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器官再生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高等动物,不同生物体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器官再生与干细胞密切相关,尤其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下列关于干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B. MSCs分化形成的不同功能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种类有差异
C. MSCs可以分化形成多种细胞,这说明MSCs具有全能性
D. MSCs能不断增殖,不会表现出细胞核变大、核膜内折等现象
【答案】B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SCs能分化形成的不同功能的细胞,B正确;
C、 MSCS可以分化形成多种细胞,但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不能说明MSCs具有全能性,C错误;
D、MSCs也会衰老,也会出现细胞核变大、核膜内折等现象,D错误。
故选B。
2. 肠绒毛上皮细胞(IECs)通过SGLT1(利用Na+的浓度梯度作为驱动力,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到IECs内)和GLUT2(使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IECs)这两种葡萄糖载体蛋白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不同生理条件下对葡萄糖的高效吸收。在IECs肠腔一侧的质膜上还有IM蛋白,该蛋白能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人体进食后,IECs主要依赖CLUT2转运葡萄糖分子
B. SGLT1运输葡萄糖时,其自身发生磷酸化导致构象发生改变
C. IECs的细胞膜上有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且含有肽键的有机物
D. SGLT1和GLUT2都是载体蛋白,但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不同
【答案】B
【分析】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详解】A、人体进食后,消化道内葡萄糖浓度较高,而GLUT2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协助葡萄糖进入到IECs,因而可推侧,此时IECs主要依赖CLUT2转运葡萄糖分子,A正确;
B、SGLT1可利用Na+的浓度梯度作为驱动力,将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转运到IECs内,该过程中不消耗ATP,因而SGLT1不会发生磷酸化,B错误;
C、题意显示,IECs肠腔一侧的质膜上还有能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的IM蛋白,该蛋白作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D、SGLT1和GLUT2都是载体蛋白,但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B。
3. 某种小鼠的毛色是由真黑素和褐黑素共同决定的,这两种色素的比例不同,使小鼠的毛色呈现出由黄色向黑色渐变的多种颜色。该种小鼠毛色的遗传受TYR基因、等位基因Avy(该基因的上游有多个甲基化修饰位点)和a共同控制,控制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基因型为Avya的个体中,Avy基因正常表达,则该小鼠的毛色为黄色
B. Avy基因上游的甲基化修饰位点发生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的作用
C.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不宜选择该种小鼠的毛色性状作为研究对象
D. Avy基因上游发生甲基化,会影响该基因所在DNA的复制,因而可遗传给后代
【答案】D
【分析】DNA甲基化会抑制基因转录。由图所示,Avy甲基化会抑制ASIP蛋白的合成,ASIP蛋白会抑制真黑素的合成,Avy甲基化程度越高,真黑素越容易合成,小鼠毛色越深;而TYR蛋白能促进酪氨酸转化为真黑素和褐黑素。
【详解】A、由图所示,Avy甲基化会抑制ASIP蛋白的合成,ASIP蛋白会抑制真黑素的合成,Avy甲基化程度越高,真黑素越容易合成,小鼠毛色越深,若基因型为Avya的个体中,Avy基因未被甲基化,能正常表达,则该小鼠的毛色为黄色,A正确;
B、AY基因上游的甲基化修饰位点发生甲基化,可能导致RNA聚合酶不能结合到DNA的启动子上,而使基因不能被转录,B正确;
C、该种小鼠的毛色性状受多对基因和表观遗传的控制,因此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不宜选择该种小鼠的毛色性状作为研究对象,C正确;
D、Avy基因上游发生甲基化,会影响该基因所在DNA的转录,不会影响其复制,D错误。
故选D
4.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在血浆中的浓度达38~48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且可以结合并运输一些营养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液中不含白蛋白
B. 白蛋白含量减少,会影响组织细胞获取营养物质
C. 肝脏细胞内含有的各种物质都能在血浆中找到
D. 血浆中物质众多,近50%的血浆渗透压来自白蛋白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详解】A、白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组织液和淋巴液中也有白蛋白,A错误;
B、白蛋白可以结合并运输一些营养物质,白蛋白含量减少,会影响组织细胞获取营养物质,B正确;
C、肝脏细胞内含有的物质不可能都在血浆中找到,如呼吸酶,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B。
5. 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如图表示人的不同体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情况,其中I~V分别表示人的不同体液,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代表对应体液的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I~IV中,生活有大量淋巴细胞的是Ⅱ、Ⅲ
B. Ⅱ~IV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Ⅱ中蛋白质含量高
C. 题图能真实反映出人体细胞内液量与细胞外液量的关系
D. 题图不能完全反映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
【答案】D
【详解】A、组织液和血浆及细胞内液中可以相互渗透,而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因此I是细胞内液,Ⅱ是组织液,Ⅲ是血浆,IV是淋巴,在I~IV中,生活有大量淋巴细胞的是Ⅲ、IV,A错误;
B、Ⅱ~IV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B错误;
C、细胞内液(I)约占体液的2/3,因此题图不能真实反映出人体细胞内液量与细胞外液量的关系,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Ⅲ血浆和Ⅱ组织液,因此题图不能完全反映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D正确。
故选D。
