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新版七年级上语文第4单元学情评估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新版七年级上语文第4单元学情评估,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名句默写。(10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4)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5)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6)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峨眉山月歌》中以仰俯两个视角,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10分)
时代楷模张桂梅是一位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的乡村教师。她身材瘦小,脸庞cāng桑,但目光坚毅而执着。她用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帮助乡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张桂梅的故事让许多网民热泪yíng眶。她笑对人生风雨坎坷,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张桂梅就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她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帮助一个个家庭改变困难的处境,这难道不是非常崇高的事业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cāng( )桑 坚毅( )
热泪yíng( )眶 边陲( )
(2)“持之以恒”中“恒”的意思是( )(2分)
A.永久;持久 B.恒心
C.平常;经常 D.名词,姓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2分)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这难道不是非常崇高的事业吗?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1)选择合适的词语,将选项前的字母依次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2分)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非常成功、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生性____________,号称“美猴王”,敢于挑战天宫权威,自封“齐天大圣”。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____________,制服了无数的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
A.善恶不分 B.忠诚不贰
C.搬弄是非 D.桀骜不驯
(2)有人认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请你说说从猪八戒身上得到的启示。(3分)
4.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大阅读工程”,为了响应号召,学校组织了“青春,因阅读而精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0分)
(1)同学们正在布置“名著人物文化长廊”,读完《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后,请你也从中选择一位喜欢的人物进行推荐,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推荐理由。(4分)
(2)校学生会准备于11月14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阶梯教室举行七年级学生读书指导会专题讲座,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错误,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①格式方面,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内容方面,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下面是李明同学参加活动后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4分)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漫游语文世界,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感染着。在朱自清的春天里,(甲)我们嗅到了酝酿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和藏在繁花嫩叶里的鸟鸣声;跟随牧羊人,我们感受着在荒山戈壁种树不止的倔强与坚持;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发人深思;(乙)《动物笑谈》《皇帝的新装》都令人发笑忍俊不禁……
①(甲)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乙)处句子语义重复了,应该将______________删去。(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1分)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甲】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功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完,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乙】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唰唰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丙】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丁】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eq \(○,\s\up1(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5.“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这句话放在( )处最合适。(2分)
A.【甲】 B.【乙】
C.【丙】 D.【丁】
6.品味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笑着说完,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7.在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8.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4分)
9.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6分)
[二](20分)
材料一:教育部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手机本为方便家校联系,现实中却成了一些孩子课上“摸鱼”、课下沉迷的“游戏机”“聊天器”,成了一些教师布置作业赋压家长的“省事器”。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教育部这剂药方令不少人长舒一口气。但各地各学校在落实中,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既要严格执行,又要避免“层层加码”,莫将“原则上”变成“一刀切”。毕竟,手机等电子设备本身并不是“问题”,它们在沟通、教学智能化信息化中仍大有用武之地,关键是如何管好、用好,让电子设备从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变成“好伙伴”。
(选自《人民日报》微评论,有删改)
材料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手机入校园,该进还是该禁?这个话题早有讨论,正反双方各有道理。
反对手机进校园者认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尚不足,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等不良信息。而另一些支持手机进校园的家长认为,离开手机,孩子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没办法与家长沟通交流。还有人提出,有的作业就是要求在网上完成提交的,不带手机怎么做?
