C项;商鞅实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无官不治,无志不彻”及所学可知,秦朝的主导思想是法家,但秦简中的内容却有儒家的核心主张,说明秦朝治国过程中有借鉴部分儒学的思想内容,A项正确;秦简提到了如忠、孝等思想,这些虽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在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朝仍有所适用,说明二者并非针锋相对,排除B项;秦朝实际上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排除C项;“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暴政”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及所学可知,秦朝推行“书同文”政策。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的交流,从文化层面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字统一,而非语言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各界尚学风气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民族交流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末年(中国)。陈胜、吴广发动反秦农民起义,陈胜 自立为王,号为“张楚”,C项正确;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是戍卒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排除A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下一年也即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也即起义爆发时秦始皇已经死去,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主要影响北方地区,而非江南,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详解】东汉的皇后文化水准较高,这就为外戚干政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皇后文化水平高不代表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血缘与政治的结合,排除C项;嫡长子继承制没被破坏,排除D项。
13.【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主要特征: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贵族政治。(任答两点)
(2)创新:建立皇帝制度,强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改革中央官制,设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任答两点)
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基础等。(任答两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第一小问制度:由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及所学可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特征:由材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及所学可得出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贵族政治;由材料“强臣大族,又篡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遮变。”及所学可得出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得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秦朝时期。第一小问创新:由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及所学可得出建立皇帝制度,强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改革中央官制,设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现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基础等方面说明。
14.【答案】(1)背景: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对官办大学构成了冲击;分封制逐渐瓦解,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齐国有招揽人才的优良传统;新兴的田齐政权需要人才重振齐国。(任答三点)
特点: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官办教育性质;建筑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管理和考核严格;思想自由开放。(任答三点)
(2)影响:有利于齐国吸纳人才、增强国力;促进了学术繁荣和思想解放,推动了“百家争鸣”;成为官办教育办学的典范,为后世所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任答两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兴建的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私学教育的兴起对原有的官办教育体系形成巨大冲击”可得出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对官办大学构成了冲击;由材料“新兴的田齐政权在获得周天子承认后,既要延续姜齐时期招揽人才的良好风气,又要继续建设和发展教育机构以培养人才。”及所学可得出分封制逐渐瓦解,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齐国有招揽人才的优良传统;由材料“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齐国便重建了国家的大学教育机构下学宫”及所学可得出新兴的田齐政权需要人才重振齐国。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兴建的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可得出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官办教育性质;由材料“稷下学宫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作为学习和议论的平台,而且开展教学活动的人数众多。”可得出建筑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由材料“子曾在下‘三为祭酒’,说明当时有专门的负责人,而且有定期任命或考选制度。《管子·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可得出管理和考核严格;结合所学可得出思想自由开放。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由材料“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兴建的集文化教育、学术交流和资政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门机构,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齐国吸纳人才、增强国力;由材料“新兴的田齐政权在获得周天子承认后,既要延续姜齐时期招揽人才的良好风气,又要继续建设和发展教育机构以培养人才”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学术繁荣和思想解放,推动了“百家争鸣”;由材料“稷下学宫不仅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作为学习和议论的平台,而且开展教学活动的人数众多。”及所学可得出成为官办教育办学的典范,为后世所借鉴;结合所学可得出稷下学宫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15.【答案】(1)“汉承秦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
“汉变秦治”: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尊崇儒术”;“推恩令”。(任答三点)
(2)战争: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和亲:汉初与匈奴和亲;设置机构: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经济文化交往:派张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由材料“汉朝吸取‘秦亡于暴’与‘秦亡于专’的‘秦鉴’,在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方面作了重大改革,但同时,也保留了秦朝维护皇权统一、防止诸侯割据、天下分裂的合理制度内核,形成了‘汉承秦制’与‘汉变秦治’互补的政治模式”及所学可知,“汉承秦制”的表现包括: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汉变秦治”的表现包括: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尊崇儒术”;“推恩令”。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由材料“‘和亲’之‘约’”可得出和亲:汉初与匈奴和亲;由材料“从《史记·大宛列传》可以看到张骞出使西域,亲身经历或了解匈奴、月氏、胡、越的复杂关系,并得知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以及西南夷等域内外情况。”及所学可得出经济文化交往:派张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战争方式: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置机构: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记述
出处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春秋战国《竹书纪年》
“唐(尧)虞(舜)之道,禅而不传”
战国中期《郭店楚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西汉《史记·五帝本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试题(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入学检测)历史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