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8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92页。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设题方式】:①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②主人公有哪些美好品质和才干?
    ③主人公是怎样为人/为学的?
    ★[知识梳理]
    (一)正面人物
    1.君主、皇帝、诸侯王
    关键词:宽容豁达、胸怀宽广,沉稳机智、明察秋毫、善于纳谏、从善如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体恤百姓、顾念旧情、
    2.大臣(为官为臣)
    关键词:忠于职守、不徇私舞弊、不结党营私、忠贞不屈,忠贞不贰,忠君爱民,爱民如子、执政为民、严肃认真、公正严明,办事勤勉,机智英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为官清廉、勤俭清廉、洁身自好、有忧患意识,有自知之明,举贤荐能、直言进谏识大体顾大局(顾全大局)、断案如神、料事如神、思维缜密、见微知著。
    3、有特殊技能、才能或有德行的人
    关键词:聪明、勤奋、好学,技艺高超,正直、有远见,善于观察,不慕权贵(淡泊名利)、扶困济贫,志向远大、重节操、品格高尚,心地宽厚、心忧天下,爱好自然。
    4百姓、布衣阶层
    关键词: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俭。
    (二)反面人物
    1.君主--光有大志却无恒心,气量狭小,昏庸无道
    2.官吏-狡猾、贪婪、蛮横,自以为是、自恃清高,刚愎自用、狂妄轻率,执法过严、残忍
    ★[技巧点拨]
    1、定位:筛选、提取关键信息。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语言)信息;
    (3)展现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
    (4)反映人物理想抱负的信息;
    (5)体现人物才智品质的(事件)信息;
    (6)作者或外界对人物评价议论的信息。
    2.分析标题
    标题可以提示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原文
    (1)分析文中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中提炼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主人公的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具体特点。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3)注意人物的侧面描写(烘托对比评价)。
    (4)结合人物身份,有什么样的身份就有相对应的特点。
    (5)关注作者的态度人物形象往往取决作者的态度
    4.关注描写手法
    ①答题套路:描写(正面、侧面)一具体特点(核心)身份一人物的印象态度-作者的评价
    ②从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chóng) 拏(ná) 长堤(dī)
    B.张岱(dài) 更定(gèng) 铺毡对坐(zhān)
    C.强饮(qiǎng) 雾淞(sōng) 沆砀(hàng)
    D.毳衣(má) 炉正沸(fèi) 余舟一芥(ji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是日更(gèng)定矣。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5.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7.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填空题
    8.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9.张岱《湖心亭看雪》
    (1)《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 , 、 、 、 ”。
    (2)《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4)《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 , ”。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 ”。
    11.文言名句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
    (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 。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 )
    (2)与余舟一芥( )
    13.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今义: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14.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焉得 更有此人( )( )
    三、翻译
    15.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活用情况: 释义:
    (2)客此
    活用情况: 释义:
    16.解释文言字词
    (1)更定(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
    (5)焉得更有此人( ) (6)及下船( )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7.一词多义
    (1)是
    ①是日更定矣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一
    ①余拏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4)大
    ①见余大喜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8.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19.重点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 拏:
    (3)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
    (4)上下一白 一: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6)舟子喃喃曰 喃喃: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雾凇沆砀 沆砀: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莫说相公痴 莫:
    21.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矣( ) 是金陵人( )
    (2)一 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3)更 是日更定矣(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白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23.特殊句式
    (1)是金陵人 句式:
    (2)见余大喜曰 句式: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5.句子翻译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中考真题
    (一)(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人鸟声俱绝 (2)焉得更有此人
    (3)布衣疏食 (4)余亦效颦为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3.《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
    (二)(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
    (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谓:
    6.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7.【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8.【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2022·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
    (2)拥毳衣炉火 拥:
    (3)僧澄波善弈 弈: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
    10.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12.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13.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四)(2021·辽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4.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1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17.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18.【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B.独往/湖心亭看雪
    C.拉/余同饮D.莫说相公/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毳衣炉火(拿)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但是,表转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雪后西湖之最清新雅致的特点,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勾勒了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C.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全文文笔简练,叙事、写景、抒情相交融,文情荡漾。文章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痴”字含义的理解。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上下一白
    (3)及下船
    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③,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注释】①郗太傅:郗鉴,字道徽,以儒雅著称。太傅,官职名,掌管军政。②王丞相:王导。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派)
    B.丞相语郗信(告诉)
    C.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夸奖)
