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附跟踪训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44486/0-1730978691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附跟踪训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44486/0-17309786918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第一单元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附跟踪训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44486/0-17309786918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 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说辞,体会其语言艺术和逻辑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让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语言艺术。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分析其逻辑结构和语言技巧。
2. 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2. 翻译法:引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5.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辈出。
2. 提问学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外交家,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为国家的利益而奔走。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外交家吗?”引导学生回答出烛之武等人物。
3. 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烛之武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他是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秦君,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二)了解背景
1. 介绍《左传》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等。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创作时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
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卫聚贤认为《左传》作者是子夏。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2. 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情况,让学生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三)诵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他是如何退秦师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烛之武的行动目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
• 从国家层面看:郑国面临秦晋两国联军的围攻,国家危在旦夕。如果秦国的军队不撤退,郑国极有可能被秦晋两国所灭。烛之武作为郑国的臣子,对国家有着一定的责任感和忠诚,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因此选择挺身而出,试图劝退秦师以挽救郑国。
• 从个人利益看:郑文公对烛之武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也提醒了烛之武,国家的灭亡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利益,覆巢之下无完卵。烛之武自身的利益也与国家的存亡紧密相连,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退秦师的动力。
◆ 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1)利用秦国的利益诉求分析局势:
• 亡郑对秦无利:烛之武指出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即使郑国灭亡,秦国也难以越过晋国去管理郑国的土地,反而会让晋国的实力增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让秦穆公意识到灭亡郑国对秦国不仅没有实际的好处,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威胁。
• 存郑对秦有利:烛之武提出如果秦国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作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时,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为秦国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利益保障,让秦穆公看到了与郑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好处。
(2)揭露晋国的野心和不可信:
• 历史教训:烛之武提到晋惠公曾答应给秦穆公焦、瑕二座城池,但他“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表明晋国是不可信的,秦国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合作。
• 未来威胁:晋国的野心不止于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如果秦国帮助晋国灭掉郑国,那么晋国下一步可能就会向西扩张,侵犯秦国的领土。这让秦穆公对晋国产生了警惕和怀疑。
(3) 以谦卑的态度争取信任:烛之武在与秦穆公交流时,态度谦卑,言辞恳切,始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考虑问题,这让秦穆公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善意,从而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最终,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则率军回国。
第二课时
(一)课前齐诵。
(二)翻译课文。
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一课一得点:词类活用
方法点拨: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突破词类活用。
其一、名词活用
A.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B.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其二、动词的活用
A.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B.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其三、形容词的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其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第三课时
(一)课前诵读。
(二)分析课文
1. 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①提问学生:“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②教师总结: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爱国忧民、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他的说辞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有力,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善辩和外交才能。
(2)郑伯
①提问学生:“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分析郑伯的人物形象。
②教师总结:郑伯是一个善于用人、勇于自责、知错能改的人。他在国家危急之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烛之武道歉,并委以重任。他的行为体现了一个君主的明智和大度。
(3)秦伯
①提问学生:“秦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分析秦伯的人物形象。
②教师总结:秦伯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善于权衡利弊、明智果断的人。他在听取了烛之武的分析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果断地与郑国结盟,撤军回国。他的行为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智慧。
2. 分析语言艺术
(1)提问学生:“烛之武的说辞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说服秦君?”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的语言艺术。
(2)教师总结:烛之武的说辞具有以下特点:
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烛之武首先分析了秦、晋围郑的原因,指出秦国与郑国并无直接利害冲突,而晋国则有野心勃勃,企图吞并郑国。然后,他又分析了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指出晋国曾经背信弃义,不可信任。最后,他提出了秦国与郑国结盟的好处,即可以削弱晋国的实力,同时也可以保障秦国的利益。烛之武的说辞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秦君不得不认真考虑。
