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第1页
    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第2页
    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读下面“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题。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非常小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天体M相对于地球,距日较近,应为金星或水星,表面温度较高,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以上是导致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①③正确;天体M有坚硬的地表、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不是很大,②④错误。所以选C。
    2.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②太阳辐射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
    ③太阳能量巨大而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④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主要的直接能源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是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①正确;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②正确;太阳能量巨大而且分散,不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③错误;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主要的能源,但不是直接的能源,④错误。所以选A。
    地理兴趣小组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探究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步骤如下:1.将书本打开并斜放于桌面上;2.将一些豆子置于瓶中,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3.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如下图所示)的外形特点。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回答下面小题。
    3. 该试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D. 风力沉积
    4. 该试验形成的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
    A. 沙丘B. 沙滩
    C. 山麓冲积扇D. 河口三角洲
    【答案】3. C 4. C
    【解析】
    【分析】考查外力作用及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3题详解】
    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该地貌是由于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出山口的位置上由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在山前形成的扇状堆积体,为流水沉积作用,CZQ。故选C。
    【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实验模拟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滩是由海浪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与海水的顶托作用共同形成的。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仅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坡度和缓B. 岩石裸露C. 河流、沟谷众多D. 降水集中
    6.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地势起伏相对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7.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B. 土层浅薄C. 光照不足D. 水源缺乏
    【答案】5. C 6. B 7.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项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较慢,挟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②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③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粒径大小,①④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A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由于洪水大小不同,洪积作用规模也有差别,洪积扇顶部物质一般粗大,是潜水补给带,越向边缘越细,是潜水溢出带,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或沼泽,甚至使地表呈现盐渍化。形成洪积扇的暂时性河流到山前多呈散流而消失,因此洪积扇是这类河流的末端沉积。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8. 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温度B. 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湿度
    C. 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D. 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水分
    9. 大棚打开门时,正确的空气流动情况应该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10. 每年7、8月,上海郊区农民在白天会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作物存活率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8. C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大棚技术能够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有利于保持并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温度和土壤水分,但不能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所以选C。
    【9题详解】
    由于大棚内温度高,气流上升,高处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而门外温度低,气流下沉,高处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故高处气流由大棚内流向门外,近地面气流由门外流向大棚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0题详解】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D正确;覆盖黑色尼龙网对于提高夜间温度、防止夜间温度过低影响较小,AB错误;覆盖黑色尼龙网会导致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减少地面辐射,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曲线表示的是( )
    A. 臭氧层的高度B. 对流层的高度
    C. 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D. 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12. 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
    A. 热量直接来自太阳短波辐射的是甲处
    B. 乙处以大气垂直运动为主
    C. 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D. 甲处以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答案】11 B 12. C
    【解析】
    【分析】本题以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曲线随着纬度升高,高度在降低,范围大约在8-18千米内,结合大气垂直分层可知是对流层的高度。直选B。臭氧层的高度在22-27千米,A错误; 未体现气温的变化,C错误; 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第1题结论可知,甲、乙两处分别是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平流层,热量直接来自太阳短波辐射的是平流层乙处,A错;乙处以大气平流运动为主,B错;对流层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平流层乙处,C正确;对流层甲处以大气垂直运动为主,D错;故选C。
    【点睛】第1题,注意观察坐标含义和曲线变化规律;第2题,熟悉对流层、平流层的特征。
    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
