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38168/0-17308700449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38168/0-17308700449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338168/0-17308700450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14包身工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筑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蠕动(rú) 惺忪(xīng sōng) 差人(chā) 游说(shuì)
B.木栅(shān) 佳肴(xiá) 给予(jí) 荤腥(hūn xīng)
C.皮辊(gǔn) 褴褛(lán lǚ) 轧票(yà) 执拗(niù)
D.骷髅(kū lóu) 殴打(ōu) 蹒跚(pán shān) 怜悯(lián mǐn)
解析:本题中有许多多音字,要防止误读。A项中的“差”表示“差遣、派遣”的意思,应读chāi。B项中的“栅”表示“槛杆”的意思,应读zhà;“肴”读yá,“淆”才读xiá。C项“轧”表示“核实、核对”,读gá;表示“倾轧、轧花”时读yà,“轧钢”读zhá。D项“怜”要防止误读为líng。
答案:D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1)“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奇妙的方式”指什么?
(2)“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佳肴”是反语吗?
(3)“所以当超过了‘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忍耐的最大限度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起一种久已遗忘了的人类所该有的力量。”为什么要加上“久已遗忘”几个字?
(4)“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空气”指什么?
解析:此题中加点的词语课文中有特殊含义或特殊表达效果的词语,正确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课文。通过这类练习的反复训练,旨在提高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1)“奇妙的方式”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必须将其具体化。(2)“慈祥”“佳肴”一般认为是反语,出这道题是为鼓励有新的见解。(3)“久已遗忘”要理解它的言外之意。(4)“空气”要理解它的比喻意义。
答案:(1)“奇妙的方式”从下文的“游说”去概括,指的是破产的农民用“包身契”的方式,将自己的女儿在一定期限内租给带工老板使用。(2)一般的都把其视为反语。但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这少数的几个老板尚能去收集一些烂菜叶来做“粥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较其他老板确乎“慈祥”,而对包身工来说,也确乎是“佳肴”,所以“慈祥”“佳肴”可以不算是反语。这是不是抬高了这些老板呢?不,因为如果说这类连猪狗都不吃的食物也算是“佳肴”,这种把包身工视为猪狗的老板也算是“慈祥”,那么包身工吃的是什么样的食物,带工的老板是怎样的歹毒也就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这个句子是从更深的层次揭露了带工老板的残忍。(3)“久已遗忘”讽刺了国民的愚昧麻木。(4)用了借喻,指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
3.课文中对包身工的称呼不断变化,请具体说说这些称呼的作用和意义。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③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④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⑤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⑥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⑦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⑧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
解析:一篇文章常常有它的语流,包身工的称呼的变化就是本文的语流,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变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露包身工所受的种种剥削和压迫,用以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案:①将包身工称为“生物”,因为这时才是“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正是人们酣然入梦的时候,可是包身工们已开始“蠕动”了,只有生物,才会对光线的变化有如此敏感。②人和禽兽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性别的羞耻,现在包身工们连这一点羞耻感都麻木了,将包身工称为“猪猡”,反映了她们心理的变态。③她们“懒”吗?她们起床之早,起床时的紧张忙乱与“懒”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她们所受压迫之深。④“赚钱的机器”,从本质上揭露了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关系。⑤“罐装了的劳动力”,准确地反映了包身工的处境,她们被严密地封锁在工房区域,禁锢得比罐头还严。⑥没锁链的奴隶,准确地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反动本质,它是现代的奴隶制。⑦将包身工称为“滋养物”,形象地说明东洋纱厂是靠了包身工的滋养而庞大起来的。⑧将包身工称为“被饲养者”,说明包身工与带工老板的关系是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是将人与禽兽的关系转移到人与人的关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是没有人性的制度。
4.2010北京高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现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解析:买椟还珠指买珠只取包装的盒子而退还珠子。比喻没有眼光,取舍失当,与语境不符合。
答案:B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感悟能力。“饲养”本来只能用于动物,但是作者在这里用在人身上,反映了包身工的待遇之低,同时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
答案:“饲养”在这里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方法,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看,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
6.根据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请你思考一下,本文是怎样运用墨鸭捕鱼的事和饲养包身工营利的制度进行类比推理的?
解析:推理属于逻辑问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大家只要抓住两事物间的相同属性,找出相似点就好理解了。
答案:墨鸭:整天捕鱼;包身工:成天拼命干活。船户:靠卖鱼得钱;日本资本家:靠包身工滋养;带工老板:两年内从每个包身工身上净拿二百三十元钱。船户态度:并没有怎么虐待;日本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态度: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由此得知,包身工的命运比起墨鸭来,还要凄惨。
7.对这一段的议论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类比说理,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B.通过类比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C.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D.通过比喻说理,揭露了带工老板狠毒的嘴脸和“船户”的残酷。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知识来判断。本段主要运用了类比的说理方法,所起作用紧扣中心思考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答案:A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端午节
振 鹏
(1)“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器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2)“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数字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
(2)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
(3)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解析:本题考查大家的词语积累,要注意语境意。
答案:(1)指显著盛大的样子,这里指显眼、令人惊讶的布告突然出现在眼前。(2)剥夺。(3)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里指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
9.文中多次用了破折号,请分析下列破折号在句中的作用。
(1)……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 )
(2)……断续声中化为轻烟——飘渺了而不可触摸了。( )
(3)……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
(4)……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
解析:本题考查破折号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根据语句意义来确定破折号的用法。
答案:(1)解释 (2)解释 (3)解释 (4)解释
10.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①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②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③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重点语段的作用,一定要根据文章的构思和反复的作用来回答。
答案: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二是以汽笛的悲鸣、呜咽,渲染环境气氛,进而映衬纺织工人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11.关于“布告”在文中也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以及概括的能力。应该先筛选出有关语句,然后根据语境加以正确理解,最后写出答案。
答案:“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黑牌子”,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没有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12.《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解析:这是比较阅读题型。应该先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这比较容易;然后再找出不同点,这一点较难,要扣住中心找不同,不能什么都回答出来。
答案: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和声讨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吃人的罪恶。不同之处:《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端午节》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意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这一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
二、语言运用
13.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就在身边,你在生活中如何节约,有什么锦囊妙计?央视经济频道十多个栏目已经针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了大量报道,在观众反馈的信息中初步总结出了不少“节约金点子”。请根据下面的例子,再写出两个“节约金点子”。
示例一:无人房间灯不亮,人走灯灭成习惯。
示例二: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既要符合例句的句式要求,又要能够体现节约的主题,仿句能符合这两个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1)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2)在外就餐要打包,别把节约当口号。(3)空调不下26度,全国节电上亿度。
三、写作训练
14.《包身工》是一篇撼人心灵之作,每一个有良知的人读了《包身工》都义愤填膺,郁结心中的爱和恨,同情和悲愤好比决堤的洪水不可遏止。你也一定这样,心中有许多的话不吐不快,把它诉诸笔端,一定是一篇优美动情的散文。下面的题目供你参考:
①《苦难的“芦柴棒”》 ②《我与“芦柴棒”比童年》 ③《〈包身工〉给予我的启示》 ④《从包身工到打工妹》 ⑤《不能忘记的历史》
写作提示:①是改写,属记叙文,“芦柴棒”是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典型,要求从课文的材料出发,适当展开合理的想象。②④是新旧对比,要能反映出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代不同的女性的完全不同的命运。③⑤属读后感,重在感想深刻新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14宇宙的边疆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四单元12 我有一个梦想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出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我们”所代的是什么?,选文中的修辞是什么?有何作用?,“叛乱的旋风”指什么?,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语文10劝学课堂提升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