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2019浙科版必修一、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一。
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胞内运输系统。运输系统将大量需要运输的物质分拣、包装到囊泡中,利用动力蛋白水解ATP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移动,高效精确地将物质运输到相应结构中发挥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可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
B.核糖体可出芽形成囊泡将肽链运往内质网进行加工
C.在胞内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D.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伴随着能量代谢
【答案】D
【解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A、血红蛋白不是分泌蛋白,而是在红细胞内发挥作用,不能通过囊泡分泌到细胞外,A错误;
B、核糖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出芽,B错误;
C、在胞内运输过程中,高尔基体起到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错误;
D、动力蛋白驱动囊泡在细胞骨架上的移动,需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故伴随着能量代谢,D正确。
故选D。
2.下图为电子传递链的过程示意图,ATP的合成依赖线粒体内膜两侧H+浓度差。DNP是一种对人体有巨大副作用的减肥药,它不影响电子传递链中水的生成,但能使ATP合成减少,使释放的能量只能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从膜间隙到线粒体基质是易化扩散
B.使用DNP类药物会降低氧气消耗
C.该药物副作用可能是过度使用导致体温过高
D.DNP减肥原理可能是减少ATP合成,促使机体脂肪分解加强
【答案】B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并让少量氧化型辅酶I(NAD+)转化为还原型辅酶I(NADH,也可以简化,写成[H]),并且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并产生NADH,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直接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形成的NAD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从图中看出,在线粒体内膜上,NADH转化为NAD+,消耗了O2,生成水的同时产生了ATP,所以该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A、图中显示膜间隙中的H+顺浓度梯度沿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的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并将ADP和Pi合成ATP,所以,H+从膜间隙到线粒体基质是易化扩散,A正确;
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O2的氧元素会变成H2O中的氧元素,因为DNP不影响电子传递链中水的生成,所以使用DNP药物不会降低氧气消耗,B错误;
C、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不变,但生成的ATP减少,更多能量以热量形式释放,导致体温过高。所以,该药物副作用可能是过度使用导致体温过高,C正确;
D、DNP使生成ATP减少,促进机体消耗更多脂肪,起到减肥作用,D正确;
故选B。
3.活性氧是体内一类氧的单电子还原产物,包括O2-、H2O2等。正常软骨细胞中活性氧水平很低,但在骨关节炎病变时,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较低水平的活性氧有利于维持软骨细胞的稳态,而较高水平的活性氧可诱导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增多。过量的活性氧可诱导软骨细胞凋亡。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将O2-转化为H2O2和O2,随之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大部分转移至ATP中
B.正常软骨细胞中的线粒体不能产生活性氧
C.过量活性氧可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促进软骨细胞凋亡
D.骨关节炎病变患者体内的过氧化氢酶表达量一定下降
【答案】C
【解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A、线粒体中进行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A错误;
B、据题意可知,正常软骨细胞中活性氧水平很低,也就是说正常软骨细胞中的线粒体能产生活性氧,只是产生量少,B错误;
C、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过量的活性氧可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因此推测过量活性氧可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促进软骨细胞凋亡,C正确;
D、据题意可知,骨关节炎病变时,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将O2-转化为H2O2和O2,随之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因此骨关节炎病变患者体内的过氧化氢酶表达量升高,D错误。
故选C。
4.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将加热杀死的Ⅲ型肺炎球菌(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分离纯化,依次除去各种杂质,得到纯化的转化因子,并且纯化的转化因子仍然具有类型特异的、可遗传的转化活性。得到具体的实验证据如下:
①转化因子的化学元素分析与计算出来的DNA组成非常接近
②纯化的转化因子在光学、超速离心、扩散和电泳性质上与DNA相似
③转化活性不因去除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
④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处理不影响其转化活性
⑤用RNA酶处理也不不影响其转化活性
⑥DNA酶可使其转化活性丧失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思路是将S型菌的物质分离开来,单独观察对R型菌的作用
B.证据③表明转化因子与蛋白质或脂质无关
C.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不是RNA和蛋白质
D.可得出“Ⅲ型肺炎球菌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的结论
【答案】A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A、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的设计思路是将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和R型菌混合培养,直接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A错误;
B、转化活性不因去除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由此可知转化因子与蛋白质或脂质无关,B正确;
CD、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即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是RNA和蛋白质,CD正确。
故选A。
5.研究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甲×♂乙→F1呈甲性状
实验二:♂甲×♀乙→F1呈乙性状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为解释这一现象,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该对性状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甲为显性性状,个体的性状由母体的基因型决定,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支配,即母性效应。
假设2:该对性状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即细胞质遗传,特点为母系遗传。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母性效应和细胞质遗传均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将实验一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则假说2正确
C.将实验二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则假说2正确
D.将C中F2自交得到F3,若F3出现3:1的分离比,则假说1正确
【答案】D