6. 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由于无法适应低压、低氧的环境而出现的多种病理状态,如头痛、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脑细胞水肿等严重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生高原反应时,呼吸急促使血液CO2分压升高,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B. 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的大小关系为组织液>血浆>脑细胞
C. 人体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症状,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限
D. 供氧不足引起脑部缺氧,致使脑细胞的渗透压下降,出现脑细胞水肿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发生高原反应时,呼吸急促,造成肺通气过度,使CO2大量排出,使血液CO2分压降低,造成血浆pH升高,导致呼吸性碱中毒,A错误;
B、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因此顺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组织液>脑细胞,B错误;
C、当外界条件的变化过于剧烈或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症状,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限,C正确;
D、供氧不足引起脑部缺氧,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出现脑细胞水肿,D错误。
故选C。
7. 当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后,流入端血液中O2含量低于流出端,而血糖则相反。该器官应该是( )
A. 甲状腺B. 肝脏C. 肾脏D. 肺
【答案】B
【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详解】A、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使血液中流出的氧气和血糖含量都减少,A错误;
B、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负责合成、分解和储存多种物质。它可以储存葡萄糖,并在需要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此外,肝脏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氧气,B正确;
C、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减少,但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不会降低,C错误;
D、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肺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8. 肌酐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由磷酸肌酸代谢生成,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血液中的肌酐分为外源性(每天进食的肉类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肌酐)和内源性。在肉类食物摄入稳定以及自身肌肉代谢不变的情况下,人体内血肌酐和尿肌酐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人的血肌酐含量偏高,则说明此人的肾脏发生了病变
B. 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尿肌酐浓度升高
C. 血肌酐含量有参考范围,而不是恒定值,这与个体差异性有关
D. 人体内血肌酐的含量相对稳定不能说明内环境处于稳态中
【答案】A
【分析】肌酐是肌肉中含氮物质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肌肉产生,经肾排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详解】A、若某人的血肌酐含量偏高,可能是肉类食物摄入过多,不能说明此人的肾脏发生了病变,还需要进一步检查,A错误;
B、原尿经过肾脏的肾小管和肾小球后,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被重吸收,而尿肌酐没有被重吸收,因此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尿肌酐浓度升高,B正确;
C、血肌酐含量是一个参考范围,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血肌酐虽然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含量稳定主要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而不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因此人体内血肌酐的含量相对稳定不能说明内环境处于稳态中,D正确。
故选A。
9. 正常情况下,人体无论处于安静状态还是兴奋状态,都同时处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
D. 副交感神经对机体活动的调节,有些不完全自主
【答案】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不完全自主,D正确。
故选B。
10. 渐冻症,全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元,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瘫痪。ALS的临床症状主要包含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肢体痉挛、腱反射亢进等)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震颤、肌肉痉挛、肌肉萎缩)的症状。已知上运动神经元能发放和传递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LS患者体内一些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不能发挥作用
B. ALS患者体内受损的运动神经元都是兴奋性神经元
C. 一部分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不与肌肉细胞构建突触
D. 联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有望缓解ALS患者的病情
【答案】B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由脑和脊髓组成,包括大脑、下丘脑、小脑、脑干等。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LS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瘫痪,由此可知,ALS患者体内一些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不能发挥作用,A正确;
B、ALS的临床症状包含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肢体痉挛、腱反射亢进等),说明ALS患者体内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有抑制性神经递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震颤、肌肉痉挛、肌肉萎缩)的症状,说明ALS患者体内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有兴奋性神经元,B错误;
