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尿液、泪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但属于体液
B. 一氧化氮、抗体、氨基酸、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人体不同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都相同
D. 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详解】 A、尿液、泪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组成成分,也不属于体液,A错误;
B、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一氧化氮、抗体、氨基酸、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人体不同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
D、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可能导致人体患病,但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并不都是因为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比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2. 肌肉收缩需要大量的能量,驱动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来自ATP。骨骼肌细胞进行最大收缩时的ATP水解速率比静止时的ATP水解速率增加100多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肌肉收缩过程中细胞中的ATP/ADP的比值比静止时高很多
B. 肌肉收缩时细胞中的肌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供能
C. 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贮存在乳酸中
D. 剧烈运动后肌肉组织中乳酸的积累会导致组织液pH不断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一分子ATP由一分子腺苷和三分子磷酸组成,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详解】A、一般情况,细胞中的ATP/ADP的比值在不同状态下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肌肉收缩过程中细胞中的ATP/ADP的比值与静止时的相当,A错误;
B、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少,未释放的能量贮存在乳酸中,C正确;
D、由于缓冲物质的作用,剧烈运动后肌肉组织中乳酸的积累不会导致组织液pH不断降低,D错误。
故选C。
3. 如图是某同学在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运动结束后,与安静时相比,该同学心率变化较大
B. 运动结束后10分钟,心率基本可以恢复到安静状态
C.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人体内环境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D. 安静时心率小于运动结束后3分钟的心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心率是指心脏在一定时间内跳动的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心脏跳动快慢的一个指标;心率的快慢可反应心脏功能的强弱。
【详解】A、据图可知,安静时该同学的心率是80左右,运动结束后为100左右,说明运动结束后,与安静时相比,该同学心率变化较大,A正确;
B、据图可知,运动结束后10分钟,心率基本可以恢复到安静状态,为80左右,B正确;
C、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环境能维持相对稳定,当外界环境条件恶劣时,人体内环境不能维持相对稳定,上述心率的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参与的内环境稳定的调节过程,C错误;
D、安静时,该同学的心率是80左右,运动结束后3分钟的心率>80,故安静时心率小于运动结束后3分钟的心率,D正确。
故选C。
4. 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等症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因为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支配的神经
C. 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 交感神经使内脏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活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
D、交感神经不一定使内脏器官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不一定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例如二者对胃肠的蠕动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5.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手部感受器④脊髓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⑥脑
A. ③①⑥②④⑤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③①⑥④②⑤D. ③⑥④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手指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着的③手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沿着①传入神经传至④脊髓灰质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从通过脊髓白质传到⑥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感觉到疼;大脑再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②传出神经传给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效应器);牵动上下颌的肌肉(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收缩,牙关咬紧,即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⑥②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 药物甲、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 NE通过协助扩散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C. 药物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 NE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由图可知,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详解】A、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
B、NE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B错误;
C、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C正确;
D、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B。
7. 神经纤维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如图所示,有髓神经纤维外侧有髓鞘包绕,髓鞘分布不连续,两节段狭窄部位为朗飞式结(c处)。朗飞式结处的Na+通道密度极高,可形成动作电位,有髓鞘段(d处)的髓鞘由胶质细胞反复包绕形成,且长短不一,该区域的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离子通道,不能进行动作电位的传导。下列关于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 兴奋可在有髓纤维上相邻朗飞式结间跳跃式传导
C. 体内此处兴奋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
D. 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的Na+内流,使得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髓鞘处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离子通道,所以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只能在无髓鞘裸露处跳跃式传导。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
B、髓鞘段(d处)的髓鞘由胶质细胞反复包绕形成,该区域的轴突膜中几乎无钠通道,所以无法产生动作电位,但兴奋能在无髓神经纤维上正确传导,因而推测兴奋在无髓鞘裸露处跳跃式传导,即兴奋可在相邻朗飞式结间跳跃式传导,B正确;
C、在生物体内或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可进行跳跃式传导,这会加快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无髓神经纤维上不会发生跳跃式传导,因此同等条件下,有髓纤维兴奋的传导比无髓纤维更快,D错误。
故选B。
8. 阿尔茨海默症,也叫作老年性痴呆,它是由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老化、变性而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症发病前常表现为短时记忆减退,但年轻时候的事情会记得很清楚,注意力、空间识别能力等受损。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能降解乙酰胆碱,谷氨酸受体激活导致Ca2+内流并触发下游信号转导,产生兴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神经可能释放较多谷氨酸,也可能释放乙酰胆碱较少
B. 患者短时记忆受损可能与突触数目减少无关,患者的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能没有改变
C. 患者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加速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能阻止谷氨酸进入突触后膜
