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七语文试题docx、七年级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问: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kuàng的啄木声【甲】作家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沉静而富有诗意。20岁出头便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几乎每天都独自一人摇着轮椅“躲”进地坛。在这里,他一次次“窥看自己的心魂”,【乙】了生命的本质, 终于实现了人生的 chā yuè… …一部《我与地坛》,启发了读者心灵的震hàn,深得读者垂爱,让人们记住了作家史铁生的名字,也记住了北京的文化地标之———地坛。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的标点与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甲】 ” 【乙】看见 B.【甲】 ” 【乙】洞见
C.【甲】”.. …. 【乙】看见 D.【甲】” 【乙】洞见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中划横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加点的“冬天”“下”是名词,“窥看”“实现”是动词。
C.文段中划波浪线句没有语病。
D. “垂爱”是敬辞。
4.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10分)
一轮红日照古今。曹操借“① ▲ ,若出其中”抒发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王湾见日出而书“② ▲ , ▲ ”,蕴含自然理趣和人生哲理;马致远 见日落顿生思乡之情、漂泊之苦,“③ ▲ , ▲ ”。
半部《论语》治天下。“④ ▲ , ▲ ,仁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 ⑤ ▲ 。”“吾日三省吾身:⑥ ▲ ? ▲ ?传不习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对创建今日之和谐社会依然大有裨益。
5.综合性学习活动(11分)
学校开展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顾名思义做推测】请根据甲骨文“朋”“友”的字形,推测其内涵。(2分)
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表示“朋”字有 ①▲ 之意。
像两只同时伸出的右手,表示“友”字有 ②▲ 之意。
(2)【图文并茂做演讲】(6分)
①班级开展“交友之道”演讲会,小语同学搜集了下面的两幅图片,请帮他选择一幅 作为背景图片,并说明理由。(3分)
选 理 由 : ▲
②下面是小文同学写的两段演讲稿,请帮她补全。(3分)
人海茫茫,知音难觅。“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甲】,一曲响彻后世的绝唱。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 一段知贤让贤的佳话。
交友之道,择友为先。【乙】身处什么样的朋友圈,往往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交友应 交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和缓急可共、死生可托的“密友”,绝不可交甘言如饴、 游戏征逐的“昵友”和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
请在【甲】处填上成语故事名: ▲ ( 1 分 )
请从下列选项中为【乙】处选择最合适的句子。( ▲ )(2分)
A.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白色的细沙)在涅(黑土),与之俱黑。
B.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幽默风趣做介绍】
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请为风趣幽默、爱好篮球的 李亦乐同学,写一段自我介绍。(30字左右)(3分)
▲
二、阅读理解(共56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6题。 (共18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宋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为 寄托自己对妻子王闰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
6. (1)请用规范的正楷字体抄写。(10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 , ▲
▲ , ▲
(2)根据你对诗歌知识的了解,你认为《少年游》最后一字“斜”读什么读音?(2分) 我读( ▲ ),理由是 ▲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
A. 苏轼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他的思归之情。 李白“遥有此寄”直接抒发了对好友王昌龄的思念之情、盼归之意。
B.李诗中“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贬谪之地的荒远。
C.《少年游》下阕抒发了本想对酒邀月以慰寂寥,不意反惹惆怅的情绪。
D.《少年游》最后一句,用“双燕”衬托空闺独守人,反衬其孤单寂寞。
(4)两首诗歌中都提到“杨花”。请说说诗人借“杨花”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共13分)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 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 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宋 ·陈善《扪虱新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7.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岁计有余者( ▲ ) ②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2 分 )
A.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则是无信 学而不思则罔
C.然旋读旋忘 公欣然曰
D.思而不学则殆 相委而去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1分)
陈 晋 之 一 日 只 读 一 百 二 十 字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4 分 )
(1)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结合选文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读书学习的方法。 ( 2 分 )
▲
(三)阅读名著《朝花夕拾》片段,完成11-13题。 (9分)
【片段一】
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 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片段二】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片段三】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 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下列对名著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个片段都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 一部散文集。
B.片段一划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
C.片段二划线句形象地写出鲁迅在日本学无所成时内心的失望。
D.片段三划线句形象地刻画了国内看客们麻木不仁的样子。
12.根据表格相关提示,按要求完成填空。(3分)
13.仿照示例,结合上面的片段和书中相关内容,探究片段三中的鲁迅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4分)
示例:片段一鲁迅先生逃离和出走的表层原因是遭遇流言蜚语,深层原因是家庭由小康坠入穷困。
▲
(四)泰州,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梅兰芳先生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 学们阅读了徐同华的《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这篇文章后,开展了“梅郎故里 ·戏曲圣 地”城市文化研究活动,请你完成14-18题。(16分)
①走在秋天的凤城河边,在秋色里怀想春天的万花山。
②这是我第一次拜谒梅兰芳先生的墓地。苍翠连绵的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每到秋天,香炉峰下的枫叶如火如荼,漫山遍野地铺成一幅绝美画卷。万花山就在香山最边缘处,梅 先生字畹(wǎn)华,万花山就是畹华的山,先生生前选好的长眠之地。我是清明时节专程来的,在春天踏青扫墓,红叶自然是看不到了。翦翦(jiǎn jiǎn) 轻寒,转过几道弯弯山路,只见先生的墓掩映在一片松柏间。空山语静,一派肃穆,顺着布满梅花图案的甬道缓缓向前,焉知多少载?
