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鄂教版18.锣鼓声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鄂教版18.锣鼓声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艺汇演是学校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在文艺汇演时,孩子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那么,在悠扬的歌声、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没有蕴含着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呢?这些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本课就是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全课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一台精彩的文艺汇演是要声情并茂的,这部分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声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声音探索的兴趣。由丰富的学校生活联想到实际的科学学习,提出本课的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在这里教材出示了一幅图,展示了文艺汇演的现场,并以学生的口吻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舞台上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为什么鼓、锣、琴的声音不一样?”当然,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些。教材上只是作为提示,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提问。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假设和猜测。
第二部分:使乐器和其他物体发声,观察它们发出声音和停止发声时的一些现象。
首先,使我们在汇演中使用的一些乐器发出声音,如鼓、锣、琴。教材上分别用5幅图来提示实验方法:1、使小提琴发出声音,观察小提琴的琴弦;2、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现象;3、用手摸自己的喉咙,感觉唱歌说话时,我们声带的振动,停止唱歌时,振动的消失;4、一名同学敲锣,另一名同学用手按住锣面,感受发声时锣面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的时候,振动的消失;5、将几粒黄豆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黄豆跳动起来,停止敲鼓,黄豆也停止不动。这里的实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启发性,但还只是作为学生实验的参考和“引子”。接着,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并记录实验现象。教材并没有规定实验材料,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允许学生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做各种发声实验。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实验时,教师能放开手,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充分地、深入地展开。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的物体,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还有很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搜集大量的事实,正是为了从中找到共同点并建立起它与声音之间的联系。教材中除了引导学生使物体发出声音,还提出了想办法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再观察振动是否停止的方法。如果声音一停,振动也停,振动一开始,声音也产生,就可以充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这里,学生使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做出了发声实验,实验的现象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尽可能多的把实验中所涉及的事实都反应出来,这样才能形成丰富的事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所得到的有关结论才能让学生信服。
活动结束后,为自己涂亮智慧星。智慧星是教材中作出自我评价的一个部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进行选择,灵活运用。还可以添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等。
第三部分:对搜集的实验事实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共同点。
课文最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的现象作出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要求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根据前面做出的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发声实验中,学生得到的现象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物体都在“动”。学生在描述这种“动”时,用到的词汇也许很丰富,如抖动、摇动、颤动等,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教材还要求学生将结论记录下来,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的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评价任务
1.通过不同的实验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
2.分析、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己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来验证呢?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入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四、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教学反思
“声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教学前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预习本课的基础上准备一些自己熟悉的能发声的物体。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师应该准备典型的实验材料如音叉、锣等,以及有助于课堂探究活动开展的电脑课件或音像资料。然后再让学生找声音,先在组内交流,再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声音最多。最后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物体的振动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实验材料
发出声音
停止发声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闹钟
使闹钟响起。
闹钟振动,甚至还在桌子上移动。
关上闹钟。
闹钟停止不动。
皮筋
固定皮筋的两端,用手将皮筋拉长,再突然松开。
皮筋来回振动。
用手捏住皮筋。
皮筋不再振动。
哨子
吹哨子。
感觉哨子在振动,手很麻。
停止吹哨。
振动停止。
梳子
用纸将梳子刮响。
梳子上的齿在振动。
停止动作。
振动消失。
铃铛
摇动铃铛,使铃铛发出响声。
铃铛振动。
按住铃铛。
铃铛不动了,声音也停止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3 听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小结与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 (五四制2017)四年级上册27 设计小台灯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2017)五年级下册29 设计水火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频导入主题,自主探究,表达交流研究成果,总结,拓展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