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济南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1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词与其对应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物能够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具有繁殖后代的现象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鸟类的生殖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其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几个过程。可见,“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是鸟类在育雏,属于繁殖行为,体现了生物具有繁殖后代的现象,A错误。
    B.汗腺分泌汗液,汗液通过导管把人体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可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体现可生物能够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B正确。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C正确。
    D.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应激性。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增强生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可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正确。
    故选A。
    2.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粗准焦螺旋 ③转动物镜转换器 ④移动装片 ⑤调大光圈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⑤
    C.④③⑤①D.③④②①
    【答案】C
    【分析】图示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两个视野,比较视野甲与乙,乙视野中的物像比甲视野中的物像大且位于视野中央。
    【详解】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即④;然后把低倍镜通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即③;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即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有点模糊,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物像更加清晰即①(不需②调节粗准焦螺旋),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根据下图所示,关于生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图甲所示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B.图甲和图乙所示细胞分裂过程完成相同
    C.在分裂过程中,图中2内染色体复制并均分
    D.动、植物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部分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一样。
    【详解】A.图甲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因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A错误。
    B.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分裂为二,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植物细胞在原来的细胞中央长出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B错误。
    C.在分裂过程中,图中2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C正确。
    D.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夏季晴朗的一天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 abf 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B.f点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C.b点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d点时光合作用的强度最低
    【答案】B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主要器官是叶。其实质是有机物合成,储存能量。
    (2)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因此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时刻都在进行,因此,曲线abf表示呼吸作用强度,A错误。
    B.根据题图,图中bdf段(不包括b、f两点)的光合作用强度都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合成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故植物的有机物始终在积累,f点后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开始消耗,因此,f点有机物总量积累最多,B正确。
    C.根据题图,b点是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曲线的交点,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错误。
    D.根据题图,d点时,由于光照强度过强,为避免体内水分的过度散失,叶片上的气孔会部分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但d点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是最低,D错误。
    故选B。
    5.有关下图所示几种动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家蚕是节肢动物,成虫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B.麻雀体温恒定,飞行时利用气囊辅助呼吸
    C.蚯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只依靠刚毛进行运动
    D.蜥蜴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答案】C
    【分析】(1)节肢动物的体表具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
    (2)鸟类体温恒定,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构成,真体腔,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4)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详解】A.家蚕是昆虫的一种、属于节肢动物,成虫身体分为头、 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A正确。
    B.麻雀是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利用气囊辅助呼吸,B正确。
    C.蚯蚓体圆而长,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体表有刚毛,蚯蚓是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C错误。
    D.蜥蜴和蛇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D正确。
    故选C。
    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对一些抗生素普遍耐药的超级耐药细菌,下列有关这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手术器械消毒是否彻底要以杀灭芽孢为准
    B.按外部形态分,该细菌属于球菌
    C.该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靠分裂进行生殖
    D.细菌生殖产生的新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答案】D
    【分析】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类型,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
