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332181/0-1730771236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332181/0-17307712365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332181/0-17307712365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为验证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某实验小组取若干支试管,加入等量的H2O2和过氧化氢酶溶液,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重复实验时,在A、B、C、D四点,改变反应条件,测得O2释放量的变化如图中虚线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点时加入了某种物质,保持了原反应速率
B. B点时加入某物质或改变某条件,一定增强了酶活性
C. C点时可能适当降低反应温度,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D. D点时,可能是加入了适量的过氧化氢酶
【答案】C
【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A点后,O2释放量不再增加,可能是酶失活导致的,因此A点时加入了某种物质,导致酶失活,反应不再进行,A错误;
B、B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不变,但是速率增大,可能是增加了酶量所致,B错误;
C、题图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C点后,反应速率降低,可能是降低了反应温度所致,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导致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
D、D点后,O2的最大释放量变大,可能是加入了过氧化氢溶液(底物)所致,D错误。
故选C。
2. 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科研人员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某种蔬菜进行呼吸作用时CO2产生量和进行光合作用时CO2消耗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35℃左右
B. 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小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
C. 当温度为5~25℃时该种蔬菜的产量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D. 当温度大于35℃时该种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
【答案】A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运输需要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的。
题图分析,图中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量表示总光合速率,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表示呼吸速率,两条曲线的差值,即阴影部分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25~30℃之间时某种蔬菜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活动高产,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之间,在35℃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此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A错误;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之间,而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在35℃之后,可见,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小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B正确;
C、当温度为5~25℃时该种蔬菜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且均大于0,据此可推测,在该温度范围内,该种蔬菜的产量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正确;
D、当温度等于35℃时该种蔬菜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即净光合速率为0,此后随着温度继续上升呼吸速率逐渐增大,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可见,当温度大于35℃时该种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D正确。
故选A。
3. 如图表示细胞凋亡的一种机制,其中细胞色素C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会导致细胞色素C进入细胞质基质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
B. 新生的细胞中,C蛋白的活性一般较低
C. 线粒体受损会导致ATP合成受阻,抑制细胞凋亡过程
D. B蛋白和C蛋白在影响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相反
【答案】C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影响,因此细胞凋亡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A正确;
B、C蛋白可导致细胞凋亡,故新生细胞中C蛋白的活性较低、衰老细胞或启动凋亡基因的细胞中C蛋白的活性较高,B正确;
C、线粒体受损虽然会导致ATP合成受阻,但破损的线粒体释放出的细胞色素C会激活C蛋白,进而导致细胞凋亡,C错误;
D、B蛋白可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最终降低细胞凋亡的可能;C蛋白则以细胞凋亡为目的,在诱导细胞凋亡方面B蛋白和C蛋白的作用相反,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现象及规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B. 摩尔根用果蝇为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若选择豌豆为材料也可得到同样的规律
C. 果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Ⅳ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D. 红绿色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存在祖父→父亲→女儿的途径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错误;
B、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豌豆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若选择豌豆为材料则摩尔根不能可得到同样的规律,B错误;
C、果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Ⅳ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即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控制该病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存在外祖父→母亲→儿子的途径,D错误;
故选C。
5. 生物学家对某海岛上单一毛色的老鼠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现代种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致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老鼠与黄色老鼠不可能生出黄色老鼠
B. 黄色老鼠的基因型有3种
C. 若黄色老鼠与白色老鼠杂交后代有3种毛色,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1A3和A2A3
D. 若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老鼠交配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的表现型比例为4:3:1
【答案】CD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老鼠毛色的性状受复等位基因控制,并且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因此黄色属的基因型有A1A2、A1A3,A1A1纯合致死;白色鼠的基因型有A2A2、A2A3;黑色鼠的基因型只有A3A3。
【详解】A、黄色老鼠(A1A2)与黄色老鼠(A1A2)可能生出黄色老鼠(A1A2),A错误;
B、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因此黄色鼠的基因型有A1A2、A1A3,A1A1纯合致死,黄色老鼠的基因型有2种,B错误;
