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各地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89份)
安徽省六安新世纪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新世纪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范围:纲要下1-9课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是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距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A.文字的普遍使用B.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出现D.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
2.据考古发现,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典型代表是今尼日利亚中部高原,该地区正好接近班图人的起源地,而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由此可知()
A.非洲文明地域差异性明显B.铁器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
C.班图人迁徙推动铁器传播D.铁器在非洲自西向北传播
3.如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人物及著作
评价
美国军事史学家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
英国古典学家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
他是历史上播种能力最强的人之一。希腊文化通过视觉、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腊地区传播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亚历山大加速了它的传播,并且使之传播到了更远更广的地方,使得这种传播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中国学者李春元《外国历史名人传》
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亚历山大并不是“超人”,不应该将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远征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5.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6.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才能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生活在2世纪的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的《希腊志》提出另一种说法: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赛里斯人制造了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做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欧洲人对蚕丝生产的描述有想象成分
②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传播在逐渐进步
④丝绸已成为古罗马社会服饰的主要材料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日本和朝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的影响,并且都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当时()
①西欧封建制度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②世界初步连成一个整体
③世界形成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④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东方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是当时的时势造成的
8.德里苏丹政权建立后,政府和军队中高级官员皆由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贵族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德里苏丹政权向印度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对非穆斯林盘剥尤甚。由此可知,德里苏丹国()
A.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多民族国家B.所有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C.民族、宗教、阶级矛盾相互交织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威胁
9.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10.“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下列对“这里”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产生中古西欧基本经济组织
C.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统一事业D.教会权力加强封建王权衰落
11.14~16世纪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当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古典柱式(如下图)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设计图
A.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潮B.科学发展提高建筑水平
C.建筑风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D.传统的建筑思维被推翻
12.13世纪,培根提出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到东方去的路程并不远,途中没有大陆;14世纪,但丁在《神曲》中以隐晦的语言阐明大地为球形;15世纪,教皇庇护二世认为环绕非洲的航行是可能的。上述材料可用以佐证()
A.地圆学说得到广泛认同B.教会热衷于殖民扩张
C.科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D.探索新航路由来已久
13.1521年,马丁·路德被教会审判为异端,但是德意志选帝侯腓特烈秘密地为他提供了庇护,将他隐藏在一处堡垒中,以使他免受迫害。这一现象表明()
A.教会审判遭到公开抵制B.德意志的王权空前强大
C.言论自由得到充分保护D.宗教改革符合君主利益
14.在法国大革命中,各政权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来教授法语;在革命过程中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
A.加强资产阶级政府集权性B.消除封建割据以维护统一
C.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D.增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15.下表来克星顿枪声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据此推知()
A.英国士兵首先向北美民兵开枪B.英国士兵遵照命令开火
C.北美民兵首先向英国士兵开枪D.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
16.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
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
二、材料分析题记述
出处
在正规军向我们射击之前,我们队伍中没有任何人发射一枪一弹,正规军继续射击,直到我们全部逃逸。
现场民兵们的证词,1775年
一旦我们接近他们,他们开了一或两枪,我们的人在没有命令之下匆忙射击,造成他们逃跑。
英军中尉约翰·巴克日记,1775年
(统率英军的少校说)他骑马上前,命令他们解散,他们没有立刻照做当他转身时,他听到了两或三声枪响民兵们逃命去了。