D. 患者空间识别能力受损可能与大脑皮层右半球受损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要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说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神经释放较多的谷氨酸;治疗该病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说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较少,A正确;
B、短期记忆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时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患者短时记忆受损与突触数目减少无关,患者的长期记忆没有影响,患者的突触的形态和功能没有改变,B正确;
C、患者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细胞膜上的谷氨酸受体接受谷氨酸的刺激以后发挥作用,并没有进入细胞内,所以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不能阻止谷氨酸进入突触后膜,C错误;
D、大多数人的大脑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如空间识别能力,所以患者空间识别能力受损可能与大脑皮层右半球受损有关,D正确。
故选C。
9. 下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B. 激素甲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合成葡萄糖
C. 调节激素乙合成分过程的因素有葡萄糖的浓度和神经递质
D. 激素甲和激素乙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激素甲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激素乙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为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
【详解】A、据图分析,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在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体液调节(激素甲的参与)共同作用下调节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A正确;
B、激素甲是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错误;
C、图中显示调节激素乙(胰高血糖素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浓度低)和神经递质,C正确;
D、激素甲是胰岛素,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两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D正确。
故选B。
10. 尼古丁是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主要存在于烟草中。尼古丁具有刺激性气味,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尼古丁能改变受体的形状,从而为Na+的跨膜运输提供通道
B. 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体内肾上腺素含量会下降
C. 根据图示推测,人在戒烟后很可能会出现体重升高的现象
D. 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通道,Na+进入通道, A正确;
B、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摄入体内尼古丁,刺激 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增强,通过饱腹感神经元的调节作用对食欲下降,会使机体减少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由于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即吸烟者体内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加,脂肪细胞产热增加,消耗脂肪增加,故体重会下降,B错误;
C、根据图示推测,人在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 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人在戒烟后很可能会出现体重升高的现象,C正确;
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有关人体的相关调节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将含有胰岛素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很快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
B.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C.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D. 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支配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将含有胰岛素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很快发生昏迷等症状,A错误;
B、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B错误;
C、青春期,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C正确;
D、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的支配,如下丘脑可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D错误;
故选C。
12. 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3、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
【详解】A、SCN神经元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
B、GABA是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错误;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C错误;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白天导致氯离子外流(协助扩散),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导致氯离子内流(协助扩散),SCN神经元受抑制,D正确。
故选D。
13.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D.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到器官,器官分泌②物质由血液运输,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
【详解】A、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进行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B正确;
C、胰腺分泌的胰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不能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B。
14. 图是人体内某激素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
B. 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并作用于核内 DNA
C. 该激素能影响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D.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激素能与细胞内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的复合体,应该是性激素,“激素-受体”的复合体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作用于DNA,从而转录出mRNA并合成相应的多肽,可见,该复合体影响转录过程,激素只是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其受体位于细胞内,由图可知此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该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并作用于核内DNA,从而转录出mRNA,B正确;
C、“激素-受体”的复合体从核孔进入细胞核,作用于DNA,从而转录出mRNA并进入细胞质合成相应的多肽,可见,该复合体能影响转录过程,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通过此种方式进行,如胰岛素为生物大分子,其受体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激素并不都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来调节生物的代谢的,有的激素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D错误。
故选D。
15.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发生时,Na+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细胞内。组织液中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高,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的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70,比甲图高,因此E液中的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低,C项正确;丁图中静息电位为-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K+离子与E液中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请回答以下有关内环境稳态的问题。
Ⅰ、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某课外小组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