    【详解】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手术器械消毒是否彻底要以杀灭芽孢为准,A正确。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球菌,B正确。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它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C正确。
    D.细菌进行分裂生殖,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和原来的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D错误。
    故选D。
    7.小明同学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问题: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吗?B.结论: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C.实验现象:1不变蓝色,2变蓝色D.37℃有利于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答案】D
    【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详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探究问题是:唾液能分解淀粉吗?可见,A错误。
    BC.淀粉的特性是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本探究实验的现象是:1号试管变蓝,因为1号试管内无唾液,不能分解淀粉;2号试管不变蓝,因为2号试管内的唾液把淀粉分解了。通过本实验并不能验证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将淀粉分解了。BC错误。
    D.2支试管采用37℃水浴加热的原因是:37度温接近口腔里的温度,有利于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D。
    8.下图①~④表示呼吸全过程的四个环节,a、b代表气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 a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中,膈肌收缩
    B.经过④过程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
    C.图中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D.组织细胞利用 a气体分解有机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答案】B
    【分析】⒈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连续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⒉题图①~④表示呼吸全过程的四个环节,其中①是肺的通气、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根据箭头方向可判定: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详解】A.a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属于吸气,吸气时,膈肌收缩。故A正确。
    B.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该过程中,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经过④过程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故B错误。
    C.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最高,故C正确。
    D.组织细胞利用 a氧气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故D正确。
    故选B。
    9.下图为处于某一生理状态时心脏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此时心脏所处的状态是( )

    A.心房收缩、动脉瓣关闭B.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
    C.心房和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D.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答案】D
    【分析】心脏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左边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右边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连通静脉,心室连通动脉。如图中,①肺动脉,②主动脉,③上下腔静脉,④肺静脉,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
    【详解】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流动方向为:静脉→心房→心室→动脉。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心脏每次跳动的过程是先两个心房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房室瓣处开放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接着两个心房舒张,两个心室收缩,心脏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开放状态;然后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舒张,心脏房室瓣处于开放状态,而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心脏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跳动。由题图可以看出,心室收缩,心房舒张,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保证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进入心房。由此可见,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图中,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图1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小肠,则②含的养料比①多
    B.①表示动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
    C.如果X表示肺,则①含的氧气比②多
    D.②表示静脉,里面流的是静脉血
    【答案】A
    【分析】血液循环路线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循环途径如下图:

    【详解】A.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葡萄糖等养料的含量增高。因此,若X表示小肠,则②含的养料比①多,A正确。
    B.若①表示肺动脉,则里面流的是静脉血,B错误。
    C.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因此,如果X表示肺,则①肺动脉含的氧气比②肺静脉少,C错误。
    D.若②表示肺静脉,则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错误。
    故选A。
    11.图中结构a为某一器官、结构或细胞,a不能表示的是( )
    A.肌肉细胞B.肺泡C.肾小管D.大脑
    【答案】B
    【分析】人体血液循环图:
    【详解】A.由分析可知,当血液流经肌肉细胞时,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肌肉细胞高,会扩散到肌肉细胞供其进行呼吸作用,为肌肉细胞提供能量,血液就会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所以a可以表示肌肉细胞,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血液流经肺泡时会与肺泡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含氧丰富,当血液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中氧气浓度高,所以氧气会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会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故a不能表示肺泡,B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血液流经肾小管时氧气会进入肾小管进行呼吸作用,动脉血就会变成静脉血,而且血液中的尿素等会减少,故a可以表示肾小管,C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血液流经大脑时,与大脑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所以a可以表示大脑,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图为人的泌尿系统,箭头表示流向,比较1、2、3结构内尿素的浓度,从低到高的正确顺序是( )
    A.1<2<3B.2<1<3C.3< 2<1D.3<1<2
    【答案】A
