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第1页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第2页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一单元含详细解析,共8页。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解(jiě) 干坼(chè) 伫立(zhù) 秋水澄澈(chénɡ)
    碌(lù) 烟霭(ǎi) 熨帖(yùn) 辘辘饥肠(lù)
    丧(sānɡ) 马厩(jiù) 饿殍(piǎo) 改弦更张(xián)
    谧(mì) 干涸(hé) 福祉(zhǐ) 无可估量(liànɡ)
    答案:B
    解析:B项“熨”在这里读音为“y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忌讳 千载难逢 劳碌 声名狼籍 B.悚然 改弦更张 犀利 胜卷在握
    C.钓鱼 目不暇接 累赘 鬼话连篇 D.颠沛 无所顾忌 聚讼 纭纭众生
    答案:C
    解析:A项“籍”为“藉”,B项“卷”为“券”,D项“纭纭”应为“芸芸”。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B.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无所不为,不逾矩。
    C.孟子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是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
    答案:B
    解析:B项“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什么坏事都干,可改为“随心所欲”。
    4.填入下段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比较好的句子应是( )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____________;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往往是一回事。
    答案:C
    解析: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可以排除B、D项;再联系下文“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可以排除A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晳最得他的赞许。而曾晳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5.下面对第一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话题亲切自然,且显得章法严谨。
    B.冯友兰将孔子、孟子分别比作苏格拉底、柏拉图,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
    C.从传统文化将孔孟相提并论入手,为第二段比较不同作铺垫。
    D.说明了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B项“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不合题意。
    6.“凡事紧张”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孟子不如孔子有坦荡宽阔的胸怀。 B.孟子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C.孟子生活艰朴,经济一直紧张。 D.孟子与孔子在个别事上也有一些矛盾。
    答案:B
    解析:从孟子的言论中可以探知所谓的紧张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充满忧患意识,孟子意识到当时各诸侯国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他的“紧张”是因局势的紧张而紧张,忧患意识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为贫富对立如此尖锐而愤慨不已,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这种心情也是一种紧张情绪。由此可见,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差别问题。
    B.这段文字肯定了孟子的思想态度,否定了孔子的盲目乐观态度。
    C.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清晰。
    D.这段文字引用二圣人自己的话阐明观点,增强了行文的可信度。
    答案:B
    解析:对于二位圣人的观点态度,作者没有肯定或否定。故B项错误。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8.对第一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B.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使有道德的人养成某些道德的良好习惯。
    ——天地境界。
    D.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的行动和生活都必须遵循哲学的原理。
    答案:C
    解析:要善于寻找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的中心句在段首的居多,在段尾的,常有“所以”“因此”“总之”等词语,本段的中心句是“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与C项所述吻合。
    9.对上述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境界,是指那些遵循道德规律,养成了某些道德习惯的人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B.哲学的崇高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C.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到了天地境界,也就成为了圣人。
    “圣人”,只有那些超越了理智,达到了自己与宇宙同一的人,才是“圣人”。
    答案:D
    解析:A项从文中“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故排除。B项是“哲学的任务”而不是“哲学的崇高任务”。C项圣人是最高成就,而最高成就者是超越了理智的。