耶鲁学院校长斯泰尔斯日记,1775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在中古时期,阿拉伯的中等城市一般都建有数十座规模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城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由于阿拉伯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中古时期兴建的阿拉伯城市开罗、巴格达等,以及在该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麦加、突尼斯、大马士革等城市,经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在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首都设在拉文纳,到伦巴第王国时期转为帕维亚,这两座城市均得以迅速发展。罗马帝国崩溃后,这两座城市在东哥特王国的统治下依然得到发展,欧洲北部位于菜茵河支流默滋河流域的凡尔登、于伊、那慕尔等港口城市从8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并带动了腹地城市的发展。那时这些港口城市主要从事地方性贸易,它们对人口的增加、农民的富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港口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工业城镇。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并进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过去位于古代城市城墙外的墓地成为教堂所在地,所以中世纪的一些城市既是圣城,也是亡灵之城。而且,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兴起的市场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
-摘编自朱明《多元视角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城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6分
二、论述题
19.英国财政权的转移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财政权
1066年
“诺曼征服”后,英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国,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包括立法权、行政权、财政权等在内的国家的一切权力。
1199年
“无地王”约翰几次不经过贵族和自由民的同意而征税,激起了大贵族的武力反抗,国王兵败。
1215年
大贵族强迫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第12条规定:“除了国王赎身、册封长子为骑士或长女出嫁外未经王国大委员会(CmmnCuncil)的许可,不得再强制征收任何免役税(scu )或贡金(aid)”。
1295年
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了由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平民三个等级代表参加的会议,向各个阶层提出了不同数量的税款要求。各方代表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决定了各自应出的数额,最终与国王达成了一致,会议取得成功。
1297年
爱德华一世签订了《宪章确认书》,征税须由议会同意即成定例。
1339年1344年
议会两次拒绝支付国王所需要的款项,迫使国王做出让步,使其同意任命一个委员会监督国王的财政支出,审查国王的账目,防止浪费和挪用。
1380年
上院首先准备同意国王征收16万镑补助金,下院以数额过大为由反对并减去了6万镑。
1485-1495年
亨利七世召开了四届议会,国王为了进行对外战争和加强国内统治,多次提出征收动产税的要求,每一次都顺利地得到批准。
1628年
议员们提出《权利请愿书》(PetitinfRight),要求政治自由和保护私财产,并请求今后未经议会的一致同意,民众不得被强迫进行任何捐赠、贷、施恩、交税或承担类似负担。
1634年
查理一世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宣布向沿海城市征收船税。
-节选自[英]沃尔特·白哲特《英国宪制》;陈曦文、王乃耀《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程汉
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英国财政权的转移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文字的普遍使用”是在人类文明产生以后,排除A项;定居生活的出现源于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排除C项;“国家强制机关的形成”是在人类文明产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材料“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可知,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铁器的传播路线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一致,说明班图人的迁徙推动铁器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非洲其他地区文明,看不出不同地区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片区域内西非人最早使用铁器,但不代表铁器起源于此,铁器也可能从其他区域传入这一地区,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了铁器的传播路线,但并未具体说明传播方向,“从西向北”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彻·琼斯认为亚历山大是杰出的军事家;保罗卡特利奇认为亚历山大传播了希腊文化;李春元则认为亚历山大取得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历山大大帝进行评价,因此,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遵循一定历史观的条件下,历史研究可以形成统一结论,且对于一些特定问题,史学界也有统一认识,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640年
“长期议会”认为船税案的判决无效,并宣布征收造船费的令状为非法。还宣布,未经议会同意而征收吨税和磅税为非法。
1689年
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否决了国王的财政权,财政权最终由议会掌控。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编撰历书、开凿运河和管理灌溉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的形成,排除B项;C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D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美洲)。据材料“,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可知,虽然非洲和美洲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独立发展,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相似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统一性,反映了文明发展的规律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却呈现出历史发展的相似性,独立性并非想要表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共性,并非多元特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发展上的共性,而非起源上的共性,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赛里斯人制造了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等信息可知,欧洲人对蚕丝生产的描述有想象成分,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生活在2世纪的希腊学者包撒尼雅斯所撰的《希腊志》提出另一种说法”等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传播在逐渐进步,③正确,综合①③组合,A项正确;综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这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而不可能发生在公元1-2世纪,②错误,仅从材料中不能判断丝绸已成为古罗马社会服饰的“主要”材料,④错误,综合可知②④组合不正确,排除B项;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组合因不全对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综合上述分析,②③④组合因不全对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与拜占庭帝国、俄罗斯的中央集权不同,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日本和朝鲜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等,说明当时世界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与材料内容不符,世界初步连成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和军队中高级官员皆由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贵族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向印度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对非穆斯林盘剥尤甚”结合所学识可知,13世纪初,印度处于德里苏丹国统治之下,存在着突厥人、阿富汗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等民族,印度教与伊斯兰人的矛盾尖锐,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也较为严重,因此,民族、宗教、阶级矛盾相互交织,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误,有的居民是信仰印度教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英国。