    【分析】(1)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如尿素,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2)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可知图中1是肾静脉、2是肾动脉,3是输尿管。
    【详解】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1肾静脉与2肾动脉相比,1肾静脉的血液中尿素浓度降低。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尿素没有被重吸收,所以尿素被浓缩。所以,剩下的物质----尿液中尿素浓度会明显增高,因此3输尿管的尿素浓度最高。所以比较l、2、3三处尿素的浓度,从低到高的正确顺序是1<2<3,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人体每天都要经由泌尿系统形成和排出尿液,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反射活动。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4底端流出的液体不含葡萄糖
    B.血液流经肾脏后,血管6比血管5内的尿素含量少
    C.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壁内,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
    D.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
    【答案】D
    【分析】如图中,1入球小动脉,2肾小囊,3肾小球,4肾小管,5肾动脉,6肾静脉。
    【详解】A.尿液的形成包括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当原尿流经4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因此,4底端流出的液体不含葡萄糖,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6肾静脉内的血液与5肾动脉内的血液相比,尿素含量减少,B不符合题意。
    C.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位于膀胱壁内,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C不符合题意。
    D.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14.“幸福的首要条件在于健康”。下列关于健康、免疫及急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健康包含身体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B.分析图Ⅰ可知第二次注射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体的速度加快
    C.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获得了抵抗病原体的持续免疫力
    D.三种血管血流速度如图Ⅱ所示,若乙受伤,应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止血带按压止血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文和图片可知,本题考查健康、免疫及急救的相关知识点内容。在图Ⅰ中,横坐标表示注射疫苗甲的时间,纵坐标表示抗体浓度,曲线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抗体浓度趋势变化。在图Ⅱ中,横坐标表示血管种类,纵坐标表示血流素,其中甲表示动脉,乙表示静脉,丙表示毛细血管。
    【详解】A.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A不符合题意。
    B.在图Ⅰ中,疫苗甲是抗原甲,当第一次遭遇病原体甲入侵时,此时免疫系统产生大量抗体以清除体内抗原甲,直到抗原甲被清除之后,抗体浓度开始下降并维持适当的水平。而当抗原甲第二次侵入体内后,由于体内已拥有一部分抗体能够识别该抗原,免疫系统将快速响应并分泌大量抗体以快速清除体内抗原,因此第二次注射疫苗甲后,体内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量更多,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了持续的免疫力,C不符合题意。
    D.在图Ⅱ中,甲的血流速度最快,表示动脉;乙的血流速度处于中间,表示静脉;丙的血流速度最慢,表示毛细血管。其中对于小静脉,可以使用创可贴;对于大静脉,要紧急拨打120呼救,并在同时用手压住或用绷带,止血带等物品压住止血。由于静脉血是从身体各处流向心脏的,因此需要远心端止血,D符合题意。
    故选D。
    15.下图描述的是菜豆的一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A中的③
    B.B为种子萌发的初期,不能自主制造有机物,其生长所需的有机物由A中的⑤提供
    C.移栽幼苗C时,常选阴天或傍晚进行,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D.据E图所示,菜豆花的子房内应有5个胚珠
    【答案】B
    【分析】(1)图A中,①是胚轴、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叶、⑤是种皮。
    (2)从A到E,表示菜豆的一生。
    【详解】A.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是:种子吸水,把子叶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③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故A正确。
    B.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由④子叶提供,⑤是种皮,故B错误。
    C.刚移栽的植物,根的吸水能力差;阴天或傍晚,植物的蒸腾作用弱,散失的水分少。因此,移栽幼苗C时,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故C正确。
    D.完成传粉和受精作用后,子房的发育如下:
    由图可知,胚珠发育成种子,E内有5粒种子,因此菜豆花的子房内最少应有5个胚珠,故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嫁接时应使甲图中①与②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B.全部的鸟卵在适宜条件下都可以发育成雏鸟
    C.乙图所示动物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D.丙图中为鸟类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主要结构是③
    【答案】B
    【分析】(1)图甲中①是接穗,②是砧木。
    (2)乙图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在繁殖季节,雄蛙的鸣叫是一种求偶行为,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幼体和成体在外形上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因此,青蛙的生殖发育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3)图丙中①是卵壳,②气室,③卵黄,④卵白。
    【详解】A.甲图表示植物的嫁接,嫁接时①接穗与②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A正确。
    B.只有受精的鸟卵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发育成雏鸟,B错误。
    C.乙图所示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C正确。
    D.丙图③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B。
    17.下图是四种生物的生殖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是卵细胞,受精之后形成受精卵,将发育为整个果实
    B.2是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新个体
    C.3是胚盘,内含细胞核,是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重要结构
    D.4是胎盘,它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答案】A
    【分析】图示为四种生物的生殖结构示意图,分析题图:1是卵细胞,2是孢子,3是胚盘,4是胎盘。
    【详解】A.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花粉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到达子房,进入胚珠珠孔后,前端破裂释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珠孔附近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胚珠中央的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这个过程称为双受精,双受精现象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故1是卵细胞,它与来自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为种子的胚,子房发育为果实,A错误。