【解析】母性效应是受核基因的控制,核基因产物在雌配子中积累,使后代的性状表现为母亲的性状,就是母性影响;母系遗传是位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引起的,雄配子细胞质少,几乎没有,只有雌配子有,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于母体亲本,因此细胞质基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都是存在于母体亲本的)所控制的性状总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这就叫母系遗传,。他们的区别是:基因所在部位不同,一个来自核基因,一个来自细胞质基因。相同点就是:后代表现都与母本相似。
A、母性效应受核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母系遗传为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C、若假说1正确,假设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让F1(Aa)自交得F2,实验一、实验二的母本都是F1(Aa),均表现为甲性状;若假说2正确,实验一的F1、F2均表现为甲性状,实验二的F1、F2全为乙性状,故实验一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无法判断是母性效应还是母系遗传;将实验二的F1自交得到F2,若F2全为甲性状,说明假说1成立,BC错误;
D、若假说1正确,母性效应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假设实验二中甲的基因型为aa,乙的基因型为AA,让F1(Aa)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为1AA:2Aa:1aa,F2自交得到F3表现与各自母本一致,即为乙性状:甲性状=3:1,若假说2成立,实验二的F1、F2、F3全为乙性状,D正确。
故选D。
6.多倍体分为两种,同源多倍体含有来自同一物种的多个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含有来自两个或多个物种的多个染色体组,其形成机制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油菜为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9
B.油菜可能由花椰菜与芜菁减数分裂时产生染色体加倍的配子受精后形成
C.油菜与花椰菜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花椰菜与花椰菜不存在生殖隔离
D.油菜表达了在花椰菜和芜菁中不表达的基因,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物种的个体不能经有性生殖而产生可育的后代。由于生殖隔离的产生,导致了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的交流,使各自的遗传性状得以保持。新种的形成必须与原种间形成生殖隔离,否则新种不可能保持稳定的与原种可区别的性状。
A、油菜为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8,A错误;
B、由题图可知,油菜的基因型为AACC,花椰菜的配子基因型为C,芜菁配子的基因型为A,所以油菜可能由花椰菜与芜菁减数分裂时产生染色体加倍的配子受精后形成,B正确;
C、油菜、花椰菜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花椰菜与花椰菜也是不同种,它们之间也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油菜具有花椰菜和芜菁的染色体组,表达了在花椰菜和芜菁中不表达的基因,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不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7.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内液和两种细胞外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能是组织液或淋巴液
B.②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C.③表示细胞内液
D.①②③物质的含量呈动态变化
【答案】B
【解析】表格分析: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因为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而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①为组织液或淋巴。
A、①中钠离子含量高,且蛋白质含量较少,因而可能是组织液或淋巴液,A正确;
B、②中的蛋白质和钠离子含量高,为血浆,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B错误;
C、③中钾离子含量高,表示细胞内液,C正确;
D、①②③均属于体液,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物质代谢,同时人体也在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因此其中的物质的含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正确。
故选B。
8.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血浆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组织液中的渗透压升高或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均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迁移造成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B.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
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淋巴液进入组织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答案】C
【解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A、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造成的,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A正确;
B、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双向渗透,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组织液进入淋巴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D正确。
故选C。
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 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A、B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Ⅱ是消化系统,食物中的大分子在Ⅰ中被水解成小分子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
B.Ⅲ是呼吸系统,O2和 CO2通过Ⅱ在空气与内环境间进行交换
C.Ⅳ是泌尿系统,细胞的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主要通过该系统排出体外
D.Ⅴ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该器官的分泌物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
【答案】C
【解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依次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依次是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A表示淋巴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A、由图可知Ⅱ、Ⅲ、IV、V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并被吸收到内环境中,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在Ⅱ中,A错误;
B、Ⅲ是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是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O2需通过肺泡壁细胞和毛细血管才能进入血浆,实现气体交换,B错误;
C、Ⅳ是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等主要的排出途径,其中涉及的主要器官是肾脏,C正确;
D、V表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分泌物是汗液,汗液分泌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C。
10.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功能角度看,乙的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B.多巴胺只能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无法在甲与乙之间传递信息
C.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D.吸食可卡因之后,多巴胺受体会增加,从而使吸食者感到愉悦
【答案】D
【解析】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A、从图示结构可知,图中甲和乙形成一个突触,乙的细胞膜可作为突触后膜,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的细胞膜是突触前膜,A正确;