根据”《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可得出原来自给自足的庄园,也开始依据市场的规律,寻求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反映出此时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业,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C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13世纪,当时封建庄园并未崩溃,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寻求农产品的价格最大化,并不能表现真的能依此获利,所以不能得出获利丰厚,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圈地运动是英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土地变革运动,题干涉及时间是13世纪,与圈地运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封建制度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封建城市有城市自治权;城市成为西欧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打下了基础,“这里”指的是中古西欧的城市,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C项正确;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是古希腊城邦,排除A项;中古西欧基本经济组织是庄园,排除B项;教会权力加强,体现的是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4至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4~16世纪”“扬弃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科技发展对建筑水平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传统的建筑思维被推翻”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15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3世纪培根提出横渡大西洋到东方路程不远”“14世纪但丁阐明大地为球形”到“15世纪教皇认为环绕非洲的航行是可能的”可知,从13-15世纪已有人对开辟新的航线提出设想,D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提到了但丁隐晦地阐明大地为球形,无法得出地圆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提到了教皇认为环绕非洲的航行是可能的,无法得出教会是否热衷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科学的发展,无法知道科学革命是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排除C 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1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被教会审判为异端,但德意志选帝侯腓特烈秘密地为他提供了庇护,说明世俗君主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宗教改革符合君主利益,D项正确;“德意志选帝侯腓特烈秘密地为他提供了庇护”与教会审判遭到公开抵制不符,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此时德意志的王权并不是空前强大,排除B项;“马丁·路德被教会审判为异端,但是德意志选帝侯腓特烈秘密地为他提供了庇护”说明言论自由没有得到充分保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法国大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要求法国公民说法语,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这些举措旨在突出法国的国家和民族特征,唤醒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不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与加强政府集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大革命前的法国已经消除封建割据,排除B项;巩固政权的说法过于笼统,未能具体指出材料所述措施的目的,且大革命期间出现了多次政权更迭,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5年(美洲)。据材料可知,从证词中,可以获得一个相同的信息,即北美的民兵在略加抵抗后,撤退逃命去了,也就是北美民兵并未坚守抗敌,D项正确;民兵认为英军先开的枪,而英军认为民兵先开的枪,所以,无判定谁先开的枪,排除AC项;英军中尉认为,英军是在没有命令之下的匆忙射击,而非遵照命令,排除B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思考,否定外在权威,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倡导开明君主制,提倡君主立宪,排除A项;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开创近代实验科学,排除D 项。故选B项。
17.(1)特点:凸显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色彩;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富有人文气息;影响深远,沿用至今。6分
(2)历史条件: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贸易环境;与宗教紧密相联。8分(3)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认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据材料一“阿拉伯的中等城市一般都建有数十座规模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则建有数百座风格迥然的清真寺”可得出凸显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色彩;据材料一“城内医院、学校、商店、旅馆、澡堂、作坊、清真寺、图书馆、广场、教堂、公园、市场、书店、钱庄、水塘、墓地以及娱乐场所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可得出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据材料一“市区内建有许多公共饮水处,免费供过路行人饮用”可得出富有人文气息;据材料一“千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洗礼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得出影响深远,沿用至今。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
据材料二“东哥特王国首都设在拉文纳,到伦巴第王国时期转为帕维亚,这两座城市均得以迅速发展”可得出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据材料二“欧洲北部位于菜茵河支流默滋河流域的凡尔登、于伊、那慕尔等港口城市从8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可得出便利的交通条件;据材料二“那时这些港口城市主要从事地方性贸易,它们对人口的增加、农民的富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港口发展成为中世纪的工业城镇”可得出优越的贸易环境;据材料二“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并进而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过去位于古代城市城墙外的墓地成为教堂所在地,所以中世纪的一些城市既是圣城,也是亡灵之城。而且,在教堂和修道院周围兴起的市场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可得出与宗教紧密相联。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文化、人们生活等角度分析,据材料二“那时这些港口城市主要从事地方性贸易”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城市与宗教紧密相联,推动了思想文化认同;据材料二“对人口的增加、农民的富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第一问,商品经济发展、便利的交通、贸易环境、与宗教紧密相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8.(1)背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建立全球联系;世界市场拓展;太平洋贸易体系形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8分