    B.2是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新个体,B正确。
    C.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的一盘状小白点,是胚胎发育的部位。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胚盘→胚胎→雏鸟→成鸟。所以,3是胚盘,内含细胞核,是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重要结构,C正确。
    D.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4是胎盘,它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D正确。
    故选A。
    18.小番茄又称樱桃番茄,它外表玲珑小巧,果皮有红色和黄色。小番茄果皮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性状。将纯种红番茄(基因型为AA)的花粉授到纯种黄番茄(基因型为aa)的柱头上,黄番茄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颜色、果皮的基因和胚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
    A.红色 aa AaB.黄色 aa Aa
    C.红色 Aa AaD.红黄相间 Aa Aa
    【答案】B
    【分析】(1)果实是由绿色开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2)花粉的基因只影响到下一代即胚的基因组成,对果皮的基因组成无影响。
    【详解】将纯种红番茄(基因型为AA)的花粉授到纯种黄番茄(基因型为aa)的柱头上,黄番茄的植株上结出的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其果皮颜色是黄色、基因组成是aa。
    胚的基因组成是Aa,如下图所示:
    因此,黄番茄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颜色、果皮的基因和胚的基因组成分别是黄色、aa、Aa。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如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代码1、2、3、4依次为( )
    A.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B.细胞核、染色体、基因、遗传信息
    C.染色体、双螺旋结构、基因、遗传信息
    D.细胞核、基因、染色体、遗传信息
    【答案】A
    【分析】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叫DNA,DNA位于染色体上,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细胞里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
    【详解】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故1是染色体;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他们构造出一个右手性的双螺旋结构,故2表示DNA的双螺旋结构;DNA是储存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故3是遗传信息;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故4是基因。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古代长颈鹿颈不太长,现代长颈鹿颈却很长。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颈长者繁殖能力比颈短者强
    B.长颈鹿产生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C.常伸长脖子吃高处树叶,颈变长
    D.经过环境的选择,颈长者更适于生存
    【答案】D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而食高处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因此竞争中颈长者是适应环境的生存机会大,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1.木薯含有氰苷类毒素,煮熟后才能食用。木薯产生氰苷类毒素能防御食草动物,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下列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动物的食用使木薯产生了氰苷类毒素
    B.早期木薯中存在能产生和不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个体
    C.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木薯更容易存活
    D.动物对木薯的选择使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个体增多
    【答案】A
    【分析】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详解】A.变异是本来就存在,而不是因为动物的食用使木薯产生了氰苷类毒素,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故A符合题意。
    B.变异是不定向的,早期木著中存在能产生和不能产生氰昔类毒素的个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符合自然选择学说,故B不符合题意。
    C.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木薯能防御食草动物,更容易存活,体现了适者生存的结果,符合自然选择学说,故C不符合题意。
    D.木薯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木薯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可使能产生氰苷类毒素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逐代积累、增多,符合自然选择学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动植物丰富。下列有关湿地公园生命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江边芦苇的茎是中空的——生物适应环境
    B.野鸭在水中游泳,其趾间有蹼——生物适应环境
    C.红嘴鸥每年从北方迁徙来湿地公园过冬——生物影响环境
    D.在向阳处的植物要比背阴处的植物长得茂盛——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江边芦苇的茎是中空的,内充空气,是对江边土壤内缺少空气的一种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野鸭趾间有蹼,利于野鸭在水中划水、游泳,是野鸭对水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北方冬天的温度低,红嘴鸥每年从北方迁徙来湿地公园过冬属于环境影响生物,C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在向阳处的植物要比背阴处的植物长得茂盛,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正确。
    故选C。
    23.某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图为该地建设的生态农业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鸭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光能
    B.鸭与害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C.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水稻与猪相比,水稻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答案】B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生物废弃物利于改善环境。
    图为生态农业模式图。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该生态农业中鸭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光能,A正确。
    B.鸭与害虫都吃水稻和杂草,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鸭以害虫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
    C.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水稻是植物,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猪是动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因此,水稻与猪相比,水稻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D正确。
    故选B。
    24.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它们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野外采摘的蘑菇煮熟后可以食用
