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大气的运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二 大气的运动(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此刻后1小时,甲、乙两地气温,7月,甲河流域的盛行风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宁夏中卫模拟)山地气候与地形起伏关系密切。在山坡围绕的山谷或盆地中,由于风速小和湍流交换弱,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会沿坡面向谷底倾泻(这种下沉动力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因此谷底气温最低,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冷空气沉积的顶部坡地上,因为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据此完成1~3题。
1.“冷湖”更容易发生在( )
A.晴朗的夜晚 B.晴朗的白天
C.阴雨的夜晚 D.阴雨的白天
2.与同一山地的“冷湖”地区相比,“暖带”地区( )
A.初霜较早 B.作物发育较早
C.终霜较晚 D.作物发育较晚
3.下列关于“暖带”和“冷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暖带”和逆温关系密切
B.“冷湖”地区不利于天文观测
C.“暖带”都出现在阳坡
D.“冷湖”与焚风关系密切
(2023·内蒙古赤峰联考)甲、乙两地的中学生,约定同时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探究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下表是两地地理坐标及北京时间12时观测、推算数据。活动当日,两地均为晴朗天气。据此完成4~6题。
4.P代表( )
A.地面长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
D.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5.有关甲、乙两地太阳辐射和对气温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此时太阳辐射均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B.甲地的最低气温比乙地低
C.甲地日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D.甲地此时的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6.此刻后1小时,甲、乙两地气温( )
A.均上升 B.均下降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如果不考虑背景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对比湿影响较大,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图1为“密云水库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图2示意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7~8题。
7.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山谷风与湖陆风 B.降水日变化
C.海拔高度 D.气温日变化
8.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弱
B.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强
C.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
D.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
(2024·陕西西安联考)赤道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其位置存在季节性移动。下图为“世界某区域4月和7月赤道辐合带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
9.7月,甲河流域的盛行风是(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10.下列对该区域自然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上游7月出现断流现象
B.甲河流域植被1~6月由绿变黄
C.乙河的含沙量7月比4月大
D.乙河河口地区植被季相变化大
(2024·河南洛阳模拟)下图示意世界不同海岸地区年降水量的纬向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最可能代表智利—秘鲁西海岸年降水量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示海岸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
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②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③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④地处山地的背风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023·广东百师联盟开学考)根据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可以了解一地的天气特点。下图是“某年12月中旬某日东北亚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日,图中经历冷锋系统过境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该日,丁地出现阴雨天气,合理的解释是该地( )
A.为冬季风的迎风坡 B.海洋吹来的偏南风
C.海拔高,多地形雨 D.距海近,空气湿润
15.该日,甲、乙两地天气差异表现在( )
A.风力、风向 B.气压、降水
C.降水、气温 D.气温、风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3·湖北武汉市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曾在公元946年喷发,在火山学界被称为“千年大喷发”。这次事件是一次爆炸性喷发活动。喷发柱高度达数十千米,生成的火山灰进入大气环流或平流层,长时间滞留空中,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由于堆积与留存条件差异,现在火山灰厚度差异较大。
(1)据图推测目前长白山火山灰堆积厚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原因。(6分)
(2)“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试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火山冬天”的形成原因。(6分)
(3)火山喷发破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然而,火山喷发对人类也带来有利的方面,请你列举三点。(3分)
17.(2024·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浩瀚的热带海域,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了横贯海洋东西的海上“云墙带”。通常,海上“云墙带”东西长数千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高约几千米,在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下显得蔚为壮观。就全球大洋而言,太平洋、大西洋上的“云墙带”最为典型。右图为某水手在大海上拍摄的海上“云墙带”。
(1)判断海上“云墙带”在气压带、风带中所处的大致位置,并分析其成因。(4分)
(2)说出海上“云墙带”空间移动的季节变化规律。(2分)
(3)简述北半球海上“云墙带”南北两侧天气状况差异。(4分)
