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科学三年级下册8.蚕宝宝建新房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三年级下册8.蚕宝宝建新房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观察吐丝前蚕的特点,为蚕宝宝建新房,观察蚕吐丝结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蚕宝宝建新房”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很多学生以前养蚕宝宝、玩蚕宝宝,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没等到吐丝结茧,蚕或病或死,很少有学生坚持下来。人工大量养蚕有一个过程叫“上簇”,就是在一个温度、湿度合适的屋子里放上一些便于蚕结茧的簇具。我们这时候给蚕宝宝搭的架子就相当于簇具。如果是教师在学校养较多的蚕供教学用,建议做一些簇具。蚕发展到五龄蚕的末期,逐渐停止食桑,并大量排除绿色软粪,胸部透亮,身体略软而缩短,尾部有2-3粒蚕粪,头部左右摇摆,寻找营茧场所,这时称熟蚕,应赶快用一些简单的材料,例如稻草、麦秆、竹篾、塑料、纸板条等,做成波浪形、方格形、蜈蚣形、三角形等小架子,将架子放在熟蚕的旁边,或将蚕轻轻放在架子上,便可以观察蚕吐丝结茧了。蚕宝宝会给自己建个怎样的房子呢?用剪刀剪开茧壳看一看,并记下自己的发现(或教师课前准备一批蚕茧供学生上课实验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可以了解蚕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本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观察蚕吐丝前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蚕宝宝蜕皮四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不再吃桑叶,它的身体特别大,特别白,发亮,这时蚕宝宝就要开始吐丝结茧了。教材用一个场景引入本课教学,“我的蚕宝宝是不是病了?”,“我的蚕宝宝也一样?”,蚕宝宝是真的病了吗?教师应说明这时候的蚕要给它搭架子结茧了,可以适当讲一点蚕龄期、眠期的知识。
第二部分:教师发给学生或学生自己带一些稻草、竹篾、纸板条及自己的熟蚕、蚕盒等,讨论做什么样的架子好?因为蚕要吐丝结茧,自然是既可依附又可以走丝的空架子好。可以让学生自由做,再把熟蚕放在架子中。
第三部分:“蚕是怎样吐丝结茧的?”蚕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茧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第四部分:蚕茧是蚕宝宝给自己建的“新房子”,蚕宝宝住进新房子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用剪刀把茧壳剪开,就会发现蚕宝宝的样子变化可大啦,名字也变了,叫“蛹”。蚕蛹的身体呈椭圆形,一节一节的,一端较粗,一端较尖,粗端是头部,外皮褐色,很硬。在蛹的头部可以看到一对眼,一对还没有变成的触角。在蛹的胸部,可以看到一对没有完全变成的翅。如果用手指捅一捅它,它还会动。让学生将蛹与蚕宝宝作比较,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书本25页。
学情分析
随着蚕宝宝的长大,“蚕宝宝大变样”是怎么变的?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哪些部位没有变?长相差不多的幼虫,变化都一样吗?……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因此本课是揭示自然现象变化的典型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吐丝前蚕(熟蚕)的特点。
2.学生能自己想办法给蚕宝宝搭个小架子。
3.学生能解剖蚕茧,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蛹与蚕宝宝的不同,了解蛹的特点。
4.通过对蚕吐丝结茧和蛹的观察,培养学生长期、系统观察的能力、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评价任务
1.知道蚕是怎样吐丝结茧的。
2.观察蚕蛹,了解蚕蛹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带自己养的蚕和蚕盒等。
2.教师准备五龄熟蚕、蚕茧、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在吃食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让同学们谈谈蚕宝宝最近的趣事,让学生自己摆出蚕宝宝不想吃食的事实,并猜测原因。
3.蚕宝宝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吃食,它要吐丝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蚕宝宝是怎样吐丝并结茧的吧!
二、观察吐丝前蚕的特点
1.观察讨论: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再吃食物了,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汇报: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结茧了。
3.教师小结:这时候蚕逐渐停止食桑,并大量排除绿色软粪,胸部透亮,身体略软而缩短,尾部尚有2-3粒蚕粪,头部左右摇摆,寻找营茧场所,这时称熟蚕。
三、为蚕宝宝建新房
1.组讨论:蚕宝宝要吐丝结茧了,现在的蚕盒不利于它吐丝结茧,我们给它建一个怎样的新房好呢?用什么样的材料好?
2.学生为蚕宝宝设计新房。
3.学生给蚕宝宝搭架子。
四、观察蚕吐丝结茧
1.蚕宝宝住进了新房就要吐丝结茧了,提它是怎样吐丝结茧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
3.教师小结:蚕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茧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四、观察蛹
(此环节可以布置课后一星期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进行,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蚕茧供学生开展活动)
1.讨论蚕宝宝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蛹)
2.让学生用剪刀尖剪开茧壳看一看,蚕蛹长得什么样子?
