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 126分)
一、选择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细胞代谢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合成需要小分子之间多次脱水缩合
B. ATP的水解产物可为RNA的合成提供原料
C. ATP水解时,催化③和④处化学键断裂的酶相同
D. ATP的水解往往伴随着吸能反应,为其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Р代表磷酸基团。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可以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由图可知,核糖与腺嘌呤、核糖与磷酸、磷酸与磷酸之间均有脱水缩合,故ATP合成需要小分子之间多次脱水缩合,A正确;
B、ATP的水解产物可为某些RNA的合成提供原料: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酶具有专一性,ATP水解时,催化③和④处化学键断裂的酶不相同,C错误;
D、ATP的水解能释放能量,故ATP水解往往伴随着吸能反应,为其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2. P53蛋白是由P53基因(抑癌基因)控制合成的一种能与DNA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促使DNA自我修复,若DNA修复失败则会引起细胞出现“自杀”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些癌细胞的形成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
B. 细胞分裂过程中若DNA受损,P53蛋白可使间期时间宿短
C. P53基因存于细胞核中,P53蛋白仅存在于细胞质中
D. 细胞出现的“自杀”现象与基因无关,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P53蛋白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促使DNA自我修复,推测该蛋白可抑制细胞恶性增殖,抑制癌变细胞的产生。
【详解】A、P53蛋白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而癌细胞形成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恶性增殖,因此有些癌细胞的形成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A正确;
B、P53蛋白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 促使DNA自我修复,因此细胞分裂过程中若DNA受损,P53蛋白可使间期时间延长,B错误;
C、P53蛋白可以阻止损伤的DNA复制,故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C错误;
D、根据题意“若DNA修复失败则会引起细胞出现‘自杀’现象”可知,细胞出现的“自杀”现象与基因有关,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A。
3. 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 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导致生物定向变异
D. d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c表示自然选择,d表示生殖隔离。
【详解】A、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D错误。
故选A。
4. 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B. 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体后只能引起体液免疫,不能引起细胞免疫
C.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病从口入”是不因为消化道不是第一道防线,只是防卫能力有限,A错误;
B、结核分枝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先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阻止寄生菌的散播感染,当寄生菌进入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将其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B错误;
C、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
D、B细胞和T细胞是在骨髓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错误。
故选C。
5. 如图为不同浓度植物生长素(IAA)对豌豆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B. 用浓度为10-7ml·L-1的生长素(IAA)处理豆茎,茎也会伸长
C. 生长素促进豌豆茎伸长的最适浓度大概为10-5ml·L-1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相同部位,可能会有同样的作用效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随着IAA浓度的提高,对豌豆茎的促进作用先增加后减弱,IAA最适浓度大概为10-5ml·L-1。
【详解】A、由图可知,只能得出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结论,A错误;
B、浓度为10-7ml·L-1的生长素(IAA)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差距不明显,但仍然在生长,B正确;
C、由图可知,生长素促进豌豆茎伸长的最适浓度大概为10-5ml·L-1,对应的促进茎生长的效果最好,C正确;
D、由图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的相同部位,都是促进生长的效果,D正确。
故选A。
6. 人的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这三个基因各有上百个等位基因(例如:A1~An均为A的等位基因)。父母及孩子的基因组成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B、C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遗传
B. 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组成是A3B44C9
C. 基因A与基因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4C5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连锁遗传给下一代,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男孩只能获得父亲的Y染色体而不能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
【详解】A、儿子A、B、C基因中,每对基因各有一个来自于父亲和母亲,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儿子不会获得父亲的X染色体,而不会获得父亲的A、B、C基因,A错误;
B、三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发生互换,由于儿子的基因型是A24A25B7B8C4C5,其中A24B8C5来自于母亲,而母亲的基因型为A3A24B8B44C5C9,说明母亲的其中一条染色体基因型是A3B44C9,B正确;
C、根据题目信息,人某条染色体上A、B、C三个基因紧密排列,不发生互换,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根据儿子的基因型A24A25B7B8C4C5推测,母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4B8C5和A3B44C9;父亲的两条染色体是A25B7C4和A23B35C2,基因连锁遗传,若此夫妻第3个孩子的A基因组成为A23A24,则其C基因组成为C2C5,D错误。
故选B。
7. 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可研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取果蝇(2n=8)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用“●”和“”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图甲箭头所示;图乙是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荧光点从①向②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____。当荧光点移动到③所示位置时,该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是____,该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体。
(2)图甲所示染色体变化处于图乙的____段;若该细胞中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则该果蝇是____(填“雄性”或“雌性”)。
【答案】(1) ①.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②. 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③. 4
(2) ①. ab ②. 雄性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
【小问1详解】