(1)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滴管等。
材料用具中,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物质是_____。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3)结果预测:
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B组: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
Ⅱ、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5)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乙酰胆碱 B.载体蛋白 C.睾酮
D.血红蛋白 E。呼吸酶 F。抗体
(6)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
(7)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形式传导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1)Na2CO3和乳酸
(2) ①. 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②. Na2CO3溶液
(3)B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5) ①. A ②. F
(6)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甲状腺激素
(7)神经冲动(或电信号或局部电流)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某课外小组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材料用具中,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物质是(碱性)Na2CO3和(酸性)乳酸。
【小问2详解】
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酸性),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Na2CO3溶液(碱性),测量pH并记录入表。
【小问3详解】
结果预测:A、B组的1号试管是等量的蒸馏水,pH明显降低或升高,2号试管因为存在缓冲液,3号试管是生物组织,所以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小问4详解】
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动物血浆可以维持pH的稳定,说明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小问5详解】
图中③代表神经系统释放物质进入内环境,该物质可以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⑤代表免疫系统释放物质进入内环境,该物质可以是抗体。故选:A和F。
【小问6详解】
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级调节)和甲状腺释放的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
【小问7详解】
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17. I、人体内有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控。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填序号),该效应器由______组成。
(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B 发生______次偏转。
(3)当图甲③处兴奋时,图丙中 4 处信号转换情况是______。
II、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过多,容易引起有机磷中毒,患者表现为肌肉震颤不已,严重者会死亡。原因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请设计一个动物实验,验证有机磷农药对动物神经传导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材料:剥制好的两个相同的青蛙神经—肌肉标本、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农药、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4)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 1、2,加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______。
③______,在 2 号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④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标本的情况。
实验结果:
1号表现为______。
2号表现为______。
从而可以验证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
【答案】(1) ①. ⑤ 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肌肉
(2)一(3)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4) ①. 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肌肉组织正常收缩 ②. 在 1 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磷农药 ③. 震颤不已 ④. 正常收缩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传入神经上含有神经节可知,②是传入神经,因此与其相连的①是感受器,那么⑤是效应器,该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
【小问2详解】
刺激甲图中的④,该处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膜电位由于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由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电流表B发生1次偏转。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图丙中 4表示突触前膜,当图甲③处兴奋时,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因此图丙中 4 处信号转换情况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有机磷农药对动物神经传导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据此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有机磷杀虫剂,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变量组为实验组,不施加的为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注意单一变量的原则。因此实验步骤为:
①分组编号:取两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 1、2,加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②检验标本的活性: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肌肉组织兴奋收缩并及时舒张;
③变量处理: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磷农药,在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④因变量检测: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观察标本的情况。
该实验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结果,对于该题实验结论就应该且必须是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实验结果是1号表现为震颤不已,2号表现为正常收缩。
18. 如下图是研究脑、脊髓功能及下肢活动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四个位点是供实验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位点,每次实验只阻断一个位点(当阻断位点功能恢复后,再进行第二次实验)。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给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若没有反应,医生让其踢腿,病人可以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
(2)给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若能感觉到刺激,但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
(3)给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既不能感觉到刺激,又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
(4)刺激⑤处,可引起踢腿活动,这种应答可称为_____。
A. 条件反射B. 非条件反射C. 对刺激作出的反应D. 随意运动
(5)若有人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正确操作,成功控制无法踢腿。该过程起作用的神经中枢有_____。
【答案】(1)①(2)③或⑤
(3)①或②(4)C
(5)大脑皮层、脊髓
【解析】
【分析】1、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有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分级调节。
【小问1详解】
病人可以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说明病人的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正常,给予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以后,病人没有反应,说明传入神经有可能受损,所以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①
【小问2详解】
