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开学试题含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卷上,否则答题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5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细胞都被认为是一个共同祖先细胞的后裔,而在进化中这个祖先细胞的根本性质是保守不变的,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将研究一种生物所得到的知识用于其他种的生物,从而催生了“模式生物”的出现,它们通常有个体较小,容易培养,操作简单、生长繁殖快的特点如: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果蝇和小白鼠等,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
    A. “模式生物”的研究都能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 大肠杆菌与酵母菌都具有细胞壁,拟南芥没有组织
    C. “模式生物”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可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 “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蝇、小鼠、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非洲爪蟾等生物常常被用于科学研究,以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它们被称为模式生物。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模式生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海胆等低等动物模型的出现催生了现代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果蝇模型的建立大大推进了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进展;酵母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模型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详解】A、“模式生物”中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的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所以“模式生物”的研究都能体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壁,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拟南芥是多细胞生物,具有组织,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需要用宿主的活细胞培养,C错误;
    D、“模式生物”的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模式生物”的细胞各种各样,也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对图所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需先调反光镜,再换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视野清晰
    B. 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某些细胞的图像,若视野中出现污点,可通过转动目镜、物镜与反光镜确定污物位置
    C. 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的图像,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 若图④是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充满,当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微镜成像的待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
    【详解】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 ,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更近,说明是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正确的操作是先换物镜,再调反光镜增强亮度,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至视野清晰,A错误;
    B、若视野出现污点,可通过转动目镜、物镜与移动玻片来确定污物的位置,反光镜不能确定污物的位置,B错误;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的图像,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错误;
    D、若图④是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充满,当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在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数为64÷42=4(个),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组成元素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
    B. 衣藻、发菜和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
    C. 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细胞壁
    D. 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细菌、细菌、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不同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较大,即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组成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A错误;
    B、衣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发菜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而能进行光合作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不都含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没有细胞壁,C错误;
    D、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如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为自养生物,而绝大多数细菌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异养生物,D正确。
    故选D。
    4. 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下列有关这些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主要以离子形式进入植物细胞,并参与合成蛋白质、磷脂等大分子物质
    B. 叶肉细胞中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水分子属于自由水
    C. 生物体内的单糖均能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
    D. 某多肽环分子式是C21HxOyN4S2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该多肽环在核糖体上形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中含有的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水的存在形式有两种:自由水和结合水,这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3、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即脱水缩合的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
    【详解】A、磷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大分子物质;A错误;
    B、光反应的水分子属于自由水,B正确;
    C、生物体内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别是RNA和DNA的组成成分而不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C错误;
    D、由多肽环的分子式及几种氨基酸的分子式可知,2个半光氨酸一定参与了多肽环的组成;多肽环中N原子有4个,且多肽环为环状可知多肽环中含有4个肽键;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了4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72,蛋白质加工过程中2个半胱氨酸形成一个二硫键相对分子质量减少2;但在核糖体上仅发生脱水缩合过程相对分子质量仅减少72,D错误。
    故选B。
    5. 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B. DNA与RNA彻底水解产物中相同的物质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磷酸
    C. RNA一般只有一条单链,不会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D. 真核生物细胞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了核酸分子的多样性。DNA中含有A、T、G、C四种碱基构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RNA中含有A、U、G、C四种碱基构成的四种核糖酸。
    【详解】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A正确;
    B、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DNA与RNA彻底水解产物中相同的物质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磷酸,B正确;
    C、RNA一般为单链,某些RNA中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如tRNA,C错误;
    D、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和RNA),核糖体含有RNA,所以都含有核酸,D正确。
    故选C。
    6. 胰腺合成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在肠激酶作用下形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该激活过程如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氨基酸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肠激酶的作用是催化胰蛋白酶原水解为胰蛋白酶
    B. 胰蛋白酶原形成过程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不同
    C. 与胰蛋白酶原相,胰蛋白酶中减少了6个肽键
    D. 高温条件下胰蛋白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胰蛋白酶原和胰蛋白酶相比,肠激酶识别了胰蛋白酶原首端的一段序列,并在6号和7号两个氨基酸之间进行了切割。此时切割的也是肽键,形成的六肽中也存在肽键。
    【详解】A、由图可知,肠激酶的作用是催化胰蛋白酶原水解为胰蛋白酶,A正确;