    D.因嫁女与焉(特地)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10.结合【甲】文与【乙】文,谈谈张岱、王羲之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2023·广西贺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养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齐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齐(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同“喝”。
    【阅读提示】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
    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2.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
    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14.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
    15.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三)(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8.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19.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 (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 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 (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 的情感。
    (四)(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模拟预测)“写景诗文”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荚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①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英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②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③口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④,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
    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余孥一小舟
    (2)客此
    (3)于是舟子导往
    (4)而不及其玲珑
    2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23.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24.甲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乙文中“痴”和丙文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五)(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③辄复不遂 ④鲁直所谓
    2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更有痴似相公者 马之千里者
    C.是日更定矣 万象更新
    D.竟为雨雪所阻 天子为动
    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9.【甲】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3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六)(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⑤)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③汤池:即汤泉。④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⑤《游白水》:此文是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
    ②是金陵人,客此
    ③其源殆可熟物
    ④书以付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C.折处辄为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D.顾影颓然/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湖光山色中寄托思想情感。不同的是【甲】文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的 的人生态度。
    (七)(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文本二: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煲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畦去。歌终忽寤,含糊贽之,寻复鼾躺。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④,高舂⑤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节选自张岱《庞公池》)
    【注】①凉簟(dián):凉席。②小傒:小奴。③嗒(dā)然:悄悄地。④黑甜:酣睡。⑤高舂:傍晚时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B.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C.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D.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庞公池岁不得船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况看月而船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D.问其姓氏/盘旋其中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与下文的“痴”相照应,为下文写亭上见闻作铺垫。
    B.文本一中,作者用浓墨重彩勾画出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用简省的笔墨交代了游踪,写景、叙事,然后抓住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D.文本一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躺。
    (5)以上两个文段,一个看雪,一个赏月,这两个语段的赏景之情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
    (八)(2023·湖北荆门·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④。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⑥回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②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③闾里:乡里。④宗之:推崇他。⑤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⑥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3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我) 光、黄间隐人也(隐居)
    B.余拏一小舟(撑着) 晚乃遁于光、黄间(逃跑)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余谪居于黄(贬职)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环堵萧然(空寂的样子)
    3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弩一小舟 呼余宿其家
    B.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适见焉
    3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文笔简练,尤其是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运用细致的描写,使得西湖之景似一幅朦胧的画,令人惊叹。
    B.乙文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相遇、相交的故事的叙述,说明方山子是一个弃荣利功名、自甘淡泊贫贱的隐士。
    C.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也蕴含着避世的忧愤。
    D.乙文中“独来穷山中”的“独”字表现出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作者也借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3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九)(2023·湖北恩施·统考二模)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②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即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东阿王:曹植。④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3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突兀: (4)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时: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游西湖始此。
    3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40.【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1.【甲】文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采用的是近似图画中的 手法,不加渲染,用语朴素;【乙】文画线句子连用4个比喻,其表达效果是: 。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湖心亭看雪》(过关训练)(解析版)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设题方式】:①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②主人公有哪些美好品质和才干?
    ③主人公是怎样为人/为学的?