B、丙作为突触后膜时,膜上由多巴胺受体,而乙作为后膜时没有多巴胺受体,故多巴胺只能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无法在甲与乙之间传递信息,B正确;
C、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乙不能接受兴奋,可能导致多巴胺的释放减少,C正确;
D、吸食可卡因后,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D错误。
故选D。
11.排便反射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下图所示。a、b表示相应部位的连接神经,平时人的直肠里通常是没有粪便的,一旦粪便从结肠被推送到了直肠,就会使直肠中的压力升高,引起脊髓初级排便中枢兴奋,同时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条件允许,排便就会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大脑皮层受损,则直肠中有粪便排便反射也无法进行
B.有些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婴儿在睡觉时不自主地排便,该过程由脊髓骶部排便中枢控制
D.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有利于肠胃蠕动,促进排便
【答案】C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个内脏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减弱。
A、若大脑皮层受损,直肠中有粪便排便反射可以进行,只是不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会随时排便,A错误;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错误;
C、婴儿大脑皮层发育并不完善,在睡觉时不自主地排便,该过程由脊髓骶部排便中枢控制,C正确;
D、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有利于肠胃蠕动,促进排便,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D错误。
故选C。
12.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正常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进行下列操作。
实验一:将蛙悬挂起来(如图1),用1%稀硫酸刺激左后肢,观察现象。
实验二:手术暴露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用麻醉药处理该坐骨神经,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发生屈腿,该反射中枢在脊髓
B.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
C.实验2说明蛙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
D.实验2中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
【答案】D
【解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A、该蛙的脑被捣毁,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发生屈腿,说明该反射中枢在脊髓,A正确;
B、实验1刺激左后肢的趾端,由于兴奋传递需要时间,因此该刺激与屈腿不同时发生,B正确;
C、实验二中,刺激右趾端,右腿收缩,说明右后肢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C正确;
D、实验2中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出神经已经被麻醉,因此左腿没有收缩,D错误。
故选D。
13.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答案】B
【解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2、递质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不同于激素的作用。3、反射是神经中枢的功能,未经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反应,不能称作反射。4、在体内,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射。
A、调节过程①为先天形成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过程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为后天形成的,需要经过大脑皮层,A错误;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胃窦是效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休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D错误。
故选B。
14.血容量的稳定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肺感受器反射是调节血容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图是通过心肺感受器反射调节血容量的相关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心交感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B.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时,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C.图示血容量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含有3条反射弧
D.某人因外伤大量失血,由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会增多
【答案】D
【解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正确;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神经细胞外Na+内流有关(方式是协助扩散,动力是膜内外钠离子的浓度差),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降低,Na+内流减少,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B正确;
C、据题图分析,对血容量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中所示有3条反射弧:牵张反射器→延髓心血管中枢→心交感神经一心肌细胞;牵张反射器→延髓心血管中枢→肾交感神经→肾血管;牵张反射器→延髓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C正确;
D、大量失血会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进而调节血容量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15.如图是反馈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内酶活性下降,细胞耗氧量将减少
B.下丘脑能通过传出神经直接调节甲状腺活动,此时甲状腺细胞构成了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C.切除垂体后,促释放激素的分泌会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立即停止
D.垂体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所以它是内分泌腺的枢纽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A、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体温基本恒定,所以体内酶活性不变,且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新陈代谢,细胞耗氧量增加,A错误;
B、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下丘脑能通过传出神经直接调节甲状腺活动,此时甲状腺细胞构成了反射弧中的效应器,B正确;
C、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减少,但没有立即停止,C错误;
D、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D错误。
故选B。
16.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的药物之一。下图为GC分泌的调节过程和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人体内GC含量出现变化时,GC会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肾上腺皮质的GC分泌量,使其保持稳定,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B.RA患者长期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间段补充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
C.当吃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如果将兴奋传至下丘脑可使人产生渴觉,从而主动补充水分
D.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在此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参与,因此可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时,称为自身免疫病。