③梅先生已去世六十多年了。对于先生的记忆,于我辈可谓空白,尔时今人成古人,我这个年纪,先生已隐入书本,归为影像,那个璀璨在历史里的美男子,如何的风华未曾亲见,也就难以描摹。然而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兰芳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化身和符号之一,在戏曲史上,再也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超过他,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先生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新思维融于京剧舞台表演之中,创造了众多优美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有评论家说:“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空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并说:“梅兰芳离世愈久远,感觉愈深刻。在戏曲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元素或添加剂而广泛使用的今天,他更是不可企及!所以浮云太近心事太远,梅兰芳或热情或宁静,他距离这 个世界都是遥远的。”
④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倚着一棵老松,我默默地站立了良久,树冠很大,旁逸斜出的树干苍虬多劲,午后的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天色碧绿的,远远地依稀听见驯鸽的飞声。风拂过,深深地再鞠躬,脑海浮现出先生经典的温和笑容,戏词哼在嘴边,仙调犹未终,泪润湿了脸颊,悲从中来,双膝一软终是不由自主地拜了下去。
⑤古人有诗,可叹不可思,可思不可见。
⑥梅兰芳距离这个世界遥远了吗?他如李白、司马迁、王羲之般的“空前绝后”,却又始终就在我们身边。他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故乡。 六十八年前,先生返乡省亲,凤城父老“万人空巷看梅郎”!他德艺双馨的舞台生涯、蓄须明志的爱国情怀、臻于至善的艺术追求深深启润着家乡人民、激励着泰州发展。近年来泰州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 ,打造“梅郎故里 ·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漫步海陵,与之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以梅花为市花;以“梅兰”命名道路、企业和产品;纪念馆、大剧院、研究会、艺术中心、京剧团、票友联谊会,皆因梅而生,均以梅为名……在这里,梅兰芳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
⑦这个春天,在梅先生墓前,老家来的这个后生,想着这一年该如何不虚过。叶落知秋,饮水思源,先生诞辰130周年了,魂招不来归故乡,也要一一祭上所思所愿:
⑧《丹桂记》是泰州梅兰芳京剧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部大戏,以先生返乡之行为切入点,将返乡、祭祖、演出等现实事件与其回忆自首次登台上海之经历双线交织,展现先生对时间与生命、故土与家族、亲情与友情、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的感悟与思考。
⑨从梅先生的墓前归来,春天的万花山便留在了我的脑海里。秋以为期,凤城河畔叠翠流金,一年一度的梅兰芳艺术节又拉开帷幕,梅影兮兰泽,泰州人又一次在追慕大师风范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传承国粹经典中丰富精神生活,在举办文化盛会中打造精神标识。迎风徐行,梅园便在盈盈一水间的远处,遥望先生的身影,回顾梅派艺术在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每一个泰州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梅艺今辉,也就是推动梅兰芳文化传承的弦歌不辍与历久弥新。我自是忆而不忘,念兹在兹。
(有删改)
【文化探寻】
14.近年来泰州大力弘扬梅兰芳文化,打造“梅郎故里 ·戏曲圣地”城市文化品牌。请联系 文本,列举其三种表现。 (3分)
▲
15.“他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故乡。”如果请你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 语要重读,哪个句子语调要稍高一点。请说说理由。 (3分)
▲
【文化解读】
16.梅兰芳先生在戏曲领域的成就,“如李白、司马迁、王羲之般的‘空前绝后’”。请解释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含义。 (2分)
▲
17.第⑥段中“在这里,梅兰芳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日用而不觉’的生活美学。”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
【文化感悟】
请你结合第②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这两处文字都运用了什么描写,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 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三、作文(60+5分)
19.成长岁月,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情或者一件物品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带来深远 的影响。一起走进那些曾经深深触动我的难忘瞬间,感受生命中的温暖与力量。
请以《它/他/她曾深深触动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任务目标
句子摘抄
任务验收
识记人物
这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
“ 她 ” 是 A ( 人 名 ) 。
分析心理
现在是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 气”,庶几乎其可也。
“乌烟瘴气”反映了作者 B心理状态。
了解情节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是指 C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