C、如果A1A3与A2A3杂交,则后代中会出现A1A2、A1A3(黄色)、A2A3(白色)、A3A3(黑色)三种毛色,C正确;
D、A1A2与A1A3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1A2:A1A3:A2A3=1:1: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A1:A2:A3=1:1:1,A1A1纯合致死,故F2的表现型比例为4:3:1。D正确。
故选CD。
6. 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灰身雄果蝇不育。灰身雌雄果蝇杂交,F1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3∶1,让F1自由交配产生F2,F2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 )
A. 1/3B. 4/9C. 1/9D. 1/4
【答案】A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表示),基因型灰身雌雄果蝇杂交,F1灰身和黑身的比例为3:1,推断黑身为显性性状,用A表示,即亲本灰身雌雄果蝇基因型为Aa,F1雌雄果蝇基因型均为AA:Aa:aa=1:2:1,F1自由交配,但是AA雄果蝇不育,雌配子A:a=1:1,雌配子中a所占比例1/2,F1中可产生雄配子的雄果蝇基因型Aa:aa= 2:1,则雄配子A:a=1:2,雌配子中a所占比例2/3,F2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1/2×2/3=1/3。
故选A。
7. 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性状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当有两个A基因时开白花,只有一个A基因时开乳白花,三对基因均为隐性时开金黄花,其余情况开黄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有8种
B. 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全部开白花
C. 基因型AaBbCc的植株测交,后代中乳白花占1/2
D. 基因型AaBbCc的植株自交,后代黄花中纯合子占3/64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_,乳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金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余为黄色。
【详解】A、该植物的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子代共有3×3×3=27种基因型,其中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_有3×3=9种,乳白色为Aa__有3×3=9种,金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dd有1种,其余为黄色,则黄色基因型有27-9-9-1=8种,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白花对应的基因型为AA____,由于AA自交后仍为AA,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故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全部开白花,B正确;
C、基因型AaBbCc的植株测交(AaBbCc×aabbcc),后代中乳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其比例为1/2×1×1=1/2,C正确;
D、基因型AaBbCc的植株自交,黄花的基因型是aa____中,除了aabbcc为金黄色,其余基因型都是黄花,把三对基因拆开,第一对A/a按分离定律计算,第二、第三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可知,Aa×Aa子代是A_:aa=3:1,BbCc×BbCc子代是B_C_:B_cc:bbC_:bbcc=9:3:3:1,所以黄花占1/4×15/16=15/64,其中纯合子包括aaBBCC、aaBBcc、aabbCC,占黄花的比例是3/15=1/5,D错误。
故选D。
8. 某高等动物(2n=16)的基因型为AaBb,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该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甲)和一个基因型为ab的细胞(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等
B. 乙可能是精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
C. 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可能产生4种基因型不同的精细胞
D. 观察该动物精巢细胞切片时,可看到染色体数目分别为8、16和32的细胞
【答案】A
【分析】分析题文:该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甲)和一个基因型为ab的细胞(乙),其中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发生过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发生过交换(互换)。
【详解】A、甲的基因型为AaBB,可见其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存在等位基因A、a的原因可能是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但基因数目还未减半,因此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含有8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着丝点还未分裂)或16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A错误;
B、乙细胞基因型是ab,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能是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B正确;
C、根据题干“该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甲)和一个基因型为ab的细胞(乙)”可知,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共产生4个精细胞,但有3种(AaBB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时)或4种(Aa形成的原因是互换/交换时)精细胞,C正确;
D、精巢细胞可同时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观察该动物精巢细胞切片时,可看到染色体数目分别为8(精细胞)、16(正常体细胞)和32(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D正确。
故选A。
9. 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 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 D—d,含有 D 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 为( )
A. XDXD ×XD YB. XDXD×XdY
C. XD Xd ×Xd YD. XdXd ×XDY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XDY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含Y的能受精的精子,而XdY的个体能产生两种含Y和Xd的能受精的精子。
【详解】AB、因为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不存在XDXD的个体,AB错误;
C、XDXd×XdY→XDXd、XdXd、XDY、XdY,杂交子代既有雄鱼,也有雌鱼,C错误;
D、XdXd×XDY→XdY,杂交子代只有雄鱼,D正确。
故选D。
10. 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相关物质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控制玉米颜色的3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一红色籽粒玉米植株自交,后代籽粒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色∶红色∶白色=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 )
MMNNEEB. MmNNee
C. MmNnEED. MmNnee
【答案】B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题图分析:玉米籽粒的颜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mm____、M_nn__为白色,M_N_ee为红色,M_N_E_为紫色。
【详解】A、基因型为MMNNEE的个体表现型为紫色,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有由分析可知,红色籽粒玉米的基因型是M_N_ee,自交后代紫色∶红色∶白色=0∶3∶1,即没有紫色个体,且红色∶白色=3∶1,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实验,因此亲本红色玉米的基因型可能是MmNNee或MMNnee,B正确;