18.(202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海陆风是近海地区海、陆加热快慢不均造成的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是沿海地区大气边界层中特有的一种局地中小尺度地形性环流。海风锋指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海风锋附近具有明显的上升气流,在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锋前的上升运动为对流活动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因此海风锋往往与强对流天气联系在一起。下图是某年7月14日海风锋在渤海西岸的活动过程示意图(单位:℃)。
(1)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制海陆风环流,并标注海陆等压面的分布情况。(4分)
(2)说出当日海风锋的持续时间、锋面移动方向并简述发生机制。(4分)
(3)判断图中7月14日天气变化最剧烈的地点、时间段并简述天气变化的成因。(6分)
19.(2023·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东部边缘,境内拥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气候凉爽湿润。下面两图分别为坦桑尼亚等高线地形图和图中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1)描述坦桑尼亚地形特征。(4分)
(2)分析该国气候凉爽湿润的原因。(4分)
(3)简述①地与②地降水的异同,并分析原因。(6分)
(4)简述①②所在的湖泊地区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2分)
单元检测二 大气的运动(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宁夏中卫模拟)山地气候与地形起伏关系密切。在山坡围绕的山谷或盆地中,由于风速小和湍流交换弱,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会沿坡面向谷底倾泻(这种下沉动力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因此谷底气温最低,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冷空气沉积的顶部坡地上,因为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据此完成1~3题。
1.“冷湖”更容易发生在( )
A.晴朗的夜晚 B.晴朗的白天
C.阴雨的夜晚 D.阴雨的白天
2.与同一山地的“冷湖”地区相比,“暖带”地区( )
A.初霜较早 B.作物发育较早
C.终霜较晚 D.作物发育较晚
3.下列关于“暖带”和“冷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暖带”和逆温关系密切
B.“冷湖”地区不利于天文观测
C.“暖带”都出现在阳坡
D.“冷湖”与焚风关系密切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当地表辐射强烈时,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都沿坡面向谷底倾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冷湖”。夜晚时没有太阳辐射且晴朗天气大气保温作用弱,地表辐射冷却作用显著,更容易形成“冷湖”,故选A。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暖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此霜期短,初霜迟,终霜早,作物生长期长,作物发育较早,故选B。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逆温是指空气在垂直方向出现上热下冷的情况,故“暖带”通常伴随着逆温,逆温层形成后,“暖带”更容易出现,二者关系密切,A正确;“冷湖”地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空气静稳,云量少,风速小,扬尘少,有利于天文观测,B错误;“暖带”的出现与冷空气辐射冷却下沉、空气湍流带来的热交换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一定都出现在阳坡,C错误;焚风是干热风,“冷湖”是冷空气下沉,二者差异显著,D错误。故选A。
第1部分第3章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题点3:逆温
(2023·内蒙古赤峰联考)甲、乙两地的中学生,约定同时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探究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下表是两地地理坐标及北京时间12时观测、推算数据。活动当日,两地均为晴朗天气。据此完成4~6题。
4.P代表( )
A.地面长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
D.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5.有关甲、乙两地太阳辐射和对气温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此时太阳辐射均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B.甲地的最低气温比乙地低
C.甲地日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D.甲地此时的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6.此刻后1小时,甲、乙两地气温( )
A.均上升 B.均下降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答案 4.D 5.C 6.A
解析 第4题,结合表格数据可知,P代表的数值加上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的数值等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数值,因此推测P代表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故选D。第5题,该日甲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也较乙地更多,所以甲地比乙地最高气温更高、最低气温更高,日平均气温更高,B错,C正确;甲、乙两地均在地方时12时太阳辐射达到最强,甲、乙两地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所以不可能同时达到太阳辐射最大值,A错;甲、乙两地纬度相同,所以该月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但是甲地,此时为地方时11:00,而乙地为12:04,所以乙地太阳高度较大,D错。第6题,与甲地相比,乙地地方时较接近北京时间,而甲地地方时则较迟于北京时间,一般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14时左右,因此北京时间为12时时,甲、乙两地均未达到气温的最大值,此后1小时内气温都在上升之中。所以两地的气温会上升,故选A。
第1部分第3章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题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微题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如果不考虑背景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对比湿影响较大,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图1为“密云水库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图2示意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7~8题。
7.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山谷风与湖陆风 B.降水日变化
C.海拔高度 D.气温日变化
8.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弱
B.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强
C.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