    A. ①环节B. ④环节C. ⑤环节D. ⑦环节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修建水库和引滦入津等工程,主要影响的是图中的③环节
    B.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由③⑦构成的水循环
    C. 人工降水会改变①的时空分布
    D. 植树种草会造成⑤(下渗)环节的水量增加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水循坏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图中①环节为蒸发;④环节为地表径流;⑤环节为下渗;⑦环节为湖水蒸发,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施加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地表径流,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题详解】
    修建水库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是图中的④地表径流,A错误;使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海陆间大循环造成的,环节应该是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构成的,B错误;人工降水会改变③降水的时空分布,C错误;植树种草会造成⑤下渗的增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地球表面的水通过形态转化和在地表及其邻近空间(对流层和地下浅层)迁移。水循环的成因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
    读下面“环流箭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图表示的是( )
    A. 白天的海风B. 夜晚的海风
    C. 白天的陆风D. 夜晚的陆风
    16. 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温:C>D>A>BB. 气温:A>B>D>C
    C. 气压:A>B>C>DD. 气压:D>A>B>C
    17. 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错误的是( )
    A. 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B. ②为径流输送
    C. ④为水汽输送D. ③为蒸发
    【答案】15. A 16. C 17.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时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冷源,陆地为热源,代表的是白天的海风,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6题详解】
    该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根据材料判断,同一水平面,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说明A处气压高,B处气压低;同理,高空中C处气压高,D处气压低。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始终大于高空,故四地气压大小为A>B>C>D,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A地气流下沉,说明气温低,B地气流上升,说明气温高,故气温大小B>A,对流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B和C两地,气温大小为B>C,AB选项错误。所以选C。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A为陆地,B为海洋,A符合题意;②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B不合题意;④为水汽输送,C不合题意;③为海水蒸发,D不合题意。所以选A。
    【点睛】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8. 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是一种常见的波浪形式
    B. 潮汐是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C. 洋流是指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D. 波浪、潮汐、洋流、海啸均蕴藏巨大能量,能被人们方便利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海水的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狂风引发的剧烈的海水运动,并不常见, A不正确;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B不正确;洋流是指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C正确;海水运动的能量目前不方便被人类利用,目前开发较少,D不正确。故选C。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获得光热少
    ②多河流注入,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
    ④受寒流影响,降温明显
    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0. 海湾封冻会导致( )
    A. 上空空气湿度增加B. 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 冰面风力显著减弱D. 冰下海水盐度升高
    21. 目前,世界范围内通过海冰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 海水结冰时间短B. 海冰资源较少
    C. 开采海冰难度大D. 海水污染严重
    【答案】19. A 20. D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洋水文特征及影响气候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辽东湾海面为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冬季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照少,海域气温低,易结冰,①说法正确;据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海水盐度降低,有利于结冰,②说法正确;图示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海面结冰,③说法正确;图示海湾在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海洋比热容大),不会出现明显的降温,④说法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湾封冻会导致的结果。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该地区的环境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B.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减小,区域内降雪量减少,AB选项错误。C.海湾封冻会增强海面的光滑性,海面摩擦力较弱,冰面风力显著增强,C选项错误。D.海冰是没有盐分的,海湾封冻会析出大量盐分,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D选项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水淡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海水淡化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BC.纬度较高地区,海水结冰时间长,海冰资源丰富,但受交通、技术、储存等条件限制,海冰开采难度大,故世界范围内通过海水大规模制取淡水成本较高,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海水污染严重只存在于世界局部海域,不是海水淡化成本高的原因,D选项错误。故选C。
    22.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即1千克海水中含盐类物质的克数不足1%,比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还低。读图回答下题。
    对该海区盐度低的原因,解释欠合理的是:
    A.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
    B. 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C. 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D. 众多河流汇入,带来大量陆地淡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影响盐度的因素。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主要和该地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降水量、海域的封闭状况、地表径流等方面有关系。波罗的海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径流量较大,因此海水的盐度较低。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盐度会升高,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所以ABD属于该海域盐度低的原因,C错误,故选C。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关于图中①②两支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均为暖流B. 均为寒流