C、基因型为MmNnEE的个体表现为紫色,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基因型为MmNnee红色个体自交,后代中红色∶白色=9∶7,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11. 图甲表示某基因型为AAXBXb的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其中ABCDEFG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过程;图乙表示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图甲B、C细胞中
B. 图甲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过程②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图乙中C'D'段所代表的分裂时期对应图甲中的B、C细胞
D. 若产生D的基因组成为AAXb,则E的基因组成为Xb
【答案】C
【分析】由甲图可知,①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A为初级卵母细胞,B、C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D为卵细胞,E、F、G为极体。乙图中A'C'表示细胞分裂的间期,C'D'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E'F'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
【详解】A、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图中B、C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能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图甲B、C细胞中,A正确;
B、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图甲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过程②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B正确;
C、图乙中C'D'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含有染色体单体,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图甲中的B、C细胞能发生减数第二次分裂,但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不能对应C'D'段,C错误;
D、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Xb,若产生D的基因组成为AAXb,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时A和A没有分开造成的,假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和A没有分开造成的,应该是AAXBXb→AAAAXBXBXbXb→AAAAXbXb和XBXB→AAXb、AAXb、XB、XB,即E的基因组成为AAXb;假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A和A没有分开造成的,应该是AAXBXb→AAAAXBXBXbXb→AAXbXb和AAXBXB→AAXb、Xb、AXB、AXB,即E的基因组成为Xb,D正确。
故选C。
12. 下图表示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相关含量的变化,其它实验操作都合理的情况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1表示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S型活细菌的数量变化
B. 曲线2表示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活细菌的数量变化
C. 曲线3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D. 曲线4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答案】B
【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培养一段时间,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
【详解】A、曲线1的数量最初为零,此后呈现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表示S型活细菌的数量变化,A正确;
B、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菌数量不会降为0,故不能用曲线2表示,B错误;
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噬菌体侵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降低,此后随着噬菌体增殖,数量增多,细菌被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可用图中的曲线3表示,C正确;
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放射性不变,可用图中的曲线4表示,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和繁殖快等特点
B. 在控制自变量方面,艾弗里利用了添加某种酶,破坏或去除某种物质的“加法原理”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D. 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的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答案】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的材料,选用这类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个体很小,结构简单,繁殖快,A正确;
B、在控制变量方面,艾弗里利用了添加某种酶,破坏或去除某种物质利用的是“减法原理”,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和噬菌体培养技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C正确;
D.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D正确。
故选B。
14. 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答案】B
【分析】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
【详解】A、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H-T)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T、一条含1H,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至中期,每个DNA复制能得到两种DNA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一种是一条链含3H一条链含1H,一种是两条链都是1H,因此每条染色体的1条单体被标记,1条染色单体不被标记,A错误;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B正确;
C、所有染色体中都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错误;
D、每条染色体的1条单体不被标记,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基因、D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的某基因由3600个碱基构成,其碱基排列方式约有43600种
B. 沃森和克里克建构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碱基排列在内侧
C.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
D. 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答案】A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人类的某基因由3600个碱基构成,但特定的基因碱基序列是确定的,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DNA链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B正确;
C、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
D、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可以是DNA片段,但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如DNA片段中非遗传效应片段不是基因,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了 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了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6.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实验前叶片质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照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下表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