在剪茧之前,老师提醒学生要当心,不要伤了手指,还要求剪茧时要仔细,不要碰伤茧里面的东西(蛹)。
3.学生观察蛹,并作好记录。
①蛹的形状、颜色。
②蛹与蚕宝宝的区别。
③观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
4.布置课外观察任务:蛹在茧里住上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蛹的观察。
“蚕宝宝建新房”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很多学生以前养蚕宝宝、玩蚕宝宝,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没等到吐丝结茧,蚕或病或死,很少有学生坚持下来。人工大量养蚕有一个过程叫“上簇”,就是在一个温度、湿度合适的屋子里放上一些便于蚕结茧的簇具。我们这时候给蚕宝宝搭的架子就相当于簇具。如果是教师在学校养较多的蚕供教学用,建议做一些簇具。蚕发展到五龄蚕的末期,逐渐停止食桑,并大量排除绿色软粪,胸部透亮,身体略软而缩短,尾部有2-3粒蚕粪,头部左右摇摆,寻找营茧场所,这时称熟蚕,应赶快用一些简单的材料,例如稻草、麦秆、竹篾、塑料、纸板条等,做成波浪形、方格形、蜈蚣形、三角形等小架子,将架子放在熟蚕的旁边,或将蚕轻轻放在架子上,便可以观察蚕吐丝结茧了。蚕宝宝会给自己建个怎样的房子呢?用剪刀剪开茧壳看一看,并记下自己的发现(或教师课前准备一批蚕茧供学生上课实验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可以了解蚕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本课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观察蚕吐丝前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蚕宝宝蜕皮四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不再吃桑叶,它的身体特别大,特别白,发亮,这时蚕宝宝就要开始吐丝结茧了。教材用一个场景引入本课教学,“我的蚕宝宝是不是病了?”,“我的蚕宝宝也一样?”,蚕宝宝是真的病了吗?教师应说明这时候的蚕要给它搭架子结茧了,可以适当讲一点蚕龄期、眠期的知识。
第二部分:教师发给学生或学生自己带一些稻草、竹篾、纸板条及自己的熟蚕、蚕盒等,讨论做什么样的架子好?因为蚕要吐丝结茧,自然是既可依附又可以走丝的空架子好。可以让学生自由做,再把熟蚕放在架子中。
第三部分:“蚕是怎样吐丝结茧的?”蚕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茧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第四部分:蚕茧是蚕宝宝给自己建的“新房子”,蚕宝宝住进新房子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学生用剪刀把茧壳剪开,就会发现蚕宝宝的样子变化可大啦,名字也变了,叫“蛹”。蚕蛹的身体呈椭圆形,一节一节的,一端较粗,一端较尖,粗端是头部,外皮褐色,很硬。在蛹的头部可以看到一对眼,一对还没有变成的触角。在蛹的胸部,可以看到一对没有完全变成的翅。如果用手指捅一捅它,它还会动。让学生将蛹与蚕宝宝作比较,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书本25页。
学情分析
随着蚕宝宝的长大,“蚕宝宝大变样”是怎么变的?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哪些部位没有变?长相差不多的幼虫,变化都一样吗?……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因此本课是揭示自然现象变化的典型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吐丝前蚕(熟蚕)的特点。
2.学生能自己想办法给蚕宝宝搭个小架子。
3.学生能解剖蚕茧,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蛹与蚕宝宝的不同,了解蛹的特点。
4.通过对蚕吐丝结茧和蛹的观察,培养学生长期、系统观察的能力、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评价任务
1.知道蚕是怎样吐丝结茧的。
2.观察蚕蛹,了解蚕蛹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带自己养的蚕和蚕盒等。
2.教师准备五龄熟蚕、蚕茧、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在吃食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让同学们谈谈蚕宝宝最近的趣事,让学生自己摆出蚕宝宝不想吃食的事实,并猜测原因。
3.蚕宝宝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吃食,它要吐丝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蚕宝宝是怎样吐丝并结茧的吧!
二、观察吐丝前蚕的特点
1.观察讨论: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再吃食物了,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汇报: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结茧了。
3.教师小结:这时候蚕逐渐停止食桑,并大量排除绿色软粪,胸部透亮,身体略软而缩短,尾部尚有2-3粒蚕粪,头部左右摇摆,寻找营茧场所,这时称熟蚕。
三、为蚕宝宝建新房
1.组讨论:蚕宝宝要吐丝结茧了,现在的蚕盒不利于它吐丝结茧,我们给它建一个怎样的新房好呢?用什么样的材料好?
2.学生为蚕宝宝设计新房。
3.学生给蚕宝宝搭架子。
四、观察蚕吐丝结茧
1.蚕宝宝住进了新房就要吐丝结茧了,提它是怎样吐丝结茧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讨论。
3.教师小结:蚕有一个吐丝口,吐出的液体一遇到空气就变成了蚕丝。蚕丝细而发亮,有韧性。蚕茧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四、观察蛹
(此环节可以布置课后一星期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进行,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蚕茧供学生开展活动)
1.讨论蚕宝宝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蛹)
2.让学生用剪刀尖剪开茧壳看一看,蚕蛹长得什么样子?
在剪茧之前,老师提醒学生要当心,不要伤了手指,还要求剪茧时要仔细,不要碰伤茧里面的东西(蛹)。
3.学生观察蛹,并作好记录。
①蛹的形状、颜色。
②蛹与蚕宝宝的区别。
③观察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
4.布置课外观察任务:蛹在茧里住上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蛹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