A、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GC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GC的含量升高。改变肾上腺皮质的GC分泌量,使其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A正确;
B、RA患者长期使用GC,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B正确;
C、当吃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C错误;
D、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在此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参与,因此可知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17.世界范围内HPV疫苗有二价、四价、九价三种,分别可预防HPV的16/18亚型、6/11/16/18亚型、6/11/16/18/31/33/45/52/58亚型,均已在我国批准上市。现批准适用年龄为9-45岁女性,用于预防因感染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宫颈癌等疾病。目前属于公民自费且自愿接种的疫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HPV疫苗是被动免疫
B.接种HPV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C.接种HPV疫苗同时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
D.接种HPV疫苗后仍应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并注意预防宫颈癌及其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应疾病
【答案】A
【解析】1、主动免疫是指通过给予人体疫苗等免疫制剂使其产生抗体或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主动免疫可以是主动获得的,也可以是主动应答的。主动获得包括接种疫苗、接触抗原等,主动应答则包括自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等。
2、被动免疫是指把经过免疫的血清、抗体、免疫细胞等不同的免疫制剂注入人体,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免疫方法。被动免疫产生的免疫效果相对较快,但也不够持久。
A、接种HPV疫苗是主动免疫,A错误;
B、接种的HPV疫苗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作用于抗原,B正确;
C、接种HPV疫苗同时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抑制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降低机体抗体含量,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C正确;
D、接种HPV疫苗后,疫苗引起的免疫是有时限的,仍应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并注意预防宫颈癌及其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应疾病,D正确。
故选A。
18.抗原分子的结构非常复杂,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抗原分子,而是其表面的一小部分结构,被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这些结构通常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又称为抗原表位。它们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核苷酸组成。一个天然抗原物质可有多种和多个抗原决定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抗原可与多种抗体或多种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
B.不同抗原可与同种抗体或同种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
C.淋巴细胞膜上有能与抗原表位相结合的受体,这是淋巴细胞能识别它们的原因
D.任何个体的T细胞都能识别由不同个体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MHC分子上的抗原肽
【答案】D
【解析】抗原分子表面有多个抗原表位,它们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核苷酸组成,每个抗原表位均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A、抗原可能会有多个抗原表位,每个抗原表位均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故同一抗原可与多种抗体或多种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A正确;
B、一个天然抗原物质可有多种和多个抗原决定簇,而当不同的抗原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时,可与同种抗体或同种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结合,B正确;
C、受体的功能与细胞识别有关,淋巴细胞膜上有能与抗原结合的受体,这是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的受体,这是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的原因,C正确;
D、对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个体而言,其T细胞不一定都能识别由不同个体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MHC分子上的抗原肽,D错误。
故选D。
19.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A
【解析】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3、做馒头或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4、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5、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6、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7、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④光周期处理,反映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A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B错误;
C、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
D、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D错误。
故选A。
20.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而促进植物生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A缺陷型植株不可合成IAA
B.IAA与GA两者协调促进植物的生长
C.GA通过促进IAA的合成及分解使之维持一定的水平
D.IAA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使植物生长
【答案】B
【解析】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A、GA能促进IAA的合成,没有GA,植株自身也能合成IAA,因此,GA缺陷型植株仍可合成IAA,A错误;
BC、GA能促进IAA的合成,抑制IAA的分解,二者协调促进细胞伸长,B正确,C错误;
D、由图可知,IAA能促进细胞伸长,由此可推测,IAA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使植物生长,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如图是某种雄性生物(2n=4),基因型为AaBb,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及有关数量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A-E细胞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 ,B细胞正在发生的染色体行为是 (2分)。
(2)D细胞的名称叫做 ,此时同源染色体的数量为 。E细胞中有 个四分体。若该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没发生交叉互换和突变现象,并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Ab:aB:ab=1:1:1:1,那么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
(3)根据曲线可知,减数分裂和 作用可以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其中DE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B、D、E 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次级精母细胞 0 2 两