C、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能与肌肉细胞接触,形成与普通突触类似的结构,称之为神经肌肉突触,ALS一部分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不与肌肉细胞构建突触,从而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瘫痪,C正确;
D、联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有望缓解ALS患者的病情,用神经干细胞来合成一种保护运动神经元的蛋白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D正确。
故选B。
11. 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患者感到身体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如图表示甲、乙两类牵涉痛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所示的机制中,针刺皮肤,不会有内脏痛感发生
B. 发生牵涉痛时,信号产生于内脏,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C. 切断皮肤和内脏神经通路之间的联系,可消除甲类牵涉痛
D. 牵涉痛的发生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具有的反射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牵涉痛的发生是由于内脏病变引起的,因而推测,针刺皮肤,不会有内脏痛感发生,A正确;
B、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患者感到身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据此推测, 发生牵涉痛时,信号产生于内脏,痛觉产生于大脑皮层,B正确;
C、切断皮肤和内脏神经通路之间的联系,不会使得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皮肤引起的痛觉中枢,因而可消除甲类牵涉痛,C正确;
D、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该现象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D。
12. 味觉信息在脑干神经元中经过初步处理后,会进一步传导至味觉皮层。味觉皮层中存在分别处理甜味和苦味的特定区域。如图表示人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Cbt区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
B. 向苦药中加适量糖,依然很苦,与图中的①过程有关
C. 脑干S神经元和脑干C神经元对摄食行为具有协同作用
D. 人能感知甜味和苦味与相关受体基因发生了表达有关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详解】A、GCbt区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GCbt区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脑干苦味中枢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GCbt区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脑干甜味中枢为抑制性的神经递质,A正确;
B、向苦药中加适量糖,GCbt区的神经元会抑制脑干甜味中枢兴奋,该信息不能传至CeA区,所以依然很苦,与图中的①过程有关,B正确;
C、由图可知,脑干S神经元和脑干C神经元对摄食行为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
D、人能感知甜味和苦味与相关受体基因发生了表达有关,使相关受体能与不同的味觉信息结合,D正确。
故选C。
13. 5-羟色胺(5-HT)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它既可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也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对调节神经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图表示5-HT合成、释放、作用及灭活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5-HT的作用效果不同,与突触后膜上其受体的类型不同有关
B. 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受体2对5-HT释放的抑制作用会减弱
C. 5-HT被回收进细胞后被单胺氧化酶降解,产物可能被再利用
D. 包裹5-HT的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识别过程离不开膜蛋白的作用
【答案】B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5-羟色胺(5-HT)既可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也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5-HT的作用效果不同,与突触后膜上其受体的类型不同有关,A正确;
B、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5-HT被降解,增加了突触间隙中5-HT含量,使受体2与5-HT的结合增多,对5-HT释放的抑制作用会加强,B错误;
C、5-HT被回收进细胞后被单胺氧化酶降解,对细胞有用的产物可能被再利用,对细胞没有的产物可能会被排出细胞外,C正确;
D、膜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包裹5-HT的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识别过程离不开膜蛋白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14.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段代表去极化,b~c段代表极化,c~e段代表复极化,f点附近代表超极化,f点是钠钾泵主动运输Na+和K+导致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钠钾泵运出的Na+多于输入的K+引起超极化
B. 去极化过程与大量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有关
C. 复极化过程与大量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有关
D. 适当增大膜外Na+浓度,c点所示的膜电位会下降
【答案】D
【详解】A、Na+-K+泵通过主动运输泵入K+,泵出Na+,该过程中运出的Na+多于输入的K+引起超极化,A正确;
B、去极化过程对钠离子通透性会增强,该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
C、复极化过程指的是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与大量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有关,C正确;
D、适当增大膜外Na+浓度,则膜内外钠离子的浓度差会变大,则去极化过程中钠离子内流的量会增加,则c点所示的膜电位会上升,D错误。
故选D。
15. 向离体的新鲜蛙心中灌流与蛙的细胞外液成分接近的普通任氏液,该蛙心可以持续跳动一段时间。科研人员为了探究不同任氏液对蛙心跳动的影响,设置了5组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每个实验组的任氏液成分差异对渗透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不考虑生理盐水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M和N是两种神经递质,M溶液和N溶液的溶剂为生理盐水。