    10.对下列文字所表达的人生境界,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指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描述的是自然境界中的心理状态。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是某些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追求。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见陆游是道德境界中的人。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说的是天地境界中人的心理状态。
    答案:D
    解析:D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道德境界。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效果如何?(6分)
    参考答案: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记忆深入人心只待外界刺激(触景生情),从而将一发不可收的爆发力、冲击力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就像春天到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这里用了比喻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2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1)D (2)C
    (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1)题“漏声断”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2)题“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诗人在这里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诗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雪晓”“清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深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来描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之中去。(3)抓住“自许封侯”与“塞上长城”,“心未死”与“已先斑”来分析异同。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载谁堪伯仲间
    (2)匹夫不可夺志也
    (3)问渠那得清如许
    (4)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切梦刀
    李健吾
    不知道什么一个机会,也许由于沦陷期间闷居无聊,一个人在街上踽踽而行,忽然来到一个旧书摊头,在靠外的角落,随时有被人踩的可能,赫然露出一部旧书,题签上印着《增广切梦刀》。
    梦而可切,这把刀可谓锋利无比了。
    一个白天黑夜全不做梦的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勇士。能够做到这步田地的,勇士两个字当之无愧,我们常人没有福份妄想这种称谓,因为一方面必须达观如哲学家,一方面又必须浑浑噩噩如二愣子。
    当然,这部小书是为我们常人做的,作者是一位有心人,愿意将他那把得心应手的快刀送给我们这些太多了梦的可怜虫。我怀着一种欣喜的心情,用我的如获至宝的手轻轻翻开它的鼓卷的薄纸。
    原来这是一部详梦的伟著,民国六年问世,才不过二十几个年头,便和秋叶一样凋落在这无人过问的闹市,成为梦的笑柄。这美丽的引人遐想的书名,采取的是《晋书》关于王浚的一个典故。
    “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监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在这小小得意的故事之中,有刀也在梦里,我抱着一腔的奢望惘然如有所失了。
    梦和生命一同存在。它停在记忆的暖室,有情如以育养:理智旺盛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像如来那样摆脱一切挂恋,把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磨成其快无比的利刃,然而当我这个凡人硬起心肠照准了往下切的时候,它就如诗人所咏的东流水,初是奋然,竟是徒然:
    “抽刀断水水更流。”
    有的时候,那就糟透了,受伤的是我自己,不是水: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于是,我学了一个乖,不再从笨拙的截击上下工夫,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固然梦可以不存在了,犹如一切苦行僧,生命本身也就不复在人世存在了,我把自然还给我的梦,梦拿亲切送我做报答。我活着的勇气,一半从理想里提取,一半却从人情里得到。而理想和人情是我梦的弼辅。说到这里,严酷的父亲,在我十三岁上就为人杀害了的父亲,可怜的辛劳的父亲,在我的梦里永远拿一个笑脸给他永远没有出息的孩子。我可怜的姐姐,我就那么一位姐姐,小时候我曾拿剪刀戳破她的手,叫她哭,还不许她告诉父亲,但是为了爱护,她永远不要别人有一点点伤害我,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样的姐姐,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一个孤女的流落的忧苦。他们活着……全都活着,活在我的梦里……还有我那苦难的祖国,人民甘愿为她吃苦,然而胜利来了,就没有一天幸福还给人民……也成了梦。
    先生,你有一把切梦刀吗?
    把噩梦给我切掉,那些把希望变成失望的事实,那些从小到大的折磨的痕迹,那些让爱情成为仇恨的种子,先生,你好不好送我一把刀全切了下去?你摇头。你的意思是说,没有痛苦,幸福永远不会完整。梦是奋斗的最深的动力。
    那么,卖旧书的人,这部《切梦刀》真就有什么用处,你为什么不留着,留着给自己使用?你把它扔在街头,夹杂在其他旧书之中,由人翻拣,听人踩压,是不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窍门,用不着它随时指点?
    那边来了一个买主。
    “几钿?”
    “五百。”
    “责来!”他惘惘然而去。
    可怜的老头,《切梦刀》帮不了你的忙,我听见你的沙哑的喉咙在吼号,还在叹息:“五百,两套烧饼啊!”