    ★[知识梳理]
    (一)正面人物
    1.君主、皇帝、诸侯王
    关键词:宽容豁达、胸怀宽广,沉稳机智、明察秋毫、善于纳谏、从善如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体恤百姓、顾念旧情、
    2.大臣(为官为臣)
    关键词:忠于职守、不徇私舞弊、不结党营私、忠贞不屈,忠贞不贰,忠君爱民,爱民如子、执政为民、严肃认真、公正严明,办事勤勉,机智英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为官清廉、勤俭清廉、洁身自好、有忧患意识,有自知之明,举贤荐能、直言进谏识大体顾大局(顾全大局)、断案如神、料事如神、思维缜密、见微知著。
    3、有特殊技能、才能或有德行的人
    关键词:聪明、勤奋、好学,技艺高超,正直、有远见,善于观察,不慕权贵(淡泊名利)、扶困济贫,志向远大、重节操、品格高尚,心地宽厚、心忧天下,爱好自然。
    4百姓、布衣阶层
    关键词: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俭。
    (二)反面人物
    1.君主--光有大志却无恒心,气量狭小,昏庸无道
    2.官吏-狡猾、贪婪、蛮横,自以为是、自恃清高,刚愎自用、狂妄轻率,执法过严、残忍
    ★[技巧点拨]
    1、定位:筛选、提取关键信息。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
    (2)体现人物思想主张的(语言)信息;
    (3)展现人物性格情趣的信息;
    (4)反映人物理想抱负的信息;
    (5)体现人物才智品质的(事件)信息;
    (6)作者或外界对人物评价议论的信息。
    2.分析标题
    标题可以提示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原文
    (1)分析文中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中提炼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主人公的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具体特点。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3)注意人物的侧面描写(烘托对比评价)。
    (4)结合人物身份,有什么样的身份就有相对应的特点。
    (5)关注作者的态度人物形象往往取决作者的态度
    4.关注描写手法
    ①答题套路:描写(正面、侧面)一具体特点(核心)身份一人物的印象态度-作者的评价
    ②从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chóng) 拏(ná) 长堤(dī)
    B.张岱(dài) 更定(gèng) 铺毡对坐(zhān)
    C.强饮(qiǎng) 雾淞(sōng) 沆砀(hàng)
    D.毳衣(má) 炉正沸(fèi) 余舟一芥(jiè)
    【答案】C
    【详解】A.拏(ná)——ná;
    B.更定(gèng)——gēng;
    D.毳衣(má)——cuì;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拥毳(má)衣炉火。
    B.雾凇沆(hàng)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是日更(gèng)定矣。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ú)。
    【答案】B
    【详解】A.毳cuì;
    C.更gēng;
    D.沸fèi;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ABD均正确,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答案】A
    【详解】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C.强:竭力,尽力。“强”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不可望文生义;
    D.雪:下雪。“雪”在此句中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故选A。
    5.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答案】C
    【详解】C.翻译有误。“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故选C。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一童子/烧酒
    【答案】B
    【详解】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7.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答案】BC
    【详解】A.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B.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C.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认识的人痛饮;
    D.意思是: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两人友谊之深;
    故选BC。
    二、填空题
    8.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
    【答案】 ①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④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⑤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古文名句的积累、记忆能力。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①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要注意平时积累,记清作品、作者、朝代等知识点,注意“陶”“庵”“岱”等字的书写;②③④⑤是对古文名句的考查,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俱”“拏”“毳”“凇”“沆砀”等字词的书写。
    9.张岱《湖心亭看雪》
    (1)《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 , 、 、 、 ”。
    (2)《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4)《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 , ”。
    【答案】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芥、雾、淞、沆、砀、痴”这几个字的写法。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从听觉角度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
    (2)文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 、 、 、 ”。
    (3)文中借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表现作者情趣的句子是“ , ”。
    【答案】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惟、痕、芥、痴”这几个字的写法。
    11.文言名句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
    (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 。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
    【答案】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注意以下字形的正确写法:崇祯、雾凇、沆砀、惟、痕、芥、三大白等。特别注意“凇”字偏旁是“冫”,而不是“氵”。
    1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 )
    (2)与余舟一芥(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详解】考查文言词语中的词类活用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大雪”本身是名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下大雪”。“芥”本身是名词,“小草”,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13.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今义: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答案】(1)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余”“白”都属于古今异义词,它们的古今含义分别是:(1)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
    14.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焉得 更有此人( )( )
    【答案】 (1)撑(船) (2)裹、围 (3)白汽弥漫的样子 (4)哪能 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三、翻译
    15.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活用情况: 释义:
    (2)客此
    活用情况: 释义:
    【答案】 名词作动词 下雪 名词作动词 客居
    【详解】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1)“大雪三日”,意思是大雪接连下了多日。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意思是在此地客居。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16.解释文言字词
    (1)更定(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余拏一小舟( ) (4)拥毳衣炉火( )
    (5)焉得更有此人( ) (6)及下船( )
    (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答案】 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哪能 等到 罢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定”,完了,结束;“绝”,动词,消失;“拏”,动词,撑,划;“毳”,鸟兽的细毛;“焉得”,表反问,哪能;“及”,动词,等到;“而已”,语气助词,罢了。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7.一词多义
    (1)是
    ①是日更定矣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一
    ①余拏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4)大
    ①见余大喜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案】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副词,还 数词 副词,全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
    (1)①句意: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是:代词,这。②句意: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是:判断动词,是、为。
    (2)①句意: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更: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②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副词,还。
    (3)①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一:数词。②句意: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副词,全。