A. 第1组为对照组,第2~5组为实验组
B. M是兴奋性神经递质,N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 若降低普通任氏液中Ca2+浓度,则心肌收缩正常
D. 任氏液能为心肌细胞提供液体环境,也可直接供能
【答案】B
【详解】A、第3组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A错误;
B、用滴加2滴N溶液的普通任氏液灌流蛙心,发现其收缩减弱,用滴加2滴M溶液的普通任氏液灌流蛙心,发现其收缩增强,由此可知,M是兴奋性神经递质,N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正确;
C、用添加了高Ca2+任氏液灌流蛙心,发现其收缩增强,由此可见,钙离子在维持心脏收缩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若降低普通任氏液中Ca2+浓度,则心肌收缩减弱,C错误;
D、任氏液主要用于维持离体组织或器官的正常活动,但它并不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抽穗期是水稻积累有机物最关键的时期。科研人员测定了海水稻和普通水稻在抽穗期内的叶绿素含量、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等代谢指标,相关结果如图所示。假设同一种水稻在抽穗期内的呼吸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光合色素的吸光度越大,说明该色素的含量越高。为了比较海水稻和普通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宜选择_____(填“蓝紫光”或“红光”)照射,然后分别测量吸光度并进行比较,作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与抽穗后第10天相比,抽穗后第20天海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据图分析,原因是_____。
(3)实验条件下,普通水稻的单株种子干重比海水稻的小,CO2浓度是否为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____,原因是____。
(4)为了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实验条件下,海水稻抽穗第10天的总光合速率,请设计一个简要实验进行测定,写出实验思路:____。
【答案】(1)①. 红光 ②.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为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应选择红光照射
(2)随着抽穗天数的增加,海水稻和普通水稻叶绿素含量相对值都降低,光反应减弱,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3)①. 不是 ②. 抽穗后,普通水稻胞间CO2浓度较高,光合速率低
(4)在海水稻抽穗第10天时,在光照条件下测得海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然后进行遮光处理,测定其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二者相加即为海水稻抽穗第10天的总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若通过测定吸光度来判断普通水稻和海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为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应选择红光照射。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随着抽穗天数的增加,海水稻和普通水稻叶绿素含量相对值都降低,光反应减弱,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此与抽穗后第10天相比,抽穗后第20天海水稻和普通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都下降。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抽穗后,普通水稻胞间CO2浓度较高,光合速率低,说明CO2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小问4详解】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作为测量指标,还需各组的呼吸速率,测定呼吸速率意味着不能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遮光(暗)处理,故测定呼吸速率的基本实验思路是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一致,将同种植物放置于黑暗条件下,测定其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消耗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因此实验思路为:在海水稻抽穗第10天时,在光照条件下测得海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然后进行遮光处理,测定其呼吸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二者相加即为海水稻抽穗第10天的总光合速率。
17. 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二倍体昆虫,其红眼和白眼、长触须和短触须分别由等位基因B/b、D/d控制,红眼长触须雄虫(甲)与白眼长触须雌虫(乙)交配,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长触须雌虫:红眼短触须雌虫:白眼长触须雄虫:白眼短触须雄虫=2:1:2:1。不考虑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等位基因B/b、D/d在遗传上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
(2)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F1中长触须:短触须=2:1,并非3:1,推测原因很可能是_____。
(3)已知该昆虫的长翅和短翅分别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杂合子Aa在雄虫中表现为长翅,在雌虫中表现短翅。让若干只长翅雄虫与若干只短翅雌虫随机交配,所得雄性子代中长翅:短翅=13:3、雌性子代中长翅:短翅=3:13,由此推测,长翅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短翅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
【答案】(1)①. 遵循 ②. 红眼长触须雄虫(甲)与白眼长触须雌虫(乙)交配,所得F1中红眼均为雌虫,白眼均为雄虫,因而可推测B/b位于X染色体上,长触须∶短触须雄虫=2∶1,说明长触须对短触须为显性,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进而可知D/d位于常染色体上,
(2)①. DdXBY、DdXbXb ②. DD基因纯合致死
(3)①. AA∶Aa=1∶1 ②. aa∶Aa=1∶1
【分析】题意分析,红眼长触须雄虫(甲)与白眼长触须雌虫(乙)交配,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长触须雌虫∶红眼短触须雌虫∶白眼长触须雄虫∶白眼短触须雄虫=2∶1∶2∶1,即子代中红眼均为雌虫,白眼均为雄虫,说明眼色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即B/b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中长触须∶短触须雄虫=2∶1,说明长触须对短触须为显性,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进而可知D/d位于常染色体上,该比例的出现可能是群体中存在DD纯合致死的现象,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BY、DdXbXb。