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给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若能感觉到刺激,说明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是正常的,但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所以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③或⑤。
【小问3详解】
给某病人小腿一个适宜刺激,若不能感觉到刺激,又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则传入神经或脊髓的上行传导束被麻醉剂阻断,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①或②。
【小问4详解】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刺激⑤处,可引起踢腿活动,由于直接刺激的传出神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只能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小问5详解】
大脑皮层有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分级调节,若有人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正确操作,成功控制得无法踢腿。该过程起作用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脊髓。
19.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照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调节完成的;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至少答两项)。
(2)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有同学提出了以下设计思路:取发育状况一致的雌鸟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不破坏垂体,并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乙组破坏垂体,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破坏垂体,并注射等量且适宜浓度的激素B.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
II、血糖平衡的意义在于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提供能源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3)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设计中,若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注射胰岛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顺序应是_____。
(4)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_____状况时,该比值明显下降,此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____。
(5)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 ②.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 ①. 若去掉性腺,激素B没有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②. 三组实验动物的激素C含量
(3)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4) ①. 低血糖 ②. 肝糖原分解加强,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5)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解析】
【分析】题图A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性腺激素,C表示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下丘脑是神经组织,又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这使得它能将神经中枢传来的电信号转变为激素信号,通过调节腺垂体,影响机体许多其他的内分泌腺的活动,实现激素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
【小问2详解】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取发育状况一致的雌鸟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不破坏垂体,并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乙组破坏垂体,并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破坏垂体,并注射等量且适宜浓度的激素B,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B的生理作用,自变量是是否破坏垂体和注射的试剂,因变量用激素C含量表示;故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需要测定三组实验动物的激素C含量。
【小问3详解】
在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作用的实验设计中,若以正常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注射胰岛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顺序应是先注射胰岛素溶液,使小鼠血糖降低出现低血糖症状,后注射葡萄糖溶液,观察小鼠低血糖症状是否恢复。
【小问4详解】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况时,该比值明显下降,此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是肝糖原分解加强,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
【小问5详解】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0. 回答下列问题
Ⅰ、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能够抑制食欲的激素,其含量的变化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为了验证该激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将两类体型异常肥硕的小鼠(称为db鼠和b鼠)分别与正常鼠进行了连体实验。连体实验指将两只鼠从肩膀到盆腔之间的皮肤连在一起,让两者的血液循环连通,连体小鼠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得到实际实验结果见下表。
(1)根据B组实验结果分析,导致b鼠肥胖的原因是_____。
(2)根据A、C组实验结果分析,导致db鼠肥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若再增加一组实验:正常鼠和正常鼠连体。其目的是_____。
Ⅱ、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是外伤、中毒等造成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坏死,使脑内多巴胺(一种小分子有机物)这种神经递质产生数量明显减少,进而造成运动功能障碍。某科研小组研究发现,药物X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
(4)为了验证药物X(溶解于缓冲液Y中)的作用,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的思路。
实验思路: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
【答案】(1)b鼠体内瘦素缺乏
(2)db鼠机体细胞对瘦素不敏感
(3)排除手术损伤的影响
(4) ①. 将多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帕金森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每天用适量的药物X(溶解在缓冲液Y中)处理,B组小鼠每天用等量的缓冲液Y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行为能力并检测两组小鼠的行为能力及脑内多巴胺分子的含量 ②. 用药物X处理组小鼠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用缓冲液Y处理组小鼠
【解析】
【分析】Ⅰ、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体型异常肥硕小鼠的类型,因变量是连通后小鼠的摄食量变化,连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两种体型异常肥硕小鼠形成的原因。
Ⅱ、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是确定的,不需要讨论。
【小问1详解】
根据B组实验结果分析,b鼠和正常鼠连体,两者的血液循环是连通的,连通后b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从而可以看出,导致b鼠肥胖的原因是b鼠体内瘦素缺乏。
【小问2详解】
根据A、C组实验结果分析,db小鼠无论是与正常鼠连体,还是与b鼠连体,db鼠摄食量都变化不大,但是正常鼠和b鼠摄食量均下降,说明连通后正常鼠和b鼠都得到了瘦素,所以导致db鼠肥胖最可能的原因是db鼠机体细胞对瘦素不敏感,而不是缺乏瘦素。
【小问3详解】
本实验无法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若再增加一组实验:正常鼠和正常鼠连体,其目的是排除手术损伤的影响。
【小问4详解】
为了验证药物X(溶解于缓冲液Y中)的作用,实验思路:将多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帕金森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每天用适量的药物X(溶解在缓冲液Y中)处理,B组小鼠每天用等量的缓冲液Y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行为能力并检测两组小鼠的行为能力及脑内多巴胺分子的含量。预期实验结果:用药物X处理组小鼠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高于用缓冲液Y处理组小鼠。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A
db鼠和正常鼠连体
db鼠摄食量变化不大,正常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B
b鼠和正常鼠连体
b鼠摄食量明显减少,正常鼠摄食量变化不大
C
db鼠和b鼠连体
db鼠摄食量变化不大,b鼠摄食量下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