B. 光照时,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 光照后,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 光照下,第四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3mg
【答案】ACD
【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暗处理时,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又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只有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的量才会增加。
【详解】A、在比较暗处理结果,同一植物,叶片质量实验前也相同,相比之下29℃暗处理后植物重量减少最明显,29℃呼吸作用强度最大,说明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9℃,A正确;
B、假设原质量都是10mg,暗处理后第一、二、三组质量分别变为9mg、8mg、7mg,再光照后质量又分别变为13mg、13mg、13mg,所以在光下,第一组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13﹣9=4mg/h;第二组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13﹣8=5mg/h;第三组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13﹣7=6mg/h,因此这三组在光下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是不同的,氧气的释放量不相等,B错误;
CD、假设原质量是10mg,暗处理后第四组质量9mg,则呼吸作用强度为10-9=1mg/h,再光照后质量又变为11mg,所以在光照下,净光合作用强度为11-9=2mg/h,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3mg/h。因此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且第四组轮藻合成有机物总量为3mg,CD正确。
故选ACD。
17. 艾弗里完成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某生物学家从S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抗—S型细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B. 已转化的抗—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答案】B
【分析】1、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
2、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即抗—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转移到R型菌体内,并成功表达,实现了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和R型菌基因的重组。
【详解】A、抗—S型菌既有荚膜又具有抗青霉素的能力,说明该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A正确;
B、已转化的抗—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因而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C正确;
D、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D正确。
故选B。
18. 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若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早期,抑制DNA合成或蛋白质合成,则SC不能形成,并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影响染色体的互换。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晚期,SC解体消失。研究发现,用RNA酶处理可破坏SC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C的彻底水解产物中含有核糖
B. SC会对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产生影响
C. SC的解体可能有利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D. SC被破坏会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BD
【分析】1、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
2、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详解】A、由题意“用RNA酶处理可破坏SC的结构”可知,该结构的本质是RNA,RNA彻底水解产物有4种碱基(A、U、C、G)、核糖和磷酸,所以SC的彻底水解产物中含有核糖,A正确;
B、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是后期随着着丝粒的分裂而分离,而S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与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有关,所以SC对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无作用,B错误;
C、由题意可知,SC不能形成,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SC的解体可能有利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C正确;
D、SC不能形成,将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受阻,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互换,所以破坏SC不可能会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BD。
19. 拉布拉多犬个性忠诚,智商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毛色有黑、黄、棕3种,受B、b和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选育纯系黑色犬,育种工作者利用纯种品系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b和E、e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F2黑色犬中基因型符合育种要求的个体占4/9
C. F2黄色犬与棕色犬随机交配,子代中可获得纯系黑色犬
D. 对F2的黑色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可获得纯系黑色犬
【答案】BCD
【分析】根据遗传图解可知,拉布拉多犬毛色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黄色的基因型为(B_ ee和bbee),棕色基因型为(bbE_ ),黑色基因型为(B_ E_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进行分析答题。
【详解】A、黑色个体F1基因型为(BbEe) 自由交配后代产生的个体中有三种毛色,F2的性状分离比为9∶4∶3,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B、b和E、e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中黑色犬的基因型有BBEE、BbEe、BBEe、BbEE四种,其中黑色纯合子BBEE占1/9,B错误;
C、F2中黄色犬(B_ ee和bbee)与棕色犬(bbE_)随机交配,其后代中不会出现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因此不能获得黑色纯种个体,C错误;
D、对F2黑色犬测交(与bbee杂交),其后代都含有b和e基因,因此不会出现纯系黑色犬BBEE个体,D错误。
故选BCD。
20. 某种动物的毛色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表型有灰色、红色和白色,且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现有一个家系如图所示,不考虑突变,16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B. 11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C. 8号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D. 12号的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是1/2
【答案】D