(3)受精 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量减半
【解析】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联会,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AG表示减数分裂,HI表示受精作用,IP表示有丝分裂。
(1)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联会,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E细胞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B、D、E。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雄性,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E细胞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若该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没发生交叉互换和突变现象,并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Ab:aB:ab=1:1:1:1,说明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以保持生物染色体数目的稳定。AG表示减数分裂,HI表示受精作用,IP表示有丝分裂,其中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量减半。
22. (15分)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XY型)植物。其叶形由基因A-a控制,有无绒毛由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A-a已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取其中所有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 (2分)。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
②含B的卵细胞不育;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且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 ;
④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 ;
……
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请利用F1植株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 (2分);
若实验结果为 (2分),可确定实际情况为第③种可能性。
(3)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 。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 。
(4)若含B的花粉不育,请写出窄叶有绒毛雌株和宽叶无绒毛雄株杂交的遗传图解 (4分)。
【答案】(1)符合 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1/2 1/3 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
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
1/2 5/12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且表现与性别无关,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绒毛对无绒毛为显性;后代雌株均表现为宽叶,而雄株表现为宽叶和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相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宽叶为显性。
(1)结合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花粉,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②同理含B的卵细胞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基因型为b,因而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能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则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则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2∶1,若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1/2,则会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
④若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1/3,则在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题中的结果,即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无论是第①种还是第③种可能性群体中的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为了确定上述推测,可选择F1中有绒毛和无绒毛的雌雄株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正反交的结果相同,均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则可确定是第③种可能,若为第①种可能,则后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1和全为无绒毛。
(3)题中显示,A-a基因在群体中已经达到遗传平衡,因而原遗传平衡的女娄菜种群中的A基因频率为1/2。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由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F1雄株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宽叶与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亲本宽叶雌株有两种类型,基因型为XAXA、XAXa,为 求得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设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x,则有x×1/2=1/3,即亲本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二者的比例为1∶2,则其与宽叶雄株XAY杂交,获得的F1中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3+2/3×1/2)∶(2/3×1/2)=2∶1则其与F1中宽叶雄株进行随机交配,根据比例可以算出,F1宽叶雌株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5∶1,因此,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5/6×1/2=5/12.。
(4)
若含B的花粉不育,则窄叶有绒毛雌株的基因型为BbXaXa,宽叶无绒毛雄株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23.(8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 系统,b表示 系统,c表示 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 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 层生物膜。
(4)内环境中蛋白质含量依次减少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3)5
(4)血浆、淋巴、组织液
【解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4)内环境中蛋白质含量依次减少的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
24(14分)杭州亚运会的很多比赛项目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受到炎热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 (2分)。(答出两点即可),从而增加散热。机体的产热量不会无限增大,总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维持体温稳定的意义是 (2分)。
(2)随着比赛激烈的进行,运动员血浆中的CO2浓度也会升高,进而使存在于 中的呼吸中枢兴奋,从而加快呼吸运动排出CO2;运动时流汗过多会引起 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
(3)在游泳、皮划艇等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因长时间比赛会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最主要的去向是 。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其体内 (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心跳加快,流经肌肉的血流量增加,提高了人体的应急反应能力。
