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江南的冬景达标测试
展开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脂粉( ) 湖沼( ) 乌桕( ) 槎桠( )
曝背( ) 赭色( ) 窗临远阜( )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
答案:zhī zhǎ jiù chá pù zhě fù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铭刻:
(2)窗临远阜:
(3)蛰居:
(4)曝背谈天:
(5)恣意:
(6)莫名其妙:
解析:掌握字义主要靠识记。
参考答案:(1)在器物上刻字 (2)土山 (3)动物冬眠 (4)晒 (5)任意,任性 (6)说出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现代作家。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____________,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_________,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帮助了解作者,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郁达夫 创造社 《沉沦》 《采石矾》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1)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____________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寒风也吹不倒的。
(2)_________________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____________,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____________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感到快活一点。
解析:根据句间关系填写。
参考答案:(1)非但 就是
(2)虽则 但
(3)可是
2.“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这句话中暗含了一首诗,请将诗和作者都默写出来。
解析:注意“野火烧不尽”句的提示作用。
答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句话中用了三个“又”字,体会一下这三个字的妙处。
解析:围绕“江南的冬日温润清新,充满生气”具体展开回答。
参考答案:一连用几个“又”字,意在说明在江南每天都可以闻听鸟鸣,眼见水气蒸腾,还可以到屋外尽情地活动,从而写出了江南的冬日温润清新,充满生气。
4.《江南的冬景》描写了哪些优美的画面?试举例分析画面特征。
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文中出现的优美画面主要有“曝背谈天”“午后寒郊”“冬日农村”“江南雪景”“冬日散步”等。这些画面的主要特征是优美、闲适、温润、和煦、快活。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冬天的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江南的冬天,虽有寒风,但冷不过一两日,总是微风和煦,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C.第七段描写了冬天微雨中如诗如画的农村情景,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悠闲、静谧。
D.文章第八段引用的四句诗,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
E.文章先总写江南冬景的可爱,后分写冬景的不同情形,文字清新,笔法细腻,富有文采。
解析:B项“到处可见”不恰当。E项“总写”“分写”不恰当,可以说“先侧面后正面”。
答案:BE
快乐时光
神 童
一个高傲的女人对老师说:“依我看,我的孩子真是个神童,他有许多很独特的想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夫人,”老师回答,“特别是在默写生字的时候。”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仿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③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④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将下列诗句填在合适的括号内。
①( ) ②( ) ③( ) ④( )
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析:注意后文语句的暗示作用。如①后有“日暮”一词,可推知应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答案:①C ②A ③D ④B
2.选文第一段作者用了一个词形容江南的冬景,找出来写在下面。
解析:从文中筛选,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明朗。
3.选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闽粤的冬天极和暖?用曲线画出来。
解析:围绕“闽粤的冬天极和暖”筛选。
参考答案: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
4.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第五段的大意。(不超过20个字。)
解析:抓关键句“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概括。
参考答案:冬日江南微雨时分的悠闲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为什么要写“朝东”?
解析:作者写的是早晨的阳光。
参考答案: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
6.文章第一段的描写,不时变换着角度:
(1)由____________觉→____________觉→____________觉
(2)由____________视→____________视
解析:根据“看”“听”“感觉”很容易概括。
参考答案:(1)视 听 感 (2)仰 平
“秋蝉”“秋雨”虽详略不同,但表现方法都是一致的。它们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故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
解析: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写“蝉多”,“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写“雨奇”。
参考答案:对比 衬托 蝉多 雨奇 都将故都的蝉和雨与南方相比,来衬托故都的蝉多与雨奇深层探究
8.《江南的冬景》做到了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的和谐统一,从文章中找出体现这种特点的语句或段落,说说它们的妙处。
答案:《江南的冬景》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雨霖景象挥毫泼墨,熟练运用绘画的用色技巧,恰到好处地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把一幅情调悠闲、情意浓厚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高考链接
9.(2010山东卷,22)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解析:本题是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这是一个长单句,尤其宾语部分十分复杂。宾语仍是由句子充当的,其主干是: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制度。然后将修饰成分按逻辑顺序组合,可变为: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例1)事实证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它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还可以使领导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
(例2)各级领导干部经常到基层调研,可以把领导经验和群众智慧结合起来,既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领导干部增长知识才干,从而使决策严格地做到科学和从实际出发。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好方法。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a href="/yw/tb_c621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5 离骚综合训练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对本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2祝福同步测控优化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a href="/yw/tb_c1755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一练</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文学常识填空,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