    (4)①句意: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大:副词,非常。②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大:形容词,大。
    18.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答案】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像霜或雪的颜(跟“黑”相对)
    【详解】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代指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19.重点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 拏:
    (3)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
    (4)上下一白 一: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6)舟子喃喃曰 喃喃:
    【答案】 消失 撑(船) 独自 全 尽力 低声嘟哝
    【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3)句意为: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独:独自;
    (4)句意为: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5)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
    (6)句意为:船夫低声嘟哝地说。喃喃:低声嘟哝。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雾凇沆砀 沆砀: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莫说相公痴 莫:
    【答案】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尽力 不要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为: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3)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强,尽力;
    (4)句意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莫,不要。
    21.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初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船往湖心亭去看雪。
    (7)雾气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不能出错。
    (1)俱:全,都。绝:消失。
    (2)惟:只。一痕:一道痕迹。一点:一个点。一芥:一根芥草。两三粒:两三个米粒。而已:罢了。
    (3)焉得:哪能。更:还有。
    (4)莫:不要。痴:痴情。
    (5)对坐:相对而坐。
    (6)是:这。更定:初更过后。拏:划(船)。毳衣:毛皮衣。
    (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
    22.一词多义
    (1)是 是日更定矣( ) 是金陵人( )
    (2)一 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3)更 是日更定矣(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白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答案】 (1)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2)全 数词,一 (3)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 还 (4)白色 酒杯
    【详解】一词多义,要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意思是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是”,代词,这;是金陵人,意思是(他)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2)上下一白,意思是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一”是全的意思;长堤一痕,意思是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是数词,一。
    (3)是日更定矣,意思是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
    (4)上下一白,意思是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酒杯。
    23.特殊句式
    (1)是金陵人 句式:
    (2)见余大喜曰 句式:
    【答案】 判断句 省略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
    (1)“是”表示判断,为判断句。翻译为:他们是南京人。
    (2)“见”前省略了主语“两人”,是省略句。翻译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俱”“是”“拏”“一”“焉得”“余”等字词的翻译。
    25.句子翻译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下全白了。
    (2)湖上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3)湖上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4)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了。
    (5)不要说相公您痴(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痴(于山水)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
    (1)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2)惟:只有。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而已:罢了。
    (3)焉得:哪能;更:还。
    (4)余:我;强:尽力;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别:道别。
    (5)莫:不要;更:还;似:像。
    中考真题
    (一)(2022·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①、书蠹诗魔②,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③,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甲申④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⑤。恐一旦溘先朝露⑥,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张岱《自为墓志铭》,节选)
    【注释】①茶淫橘虐: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比喻突然死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人鸟声俱绝 (2)焉得更有此人
    (3)布衣疏食 (4)余亦效颦为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3.《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
    【答案】1. 消失 哪能 穿布衣,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 仿效、学习、借鉴 2.⑴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色。⑵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 3.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答成“孤高自赏”,也对)
    ②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
    ③“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
    ④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
    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⑥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 4.C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3)句意为:穿麻布衣服吃粗粮。布衣:穿麻布衣服;
    (4)句意为: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效颦:仿效、学习、借鉴。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2)句重点词语:尽,完全;言,写下;癖错,癖好和过程;则,那么;传,流传。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既包含无人陪伴的孤独,也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联系乙文中“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和甲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内容可知,喜欢热闹的作者,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顿生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联系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作者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对比鲜明,抒发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
    联系甲文中“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的内容可知,作者与“金陵客”的相见,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体现出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
    联系甲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内容可知,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联系甲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暗示作者的“不同常人”,结合乙文“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C.“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有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既是“尽力”,便未表现出“贪饮”,作者与“金陵客”的相见,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体现出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由此可知也没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
    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甲申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只怕有朝一日突然去逝,象草木一样腐烂,因为想到古人如陶潜、徐渭都自己写作墓志铭,我也仿效他们写一篇。刚想提笔构思,又觉得自己为人与文笔都不是很好,于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笔(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说一下我的癖好习惯,则是可以记载的。