【小问1详解】
红眼长触须雄虫(甲)与白眼长触须雌虫(乙)交配,所得F1中红眼均为雌虫,白眼均为雄虫,因而可推测B/b位于X染色体上,长触须∶短触须雌虫、雄虫=2∶1,说明长触须对短触须为显性,且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进而可知D/d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见,等位基因B/b、D/d在遗传上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红眼长触须雄虫(甲)与白眼长触须雌虫(乙)交配,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长触须雌虫∶红眼短触须雌虫∶白眼长触须雄虫∶白眼短触须雄虫=2∶1∶2∶1,说明等位基因B/b、D/d分别位于X染色体上和常染色体上,且存在DD基因纯合致死的情况,则相关亲本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为DdXBY、DdXbXb。
【小问3详解】
已知该昆虫的长翅和短翅分别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杂合子Aa在雄虫中表现为长翅,在雌虫中表现短翅,说明长翅和短翅性状表现为从性遗传的现象;即雌性长翅性状的基因型为AA,短翅性状的基因型为aa和Aa,而在雄性中长翅性状的基因型为AA和Aa,短翅性状的基因型为aa,现让若干只长翅雄虫(AA或Aa)与若干只短翅雌虫(aa或Aa)随机交配,所得雄性子代中长翅(AA和Aa)∶短翅(aa)=13∶3,雌性子代中长翅(AA):短翅(aa和Aa)=3∶13,而3/16=1/4×3/4,再结合长翅雄虫的基因型为AA或Aa可判断其产生的精子中A所占比例为3/4,而a所占比例为1/4,同理可得出短翅雌虫产生的A基因的卵细胞的比例为1/4,a基因的卵细胞为3/4,这种比例支持的短翅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1,长翅雄虫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Aa=1∶1。
18. 褪黑素(MT)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具有调节睡眠功能的激素,通常在夜间分泌增加,白天分泌受到抑制。研究发现,MT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人体在摄入含MT的食物后,可将MT吸收并融入体内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内环境中,MT的来源有____。
(2)若人长期处于24小时都很明亮的环境中,则其睡眠质量较差的原因是____。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持续发烧40℃的病人,其机体的产热速率_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速率。
②某生物兴趣小组欲验证猪血浆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比配制的缓冲液强,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其实验结果和结论。注:测定pH的具体方法不做要求,酸性溶液为适宜浓度的HCl溶液,碱性溶液为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
实验思路:_____。
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
【答案】(1)脑松果体、食物
(2)褪黑素可以促进睡眠,在明亮的环境中,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3)①. 器官、系统 ②. 基本等于 ③. ①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猪血浆与缓冲液进行对照,以证明猪血浆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比配制的缓冲液强,先向A组和B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猪血浆,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加等量的上述物质之后,A组加适宜浓度的HCl溶液,B组加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一定时间后测量pH值并记录。 ④. 1试管pH变化明显,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且猪血浆组pH变化小于缓冲液组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正常人的内环境中,MT的来源有脑松果体、食物。
【小问2详解】
褪黑素可以促进睡眠,在明亮的环境中,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因此若人长期处于24小时都很明亮的环境中,则其睡眠质量较差。
【小问3详解】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持续发烧40℃的病人,说明这段时间内其体温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其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是相等的。
在该实验中,不同实验材料是自变量,因变量为pH的变化,其他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实验步骤:①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本实验中要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猪血浆与缓冲液进行对照,以证明猪血浆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比配制的缓冲液强,先向A组和B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猪血浆,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加等量的上述物质之后,A组加适宜浓度的HCl溶液,B组加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一定时间后测量pH值并记录。
实验结果和结论:由于猪血浆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比配制的缓冲液强,A组和B组的实验现象应该均为:1试管pH变化明显,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且猪血浆组pH变化小于缓冲液组。
19. 巴甫洛夫是著名生理学家,他利用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这一学说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训练狗建立条件反射(铃声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
①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会_____。
②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这主要与大脑皮层有关。
(2)实验流程
①设备准备与预实验:确保该条件反射实验装置运行正常,并进行预实验调试;准备好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设备(如铃铛、食物投放器等)。