    B.把食品放在冰箱内保存,目的是低温杀死细菌防止食品腐败
    C.做馒头时,往面粉里放一块发酵过的老面,这个过程相当于接种
    D.如果酿酒时容器没有密封,酿酒会失败,因为酵母菌在缺氧环境中才能存活
    【答案】C
    【分析】(1)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步骤: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3)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作腐乳要用到多种霉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4)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详解】A.野外采摘的蘑菇煮熟后也不可以食用,因为有些蘑菇可能有毒,A错误。
    B.把食品放在冰箱内保存,目的是低温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防止食品腐败,B错误。
    C.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加入已经发酵过的面团(老面)是为了引入酵母菌,这相当于为新的面团接种了发酵所需的酵母菌,C正确。
    D.如果酿酒时容器没有密封,酿酒会失败,因为酵母菌在缺氧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才能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正确的是( )
    A.白酒的生产——发酵技术
    B.“试管婴儿”的诞生——克隆技术
    C.快速培育无病毒植株——杂交技术
    D.将人的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体内,从牛乳中获得人乳铁蛋白——嫁接技术
    【答案】A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详解】A.酿制白酒要用到酵母菌的发酵,属于微生物的发酵技术,A正确。
    B.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不是利用克隆技术获得的,B错误。
    C.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离体器官(如根、茎、叶等)分离出来,并在体外进行培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植物在传统育种过程中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从而提高植物的品质和产量。可见,快速培育无病毒植株是利用了植物的组织培养,C错误。
    D.将人的乳铁蛋白基因转移到牛体内,从而在牛乳中获得了人乳铁蛋白,运用的是转基因技术,D错误。
    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本题共6小题,共50分。
    26.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既有分工又协调配合。下图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系统,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④⑤表示生理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中,胸骨状态是 (填“上移”或“下移”);进行过程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
    (2)B系统中,食物中淀粉的全部消化过程中参与的消化液有 。
    (3)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经过程[ ] 进入C系统。
    (4)C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最终供给人体各组织细胞利用,释放的能量用于 和维持体温。
    (5)在D系统中,原尿流经④时,正常情况下会被全部重新吸收的成分是 。血液流经D系统的主要器官后,发生的主要成分变化是 明显减少(写出两种)。
    【答案】(1)上移 氧气增多
    (2)唾液、胰液、肠液
    (3)③吸收
    (4)各项生命活动
    (5)葡萄糖 尿素和氧气
    【分析】题图中:①是吸气过程,②是氧气扩散进入血液,③是吸收,④是肾小管,⑤是肾小体;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循环系统,D是泌尿系统。
    【详解】(1)①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胸骨上移;②是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进行过程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氧气增多。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故食物中淀粉的全部消化过程中参与的消化液有唾液、胰液、肠液。
    (3)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经过程③吸收进入C系统。
    (4)C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最终供给人体各组织细胞利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5)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在D系统中,原尿流经④时,正常情况下会被全部重新吸收的成分是葡萄糖。血液流经D系统的主要器官后,尿素随尿液排出故尿素减少, 组织细胞消耗氧气故氧气减少。
    27.为帮助农民提高小麦的产量,技术人员对小麦种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一中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叶片进行的三项生理过程,图二表示夏季晴天大棚24小时内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变化情况(密闭状态测定),图三表示小麦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B为线粒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过程。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 (填数字)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Ⅰ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Ⅰ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Ⅰ中b处的现象是 ,根据叶片I的相关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2)该植物叶片有机物积累最快和最多的点分别是图二曲线上的 (填字母);在g点时,图三中所示生理过程1、2、3、4是否显现? (选填“是”或“否”);当图三只进行过程3和4时,对应图二的时间段是 时和18-24时。
    (3)图四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表明,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温度越低, ,相对应的图二中a点会向 (填“上”或“下”)移动。在实际生产中,要增加小麦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① 不变蓝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d、g 否 0-6
    (3)呼吸作用越弱 下 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分析】图一中,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蒸腾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图三中,A为叶绿体,B为线粒体,1表示叶绿体向外界释放氧气的过程,2表示叶绿体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3表示线粒体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4表示线粒体从外界吸收氧气的过程,5表示叶绿体向线粒体释放氧气的过程,6表示线粒体向叶绿体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详解】(1)由图一可知:①过程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①表示呼吸作用;因此,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①呼吸作用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Ⅰ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与未遮光处理的叶片部分唯一不同的是变量光,形成对照实验;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Ⅰ,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Ⅰ的b处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表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形成,表明光合作用需要光;见光的叶片Ⅰ的a处变蓝,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图二中,横坐标以上表示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消耗有机物;横坐标以下表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图二中,d点时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差值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c点到g点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g点后,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消耗有机物,因此,g点时,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g点时,植物既不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也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结合分析,图三中所示生理过程1、2、3、4不显现,植物只进行生理过程5、6。