    (二)(2022·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④茗(níng)饮:饮茶。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⑦诟(gòu):骂。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拥:
    (2)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谓:
    6.下面是前人阅读【甲】文后的两处批注。你认为这两处批注恰当吗?请选择其中一处,结合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批注:景象寒气逼人)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7.【甲】文中舟子的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
    8.【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5. 穿着,带着 认为 6.(1)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2)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 7.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语气。因为舟子对于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下独去看雪、痴迷于山水的行为是不理解的。 8.(1)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2)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
    (1)句意为: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拥:穿着,带着。
    (2)句意为:而我们私下认为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谓:认为。
    6.本题考查批注的评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封湖之状,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故“景象寒气逼人”的批注是合适。
    (2)“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身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以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构成一幅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故“文中有画”的批注是合适。
    7.本文考查文意理解。“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故此处的语调是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舟子无法理解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甲文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的美丽。“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乙文“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提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春日出游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痴迷。“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意思是“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写出了作者和俗人对待美景的不同方式,认为摆宴设席与美景丝毫无关,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王生章甫、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中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三)(2022·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
    (2)拥毳衣炉火 拥:
    (3)僧澄波善弈 弈: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
    10.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12.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13.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9. 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 10.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11.(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12.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13.《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是: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
    (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
    1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三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上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四)(2021·辽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14.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B.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C.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
    D.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1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17.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18.【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 。
    【答案】14.B 15.(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16.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17.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18. 家国之思; 自然之乐。
    【分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一:全,都/数量词,一;
    B.之:助词,的/助词,的;
    C.是:这/判断词,是;
    D.折:折断/曲折;
    故选B。
    15.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
    (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
    18.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一、课内阅读
    (一)(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惟/长堤一痕B.独往/湖心亭看雪
    C.拉/余同饮D.莫说相公/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拥毳衣炉火(拿)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但是,表转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
    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雪后西湖之最清新雅致的特点,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勾勒了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C.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全文文笔简练,叙事、写景、抒情相交融,文情荡漾。文章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痴”字含义的理解。
    【答案】1.A 2.B 3.D 4.(1)(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舟子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5.作者的“痴”表现为: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随心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B.句意: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独往湖心亭”是行动,“看雪”是目的,故断为:独往湖心亭/看雪;
    C.句意: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拉余”“同饮”是两个动作,故断为:拉余/同饮;
    D.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莫说”是谓语,前面省略了主语;“相公痴”是宾语;故断为:莫说/相公痴;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C.句意: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更:还;
    D.句意:而:表顺接,然后;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分析。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并非“正面”;
    B.有误,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本项说法颠倒;
    C.有误,《湖心亭看雪》中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文中并未体现“与民同乐”的情怀;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雾淞,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
    (2)喃喃,嘟哝;莫,不要;更,还;似,像;者,……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作者用舟子的话来表现自己的“痴”,这属于侧面描写。
    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现其特立独行;
    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
    “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对比阅读
    (一)(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上下一白
    (3)及下船
    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③,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注释】①郗太傅:郗鉴,字道徽,以儒雅著称。太傅,官职名,掌管军政。②王丞相:王导。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派)
    B.丞相语郗信(告诉)