【分析】分析系谱图:动物的毛色由于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所以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灰色为aaB_、A_bb,红色为A_ B_、白色为aabb。
【详解】A、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种群中没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存在,A 错误;
B、9号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4号的基因型为AaBb;13号的基因型为aabb,故6号和7号的基因型皆为AaBb,由于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7号产生的配子只有aB、ab这2种,所以11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2/3AaBb、 1/3AaBB,故11号与4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B错误;
C、若8号基因型为Aabb,由于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则不能产生含A基因的雄配子,子代不能生出灰色个体,因此8号基因型只能是aaBb,C错误;
D、6号和7号的基因型皆为AaBb,由于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所以7号产生的配子只有aB、ab这2种,12号的基因型为1/4Aabb、1/4aaBB、1/2aaBb,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为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在中性溶液中基本呈淡蓝色
(1)本实验的对照组是表中的_______组,C瓶中溶液变为淡蓝色,说明________。
(2)测量从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叶绿体的光合速率,该速率___________(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_。
(3)某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叶绿体中G酶活性的影响,将正常生长的盆栽花生在暗处放置24h后,再给予光照和黑暗处理,并定时剪取叶片测定叶绿体中G酶活性。(说明:G酶是GAP脱氢酶的简称,是光合作用碳反应中唯一能利用NADPH还原三碳酸分子的酶)
①下列能反映G酶活性的是_________。
A.单位时间内ATP的生成速率
B.单位时间内NADPH的氧化速率
C.单位时间内RuBP的再生速率
D.单位时间内CO2的固定速率
②构建体外测定叶绿体中G酶活性的反应体系,除了相关酶、缓冲物质与酶保护剂外,还需要下列的物质和条件中的_______。
A.适宜的温度 B.NADPH C.三碳酸分子 D.RuBP
【答案】(1)①. A、B ②. 叶圆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 CO2使pH升高
(2)①. 大于 ②. 测得的叶片光合速率等于叶绿体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
(3)①. B ②. ABC
【分析】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释放出去,所以叶绿体释放氧气或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代表实际光合速率,叶片释放氧气或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
【小问1详解】
本实验中A组无叶圆片,可排除环境变化对溶液颜色的影响,B 组无光照,与C组对照可说明光的作用,二者均属于对照组,C瓶中叶圆片是在光下处理,实验后BTB溶液颜色为淡蓝色,溶液在中性溶液中呈淡蓝色,说明叶圆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 CO2使pH升高。
【小问2详解】
叶绿体的光合速率代表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是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叶绿体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所以叶绿体光合速率大于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小问3详解】
①A、单位时间内ATP的生成速率可代表光反应速率,不能反映G酶活性,A错误;
B、G酶是是光合作用碳反应中唯一能利用NADPH还原三碳酸分子的酶,单位时间内NADPH的氧化速率能反映G酶活性,B正确;
C、NADPH还原三碳酸分子生成三碳糖后,部分三碳糖再生为RuBP,单位时间内RuBP的再生速率不能反映G酶活性,C错误;
D、CO2的固定不消耗NADPH,单位时间内CO2的固定速率不能反映G酶活性,D错误。
故选B。
②G酶参与碳反应中NADPH还原,因此G酶发挥作用需要光反应提供ATP、NADPH,需要底物三碳酸分子,与RuBP没有直接关系,故选ABC。
22.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显微镜观察基因型为AaBb的小鼠(2n=40)精母细胞的分裂装片,绘制的模型图如下(以4条染色体为例)。
(1)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图④到图⑤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
(2)若图②细胞的基因型是交叉互换产生的,则与该细胞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若将小鼠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放置到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使其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后,再转移到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其产生的子细胞按其染色体的放射性强弱分为强、较强、较弱、弱和无放射性。子细胞出现放射性强弱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培养至第二代中期时,染色单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①③④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2)AB、aB (3)①. 着丝点分裂后,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和不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发生随机组合,进入子细胞 ②.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另一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都不含有3H标记。
【分析】1、在有丝分裂中,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保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成为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形成纺锤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丝附在着丝点两侧,牵引着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在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成为两个子细胞。
2、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经历减数分裂Ⅰ后,染色体减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小问1详解】
①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含有同源染色体;②处于减数分裂II的后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③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处于减数分裂I的中期,含有同源染色体;⑤处于减数分裂II的中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①③④。④(处于减数分裂I的中期)到⑤(处于减数分裂II的中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小问2详解】
由于该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图②细胞由于发生交叉互换,基因型为Aabb,故与该细胞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的基因型应为AaBB,其完成减数分裂II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
【小问3详解】