观察图甲,观察到两个荧光点随时间依次出现在细胞中①(两条染色体散乱排列)→②(两条染色体联会)→③(两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两条染色体分离),因此判断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这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图甲中荧光点从①向②移动的过程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由散乱分布到紧密靠在一起,发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当荧光点移动到③赤道板所示位置时,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所以可以判断该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果蝇有8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一分为二,产生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4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图乙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即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图甲所示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此时果蝇体内染色体数目为2n=8,处于图乙的ab段。果蝇为XY性别决定型生物,体细胞中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常染色体的形态两两相同,性染色体X和Y形态不同。若该细胞中有5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说明该果蝇为雄性。
8. 探究在适合生长的氮浓度范围内,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
(1)从表中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________,气孔导度________(限制/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2)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__光,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________,有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________。
(3)表中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填两种无关变量)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4)高氮组比偏高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而叶绿素含量相同,推断其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8. ①. 增加 ②. 不限制
9. ①. 红光、蓝紫光 ②.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③.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10. 光照强度、CO2浓度
11.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数量更多
【解析】
【分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适合生长的氮浓度范围内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随着氮素水平升高,叶绿素的含量先增加,后稳定在103,净光合速率不断提高,胞间CO2浓度不断降低;气孔导度在低氮时较小,在中氮、偏高和高氮条件下气孔导度不变。
【小问1详解】
据表分析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提高;在中氮、偏高、高氮三种情况下,气孔导度大体相同,而净光合速率有所提高,故气孔导度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小问2详解】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在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水的光解,将水分解为氧气和还原氢,还有一部分用于合成ATP,有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最终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小问3详解】
净光合速率可以用CO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表示或有机物的积累量来表示,据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净光合速率的大小是用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内CO2的吸收量表示,此时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实验条件必须相同。
【小问4详解】
氮元素是组成细胞中酶和叶绿素的元素之一,高氮组比偏高组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而叶绿素含量相同,推断其影响因素可能是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数量较多。
9. 某科研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为材料测定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将电压表的两电极均接于神经纤维膜外,测得结果如下图甲所示;将测量电极一极接于膜外、另外一极接于膜内,测得结果如下图乙所示。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将2条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保持活性)编号甲、乙,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抑制膜上运输K+的通道蛋白的活性,置于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盐溶液中,检测静息电位并观察比较其峰值大小。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图中电表1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b、c两处的膜外,电表2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d处膜内、e处膜外,静息状态下两个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如下图所示,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可以观察到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_________(填“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先向右偏转回位后再向左偏转”或“不偏转”);兴奋传到c处后,神经递质释放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突触后膜上将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
(4)毒品成瘾的机制复杂,其一是因为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异常增加,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当多巴胺含量减少时,引起继续吸食毒品,维持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也可加快多巴胺的分解,毒品成瘾者通过适度运动能有效抑制复吸冲动,但急性剧烈运动却无法有效抑制复吸冲动,甚至会诱发复吸行为,对此可能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枪乌贼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2)甲组静息电位峰值大于乙组
(3) ①. 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 ②.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出神经递质 ③.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离子通道改变),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4)急性剧烈运动对多巴胺分解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多巴胺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少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解析】
【分析】膜电位通常是指以膜相隔的两溶液之间产生的电位差。一般是指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的电现象,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电位在神经细胞通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问1详解】