    C.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夸奖)
    D.因嫁女与焉(特地)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10.结合【甲】文与【乙】文,谈谈张岱、王羲之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6.(1)消失 (2)全,都 (3)等到 7.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8.D 9.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10.从张岱在“人鸟声俱绝”的雪夜独自赏景且以“痴”的评价自得、王羲之在众多年轻人故作矜持的时候坦腹而卧可以看出,他们两个都是超凡脱俗、率直不羁的人。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全都白茫茫一片。一:全,都。
    (3)句意为:等到了下船的时候。及:等到。
    7.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 惟,只有。一,数词。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8.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汇在句子中的意思的能力。
    D.有误,句意:便把女儿嫁给他。因:于是,就。
    故选D。
    9.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闻来觅婿”和“咸自矜持”是承接关系,“闻来觅婿咸自矜持”与“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是病了关系,“在东床上坦腹卧”和“如不闻”是并列关系。故断句为: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弩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张岱在“人鸟声俱绝”的雪夜独自赏景且以“痴”的评价自得;根据乙文“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可知,王羲之在众多年轻人故作矜持的时候坦腹而卧。所以,他们两个都是超凡脱俗、率直不羁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全都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二)(2023·广西贺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养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齐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齐(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同“喝”。
    【阅读提示】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
    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2.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
    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14.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
    15.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答案】11.C 12.B 1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14.两文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甲文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乙文借月光突出龙山雪的洁白美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与想象的余地。 15.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
    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情: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解析】11.考查一词多义。
    A.消失\断,阻断;
    B.白色\酒杯;
    C.表判断,与“否”相对\表判断,与“否”相对;
    D.古代的计时单位\还;
    故选C。
    12.考查内容理解。
    B.“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有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整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局部。应为:从整体到局部;
    故选B。
    13.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痴似,痴于,痴过。
    (2)为,被;所慑,所震慑;咽涩,指艰涩。
    14.考查比较阅读。
    《湖心亭看雪》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上下一白”一句写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里天空、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辨的壮阔、朦胧而又凝静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现了出来。“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雪夜之中到处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见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衬的只有墨点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样。就这样短短两句不但让我们眼前有了一个空旷浩渺、凝静清绝犹如童话一般的冰雪世界。还让人深深地感触到作者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无处言说而只好寄情山水的无限情愫。这字里行间留给读者思索的巨大空间如同简练文字所呈现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空旷世界,读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让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
    乙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同样运用白描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陪衬,用语简洁,借月光突出了龙山雪的洁白美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与想象的余地。
    15.考查内容理解。
    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现其特立独行;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
    “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
    (三)(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8.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19.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 (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 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 (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 的情感。
    【答案】16.A 17.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18.①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②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意思对即可) 19. 白描 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怀念) 比喻 自然之乐(对自然/雪景的喜爱)
    【解析】16.考查词语理解。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故选A。
    1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18.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可知,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结合“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的内容可知,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
    19.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第三、四空,结合“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的内容可知,作者把白雪比作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比作堆砌的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可知,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四)(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模拟预测)“写景诗文”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中雪后
    郑板桥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荚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①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英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②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③口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④,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
    注:①茆:同“茅”,茅草。②鸿干:沈复之友。③土人:当地人。④堪舆:风水。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余孥一小舟
    (2)客此
    (3)于是舟子导往
    (4)而不及其玲珑
    2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但期合意,不论风水。
    23.甲乙两文画线句子,是怎样从感官角度表现雪景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24.甲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乙文中“痴”和丙文中“意”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20.(1)撑(船)(2)客居(3)引导(带领)(4)比得上 21.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22.(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只是希望符合情趣,不谈风水。 23.视觉,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写出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画面景象,营造清寂苍茫之感;听觉,人鸟声消失,写出了西湖静谧安静的环境,营造寂寥空旷之感。 24.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表现自己清高坚忍、洁身自好的品质。 25.“湖中人鸟声俱绝”依旧前往是“痴”的表现,静谧无声令作者向往:“不论风水,但期山水”是“意”的表现,赏心悦目的山水令作者向往,这两文都表现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不流世俗,不随波逐流。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孥:撑(船)。