D.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库区面积较小,水库南、北降水差异不大,B错误;通过等高线分析,水库南、北都在同一海拔,所以海拔高度并非直接影响因素,C错误;该库区夜间气温南北相差较小,所以气温并非直接影响因素,D错误;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主要是受山谷风与湖陆风影响,夜晚山风与陆风叠加,导致北部吹来自陆地的风,受湖泊水汽影响小,比湿降低,故选A。第8题,图2中,20:00水库北的比湿较高,但是却呈急速下降趋势,所以对流扩散较强,A错误;15:00水库北的比湿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说明水平输送强烈,导致水汽增加,B正确;10:00水库南的比湿下降,但是比湿变化平稳,且数值较高,所以对流扩散并不是很强,C错误;3:00水库南的比湿较小,所以水平输送较弱,D错误。
第1部分第3章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题点2:热力环流 微题点5: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
(2024·陕西西安联考)赤道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其位置存在季节性移动。下图为“世界某区域4月和7月赤道辐合带位置示意图”。完成9~10题。
9.7月,甲河流域的盛行风是(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10.下列对该区域自然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上游7月出现断流现象
B.甲河流域植被1~6月由绿变黄
C.乙河的含沙量7月比4月大
D.乙河河口地区植被季相变化大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由材料“赤道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可知,东北信风带与东南信风带分别位于赤道辐合带北侧和南侧。7月,赤道辐合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位置偏北,位于其南侧的东南信风也随之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对甲河流域影响较大。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河上游7月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A错;结合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化,可知甲河流域1~6月由干季转入湿季,植被逐渐由黄变绿,B错;乙河流域7月比4月受西南风影响范围更大,降水更多,流水侵蚀作用更强,河流含沙量更大,C对;乙河河口终年高温多雨,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因此,乙河河口地区植被季相变化小,D错。故选C。
(2024·河南洛阳模拟)下图示意世界不同海岸地区年降水量的纬向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最可能代表智利—秘鲁西海岸年降水量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示海岸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
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②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③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④地处山地的背风坡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图示五个地区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极少,撒哈拉西海岸受寒流(加那利寒流)影响,年降水量较少,而智利-秘鲁西海岸受更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年降水量更少,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热带沙漠气候在南美大陆西部分布的纬度跨度更大。结合图示撒哈拉西海岸的降水量,与①②③④降水量曲线对比,可知①符合,故选A。第12题,图示五个地区为回归线地区大陆西海岸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在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区都有寒流流经,其热带沙漠气候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降水少)有关,①正确;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同样会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②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多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③正确;图示仅有部分地区地处山地背风坡,④错。故选B。
第1部分 第3章 第3讲
考点3:气候类型
题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023·广东百师联盟开学考)根据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可以了解一地的天气特点。下图是“某年12月中旬某日东北亚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日,图中经历冷锋系统过境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该日,丁地出现阴雨天气,合理的解释是该地( )
A.为冬季风的迎风坡 B.海洋吹来的偏南风
C.海拔高,多地形雨 D.距海近,空气湿润
15.该日,甲、乙两地天气差异表现在( )
A.风力、风向 B.气压、降水
C.降水、气温 D.气温、风力
答案 13.C 14.B 15.D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甲位于高压东部;乙位于高压脊附近;丙位于低压向外延伸的低压槽地带,这里利于形成冷锋系统;丁位于海洋上高压系统的西北部。丙最有可能经历冷锋系统过境,故选C。第14题,丁地位于岛屿,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带来较多水汽,形成阴雨天气,B正确;冬季风的迎风坡寒冷干燥,A错误;位于沿海,海拔低,C错误;降水的影响因素较多,距海近,空气湿润,未必会有降水天气,D错误。故选B。第15题,甲地气温偏低,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乙地气温偏高,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所以甲、乙两地的显著差异是气温、风力,D正确;甲地位于高压东部,乙地位于高压脊附近,两地天气晴朗干燥,B、C错误;甲、乙两地风向均为西北风,A错误。故选D。
第1部分第3章第2讲 常见天气系统 考点2: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题点3:锋面气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2023·湖北武汉市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曾在公元946年喷发,在火山学界被称为“千年大喷发”。这次事件是一次爆炸性喷发活动。喷发柱高度达数十千米,生成的火山灰进入大气环流或平流层,长时间滞留空中,影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长白山火山灰分布示意图,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由于堆积与留存条件差异,现在火山灰厚度差异较大。
(1)据图推测目前长白山火山灰堆积厚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原因。(6分)
(2)“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试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火山冬天”的形成原因。(6分)