当图三只进行3和4时,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对应图二的时间段是0~6时和18~24时。
    (3)分析图四曲线可知,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少;则相对应的图二中a点会向下移动。由图四曲线变化可知,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越多,说明温度升高,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增大,消耗有机物增多,不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在生产中,要增加小麦产量理论上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28.如图是几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甲、乙、丁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和 。
    (2)在我国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常把长有“绿毛”的襁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防止伤口发炎。利用的是 所示的微生物。
    (3)相对乙生物,甲生物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
    (4)戊是专门寄生在 图类细胞中的病毒,也叫 。
    (5)丁图上的a是青霉直立菌丝顶端产生的 ,它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答案】(1)细胞质
    (2)丁
    (3)无成形的细胞核
    (4)甲 噬菌体
    (5)孢子
    【分析】图中,甲是细菌,乙是酵母菌,丙是植物病毒,丁是青霉菌(a是病毒),戊是噬菌体(病毒)。
    【详解】(1)甲是细菌,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乙是酵母菌,丁是青霉菌,它们都属于真菌,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因此,甲、乙、丁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2)图丁是青霉菌,青霉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真菌,可以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绿毛”是青霉的菌落,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有消炎作用。
    (3)乙是酵母菌,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甲是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因此相对乙,生物甲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丙、戊都是病毒,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戊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甲细菌细胞中的病毒。
    (5)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在青霉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绿色的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可见,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29.由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培育的海水稻可以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旱、抗涝、抗病虫害、抗盐碱等特点。海水稻的推广种植将成为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甲、乙分别表示稻花(两性花)和稻谷的基本结构,丙为海水稻杂交过程中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据此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⑤] 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图甲[①]中的精子与[②]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海水稻的生殖方式是 。
    (2)海水稻稻米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 能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出。
    (3)如图丙所示,亲代均为高产性状,而子代却出现了低产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被称为 。
    (4)由图丙可知,海水稻的显性性状为 ,基因组成为 ,子代高产水稻中基因型为AA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5)2020年6月,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用野生高寒耐盐碱水稻和高产水稻杂交,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该育种方法利用了 的多样性,使杂交后代具有 的优良遗传特性。
    【答案】(1)胚 有性生殖
    (2)细胞膜
    (3)变异
    (4)高产 Aa
    (5)基因 双亲
    【分析】(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如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一定是杂合的;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3)图中,①是花药、②是胚珠、③是果皮和种皮、④是胚乳、⑤是胚。
    【详解】(1)子房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发育成胚,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图乙中的⑤是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是由图甲①花药(花粉)中的精子与②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海水稻的生殖方式经历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有性生殖。
    (2)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因此,海水稻稻米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出。
    (3)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如图丙所示,亲代均为高产性状,而子代却出现了低产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中被称为变异。
    (4)分析图丙可知,亲代的性状都是高产,子代出现了低产性状,说明海水稻的显性性状为高产,基因组成是Aa,如图所示:
    因此,子代高产水稻中基因型为AA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5)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2020年6月,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该育种方法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杂交育种属于有性生殖,因此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优良遗传特性。