    (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导:引导(带领)。
    (4)句意: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及:比得上。
    2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因此可断句为: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
    (2)但,只、仅仅;期,希求、盼望;意,思想、意趣;论,衡量、评定。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甲]文“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意思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营造清寂、苍茫、凄凉的身世之感。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此句从听觉角度写西湖雪景,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一方面写出了西湖之上的静谧、安静的环境;另一方面,因为雪大,所以无人、无鸟,突出了湖山封冻,进而营造了人声、鸟声俱寂的寂寥空旷之感。
    2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抓住主旨句,结合句意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思想。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意思是: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清孤不等闲”又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25.本题考查主题理解。
    答题思路:结合语段(一)中的具体句子理解的“痴”,这个“痴”和作者的品格、追求、内心想法相关,结合语段(二)理解“意”,这个“意”同样和作者的品格、追求相关,找到“痴”和“意”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追求、品格上的相同点,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语段(一)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作者“痴景”的表现,白茫茫的西湖之上,没有一丝声音,静谧无声,这样的景色令作者神往,想去探寻、欣赏,表现了作者孤高、纯洁的品格追求。语段(二)中“但期合意,不论风水”表现作者和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追求,寻找的不是好风水,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美丽的能够赏心悦目的山水,表现了作者脱俗的、不流于世俗的、孤高的追求。可见“痴”和“意”都能表现出孤高的品格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上沙村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而无石,很多老树呈盘曲纡回之势,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茅舍,真不愧为隐士的居所。园中有一皂荚亭,树大得可尽两人相抱。我平生所历园亭,此园排在第一位。园子左边有山,民间称为鸡笼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犹如杭州城之瑞石古洞,只是比不上瑞石古洞的玲珑。山旁有一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可观峰岭,俯可视园亭,既高旷且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于是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当地人得知我们是来寻地的,误以为是相地看风水,便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说:“只求合意,不讲风水。”
    (五)(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③辄复不遂 ④鲁直所谓
    2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更有痴似相公者 马之千里者
    C.是日更定矣 万象更新
    D.竟为雨雪所阻 天子为动
    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29.【甲】文中“ ”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
    30.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
    【答案】26. 杯,酒杯 客居 总是 说(认为) 27.D 28.①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29.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的寂静 30.甲文趣在:①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白:酒杯。
    ②句意:问他们的姓氏,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总是不能如愿。辄:总是。
    ④句意:鲁直所说。谓:说、认为。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代词,哪里,怎么/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助词,……的人/代词,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C.量词,古代的计时单位/动词,改变;
    D.都是介词,被;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莫:不要;更:还;者:……的人;
    (2)欲:想;为:被;阻:阻挡。
    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甲文中,写西湖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意思是: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一句是侧面描写,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以雪压竹子的声音烘托反衬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安详宁静。
    3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
    甲文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高雅情趣;“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与知音把酒言欢,颇有幸逢知己之乐趣。
    乙文,作者去沙市的途中,被雨雪所阻,诗人于是停住脚步,雪夜读书。“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趣在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作者随遇而安,“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这些雅趣,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正像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六)(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⑤)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③汤池:即汤泉。④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⑤《游白水》:此文是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
    ②是金陵人,客此
    ③其源殆可熟物
    ④书以付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C.折处辄为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D.顾影颓然/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湖光山色中寄托思想情感。不同的是【甲】文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的 的人生态度。
    【答案】(1) 撑; 客居; 使……熟透; 书写、写下。
    (2)C
    (3)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
    (4)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远离世俗和孤独寂寞 随遇而安和乐观豁达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②句意为: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为: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熟:使……熟透。
    ④句意为: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书:书写、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代词,这/判断动词,表示判断;
    B.不同,副词,怎么/代词,哪里;
    C.相同,副词,就;
    D.不同,助词,……的样子/名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②溅,飞溅。喜,高兴。畏,害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据此分析
    《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游白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两文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地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七)(2023·山东日照·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文本二: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煲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畦去。歌终忽寤,含糊贽之,寻复鼾躺。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④,高舂⑤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节选自张岱《庞公池》)
    【注】①凉簟(dián):凉席。②小傒:小奴。③嗒(dā)然:悄悄地。④黑甜:酣睡。⑤高舂:傍晚时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B.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C.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D.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庞公池岁不得船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况看月而船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D.问其姓氏/盘旋其中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与下文的“痴”相照应,为下文写亭上见闻作铺垫。