    B、胰蛋白酶原形成过程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进行脱水缩合形成肽键,B错误;
    C、胰蛋白酶比胰蛋白酶原少了6个氨基酸,6个氨基酸里面含有5个肽键,它从胰蛋白酶原上切下时破坏一个肽键,所以应该少6个肽键,C正确;
    D、高温条件下会使胰蛋白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D正确。
    故选B。
    7. 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来自“能量转换站”
    B.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核苷酸
    C.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
    D. “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2、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和基质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详解】A、细胞膜塑形蛋白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合成所需动力可由线粒体提供,叶绿体产生的ATP只能供给暗反应,A错误;
    B、回收利用工厂可将废物降解,应该为溶酶体;溶酶体具有膜结构,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溶酶体中不含核酸,故溶酶体水解废物产生的“组件”可能是氨基酸,但不会是核苷酸,B错误;
    C、细胞膜不是细胞器,C错误;
    D、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脂质(磷脂)和蛋白质构成,D正确。
    故选D。
    8. 请据下图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膜系统是对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等结构的膜的统称
    B. 结构③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不变
    C. 用差速离心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
    D. 蛔虫的细胞中没有结构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核糖体,③为细胞膜,④为线粒体,⑤为细胞核,⑥为高尔基体。
    【详解】A、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图中②为核糖体,无膜结构,不能构成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结构⑥为高尔基体,虽然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不断转化为高尔基体膜,但高尔基体也在不断形成囊泡转化为细胞膜,因此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而结构③细胞膜的面积会增大,B错误;
    C、可用差速离心法获得各种细胞器进行研究,而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采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蛔虫寄生在动物的肠道内,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其细胞中没有结构④,即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间的通讯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B.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C.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
    D.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主要由蛋白质和tRNA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包括:
    (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
    (2)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
    (3)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
    2、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详解】A、细胞间的通讯不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如植物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A错误;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D错误。
    故选C。
    10. 细胞核被比喻为细胞的“大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为核膜,由四层磷脂分子构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为染色质,在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的细胞核中呈细丝状
    C. ③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④为核孔,能选择性地让某些蛋白质和核糖核酸通过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为核膜、②为为染色体或染色质,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③为核仁、④为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详解】A、①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②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B错误;
    C、③为核仁,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的大小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关,C正确;
    D、④为核孔,能选择性地让某些蛋白质和核糖核酸通过,但DNA不能通过核孔,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长颈漏斗液面不在改变的时候,①和②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B. 图乙中,葡萄糖的跨膜方式与氨基酸一样
    C. 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相同,说明载体不具有特异性
    D. 图丙中,限制b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渗透装置发生渗透作用。
    2、分析图乙,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进入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分析图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说明在主动运输,c点受载体的数量的限制。
    【详解】A、图甲是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漏斗内的液面上升,说明图甲中漏斗内溶液浓度小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由于漏斗内液柱压力的作用,当漏斗内的液面不再上升时,①烧杯中的溶液的浓度依然小于②漏斗里的溶液浓度,A错误;
    B、题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且需要载体,其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B正确;
    C、虽然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能运输钠离子,但并不能运输氨基酸等其他物质,故载体依然具有特异性,C错误;
    D、题图丙中,限制b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制c点的才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
    故选B。
    12. 将某植物不同部位细胞A、B分别放入5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相同时间后观察原生质体体积相对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负值代表体积减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5种蔗糖溶液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乙丁甲戊丙
    B. 开始时A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细胞
    C. 蔗糖溶液乙中的细胞可能由于失水过多而失去生命活性
    D. 处于蔗糖溶液甲中的A细胞吸水能力大于B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表现出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表现出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A、据题意可知:负值代表体积减小,即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正值代表体积增大,即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故5种蔗糖溶液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乙丁甲戊丙,A正确;
    B、植物不同部位细胞A、B放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中,A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而B细胞原生质体积减小,说明B细胞失水,则细胞液浓度低于蔗糖溶液浓度,即开始时A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B细胞,B正确;
    C、蔗糖溶液乙中的A、B细胞原生质体积都最小,失水最多,故可能由于失水过多而失去生命活性,C正确;
    D、处于蔗糖溶液甲中的A细胞原生质体积相对变化等于0,说明A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处于蔗糖溶液甲中的B细胞原生质体积减小,说明B细胞失水,则B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A细胞,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是某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B. 该图体现了蛋白质具有运输、识别、催化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C. 水的运输方式为扩散,不会通过a或b的方式运输
    D. c、d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蛋白具有润滑、保护和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4)细胞膜表面还含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2、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
    3、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都不需要细胞膜提供能量,因此属于被动运输;借助载体蛋白浓度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运输方式,成为主动运输;蛋白质和多糖等有机大分子,由于分子太大,靠转运蛋白无法运输,他们进出细胞则通过胞吞或胞吐。