(3)火山喷发破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然而,火山喷发对人类也带来有利的方面,请你列举三点。(3分)
答案 (1)东坡(东南坡)。原因:东坡火山灰分布面积最大,说明火山喷发后受偏西风影响(或喷发柱高度达数十千米,受高空西风影响),火山灰主要沉积在东坡;且东坡等高线稀疏,地势相对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弱,所以残余的火山灰厚度也可能最大。
(2)大规模火山喷发把大量的火山灰与火山气体输送进入大气环流或平流层中,并且喷发物质可以在平流层中长时间停留;火山喷发物质长时间削弱原本应该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减弱导致地面辐射下降,致使近地面大气温度明显降低,降温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为“火山冬天”。
(3)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利于农业生产;带来硫黄等有用矿物;形成火山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火山、岩浆活动等科学研究等。(任答3点)
17.(2024·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浩瀚的热带海域,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了横贯海洋东西的海上“云墙带”。通常,海上“云墙带”东西长数千千米,南北宽数十千米,高约几千米,在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下显得蔚为壮观。就全球大洋而言,太平洋、大西洋上的“云墙带”最为典型。右图为某水手在大海上拍摄的海上“云墙带”。
(1)判断海上“云墙带”在气压带、风带中所处的大致位置,并分析其成因。(4分)
(2)说出海上“云墙带”空间移动的季节变化规律。(2分)
(3)简述北半球海上“云墙带”南北两侧天气状况差异。(4分)
答案 (1)位置: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之间。
成因: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流温度偏低,当其遇到赤道附近的暖湿空气时,水汽集聚上升凝结成云团,形成壮观的海上“云墙带”。
(2)北半球夏半年,海上“云墙带”向北移动;北半球冬半年,海上“云墙带”向南移动。
(3)北半球海上“云墙带”北侧为信风带,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少,因此北侧多晴朗天气;南侧为赤道低压带,气温高,海水蒸发强烈,垂直对流旺盛,因此南侧多阴雨天气。
第1部分第3章第3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考点1:气压带和风带 题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8.(2023·山东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海陆风是近海地区海、陆加热快慢不均造成的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是沿海地区大气边界层中特有的一种局地中小尺度地形性环流。海风锋指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海风锋附近具有明显的上升气流,在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锋前的上升运动为对流活动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因此海风锋往往与强对流天气联系在一起。下图是某年7月14日海风锋在渤海西岸的活动过程示意图(单位:℃)。
(1)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制海陆风环流,并标注海陆等压面的分布情况。(4分)
(2)说出当日海风锋的持续时间、锋面移动方向并简述发生机制。(4分)
(3)判断图中7月14日天气变化最剧烈的地点、时间段并简述天气变化的成因。(6分)
答案 (1)绘图如下:
(2)持续时间:大约12:00~19:00。锋面移动方向:西北。发生机制:12:00后,正午太阳高度大,陆地吸热(升温)快,海陆热力差异开始显著,此时陆地上有较热的空气层,强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锋面;19:00以后,陆地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由海风转为陆风,海风锋结束。
(3)地点:青县。 时间段:17:00~18:00。 成因:17:00~18:00随着冷锋向南移动和海风锋向内陆推进,两个锋面正好在青县相遇;海风锋从海洋向陆地推近,带来丰沛的水汽;海风锋和冷锋都能降低地面温度,为水汽凝结提供温度条件;海风锋气温较陆地气温低,冷锋也带来冷空气,导致陆地气团被迫快速抬升,加剧了空气对流运动,促使冰雹、大风天气产生,短时降水达到暴雨量级。
第1部分第3章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题点2:热力环流 微题点2:海陆风
第1部分第3章第2讲 常见天气系统 考点1:锋与天气 题点1:锋的类型 微题点4:其他类型的锋
19.(2023·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东部边缘,境内拥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气候凉爽湿润。下面两图分别为坦桑尼亚等高线地形图和图中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
(1)描述坦桑尼亚地形特征。(4分)
(2)分析该国气候凉爽湿润的原因。(4分)
(3)简述①地与②地降水的异同,并分析原因。(6分)
(4)简述①②所在的湖泊地区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2分)
答案 (1)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沿海平原狭小;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2)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凉爽;受来自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带来了湿润的气流;坦桑尼亚湖泊众多,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3)差异:①地较②地年降水量多。
相同:降水都存在季节变化。
原因:①地受来自印度洋暖湿的东南信风(偏东风)影响;经过(维多利亚湖)湖面,空气湿度增加;受湖面西侧山地的阻挡,气流抬升显著,多地形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降水季节变化。
(4)①②所在的湖泊地区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因地势高改变了水热条件;同纬度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因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
第1部分 第3章 第3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考点3:气候类型
题点2:特殊地区气候类型
观测地理坐标
观测、推算到的辐射强度
纬度
经度
海拔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P
甲地
31°N
105°E
59 m
452
202
250
乙地
31°N
121°E
8 m
395
150
245
观测地理坐标
观测、推算到的辐射强度
纬度
经度
海拔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P
甲地
31°N
105°E
59 m
452
202
250
乙地
31°N
121°E
8 m
395
150
2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含解析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树木涂白后,“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检测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12大气的运动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