(2)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北欧);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初步形成);贸易商品种类更丰富;世界贸易发展(变化)更为迅速。6分
(3)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丰富了饮食结构;中断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6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可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具体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等主干知识来回答,据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一“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和所学可知,建立全球联系;世界市场拓展;太平洋贸易体系形成;据材料一“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和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世界)。据材料二“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和所学可知,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据材料二“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和所学可知,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北欧);据材料二“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和所学可知,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初步形成);贸易商品种类更丰富;据材料二“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和所学可知世界贸易发展(变化)更为迅速。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世界)。解题思路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从对欧洲、对中国、对美洲和对世界来分析;据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和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据材料三“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和所学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和所学可知,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丰富了饮食结构;据材料一“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和所学可知,中断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19.答题角度:
转移:从财政权逐渐由国王转向议会,由议会上院转向下院的角度作答;中间过程出现反复。
原因:从战争造成王室财政困难,并引发财政权由王室向议会转变的角度作答。
从英国传统习惯对王权的制约角度作答。(或贵族反抗国王)
从经济力量对比之变化是财政权演变的最根本性原因角度作答。
影响:从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角度作答;从在政治领域培育了协商精神角度作答。
示例:从11世纪到17世纪末,英国的财政权经历了从国王转向议会。
阐述:17世纪前,英国国王的征税权是不受限制的。国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对人民征收各种税款。但随着议会的崛起和日益强大,国王的征税权逐渐受到限制。首先,议会与封建税收的关系逐渐加强,议会成为封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不经议会的同意不得征税”原则得到了确立。这一原则在英国宪法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法律,被称为“英国宪法的基石”。17世纪初期,国王与议会的征税权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王试图打破议会的限制,扩大自己的征税权。而议会则试图进一步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巩固自己在财政方面的主导地位。在这场斗争中,议会最终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议会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征税权。在17世纪末期,光荣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国王与议会征税权斗争的发展。在此期间,议会对国王的征税权施加了更多的限制,确立了议会征税权的最终掌握,这也为英国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17世纪前英国征税权的历史演进反映了政治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议会税收批准权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财政权力从国王向议会的转移,是英国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根据材料可以概括主题“从11世纪到17世纪末,英国的财政权经历了从国王转向议会”。阐述:在英国历史上,自中世纪开始,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逐渐升级,而征税权的争夺则成为其中最为激烈的方面。17世纪是英国征税权斗争的重要时期,当时国王与议会为了争夺征税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17世纪的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征税权斗争是一场关乎国家政治和宪制结构的重大事件。这场斗争不仅在当时对英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政治史上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启示。17世纪前,英国国王的征税权是不受限制的。国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地对人民征收各种税款。但随着议会的崛起和日益强大,国王的征税权逐渐受到限制。首先,议会与封建税收的关系逐渐加强,议会成为封建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不经议会的同意不得征税”原则得到了确立。这一原则在英国宪法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法律,被称为“英国宪法的基石”。17世纪初期,国王与议会的征税权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王试图打破议会的限制,扩大自己的征税权。而议会则试图进一步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巩固自己在财政方面的主导地位。在这场斗争中,议会最终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议会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征税权。在17世纪末期,光荣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国王与议会征税权斗争的发展。在此期间,议会对国王的征税权施加了更多的限制,确立了议会征税权的最终掌握,这也为英国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17世纪前英国征税权的历史演进反映了政治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议会税收批准权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财政权力从国王向议会的转移,是英国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这一转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的演进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想的启迪。在英国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征税权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普高班)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部分高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 非选择题必须用0,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