    【详解】A、图是某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进出细胞的示意图,图中c和d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和b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A正确;
    B、图中的载体蛋白具有运输功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受体具有识别和信息传递作用,酶具有催化作用,B正确;
    C、水的运输方式有自由扩散,也可以通过水的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即可以通过a或b方式运输,C错误;
    D、c、d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方式,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将动物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一定会发生吸水涨破现象
    B. 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一般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C. 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赖渗透作用
    D. 腌制果脯时,高浓度的蔗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水果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主动运输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协助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自由扩散是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A、动物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会吸水,但不一定涨破, A 错误;
    B、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碘离子等溶质,因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依赖于主动运输,C错误;
    D、腌制果脯时,由于外界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故蔗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15.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内的细菌,为I类致癌物。PPIs药物可抑制H+/K+泵的功能,与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抗生素合用,可以更好地杀灭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H+/K+泵在肾小管细胞也有类似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服用PPls可能会导致肾小管细胞酸中毒
    B长期服用PPIS可避免机体出现消化道细菌感染
    C. 图中H+通过H+/K+泵进入胃腔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D. 抗生素可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线粒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分析题干可知,PPIs药物可抑制H+/K+泵的功能,从而阻止H+运出肾小管细胞,导致肾小管细胞内H+浓度升高,故长期服用PPIs可能会导致肾小管细胞酸中毒,A正确;
    B、抑酸药物PPIS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后,能够与图示质子泵结合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H+从胃壁细胞运出到胃腔减少,胃腔pH升高,无法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细菌,可能造成消化道细菌感染,B错误;
    C、图中H+通过H+/K+泵进入胃腔的方式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为主动扩散,C错误;
    D、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16. 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代谢能正常高效进行离不开酶。下列对酶及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酶的专一性的实验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底物的种类
    B. 利用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设计实验,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其基本组成单位可以是氨基酸
    D. 利用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和碘液以及不同pH的酸、碱缓冲液设计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某些化合物如激活剂或抑制剂等。
    【详解】A、“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同酶不同底物或同底物不同酶,故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底物的种类;A正确;
    B、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且不同温度分解速率不同,不可用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设计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否则无法弄清楚过氧化氢分解是受温度的影响还是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C错误;
    D、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且由于碘会与调节pH所用的NaOH反应,产生次碘化钠和碘化钠,使之丧失作为检测试剂的功用;故不能用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和碘液以及不同pH的酸、碱缓冲液设计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17. 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将A、B两种物质混合,在T1时加入酶C以后A、B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B. 适当降低或升高反应温度,T2值均增大
    C. 酶C降低了B分解生成A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D. T2后反应速度减慢的原因是反应物浓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
    【详解】A、由图可知,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减慢的原因是底物减少),A正确;
    B、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降低或升高反应温度,则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B正确;
    C、T1时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由于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T2后反应速度减慢的原因是反应物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18. 腺苷三磷酸二钠片或注射液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进行性肌萎缩、脑出血等后遗症的辅助治疗。其药理是腺苷三磷酸作为一种辅酶,不仅能改善机体代谢,而且还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糖、核酸以及核苷酸的代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腺苷三磷酸中的腺苷即结构简式中的A
    B. ATP去掉所有磷酸基团后,为某些病毒遗传物质的单体
    C. 进行性肌萎缩患者口服腺苷三磷酸二钠片可明显改善运动能力
    D. 生物体内腺苷三磷酸与腺苷二磷酸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特殊化学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中文名称为腺苷三磷酸,其中A代表腺苷,A正确;
    B、ATP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成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B错误;
    C、腺苷三磷酸二钠片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进行性肌萎缩患者口服腺苷三磷酸二钠片可明显改善运动能力,C正确;
    D、生物体内腺苷三磷酸与腺苷二磷酸的相互转化满足生物体能量需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19. 某动物驱动蛋白能沿细胞骨架定向“行走”,并且能将“货物”转运到指定位置,“货物”结合在驱动蛋白的“尾部”,驱动蛋白通过“头部”与ATP结合并催化ATP水解,为“行走”供能,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驱动蛋白对ATP水解、“货物”转运都有催化功能
    B. 驱动蛋白能催化ATP水解是因为它能提供活化能
    C. 一个ATP分子含有三个储存大量能量的特殊化学键
    D. 为驱动蛋白“行走”过程供能的ATP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1、能产生ATP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特有的。
    【详解】A、根据题干“驱动蛋白通过头结合和水解ATP“和“将尾部结合的“货物”(运输泡或细胞器)转运到指定位置”,可知驱动蛋白既能转运“货物”又能催化ATP水解供能,A错误;
    B、驱动蛋白能催化ATP水解是因为它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一个ATP分子含有两个储存大量能量的特殊化学键,C错误;
    D、驱动蛋白“行走”过程消耗能量,细胞呼吸为驱动蛋白“行走”过程供能,D正确。
    故选D。
    20. 2,4-二硝基苯酚(DNP)能抑制线粒体内膜合成ATP,但不影响此部位[H]与O2的结合以及能量的释放。将部分酵母菌破碎后获取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进行如表所示各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丙组的葡萄糖分解后释放出的能量多于丁组
    B. 乙组和丁组都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两组产生的乙醇量基本相同
    C. 甲组、丙组和戊组中产生的丙酮酸都能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CO2
    D. 丙组和戊组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丙组产生的H2O、CO2的量与戊组基本相同,产生的ATP的量多于戊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甲组中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因此不会发生反应;乙组和丁组都可以发生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丙组和戊组都可以发生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但由于戊组加入了DNP,因此该组形成的ATP比丙组少。