    C. ①是暖流,②是寒流D. 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24. 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 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B. ②洋流的流向会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
    C. 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D. ②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23. D 24.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3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为南美洲南部,洋流①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有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的海域)为寒流,根据流经海域判断,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②为巴西暖流,其流向始终为自北向南,故D正确, ABC选项错误。故选D。
    【2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洋流②为巴西暖流,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A错误、C正确;②洋流为巴西暖流,其流向始终为自北向南,不随季节而变化,故B错误;②洋流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D错误。故选C
    洋流对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起重要作用,对人们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①影响,西欧海洋性气候分布纬度上限升高
    B. ②为暖流,使非洲西北部沿海地区的温度升高
    C. ③为暖流,给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D. ④为寒流,加剧北美洲东部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26. 图中渔场的成因是( )
    A水温高B. 寒暖流交汇C. 上升补偿流D. 水质好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判断,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会使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A项正确;读图判断,②为本格拉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会使沿岸温度降低,B项错误;读图判断,③为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不会带来丰沛的雨水,C项错误;读图判断,④为墨西哥湾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不会加剧北美洲东部沿岸地区的荒漠化,D项错误。所以选A。
    【26题详解】
    读图判断,该渔场为纽芬兰渔场,形成的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底层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适合发展渔业及鱼类生长,B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水温不是很高,A错误;该地无上升补偿流,C错误;水质对于渔场的形成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来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洋流称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纽芬兰岛南方北纬40°附近与墨西哥湾暖流相汇,密度大的寒流潜流至暖流下方,暖流随之抬升,引发海水的垂直搅动,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以及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相汇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纽芬兰渔场。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五色土是指在中华大地上,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分析,下列土壤与主要分布地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红土—青藏高原B. 青土—华北平原
    C. 白土—东南丘陵D. 黑土—长江中下游平原
    28. 下列关于各种颜色土壤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红土:气候干旱,土壤矿物质风化强烈,只剩下红色氧化铁
    B. 黄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多
    C. 黑土:土壤中的腐殖质积累较多,呈黑色
    D. 白土: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呈白色
    29. 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条件变化B. 水分条件变化C. 农业类型差异D. 地势高低差异
    【答案】27. B 28. C 29. B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青藏高原地区以白土为主,A错误;华北平原以青土为主,B正确;东南丘陵以红土为主,C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以青土为主,D错误。所以选B。
    【28题详解】
    红土因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呈红色,A错误;黄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少,B错误;黑土中土壤腐殖质积累较多,呈黑色,C正确;白土中有机质含量较少,D错误。所以选C。
    【29题详解】
    从青到黄再到白,符合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变化,B正确;热量条件变化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A错误;地势高低、农业类型差异不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土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左图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右图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 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 降水B. 地形C. 生物D. 成土母质
    31. 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 甲与ⅠB. 甲与ⅡC. 乙与ⅡD. 丙与Ⅰ
    【答案】30. C 31. D
    【解析】
    【30题详解】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C正确;地形和降水对土壤的厚度及发育有关,但是与有机质无关,AB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主要来源,D错误。故选C。
    【3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降水越多,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由此可以判断,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根据所学可知,草原地区水热条件与森林地区相比较差,地表枯枝落叶少,但是有机质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且分解较慢,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速度较明显,而森林地区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因此代表草原的应为Ⅰ曲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
    2018年1月初“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经历了2017年冬季以来的“最冷周”:受寒潮影响,1月12日早晨,山东大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最低气温降至-10~-12℃,局地低于-12℃;江淮至江南东北部地区-6~-8℃,0℃等温线位于江南南部。读“我国不同自然灾害入侵路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中表示寒潮入侵路径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33. 寒潮和台风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A. 沙尘暴B. 大风C. 干旱D. 强烈降温
    34. 下列关于此次寒潮天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冒患者数量猛增B. 暴雪影响交通,事故频发
    C. 农作物遭受冻害D. 寒潮过后气温快速回升
    35. 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 随时做好防寒工作B. 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C. 海上船只及时回港D. 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答案】32. A 33. B 34. D 35. B