    30.三年疫情,不能阻断同学们探寻世界的热情,为了一窥显微世界的奥妙,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一。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二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图三是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图四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 ;上下大幅度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二所示光学显微镜的[ ] ;
    (2)在进行观察时,首先要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的结构是 。目镜为5×,物镜为4×观察时,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如图四,当将目镜更换为15×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 个。此时视野发生改变,除调节视野亮度外,还应该调节 使物像更清晰。
    (3)制作临时装片时,图三中步骤 (填序号)操作不当容易产生细胞重叠现象。滴加碘液后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 。
    (4)清水洗菠菜时,水不会变绿.用开水煮菠菜时,水会变成绿色,是因为破坏了细胞的 从而不能控制物质的流出。使叶片呈现绿色的物质存在于 。
    【答案】(1)4物镜 7粗准焦螺旋
    (2)物镜 5 细准焦螺旋
    (3)③ 细胞核
    (4)细胞膜 叶绿体
    【分析】(1)图二中,1是目镜,2是镜筒,3是转换器,4是物镜,5是遮光器,6是反光镜;图三中,①是滴水,②是取材,③是展平,④是盖片。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 滴(清水)、撕 、展 、盖、 染 、吸。
    【详解】(1)显微镜的物镜安装在镜筒的下端,观察时靠近标本,所以,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4物镜;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大幅度升降镜筒,所以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二所示光学显微镜的7粗准焦螺旋。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4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题干中的组合A(目镜为5×,物镜为4×)即20倍观察时,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如图四,当将目镜更换为15×后,显微镜放大了60倍,后者放大倍数是前者的3倍,即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9除以3等于3,每行3个,中间一个重复,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为5个;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3)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操作步骤:擦:即用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①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②取: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③展:用解剖针展平;④盖: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端让另一端接触液滴慢慢放下盖玻片以防产生气泡;染色是用滴管吸碘液一滴在盖玻片一端染色;用吸水纸在另一端用吸水纸在另一端吸,使染色均匀,因此图三中步骤③展操作不当容易产生细胞重叠现象;经过碘液染色后,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
    (4)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所以将新鲜绿叶蔬菜煮沸后,水变成绿色是由于细胞膜遭到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的叶绿素的原因。
    31.习主席向全球发出绿色宣言:“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图甲是某校生态保护志愿者绘制的莱西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乙是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以下:

    (1)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图甲所示的成分外,还应包括图乙中的 (填字母)。图甲中影响植物生活的蝗虫、沼虾、空气、水质等因素统称为 。图甲中蛇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请写出蛇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2)图甲中,蛇与鸟类之间的关系是 。请写出图乙中存在的食物链 。
    (3)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实际是利用图乙中植物的[ ] 。(生理过程),使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为响应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力所能及的措施? (写一条)。
    (4)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积极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使得生物的生态环境明显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所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答案】(1)AD 生态因素 太阳光能 植物→鱼类→蛇
    (2)捕食和竞争 B→C
    (3)②光合作用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合理即可
    (4)自动调节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分析图乙:A是非生物部分、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①③④表述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
    【详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甲要构成生态系统需要补充A非生物部分和D分解者。(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称为非生物因素。因此,图甲中影响植物生活的蝗虫、沼虾、空气、水质等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所以,图甲中蛇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蛇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最短的一条:植物→鱼类→蛇。
    (2)图甲中,蛇以鸟类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同时蛇和鸟类都以鱼类为食,它们之间又包含竞争关系。图乙中A是非生物部分、B捕食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因此食物链是:B→C。
    (3)绿色植物在进行②光合作用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为响应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因此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是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福建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福建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食盐加碘可以防治的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出血的经历,下列有关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陕西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陕西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捕蝇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素是细胞行动的“号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陕西卷)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陕西卷)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捕蝇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激素是细胞行动的“号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