    【详解】A、丙组完整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丁组完整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所以丙组的葡萄糖分解后释放出的能量比丁组多,A正确;
    B、乙组和丁组都缺乏氧气,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两组产生的乙醇量基本相同,B正确;
    C、甲组中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因此不会发生反应,不能产生CO2,丙组和戊组中产生的丙酮酸都能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CO2,C错误;
    D、丙组和戊组都具备有氧呼吸的条件,且底物量相同,因此反应完成后丙组和戊组产生相同数量的H2O和CO2,但戊组加入的2,4-二硝基苯酚(DNP)会抑制线粒体内膜合成ATP,因此丙组产生ATP总量多于戊组,D正确。
    故选C。
    21. 某科研小组研究低氧对甲、乙两个水稻品种根部细胞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根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B. 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与[H]转化为乙醇和CO2
    C. 甲、乙两品种对比,乙品种更适合在低氧条件下种植
    D. 在产生乙醇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详解】A、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氧气和乙醇,所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根细胞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
    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与[H]转化为乙醇和CO2,B正确;
    C、甲乙两品种对比,乙品种在低氧时产生乙醇的含量较低,丙酮酸的含量较高,故乙品种更适合在低氧条件下种植,C正确;
    D、在产生乙醇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乙醇中,D错误。
    故选D。
    22. 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联系。①~⑤表示过程,甲~丁表示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丙代表的物质分别是CO2、丙酮酸
    B. 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①③⑤
    C. 过程①产生的物质中,能为过程②提供能量的是NADH和ATP
    D. 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可探究光合产物O2中O元素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④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A、①过程能吸收光能,表示光反应,②过程可形成葡萄糖,为暗反应,④利用葡萄糖,生成丙和还原氢,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丙代表丙酮酸,③过程利用丙和水生成乙和还原氢,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则乙是CO2,A正确;
    B、①为光反应,②为暗反应,④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因此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①⑤,B错误;
    C、过程①光反应产生的物质中,能为过程②暗反应提供能量的是NADPH和ATP,C错误;
    D、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不能探究光合产物O2中O元素的来源,应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才可探究光合产物O2中O元素的来源,D错误。
    故选A。
    23. 为测定绿萝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研究小组将一株绿萝置于透明玻璃罩内,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其黑暗条件下的CO2释放速率(如图甲所示)和适宜光照下的CO2吸收速率(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绿萝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B. 24℃时,适宜光照下绿萝光合作用产生O2的速率为52ml/s
    C. 20℃时,适宜光照下绿萝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D. 29℃时,适宜光照下绿萝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与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速率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照时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为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为二者之和,注意曲线纵坐标并不相同。甲图主要描述的是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乙图描述的是温度对净光合作用的影响。
    【详解】A、绿萝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4°C,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A正确;
    B、二氧化碳固定量等于光照时CO2吸收速率(净光合量)加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呼吸量),乙图24°C吸收速率52ml/s加甲图24°C释放速率10ml/s,故CO2固定速率62ml/s,B错误;
    C、20℃时,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适宜光照下绿萝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还有细胞质基质,C错误;
    D、29°C,呼吸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相等,光合速率等于二者相加,D错误。
    故选A。
    24.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同时伴随发生一种消耗能量、吸收O2和释放CO2的现象,被称为光呼吸。下图为光呼吸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呼吸吸收O2、释放CO2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线粒体
    B. 干旱高温等逆境条件下,植物的光呼吸会增强
    C. 温室栽培蔬菜时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减少光呼吸对光合产物的损耗
    D. 在光照条件下,若叶肉细胞中O2含量下降、CO2含量升高,会促进光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光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反应都利用C5作为原料,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通过C3的还原生成糖类和C5,实现了C5的再生,而光呼吸将C5分解生成CO2,在高CO2的环境下,进行暗反应,在高O2的环境下,会发生光呼吸。
    【详解】A、C5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由图可知,光呼吸吸收O2、释放CO2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线粒体,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若O2含量上升,CO2含量下降,会促进光呼吸,由于干旱高温时,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导致CO2浓度降低,C5更易于与O2结合,导致光呼吸增强,B正确;
    C、分析图示可知,若O2含量下降,CO2含量升高,会抑制光呼吸,因此温室栽培蔬菜时可通过增施有机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产生CO2)等措施减少光呼吸对光合产物的损耗,并且可以并增强土壤的肥力,C正确;
    D、由图可知,光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反应都利用C5作为原料,在光照条件下,若叶肉细胞中O2含量下降、CO2含量升高,C5更易于与CO2结合,会抑制光呼吸,D错误。
    故选D。
    25. 在两种光照强度下,不同温度对某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如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 图中M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
    B. 在图中两个CP点处,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 在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与呼吸速率上升相关
    D. 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实验的自变量为叶温和光照强度,因变量为CO2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高光强下,随着叶温升高,净光合速率升高后降低;低光强下,随叶温升高,净光合速率一直降低。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对应的纵坐标为CO2吸收速率即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M为高光强的最高点,故图中M点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A正确;
    B、结合题图可知,图中高光强和低光强曲线对应的CP处对应的CO2吸收速率均为0,即CP处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而两处CP对应的温度不同,酶的活性不同,植物呼吸速率也不一定相同,故在图中两个CP点处,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在低光强下,光合速率较低,随温度升高,呼吸速率上升,导致净光合速率较低,故在低光强下,CO2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随叶温升高而下降的原因与呼吸速率上升相关,C正确;
    D、结合题图可知,在高光强下,M点左侧CO2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升高,横坐标叶温为自变量,随温度升高,与光合酶活性增强相关,D正确。
    故选B。
    26. 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琼脂块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 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 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 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扩散速率相同,A错误;琼脂块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B错误;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那么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C正确;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D错误.故选C.