②以利诱人,晓以利害。烛之武在说辞中,充分考虑了秦君的利益需求,以利诱人,晓以利害。他指出秦国与郑国结盟,可以得到郑国的土地和财富,同时也可以削弱晋国的实力,保障秦国的安全。他的言辞让秦君认识到与郑国结盟的好处,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③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烛之武的说辞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秦君能够迅速理解他的意思。同时,他的言辞中也充满了感情,让秦君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爱国之情。
(三)拓展延伸
1. 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如何说服秦君?”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2.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烛之武的精神和语言艺术?”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本文重点实词、虚词。
3. 高考模拟链接【来源: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戚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节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给分。(3分)
相如视A秦王无意B偿赵城C乃前曰D壁有E瑕F请指G示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否”,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尊君在不”的“不”意思相同。
B.负,使……承担,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以致其性焉尔”的“致”用法不同。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与《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用法不同。
D.固,本来,与《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王求璧,赵国面临“取吾璧,不予我城”的难题;蔺相如审时度势,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认为,如果不答应给秦国璧,会让赵国处于理亏的境地。
B.蔺相如慧眼识破了秦王之意: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狂呼万岁也不是尊重外臣的态度。
C.蔺相如与秦王的正面斗争可谓一波三折: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
D.对于秦王召唤负责的官吏查看地图的举动,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但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都已经这么做了,就是会给出城池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4分)
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4分)
(5)材料二中,王世贞为蔺相如拟设了一段对秦王的说辞,其中包含了一处二难推理,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及拟设结果。(5分)
【参考答案】
(1)CDF(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2)B(B.“以致其性焉尔”的“致”,使达到,用法相同。C.“以戏弄臣”的“以”为连词,表目的;“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为介词,因为。)
(3)D(王世贞认为秦王“不得不予城”的观点是建立在“按图”“设九宾”和“斋而受璧”三个前提之下的,主要是因为事情发展的形势,而非查看地图这一举动。)
(4)①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取和氏璧。(之,代词,这件事。遗,送。书,信。易,换取,交换。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2分)
②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弃约定不抵偿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跑。(度,估计。决,必定。负约,背弃/违背约定。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2分)
(5)①如果秦王用城池换璧,那么城里的百姓会深怨秦王;②如果秦王不给赵国城池且欺骗赵国的玉璧,就会失信于天下。③所以,只要秦王拿着玉璧就会陷入两难;④因此,秦王应该会返还玉璧。(第①②④点,每答出一点给1分,第③点2分)
4. 写一篇关于烛之武的人物评价,不少于 800 字。*【选做】
【下水文】
智勇双全,大义凛然——烛之武人物评价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如繁星般闪耀,而烛之武无疑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卓越的口才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不已的传奇。
烛之武,一位看似平凡的老者,却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担当。当时,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郑伯在走投无路之时,想到了烛之武,而烛之武此前却因未被重用而心有怨言。然而,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并没有因个人的委屈而拒绝郑伯的请求,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决定承担起退秦师的重任。这种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令人敬佩。
烛之武的智慧堪称卓越。他深知秦晋两国虽然联合攻郑,但两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利益冲突。于是,他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孤身一人前往秦营,凭借着自己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外交斡旋。他首先分析了秦晋围郑的形势,指出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无益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清晰地阐述了秦国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只会让晋国更加强大,而秦国却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威胁。接着,他又回忆了晋国曾经的背信弃义之举,“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以此提醒秦君,晋国不可信任。最后,他提出了秦国与郑国结盟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既可以保障秦国使者的往来便利,又不会损害秦国的利益。烛之武的这番说辞,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他的高超智慧和卓越的谋略。
烛之武的口才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言辞简洁明了,却又极具说服力。在与秦君的对话中,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直击要害,让秦君不得不认真思考他的建议。他善于把握秦君的心理,以利诱人,晓以利害。他深知秦君关心的是秦国的利益,于是围绕着秦国的利益展开论述,让秦君认识到与郑国结盟才是明智之举。同时,他的言辞中也充满了感情,让秦君感受到他的真诚和爱国之情。他的口才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除了智慧和口才,烛之武的爱国情怀更是令人动容。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冒险前往敌营。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明白此行的危险,但他依然义无反顾。他的心中只有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他可以放下个人的恩怨,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学习的榜样。
烛之武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智慧、口才和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问题。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都应该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学习烛之武的精神,以他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学习他的智慧,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学习他的口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用语言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我们更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总的来说,烛之武是一位智勇双全、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烛之武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翻译、讨论、分析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特别是重点剖析了词类活用的方法。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些问题的讨论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语言文字运用,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辞技巧,为国以礼,探究,贯通古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过关检测,作业,导入,授新,拓展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