对于如何解决禁带手机后的沟通交流需求,教育部通知作出了安排: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教育部还明确,学校需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到这里,事情是否就已经完美解决了?其实不然,手机进校园之争只是问题的表层,真正的核心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南京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恒柱介绍,管控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已成为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张恒柱建议,有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共同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都能遵守规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分析“手机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没办法放下手机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等问题,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教育。要入情入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材料三: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配备手机?也有学者建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在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的《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报告》认为,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小学生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示,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背后不仅是校园对学生手机管理不力的问题。《报告》还显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
《报告》分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几乎翻倍;另外,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2021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细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让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机等电子设备本身并不是“问题”,所以可以随便使用手机。
B.反对手机进校园者认为,青少年自控能力差,所以容易沉迷手机,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甚至接触到暴力等不良信息。
C.《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认为,从整体上看来,小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没有中学生严重。
D.《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分析,如果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消除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1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教育部就学生手机管理问题做了哪些规定。(6分)
12.阅读材料二、三,说说如何改善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6分)
1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持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5分)
[三](14分)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陈谏议①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③啮④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⑥召子,曰:“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⑧。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③蹄:踢。④啮:咬。⑤贾人:商人。⑥遽:马上,赶快。⑦汝:你。⑧直:同“值”,价值。
1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限1处)
(2)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限1处)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见是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人安能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戒仆养之终老。
17.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结合选文分别写一写。(4分)
三、写作(55分)
18. 昙花一瞬间开放,留下了满园的馨香;流星一瞬间划过,赢得了全世界的目光。生活中瞬间的事物很多,瞬间的美也很多。当你对忧愁的朋友会心一笑时,你展现了瞬间的美;当你把路旁的纸屑投入垃圾箱时,你拥有了瞬间的美;当你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得热泪盈眶时,你就是瞬间的美……其实,美,一瞬间就足够了,一瞬间即是永恒,那一瞬间的美,足够自己乃至他人回想一生,品味一世。
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要有真情实感;(3)能恰当地运用表现手法;(4)不少于6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6)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
一、1. (1)百草丰茂 (2)潮平两岸阔 (3)有朋自远方来
(4)温故而知新 (5)岐王宅里寻常见
(6)受降城外月如霜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 (1)沧 yì 盈 chuí (2)B (3)比喻 (4)这是非常崇高的事业。
3. (1)D B (2)我们应该像猪八戒一样学会灵活处事,宽以待人,善于调节气氛、沟通交流。同时,不要毫无目的地放纵,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盲目判断,做事也不能半途而废。
4. (1)示例:我推荐的人物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理由: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变,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各种妖魔鬼怪。他爱憎分明,敢于挑战天宫权威,忠诚不贰,全力保护唐僧西去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2)①删去“此致”“敬礼” ②应该在“下午”后加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第二节课后在阶梯教室
(3)①我们嗅到了酝酿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听到了藏在繁花嫩叶里的鸟鸣声。 ②发笑(或:忍俊不禁)
二、[一]5. C
6. 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出烛光的明亮,又表现了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②“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
7. ①父亲送给“我”的灯是用空的罐头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心满意足”,年也变得“妖娆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功夫”,饱含浓浓父爱。
8. 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9. 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二]10. C
11. ①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②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③学校需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12. 有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13. 略。
[三]14.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15. (1)增长 (2)疾行,指迅速逝去 (3)这 (4)怎么,哪里
16. (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陈谏议)叮嘱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17. 示例:【甲】①诸葛亮忠告孩子“静以修身”,启示我们宁静专一才能够修养身心。②诸葛亮忠告孩子“俭以养德”,启示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③诸葛亮忠告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启示我们不要事事讲求名利,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这样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乙】①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都已经被商人买走了,他还叫人要回来,并退还商人的钱,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②陈谏议没有把祸害移给别人,启示我们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乙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 “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尚且不能管住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叮嘱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三、18. 思路点拨:审好题是这篇作文成功的关键。用心分析题目不难发现,这个题目包含了两个要素:其一是“瞬间”,既然是“瞬间”,就要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画面,抓住并描绘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细节描写,让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二是“美”,既然是“美”,那就不能展现给人们丑陋、阴暗的东西,展现的必须是所描绘的“瞬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美”,这种“美”可以是人物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令人心醉的审美情趣等。写作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对比等,使情节波澜起伏,行文曲折有致;表达上要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对人、事、物、景的评价,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 例文略。通 知
我校定于11月14日下午举行七年级学生读书指导会专题讲座,请每班选派五名代表按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校学生会
2022年11月10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课后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朗读经典语段,体会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语文七上 期中学情评估,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语文七上 期末学情评估,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