    27. 下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S期内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活性较高,处于G0期的细胞属于暂不分裂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4 h
    B. S期应为染色体复制及加倍的时期
    C. 记忆B细胞所处时期应为G0期
    D. 染色单体形成于S期,消失于M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裂间期主要分为G1、S、G2三个时期,其中S期是DNA复制期。
    【详解】A、由图可知,图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3+1=24h,A正确;
    B、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属于M期,B错误;
    C、记忆B细胞受特定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和分化,可见记忆B细胞属于暂不分裂细胞,即处于G0期的细胞,C正确;
    D、染色单体形成于有丝分裂间期,随着DNA的复制而形成,即S期,消失在有丝分裂后期(M期),D正确。
    故选B。
    28. 人蛔虫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适宜材料,受精后的蛔虫子宫中游离着许多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受精卵。某同学进行“观察人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用龙胆紫溶液等进行染色
    B. 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解离、漂洗实验操作
    C. 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生理盐水。
    D. 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观察过程仍需要先使用低倍镜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A、该实验中仍需要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游离着许多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受精卵”可知,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解离、漂洗实验操作,B正确;
    C、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C正确;
    D、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观察过程仍需要先使用低倍镜,D正确。
    故选A。
    【点睛】
    29. 如图表示同一个体的5种细胞中5种基因的表达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此图能说明细胞分化的本质B. 基因b可能控制RNA聚合酶的合成
    C. 细胞中mRNA差异最大的是细胞2和4D. 一般来说,这5种细胞的核遗传物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题图显示,同一个体的5种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情况有差异,说明基因在不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体现了细胞分化的本质,A正确;
    B、5种细胞中都有相关基因表达,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中有RNA聚合酶参与,说明5种细胞中都有RNA聚合酶,基因b在5种细胞中都表达了,故其可能是控制RNA聚合酶合成的基因,B正确;
    C、细胞2和4中mRNA有2种不同,而3和4中mRNA有4种不同,C错误;
    D、5种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故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通常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C。
    30. 如图表示人体造血干细胞在离体条件下,经诱导形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图中各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相同
    C. ①过程可发生遗传信息从DNA→DNA的传递
    D. ②过程的实质是基因数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图示内容仅得到肝细胞和神经细胞,没有得到个体,因而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B错误;
    C、①过程是细胞增殖,可发生遗传信息从DNA→DNA传递,C正确;
    D、②过程是细胞分化,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其基因种类和数量不变,mRNA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与分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1. 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
    B.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
    C.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 中期、后期以及末期结束之前, cd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一分为二, 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完成;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b段表示分裂间期的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该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A正确;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B正确;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中着丝点(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D。
    32. 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 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 染色体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 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熟悉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知道DNA复制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详解】二倍体生物细胞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者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错误;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子链DNA中一定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C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即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相比加倍,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数减半,由此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等,D错误;故选:C。
    33. 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所作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乙、丙三个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乙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③丙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正常情况下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
    ④以上各细胞可能取自同一器官,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
    A. ②④B. ②③C. ①③D. ①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由图可知,甲和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丙细胞中则不含有同源染色体,①错误;
    ②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和丙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而乙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②正确;
    ③三个细胞来自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此动物为雄性,故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而不是极体,③错误;
    ④以上各细胞可以同时存在于精巢中,在发生时间上,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再发生减数分裂,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
    故选A。
    34. 下图为某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目为2a)分裂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上的基因,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4a
    B.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2a
    C. 正常情况下,基因A与a、B与b分离发生在细胞①和②中
    D. 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已知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则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A、①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核DNA数目为4a,A错误;
    B、②形成③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③中无同源染色体,DNA数目为2a,根据题干信息“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说明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分别为4n,2n,B正确;
    C、由于①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等位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C错误;
    D、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4个精子,所以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D错误。
    故选B。
    【点睛】
    35. 已知A和a,B和b,C和c为三对同源染色体,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四个精子中染色体的分布是( )
    A. AbC,aBc,AbC,aBcB. aBC,AbC,ABC,abc
    C. Abc,aBC,aBc,ABcD. Abc,AbC,abC,aBc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解】A、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可能为AbC、aBc、AbC、aBc,A正确;
    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3种基因型,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4种基因型,C错误;