②习惯化:将狗放入实验装置中,在无刺激的环境下适应一段时间(通常为5~10分钟)。该处理的目的是_____。
③训练阶段:第一天,单独呈现铃声或单独给狗喂食,观察狗的反应。第二天,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喂食,重复此过程多次。后续几天,继续重复第二天的上述步骤,但逐渐减少铃声与食物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直到狗在听到铃声后立即预期到食物的到来,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流口水)。第一天,铃声和食物所属的刺激。类型分别为____。
④测试阶段:在训练阶段结束后(通常是次日),将狗再次放入实验装置中。仅呈现条件刺激,不给予非条件刺激。观察并记录狗在条件刺激呈现期间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流口水或表现出其他预期行为,以评估其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和记忆的保持情况。这里的条件刺激指的是_____。
⑤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狗在测试阶段的行为表现,评估条件反射是否成功建立。可以使用量化指标(如流口水的时间长度)来比较实验组(经训练的狗)和对照组(未经训练的狗)之间的差异。
(3)实验结果及其结论:_____。
(4)思考与讨论:在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的过程中,驯兽师会时不时给海豚一些小鱼作为“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答案】(1)消退 (2)①. 减少其因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情绪,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②. 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 ③. 铃声
(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听到铃声刺激后,流口水的时间较长,说明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最终狗就会建立铃声和流口水之间的关系,形成条件反射
(4)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小问1详解】
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
【小问2详解】
②在无刺激环境下适应一段时间是为了让狗适应实验环境,减少其因陌生环境而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情绪,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③第一天,狗就会建立铃声和流口水之间的关系,铃声属于无关刺激,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
④若狗建立铃声和流口水之间的关系,形成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铃声刺激已经由原来的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
【小问3详解】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听到铃声刺激后,流口水的时间较长,说明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最终狗就会建立铃声和流口水之间的关系,形成条件反射。
【小问4详解】
在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的过程中,驯兽师会时不时给海豚一些小鱼作为“奖励”,这样会让海豚加强小鱼和表演之间的联系,即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
20. 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精准反应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依赖于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神经系统的传导和处理能力、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及其局部放大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反射弧通常是由_____和效应器组成的,缩手反射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
(2)在图示缩手反射活动中,“局部放大”部位兴奋的传递是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
(3)图中“局部再放大”的部位属于神经元_____(填图中字母),作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
(4)若电表指针偏转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则图中电表测量部位的膜电位是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作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
(5)痛觉和痒觉存在共有的信号通路。已知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膜电位逆转现象,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据图2分析,抓挠有止痒效果的原理是_____。
【答案】(1)①.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 ②.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2)①. 单向 ②.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①. b ②. 由于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前膜,图中“局部再放大”的部位为突触后膜
(4)①. 静息电位 ②. 电表指针偏转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5)抓挠刺激痛觉感受器,兴奋传递到B5-I突触前膜释放GABA,抑制GRPR兴奋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缩手反射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小问2详解】
“局部放大”部位为突触,兴奋在突触部位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3详解】
由于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前膜,图中“局部再放大”的部位为突触后膜,属于神经元b。
【小问4详解】
若电表指针偏转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对应静息电位。
【小问5详解】
抓挠可以刺激痛觉感受器,促使 B5-I 神经元释放神 经递质 GABA,GABA 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GRPR神经元的兴奋,从而阻断痒觉信号的传递,因此,抓挠可以止痒。
实验组号
蛙心灌流液成分
心肌收缩情况
1
高K+任氏液
收缩减弱
2
滴加2滴N溶液的普通任氏液
收缩减弱
3
普通任氏液
收缩正常
4
滴加2滴M溶液的普通任氏液
收缩增强
5
高Ca2+任氏液
收缩增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