甲电压表的两电极均接于神经纤维膜外,显示为0mV,说明膜外电位差为0,乙电压表的电极一极接于膜外、另外一极接于膜内,电压表显示为-70mV,说明枪乌贼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小问2详解】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造成的,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抑制膜上运输K+的通道蛋白的活性,K+外流受阻,因此乙组静息电位的峰值下降,甲组静息电位峰值大于乙组。
【小问3详解】
适宜刺激作用于a处,a处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b处,使得电表1左偏,动作电位传至c处,使得回正的电表1右偏,动作电位传到c的右侧,电表1回正,因此电表1的偏转方向是先向左偏转回位后再向右偏转;兴奋传到c处后,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离子通道改变,发生电位变化,此过程涉及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4详解】
急性剧烈运动对多巴胺分解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多巴胺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少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因此急性剧烈运动却无法有效抑制复吸冲动,甚至会诱发复吸行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膜电位的变化即神经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10. 野生型果蝇为灰体,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黄体雄蝇突变体,已确定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研究人员利用该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F₁雌蝇和雄蝇均表现为灰体。F1雌、雄蝇杂交,F2雌蝇全部表现为灰体,雄蝇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果蝇体色基因B与b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在果蝇体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根据杂交结果可以排除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
(3)为确定基因B、b位于 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你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方案,并预期结果,形成实验结论。
杂交组合方案:________
结果预期与结论:________
【答案】10. ①. 基因与基因产物 ②. 碱基(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11. ①. 灰体 ②. F2中只有雄蝇出现黄色
12. ①. 让野生型雄蝇与F1中雌蝇杂交 ②. 若子代雌蝇均表现为灰体,雄蝇中既有灰体又有黄体,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若子代雌、雄蝇均表现为灰体,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解析】
【分析】“F2雌蝇全部表现为灰体,雄蝇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可以发现灰体和黄体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在性状的表现上与性别相关联,由此可以确定该性状的遗传遵循伴性遗传的规律。
【小问1详解】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B与b基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因而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不同。
【小问2详解】
由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F1雌、雄蝇均表现为灰体,可知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由F1灰体雌雄蝇杂交,F2中分离出新的性状黄体,也可确定灰体对黄体为显性。
从F2可知,性别与性状相关联,F2中只有雄蝇出现黄色,所以排除常染色体遗传;
【小问3详解】
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选择雄性亲本为显性纯合子,即野生型雄蝇,雌性亲本是F1中的灰体,即XBXb的个体进出杂交。
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则雄果蝇基因型是XBY,子代基因型是XBXB、XBXb、XBY和XbY,子代雌蝇均表现为灰体,雄蝇中既有灰体又有黄体;
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雄果蝇基因型是XBYB,子代基因型有XBXB、XBXb、XBYB、XbYB,子代雌雄蝇均表现为灰体。
[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11. 双层平板法是对噬菌体进行计数的常用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无菌培养皿中倒入琼脂含量为2%的培养基凝固成底层平板后,将琼脂含量为1%的培养基熔化并冷却至45~48℃,然后加入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稀释悬液的混合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倒入底层平板上形成双层平板(见下图)。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双层培养基的上层会出现透亮无菌圆形空斑——噬菌斑,根据噬菌斑的数目可计算原液中噬菌体的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倒平板前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若利用双层平板法对T2噬菌体进行计数,选用的敏感指示菌为____________。能否用其他细菌代替?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上层平板上出现噬菌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倒上层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45~48℃时进行接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与底层平板相比,上层培养基中琼脂浓度较低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 ②.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菌落)
(2) ①. 大肠杆菌 ②. 不能 ③. 大肠杆菌为T2噬菌体的专一宿主
(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
(4) ①. 防止培养基温度过高引起敏感指示菌和待测噬菌体死亡 ②. 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有利于计数
【解析】
【分析】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双层平板法的优点:①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使原来底面不平的玻璃皿的缺陷得到了弥补;②所形成全部噬菌体斑都接近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不仅每一噬菌斑的大小接近、边缘清晰,而且不致发生上下噬菌斑的重叠现象;③因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故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更有利于计数。
【小问1详解】
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干热灭菌;接种前,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常用的方法是将空白培养基(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有无菌落产生。
【小问2详解】
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故T2噬菌体的宿主细菌是大肠杆菌,不能用其他细菌代替。
【小问3详解】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体内增殖,二者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上层平板上可以看见一些如图所示的空斑即噬菌斑,出现空斑是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使其裂解死亡所致。
【小问4详解】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基因组成
A23A25B7B35C2C4
A3A24B8B44C5C9
A24A25B7B8C4C5
A3A23B35B44C2C9
氮素水平 (mml·L⁻¹)
叶绿素含量 (μg·cm⁻²)
净光合速率 (μml·m⁻²·s⁻')
气孔导度 (mml·m⁻²·s⁻¹)
胞间CO2浓度 (μL·L⁻¹)
5 (低氮)
86
19.4
0.68
308
10 (中氮)
99
207
0.84
304
15 (偏高)
103
21.4
0.85
301
20 (高氮)
103
22.0
0.84
29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深受喜爱, 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10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