    【解析】
    【32题详解】
    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甲表示偏北的风,故甲表示寒潮路径,故A正确;乙丙丁都不是偏北风,不是寒潮入侵路径,BCD错误。所以选A。
    【33题详解】
    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34题详解】
    寒潮来时天气剧变,人容易患病,A正确,不合题意;暴雪天气恶劣,影响能见度,导致路面结冰、湿滑,交通事故增加,B正确,不合题意;寒潮天气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C正确,不合题意;寒潮过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D符合题意。所以选D。
    【35题详解】
    根据所学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可知,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及时做好应对寒潮来临的准备,B正确;随时做好防寒准备工作和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是平时的措施,不是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AD错误;海上的船只及时回港是发布预警后的措施,不是首要工作,故C错误。所以选B。
    【点睛】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中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Ⅱ卷综合题(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随黄河最终汇入海洋,是一个外流湖。13万年前湖区气候开始逐渐变干,光照变得更强烈,青海湖从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只入不出的闭塞湖(内流湖),尽管目前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但是与初期的湖区相比,湖面仍缩小了三分之一,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材料二:冬春季节青海湖水位下降明显,湖床裸露,流域内盛行强劲的西北风,湖区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右图所示)。
    (1)指出15万年前,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运用水循环环节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测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沙子来源地),并描述东岸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案】(1)海陆间循环
    (2)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或地质作用,青海湖变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13万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该地光照强烈,风力强盛,蒸发旺盛。
    (3)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冬春季节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滩、湖边的泥沙出露)形成沙源;强烈的(偏东南向)湖风,搬运大量泥沙,受西部山地阻挡,风力减弱, 泥沙沉积,形成沙丘;黑山的阻挡作用,减弱了西北风对沙丘的侵蚀和搬运。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材料,涉及了水循环、沙丘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信息“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可知,它是一个外泄湖,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小问2详解】
    由材料信息“13万年前湖区气候开始逐渐变干,光照变得更强烈,青海湖从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只入不出的闭塞湖(内流湖)”可知,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或地质作用,地壳抬升,使得青海湖与黄河水系失去连通, 不能入海;青海湖变为内流湖,陆地支流将盐分不断汇入湖泊;13万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干,蒸发加剧,降水减少,注入湖泊的淡水补给量减少,盐分不断积累;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光照充足,风力较强,蒸发旺盛,青海湖盐度不断升高。
    【小问3详解】
    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冬春季节,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滩、湖边的泥沙出露,形成丰富沙源;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强烈的(偏东南向)湖风搬运大量泥沙,受西部黑山山地的阻挡,湖风风力减弱,导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同时黑山减弱了西北风对沙丘的侵蚀和搬运,沙丘地貌得以存续。
    37. 据图文回答问题。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由A地到达B地),共花了37天的时间,而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下图为大西洋局部地区洋流和哥伦布两次航海线路图。
    (1)哥伦布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比第一次少用17天,试从洋流角度分析原因。
    (2)非洲西北海岸与欧洲西部海岸哪里气候更加干燥?哪里气候更加湿润?从洋流角度分析其中原因。
    (3)图中A、B、C、D处,哪里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请从洋流及海水整体运动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1)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是逆着洋流航行,速度较慢;第二次横渡大西洋是顺着洋流航行,速度较快。
    (2)非洲西北海岸更加干燥,欧洲西部海岸更加湿润。
    原因:非洲西北海岸有寒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减少降水量的作用;欧洲西部海岸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加降水量的作用。
    (3)C处。寒、暖流交汇处引起海水扰动,使海洋深处营养盐类物质上泛至表层,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本题考查洋流对海上航行影响:顺洋流航行花费时间较多,省时省力,逆洋流航行花费时间较多,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欧洲,其航行方向向东,第一次航行是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逆风逆水,花费时间较多;第二次航行沿着加那利寒流然后再沿着北赤道暖流一路顺洋流航行,节约时间,因此时间较短。
    (2)本题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非洲西北部沿海地区有加那利寒流流经,欧洲西部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由于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非洲西北海岸更加干燥;欧洲西部海岸更加湿润。
    (3)本题考查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渔业资源较丰富,往往形成大渔场,图中A、B、C、D处,A处为洋流分界点,D处有寒流经过,B处为暖流经过,C处寒暖流交汇处,由于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进而形成著名的渔场。
    【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③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关。
    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包括:①对气候影响,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②对海上航行影响,顺洋流航行花费时间较多,省时省力;③对海洋资源影响,主要是对渔业资源,寒暖流交汇处,渔业资源较丰富,往往形成大渔场;④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洋流对污染物有扩大污染范围、扩大污染范围作用。

    相关试卷

    湖北省2022_2023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2_2023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C 3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宁夏中卫市中宁县2022_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神舟十三号在发射升空前, 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 有关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