    B.文本一中,作者用浓墨重彩勾画出一幅写意山水画卷,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用简省的笔墨交代了游踪,写景、叙事,然后抓住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D.文本一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躺。
    (5)以上两个文段,一个看雪,一个赏月,这两个语段的赏景之情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C
    (3)B
    (4)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鼾声。
    (5)不相同,游庞公池时,读书时代的张岱因心中没有世事的纷扰,不知何为忧愁,在有月之夜,夜夜与仆人出去乘船赏月,听曲饮酒,互相嬉戏,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后来张岱经历国破家亡,家族衰变,夜晚“独”去湖心亭看雪时,内心充满无人可解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愁绪。
    【详解】(1)本题考查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余设凉簟”是“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的前提,“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是并列关系,“醉梦相杂”是结果。断为:余设凉簟/卧舟中看月/小傒船头唱曲/醉梦相杂。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动词,能够/动词,得到;
    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C.更:都是副词,还;
    D.其:代词,他/代词,这;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题干“用浓墨重彩勾画”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
    ②中重点词语有:终,结束。忽,忽然。赞,称赞。寻,不久。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表明观点:不相同,再阐述理由。
    《湖心亭看雪》写于国破家亡之时,张岱独在湖心亭看雪,并借舟子之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传达的是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淡淡的忧愁。
    写作《庞公池》时,张岱正在读书。他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舟中看月,船头听曲。结合“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分析,,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见其随性痛快与洒脱率真。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一: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文本二: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何况是夜晚行船,何况是晚上赏月行船。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沿着城池到北海坂,往返将近五里路,盘旋游荡在虎公池中。山后的人家,紧闭门高枕无忧地睡大觉,看不见灯火,静悄悄,幽静的很,心里很有点凄然。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声声渐远,月也渐淡,悄然睡去。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鼾声。小奴也呵欠连天,至歪斜地睡觉了,互相枕着。划船的人回船到岸,竿啄着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就寝。这时候,我胸中浩浩落落,心中并没有半点尘世中的苦闷怒恨,睡梦中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太阳高升才起,不知道世间愁为何物。
    (八)(2023·湖北荆门·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④。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⑥回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糙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⑦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②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③闾里:乡里。④宗之:推崇他。⑤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⑥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3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我) 光、黄间隐人也(隐居)
    B.余拏一小舟(撑着) 晚乃遁于光、黄间(逃跑)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余谪居于黄(贬职)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环堵萧然(空寂的样子)
    3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弩一小舟 呼余宿其家
    B.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适见焉
    3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文笔简练,尤其是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运用细致的描写,使得西湖之景似一幅朦胧的画,令人惊叹。
    B.乙文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相遇、相交的故事的叙述,说明方山子是一个弃荣利功名、自甘淡泊贫贱的隐士。
    C.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也蕴含着避世的忧愤。
    D.乙文中“独来穷山中”的“独”字表现出方山子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作者也借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3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答案】33.B 34.A 35.B 36.(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解析】33.考查文言实词。
    B.“晚乃遁于光、黄间”,意思是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遁:遁世隐居。
    故选B。
    34.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代词,我/代词,我;
    B.连词,为什么/连词,用来……的;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不译;
    故选A。
    35.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乙文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相遇、相交的故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故选B。
    3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俱,都;绝,消失。
    (2)句重点词语:环堵萧然,他的家里四壁萧条;而,然而;皆,都。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九)(2023·湖北恩施·统考二模)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②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即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东阿王:曹植。④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3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突兀: (4)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时: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游西湖始此。
    3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40.【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1.【甲】文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采用的是近似图画中的 手法,不加渲染,用语朴素;【乙】文画线句子连用4个比喻,其表达效果是: 。
    【答案】37.(1)撑(船);(2)客居;(3)高耸(的样子);(4)当时。 38.(1)(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2)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 39.午 刻 入 昭 庆 / 茶 毕 /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40.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1. ①白描; ②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37.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拏,撑船;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突兀,高耸的样子。
    3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余,我;此,这。
    3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意思: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故断句为: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赏析。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41.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和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这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四种景物:山色、花光、温风、波纹,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文字高度洗练,既传神地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又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附近游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如饮醇酒;水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
    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都做不到,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11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08页。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过关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28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