若将小鼠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放置到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使其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后,再转移到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在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有一半DNA的两条链均没有被标记,有一半DNA的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有被标记,即着丝点分裂后,一半染色体被标记,一半染色体没有被标记,由于着丝点分裂后,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和不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发生随机组合,进入子细胞,故子细胞出现放射性强弱不同。培养至第二代中期时,染色单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是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另一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都不含有3H标记。
23. 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表。
请回答:
(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____。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
(3)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_____。
【答案】(1)①. 常染色体 ②. X染色体
(2)AaXBXb和AaXBY
(3)4:3:1
【分析】表格分析:子代雌蝇中黑身:灰身=50:156≈1:3,雄蝇中黑身:灰身=(26+23):(70+82)≈1:3,雌雄比例相等,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棒眼:正常眼=(70+26):(82+23)≈1:1,雌雄比例不等,故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小问1详解】
表格分析:子代雌蝇中黑身:灰身=50:156≈1:3,雄蝇中黑身:灰身=(26+23):(70+82)≈1:3,雌雄比例相等,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棒眼:正常眼=(70+26):(82+23)≈1:1,雌雄比例不等,故控制棒眼与正常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小问2详解】
子代黑身:灰身=1:3,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 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中,棒眼:正常眼=1:1,亲本相关基因型为XBXb×XBY,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小问3详解】
F1中黑身棒眼雌果蝇有aaXBXb(1/2)和aa XBXB(1/2),中黑身棒眼雌雄蝇有aaXBY。故有2种杂交组合:①aaXBXb×aaXBY,子代为(1/2)(1/2黑身棒眼雌蝇:1/4黑身棒眼雄蝇:1/4黑身红眼雄蝇)。②aaXBXB×aaXBY,子代为(1/2)( 1/2黑身棒眼雌蝇: 1/2黑身棒眼雄蝇),故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1/4+1/4):(1/8+1/4):1/8=4:3:1。
24. 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色是______________,雌鸟的羽色是______________。
(2)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父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黑色、灰色和白色子代的理论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黑色 ②. 灰色 ③. AaZBW ④. AaZBZB ⑤. AaZbW ⑥. AaZBZb ⑦. 3:3:2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1)基因A和B同时存在(A_ZBZ-或A_ZBW)表现为黑鸟,先看第一对基因为2种基因型,第二对的基因型有ZBZB、ZBZb、ZBW3种,故黑鸟的基因型为2×3=6种;
(2)灰鸟的基因型有4种,即AAZbZb、AaZbZb、AAZbW、AaZbW;
(3)白鸟的基因型有5种,即aaZBZB、aaZBZb、aaZbZb、aaZBW、aaZbW。
【详解】(1)纯合的灰雄鸟的基因型为AAZbZb ,杂合的黑雌鸟的基因型为AaZBW,子代基因型有4种,即AAZbW、AaZbW、AAZBZb、AaZBZb ,根据表格所示,雄鸟羽色应为黑色,雌鸟的羽色是灰色。
(2)两只黑鸟交配,即A_ZBZ_×A_ZBW,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aaZ-Z-或aaZ-W),由此可以判断出亲本的中不含b基因,所以母本的基因型为AaZBW,父本的基因型为AaZBZB。
(3)一只黑雄鸟(A_ZBZ_)与一只灰雌鸟(A_ZbW)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种,有分离出来的白色aa,说明亲本第一对基因均为Aa杂合,亲本雌性基因型为AaZbW;有分离出来的灰色ZbZb、ZbW,说明亲代雄性两对基因都杂合,基因型为AaZBZb,第二对基因在产生后代中出现ZB_、Zb_的概率均为1/2,根据图表中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子代黑色A_ZBZ-或A_ZBW概率为3/4×1/2=3/8,灰色A_ZbZb或A_ZbW为3/4×1/2=3/8,白色aaZ-Z-或aaZ-W为1/4×1=1/4,即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灰、白=3:3:2。
25. 细胞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这是细胞具有统一性的证据之一、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在刑侦、医疗等方面用来鉴定个人身份、亲子关系。如图表示某亲子鉴定的结果,其中A、B之一为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回答下列问题:
(1)DNA指纹技术能用来确认不同人的身份,其原理是_____。据图1分析,孩子的生物学父亲是_____(填字母)。
(2)如图为真核生物DNA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图2、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DNA的复制能准确进行的原因是_____(答出2点即可)。
②完成图2过程,除图中的外,还需要的条件有_____(至少答出2点)。复制完成后,甲、乙在_____(填细胞分裂时期)分开。
③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DNA分子展开可达2m之长,预测复制完成至少需要8h,而实际上只需约6h。根据图3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①. 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或多样性和特异性)②. B
(2)①. 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②. 能量、原料 ③.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 ④. DNA复制是多个起点双向复制
【分析】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小问1详解】
DNA指纹技术能用来确认不同人的身份,是因为DNA具有特异性,这种特性是由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的。据图分析,孩子的两条条带,其中上面一条来自于母亲,下面一条与B相同,因此其生物学父亲是B。
【小问2详解】
①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由于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②酶2为DNA聚合酶,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完成图2中DNA复制还需要的条件有能量、原料等。DAN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复制完成的2个DNA在1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时这2个DNA分开。
③分析图3的方式可知,图中有3个复制起点,即真核细胞中DNA复制是多个起点、双向复制,故能缩短DNA复制的时间。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mg
3
3
3
1
组别
材料设置
条件
实验前 BTB 溶液颜色
实验后 BTB 溶液颜色
A
无叶圆片
有光
黄绿色
黄绿色
B
有叶圆片
遮光
黄绿色
黄色
C
有叶圆片
有光
黄绿色
淡蓝色
灰身棒眼
灰身红眼
黑身棒眼
黑身红眼
雌蝇
156
0
50
0
雄蝇
70
82
26
23
基因组合
A不存在,不管B存在与否
(aaZ_Z_或aaZ_W)
A存在,B不存在
(A_ZbZb或A_ZbW)
A和B同时存在
(A_ZBZ_或A_ZBW)
羽毛颜色
白色
灰色
黑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教研室提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教研室提供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高二生物答案docx、高二生物答题卡docx、高二生物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