    D、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而Abc、AbC、abC、aBc中有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A。
    36. 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同种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遗传因子,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中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C.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 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孟德尔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在同种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遗传因子,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
    B、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故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中出现不同表型个体的现象,B错误;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因为纯合子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正确;
    D、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测交的性状分离比为1∶1,D错误。
    故选C。
    37.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 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 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A. 1/4B. 1/6C. 1/8D. 1/ 16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抗锈病杂合子”可知,小麦的抗锈病相对于不抗锈病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即可。
    【详解】小麦的抗锈病相对于不抗锈病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1/3,Aa占2/3。淘汰掉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其中1/3AA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2/3Aa自交发生性状分离(AA:Aa:aa=1:2:1),所以F2中不抗锈病植株(aa)所占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
    故选B。
    38. 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 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无尾是显性性状(A),有尾是隐性性状(a),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但无尾猫自交后代总是出现无尾猫与有尾猫且比例总是接近2:1,这说明无尾猫是杂合(Aa)的且纯合(AA)致死。
    【详解】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A纯合致死,所以自交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C错误;
    D、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其中无尾猫约占1/2,D正确。
    故选D。
    39. 某同学用白棋(代表基因B)和黑棋(代表基因 b)建立人群中某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白棋和20颗黑棋,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各取出一颗棋子放在一起,记录后放回,重复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在模拟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占比为 5/9
    C. 甲乙两个容器中的棋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D. 重复 100次实验后,基因的组合类型和组合方式均有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A、由于实验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故其模拟的不是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A错误;
    B、甲乙容器中b的比例为2/3,bb的概率为2/3×2/3=4/9,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发病率为1-4/9=5/9,B正确;
    C、甲乙两个容器中的棋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不是模拟等位基因数目,C错误;
    D、重复 100次实验后,基因的组合方式有4种,组合类型有三种,为BB、Bb、bb,D错误。
    故选B。
    40. 豌豆花的位置分为叶腋和茎顶两种,分别受T和t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TT和Tt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1.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其子代中基因型为TT、Tt、tt的数量之比为()
    A. 7:6:3B. 9:2:1C. 7:2:1D. 5:2:1
    【答案】D
    【解析】
    【分析】豌豆与其它植物不同,自然状态下均进行自交,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详解】豌豆与其它植物不同,自然状态下均进行自交,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
    种植的豌豆群体中,遗传因子组成为TT和Tt的个体分别占1/2、1/2。在自然状态下,所得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TT、Tt、tt的个体数量之比为(1/2TT+1/2×1/4TT):(1/2×2/4Tt):(1/2×1/4tt)=5:2:1,D正确。
    故选D。
    4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利用葡萄发酵产生果酒的后期,加入醋酸菌即可产生醋酸
    ②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会出现由浑浊到澄清的现象
    ③泡菜坛的选择、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都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④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⑤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⑥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A. 二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制作果醋利用的是醋酸菌,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生物,发酵温度为30~35℃,因此在果醋发酵过程中,应通入充足的无菌空气;制作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原理;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适宜温度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详解】①利用葡萄发酵产生果酒的条件是无氧,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果酒发酵后期加入醋酸菌不能产生醋酸,①错误;
    ②果酒制作过程中经过了沉淀,发酵液会出现由浑浊到澄清的现象,②正确;
    ③选择泡菜坛时要保证泡菜坛没有裂口,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目的都是保证泡菜发酵的无氧环境,③正确;
    ④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④正确;
    ⑤泡菜制作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泡菜的制作的全程都需要保持无氧条件,⑤错误;
    ⑥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醋酸菌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5℃,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低于果醋发酵温度,⑥错误。
    故正确的有②③④,B正确。
    故选B。
    42. 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泡菜时,对发酵早期发酵液中的乳酸菌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前2天乳酸菌含量变化慢,可能是坛子内的O2抑制了乳酸菌繁殖
    B. 前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快,可能是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的
    C. 第6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缓慢,可能是大量乳酸抑制杂菌活动
    D. 为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该泡菜腌制8天左右食用最佳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等),亚硝酸盐转化成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亚硝胺,对人体有害。
    【详解】A、前2天坛子内氧气含量较高,而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繁殖速度慢,A正确;
    B、前4天由于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B正确;
    C、第6天后氧气浓度降低,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其他杂菌无法生长,所以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缓慢,C正确;
    D、第8天该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不适宜食用,D错误。
    故选D。
    43. 下列对四种微生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糖类和N2是乳酸菌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乳酸的氧化分解
    B. CO2和硝酸盐分别是褐藻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C. CO2和NH3分别是硝化细菌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NH3的氧化
    D. 葡萄糖既是酵母菌的碳源也是其能源,但CO2一定不是酵母菌的碳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养生物的碳源是二氧化碳,异养微生物的碳源是含碳有机物,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的氮源是氨,乳酸菌和酵母菌都是异养生物。
    【详解】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微生物,糖类和有机酸是乳酸菌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乳酸的氧化分解,A错误;褐藻是自养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O2和硝酸盐分别是褐藻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太阳能,B正确;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微生物,CO2和NH3分别是硝化细菌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NH3的氧化,C正确;酵母菌是异养生物葡萄糖既是酵母菌的碳源也是其能源,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的代谢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微生物的代谢认识与理解。