    (文章有删节)
    “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4分)
    参考答案:(1)父亲永远拿一个笑脸给我。(2)亲人们都活着。(3)祖国把幸福还给人民。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可以确定答题区间在第13段。除了“父亲”和“姐姐”两项外,文中的“还有”起了暗示作用,可以找出第三项。
    “切梦刀”怎样的含意?请根据文意加以阐释。(6分)
    参考答案:(1)它是切除“梦”的“利刃”,是由“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磨成的。(2)人有“梦”,则有痛苦,“切梦刀”就是帮助人们摆脱痛苦的一种工具。然而,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有“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因而“切梦刀”也就变得虚无且荒诞,“梦”的切除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中的幻想。
    解析:在作者情感的发展中,“切梦刀”的含意是变化的:去除痛苦——无法去除痛苦——“切梦刀”是虚无的。作者认识变化的核心,即是“切梦刀”的内涵的基本内容。
    “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解析:作者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复杂而深刻的感情,有遗憾,有歉疚。
    17.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8分)
    参考答案:(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象空间。“‘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只答“不删好”或“删掉好”不给分。
    解析:本题属开放型试题,两者皆可的答案,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空间,但要借文章相关内容辅证所持的观点,并要言之成理。
    六、(15分,每小题5分)
    18.(2006东北三校联合摸拟考试,19)结合个人的感悟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自选两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
    示列: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答案示例:选——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劣——平时少出力,最后总会比别人差一点。
    舒——舍予即忘我,这是一种何等舒畅的境界。
    值——人生要有“价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
    起——欲要崛“起”,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解析:作题时,要特别注意仿照示列,紧扣字形;理解时应有积极意义,给人以感悟启发。
    19.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历史考了44分,政治考了51分,外语考了28分,数学考了10分,高考总分为165分的烟台市73岁的巩健基老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表示“明年会再努力”。
    答案:烟台市73岁的巩健基老人政治考了51分,历史考了44分,外语考了28分,数学考了10分,尽管高考总分只有165分,但老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表示“明年会再努力”。
    解析:将修饰成分“历史考了44分,政治考了51分,外语考了28分,数学考了10分”抽出组成短句,再添加必要的词语。
    20.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有一种人,对别人,指责多于宽容,苛求多于爱护;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
    (2)猜疑是一只绿眼睛的妖魔,谁要是信奉它,谁就要受到它的戏弄;宽恕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宽恕多于自责,放纵多于自励
    (2)一位好心肠的贤者,谁要是尊奉他,谁就会得到他的恩泽
    解析:(1)“对别人”与“对自己”态度形成强烈对比。(2)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邻居的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他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在面包师向自己购买黄油的同时,自己也一直向他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面包师听了后哑口无言。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你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给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别人越多,你得到的就会越多;你越吝啬,就会一无所有。
    参考例文:
    以心相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礼贤下士,以诚相待,仿效“周公吐哺”,才换得“天下归心”。人与人之间,要拥有一份真正的、牢固的感情,就必须以心相交,以诚相待。
    播种什么,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回报什么。这是一种循环,一种法则,无法逾越。
    钟子期仙逝,俞伯牙断琴。不是伯牙太过执著,只是俞钟之间的那份情谊开始于彼此的交心,他们从相识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两个人,他们的心是相交在一起的。子期死,伯牙的心亦已去矣。哀莫大于心死,伯牙除了断琴别无选择。所以俞钟之间的那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感人至今。
    朋友之间,无需太多,最难得是以心相交,彼此间坦荡,开怀,友情的阳光才会温度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播种的是爱,收获的就是爱。
    16世纪末,荷兰的探险队开始寻找一条属于荷兰人自己的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路线。他们带着商人们进行贸易交换的货物启航。途中他们被困北冰洋,饥饿与疾病夺走了许多水手的生命,但他们没有动用商人们的任何货物;途中他们遇到风暴沉船,在奋力逃生的同时,他们没有丢弃任何一件打算用来交易的货物,最终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他们并没有完成使命,但临行前商人们所托付的货物却全部完璧归赵。这就是他们对商人良心的承诺。以诚相待,彼此间才有了沟通、合作。
    商业上,太多规则,最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气质就是诚信。以诚相待,才有一面信用的旗帜,而信用就是金钱。付出诚信,回报诚信。
    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怀揣着一颗真心,一片赤诚,你必然可以征服一切怀疑,一切虚伪。但倘若你心怀不轨,居心叵测,你也必将在欺骗与背叛中绝望。
    以心相交,以诚相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
    不要丢弃真心,不要遗忘诚信。

    相关试卷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五单元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五单元含详细解析,共7页。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共10页。

    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六单元含详细解析: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六单元含详细解析,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