(4)运动员体内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控制骨骼肌收缩的关键结构,其形成机制见图。神经末梢释放的蛋白A与肌细胞膜蛋白I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重症肌无力是-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者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患者AChR抗体,大部分呈阳性,少部分呈阴性。为何AChR抗体阴性者仍表现出肌无力症状?为探究该问题,研究者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①假设一:此类型患者AChR基因突变,不能产生 ,使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丧失,导致肌无力。
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检测患者AChR基因,结果显示基因未突变,在此基础上作出假设二。
②假设二:此类型患者存在 的抗体,造成 (2分)。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无力。
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对此类型患者进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结果符合预期。
③若想采用实验动物验证假设二提出的致病机制,你的研究思路是 。(2分)
【答案】(1)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 保证机体内酶的活性,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等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合理即可)
(2)脑干 抗利尿
(3)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肾上腺素
(4)①AChR/乙酰胆碱受体 ② A A不能与肌细胞膜蛋白Ⅰ结合形成复合物,无法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AChR不能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
③ 给健康的实验动物及患病的实验动物注射等量的蛋白A,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观察患者A抗体是否出现阳性
【解析】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因此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1)运动员受到炎热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从而增加散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机体产热量约等于散热量,即维持体温稳定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保证机体内酶的活性等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刺激有关化学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排出CO2,该过程涉及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运动时流汗过多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尿量减少。
(3)运动员因长时间比赛会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最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当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在神经调节的作用下,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和甲状腺细胞,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了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
(4)①假设一:此类型患者AChR基因突变,不能产生AChR,使ACh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丧失,产生肌无力。
②检测患者AChR基因,结果显示基因未突变,在此基础上作出假设二,即此类型患者存在蛋白A的抗体,造成蛋白A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的蛋白Ⅰ结合形成复合物,无法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AChR不能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无力。
③若要采用实验动物验证假设二提出的致病机制,该实验自变量是是否有蛋白A,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为蛋白A抗体阳性检测,实验思路为:给健康的实验动物及患病的实验动物注射等量的蛋白A,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观察患者蛋白A抗体是否出现阳性。
25.(13分)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通过识别“自身”和“非己”,有效排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此种免疫应答为病理性免疫应答。以下是两种免疫应答的部分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抗原呈递细胞包括 (2分),它们的功能是 (2分)。
(2)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图中的 细胞将不能产生, 免疫几乎丧失。
(3)图一中B细胞将来会分化为 ,细胞分化过程的本质是 ,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 。
(4)图二中的两种细胞毒性T细胞在功能上的差别是 (2分)。 图二中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2分)。
【答案】(1) 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把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现给其他免疫细胞
(2)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
(3)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抗原和接受了相同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
(4) 前者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后者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能加快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详解】(1)图一中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是: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把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现给其他免疫细胞。
(2)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图中的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几乎丧失。
(3)图一中B细胞将来会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抗原(第一个信号)和接受了相同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
(4)图二中的两种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是初始的细胞和分化后的细胞,两者在功能上的差别是:前者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后者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相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图二中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是能加快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成分/(mm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7
4.0
1.25
1.00
114.0
7.5
1.0
②
142
5.0
2.50
1.50
103.3
6.0
16.0
③
10
140.0
2.50
10.35
25.0
-
47.0
用药后 10 分钟
用药后 15 分钟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端
-
+
-
-
刺激右趾端
-
+
-
+
雌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3/12
3/12
雄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2/12
1/12
2/12
1/1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孝感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牵涉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