    44. 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使用燃料乙醇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如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B. 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 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D. 微生物a的新陈代谢类型既可以是异养需氧型也可以是异养厌氧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利用微生物A所产生的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等可溶解复合物,再利用微生物B产生的酶的催化产生乙醇。
    【详解】A、微生物a能降解纤维素,因此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A正确;
    B、图中②过程可产生酒精,因此该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B正确;
    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不同,微生物a可用碳源包括纤维素,而微生物b不能利用纤维素,C错误;
    D、微生物a的新陈代谢类型既可以是异养需氧型也可以是异养厌氧型,D正确。
    故选C。
    45.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32-,可与环境中的Ca2+反应形成碳酸钙沉淀,这种现象称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MICP形成的机制多种多样,通过细菌分解尿素引起碳酸钙沉淀是最广泛的方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尿素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
    B. 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
    C. 培养基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
    D. 尿素分解菌可以分解碳酸钙质碎石,有效避免土壤板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A、尿素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成氨后,才能被植物利用,A正确;
    B、通常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以初步鉴定尿素分解菌,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可引起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分解碳酸钙质碎石,D错误。
    故选A。
    46. 为研究抗生素X对四种不同细菌(1、2、3、4)的作用效果,有人做了下图抗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X对细菌3的抑制效果最好,因为四天后细菌3的灰雾地带最长
    B. 四天后细菌2的灰雾地带最短,说明抗生素对琼脂板细菌2的抑制效果最差
    C. 可以用抗生素X去治疗由细菌1引起的疾病
    D. 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比对细菌4的抑制效果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如果抗生素X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则细菌能够在滤纸上上形成菌落;如果抗生素X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则细菌的菌落越小说明抗生素X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图形中细菌1不受抗生素X的影响,细菌2、3、4都受抗生素X的影响,并且抑制作用由小到大为:3<4<2。
    【详解】AB、四天后细菌1的灰雾地带在滤纸条上呈连续状态,说明抗生素X对细菌1的抑制效果最差,四天后细菌2的灰雾地带最短,说明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效果最好,AB错误;
    C、抗生素X对细菌1的抑菌效果最差,显然不可用抗生素X去治疗由细菌1引起的疾病,C错误;
    D、抗生素X对细菌2的抑制效果好于对细菌4的抑制,因为实验结果中细菌4的灰雾地带大于细菌2,D正确。
    故选D。
    【点睛】
    47.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果胶酶是一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
    ②果胶酶是果胶分解酶的简称
    ③果胶酶可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使浑浊的果汁变澄清
    ④果胶酶能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
    ⑤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生产果胶酶,动物也能产生果胶酶
    ⑥果胶酶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⑥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①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果胶酶是一类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度,①正确;
    ②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②错误;
    ③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并且该物质不溶于水,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使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③正确;
    ④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果胶酶可以将其瓦解,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④正确;
    ⑤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动物不能产生果胶酶,⑤错误;
    ⑥果胶酶是能够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⑥错误;
    正确的有①③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8.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物理吸附法
    B. 若底物是大分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催化该反应
    C.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后者需要一定的营养
    D. 用化学结合法一定不会对固定化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用的固定化技术有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
    【详解】A、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包埋法,A错误;
    B、固定化细胞催化的反应一般在细胞内进行,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细胞,因此不适合催化大分子底物,B错误;
    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后者需要一定的营养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
    D、用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可能会对其活性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49. 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下列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血红蛋白溶液中混有血浆蛋白,可能是洗涤时部分红细胞破裂
    B. 白细胞与红细胞一同沉淀,可能是离心速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
    C. 上部凝胶颗粒中有气泡,可能是洗脱时露出了上部的凝胶颗粒
    D. 血红蛋白形成的红色区带不均匀,可能是装填凝胶时不够紧密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可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其中样品处理包括四个步骤,即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和透析。
    【详解】A、血红蛋白溶液中混有血浆蛋白,可能是红细胞洗涤的次数少,没有完全除去血浆蛋白,A错误;
    B、红细胞洗涤时要低速、短时间离心,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一同沉淀,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红蛋白的提出纯度,B正确;
    C、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若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就有空气进入形成气泡,若不重新装填,混入的空气,影响液体在柱内的流动,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效果,C正确;
    D、在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带区歪曲、散乱、变宽,说明色谱柱制作不成功,可能是凝胶装填不紧密、不均匀,或者存在气泡,打乱了洗脱次序所致,D正确。
    故选A。
    50. 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过纸层析法进行鉴定,层析五分钟后,正常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基线上1、4位置点的是标准样品,2、3位置点的是萃取样品。但有四组同学实验结果(分别用甲、乙、丙、丁组表示)与正常结果组不同,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组可能是用标准样品和萃取样品点样时位置错误,点样位置刚相反
    B. 乙组可能是点样时点的两种样品量过多,导致移动距离比正常结果远
    C. 丙组可能是忘记点标准样品,在1、2、3、4位置上均点的是萃取样品
    D. 丁组可能是层析时滤纸两边接触,导致层析液在滤纸两边移动速度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将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通常采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正常结果中1、4是标准样品的样点,层析后只出现一个色素带,2、3是提取的粗品胡萝卜素样点。
    【详解】A、正常结果中1、4是标准样品的样点,层析后只出现一个色素带,2、3是提取的粗品胡萝卜素样点,甲组可能是用标准样品和萃取样品点样时位置错误,点样位置刚相反,A正确;
    B、若点样时点的两种样品量过多,会导致色素带较大,但不会导致色素带的位置发生改变,B错误;
    C、正常结果中1、4是标准样品的样点,层析后只出现一个色素带,丙组在1、2、3、4位置上均有两个色素带,说明在1、2、3、4位置上均点的是萃取样品,C正确;
    D、层析时滤纸两边接触会导致层析液在滤纸两边移动速度快,丁组标准样品的色素带的位置较远,说明层析时滤纸两边接触,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主观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 某同学进行“探究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的影响”。经30天测得相关数据并绘图,如图为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影响的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烟草的叶绿体中含有多种光合色素,常用_____(填试剂)分离,该方法的原理是_____。光合色素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氮元素能通过_______,从而提高烟草的净光合速率。该实验说明了氮素的形态会影响净光合速率,其中_______促进烟草增产的效果更明显。通过比较a、b、d组幼苗的实验结果可证明: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机理可知,氮素通过直接参与合成_____(写出一种物质即可)来影响光反应中ATP和[H]的生产速率。根据(2)中结论之一,若提高硝态氮在营养液的浓度,但净光合速率却远低于a组,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 ①. 层析液 ②. 各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 ③. 蓝紫光
    (2) ①. 增加气孔导度、提高胞间CO2浓度 ②. 硝态氮 ③. 硝态氮具有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的作用;铵态氮对硝态氮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具有拮抗作用(只使用硝态氮营养液比硝态氮与铵态氮1∶1混合营养液效果更好)
    (3) ①. 叶绿素##光合酶 ②. 培养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死亡
    【解析】
    【分析】探究不同形态的氮素对烟草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形态的氮素,因变量是光合速率的变化,通过测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来体现光合速率的变化,从柱形图看出烟草在不同形态的氮素下的光合速率比无氮营养液高,且在只含硝态氮的营养液下光合速率更高。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常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因为各种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从而达到不同光合色素的分离;光合色素中的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而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对比无氮营养液处理组,氮元素能增加气孔导度、提高胞间CO2浓度,来提高烟草的净光合速率;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只含硝态氮营养液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最大;通过比较a、b、d组幼苗的实验结果可证明硝态氮具有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的作用,铵态氮对硝态氮态提高烟草净光合速率(或气孔导度/或胞间CO2浓度)具有拮抗(或对抗)作用。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光合色素和光合酶以及光照条件下进行,产物有O2、ATP和NADPH,其中叶绿素和光合酶含有氮元素,故氮素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合成叶绿素或光合酶来影响光反应中ATP和NADPH的生产速率;根据(2)中结论之一,提高硝态氮在营养液的浓度,但净光合速率却远低于a组,其原因可能是培养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死亡。
    52. 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图示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B与b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中,细胞分裂时,基因dd的分开发生在_________。
    (3)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Dd,该生物一个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
    (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变或者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2)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AD和ad或Ad和aD
    (4)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解析】
    【分析】分析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此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与b产生原因可能是分裂间期发生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小问2详解】
    dd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着丝粒的分裂会造成二者分开,发生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3详解】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AD、ad、Ad和aD四种,但一个基因型为AaDd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两种配子,AD和ad或Ad和aD。
    【小问4详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53. 某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其花瓣有单瓣和重瓣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将重瓣花自交,子代都是重瓣花,将单瓣花自交,子代中单瓣和重瓣的比例为1∶1。请回答问题,并帮助研究小组完成探究过程。
    (1)该植物的重瓣花是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花瓣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定律。
    (2)研究小组针对“单瓣花自交,子代中单瓣和重瓣的比例为1∶1”的现象,提出假设:单瓣花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的含A基因的精子死亡。
    ①设计实验:让______________(性状)植株作父本,让________________(性状)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结果分析:若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假设。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3)上述杂交实验过程中,要在花蕾期,去除母本的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待母本雌蕊成熟后,进行的具体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隐性 ②. 分离
    (2) ①. 单瓣花 ②. 重瓣花 ③. 若子代都是重瓣花 ④. 子代单瓣花和重瓣花的比例为1∶1
    (3) ①. 雄蕊 ②. 套袋 ③. 取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雌蕊柱头上,并套袋
    【解析】
    【分析】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单瓣花自交,子代出现重瓣花,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单瓣花是显性性状,重瓣花是隐性性状。单瓣和重瓣,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花瓣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要证明单瓣花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的含A基因的精子死亡,可让单瓣花(Aa)作父本与重瓣花(aa)作母本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假设成立,则父本产生的可育精子只有一种(a),母本产生一种卵细胞(a),子代基因型为aa,表现型为重瓣花;若假设不成立,则父本产生的可育精子有2种(A:a=1:1),母本产生一种卵细胞(a),子代基因型为Aa:aa=1:1,表现型为单瓣花:重瓣花=1:1。
    【小问3详解】
    植物异化传粉的一般流程是:在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后,取父本的花粉授于母本雌蕊柱头上(人工授粉),并套袋。
    54. 奶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尿素分解菌。现有科学小组利用屠宰场提取的奶牛瘤胃内容物,对其进行分离计数,过程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制备培养基,所使用的培养基按功能来分应为______培养基。
    (2)将5g内容物加入_____ ml无菌水制成滤液,并继续进行__________稀释。取不同浓度稀释液各0.1ml,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培养基上,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原因是奶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尿素分解菌新陈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若在稀释倍数为105的三个培养基中,菌落数分别是156、174、183,则每克内容物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为_______个。实际活菌值往往比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值____________。
    (3)在饲料中添加尿素后,奶牛小肠总蛋白质增加60%~85%,其原因是______。
    (4)A中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尿素分解菌,采用___________法进行操作,在该操作过程中接种工具至少要灼烧___________次。
    【答案】 ①. 选择 ②. 45 ③. 系列浓度梯度(浓度稀释) ④. 异养厌氧型 ⑤. 1.71×108 ⑥. 偏高 ⑦. 增加了瘤胃中微生物的氮源,被微生物利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 ⑧. 平板划线 ⑨. 4
    【解析】
    【分析】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尿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尿素分解菌产生的脲酶能够将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为氨,使pH升高,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呈红色。
    【详解】(1)筛选菌种所需的培养基按功能来分为选择培养基。
    (2)根据步骤②可知每步都是稀释10倍并稀释了系列梯度,所以应将5g内容物加入45ml无菌水制成滤液,并继续进行系列浓度梯度稀释。瘤胃内容物稀释液要接种到培养基上,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说明奶牛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尿素分解菌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若在稀释倍数为105的三个培养基中,菌落数分别是156、174、183,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56+174+183)÷3=171,则每克内容物中尿素分解菌的数目为171÷0.1×105=1.71×108。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有可能几个细菌同时在一起,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而样品稀释度无论多高都很难使其中的细菌都单个分布于培养基上,因此实际活菌值往往比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值偏高。
    (3)在饲料中添加尿素后,由于尿素分解菌将尿素分解,增加了瘤胃中微生物的氮源,被微生物利用合成微生物蛋白质,使得奶牛小肠总蛋白质增加60%~85%。
    (4)A中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尿素分解菌,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A平板划了三次线,在该操作过程中接种工具至少要灼烧4次。
    组别
    反应条件

    1ml葡萄糖+线粒体+充足氧气

    1ml葡萄糖+细胞质基质+缺乏氧气

    1ml葡萄糖+完整酵母菌+充足氧气

    1ml葡萄糖+完整酵母菌+缺乏氧气

    1ml葡萄糖+完整酵母菌+充足氧气+DNP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