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固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卑,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优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对于精华部分要继承、发扬、延续,还要转化和创新。
    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
    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
    4.(4分)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6分)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1.B 2.C 3.C 4.①首先驳斥了“儒学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错误观点;
    ②然后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①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②通俗浅易。全文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专业性术语,如“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等句子,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
    ③多用问句。“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设问引人深思;“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反问加强语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等相关内容可知,“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更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选项逻辑关系颠倒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是分不清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可知,“精华”和“糟粕”可以分清;
    B.“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是说“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D.“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可知,“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等不能简单等同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
    A.强调的是“吸收外来文化”,不适合做论据;
    B.强调的是“转化和创新”,不适合做论据;
    C.强调“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记录、保护、保存”,适合做论据;
    D.强调的是“创新”,不适合做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材料一第二段首先驳斥了“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一错误观点;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接下来作者通过讲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文章语言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文中有“也许”“有些”“一般情况下”等表限定的词语,语言准确,避免了绝对化表达;“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文中用“一方面”“另一方面”“首要”“还要”以及表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论述逻辑严密。
    “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全文语言通俗易懂。文章语言平实通俗,很少使用专业性术语,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
    “这样说对吗?”“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文章多用问句,引人深思,加强语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继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咣咣凿石刻字,白嘉轩不管田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
    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场的白兴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钱掷骰子的人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治嘴。”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再赌钱掷骰子就斫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背过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蹼一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姓的,有年轻的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俩人吭哧半晌,耷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引着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一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白嘉轩说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轩说:“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人拖着儿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人架不住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摘编自《白鹿原》,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认同并予以实践。
    B.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需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价值。
    C.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D.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以及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代起到了震慑作用。
    7.(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记且要用于生活。
    B.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村民的温情一面。
    C.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微,精妙传神。
    D.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乡土社会的缩影。
    8.(4分)文本一在语言表达上特色鲜明,既有地域乡土味,又活泼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6.D 7.C 8.①语言具有浓厚的关中方言特色,如“抹花花”“全踢了摊子”“屋里人和娃娃”“是啥味气”等口语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②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整散句并举,如第四段的句式表达。口语与书面语搭配自然,如“学为用,学了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生动,如“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9.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②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③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的处罚。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错误,徐先生是对时局世风心灰意冷而欲“辞学农耕”,他也很赞同实施《乡约》。
    B.“可见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没有价值”错误。本文主要强调在乡土社会中学习《乡约》规范乡民行为,文字有没有价值不是本文表现的内容。
    C.“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错误,夸大了《乡约》作用,后文的条文松弛后赌窝、抽吸鸦片等又出现,实施《乡约》不可能一劳永逸。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误。文本一末段中“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回娘家去了!”有语言描写,“皱着眉头,痛苦不堪地”“眼角润湿”有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地域乡土味:“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引着娃娃”“屋里人”“是啥味气”这些语言多用口语,方言土语,乡土味道浓厚,地方特色鲜明,活泼生动。
    句式上,第四段“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运用长句和整句,形成语言的气势,与其它段落的短句和散句搭配使用,句式灵活多变;
    语体风格上,“学为用,学了就要用”有口语表达,“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也有书面语,口语与书面语搭配自然,灵活有变化;遣词用语上,“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那手指间的鸭蹼一样的皮”“白兴儿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描写细腻、准确,语言生动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说“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由文本一“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可知,《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文本二说“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由文本一“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可知,《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文本二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由文本一“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可知,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等人的处罚。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惕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举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谦,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晋,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喟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作者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学者A旷废B隳惰C玩岁D惕时E而F百无所成G皆由于志之H未立耳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视。
    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
    C.“诸生试内省”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不同。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文中泛指边远地区。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B.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2)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
    14.(3分)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答案】10.CEG 11.C 12.A 13.(1)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2)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和规劝约束(正言劝诫)的缘故啊。 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
    “旷废隳惰”“玩岁惕时”是现在学者的两种情况,且结构大致相同,应分别单独成句,BE处断句;
    “而百无所成”是前文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故G处断句。
    最后“皆由于志之未立耳”解释原因,单独成句。
    故应在CEG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一心一意、坚定/病重。句意: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C.错误。都是反省。句意: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立志的方法”错误,文章谈到了立志的重要性“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立志的危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谈如何立志。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最后;“为”,因为。
    (2)“或”,有人;“误蹈”,误犯过错;“素”,平日;“规饬”,规劝约束(正言劝诫)。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为第一部分,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为第二部分,通过将身边“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的人和“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进行对比,突出观点。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为第三部分,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怨词二首(其一)
    崔国辅①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
    阿娇怨②
    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来传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注]①崔国辅是开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天宝年间被贬。②《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娇,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无子。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进献歌姬卫子夫,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恚愤欲死。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诗第一句中“罗衣裳”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不是新的。
    B.崔诗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的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前后情景对比鲜明。
    C.崔诗中“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上写对罗衣的悼惜,实际上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只指季节气候,又暗示年华的逝去。
    D.这两首诗都是闺怨诗,崔诗语言平易浅显,刘诗语言精练含蓄。两首诗都借女子的口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的不满与怨愤,感慨身世。
    16.(6分)清代诗论家徐增认为,刘诗“言幸平阳公主家”一句中的“言”字“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即“言”字体现了宫女传信时复杂难言的心理状态。请结合刘诗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
    ①对于宫女来说,武帝不来皇后处或武帝留宿卫子夫处,就不好说;不好说又不能不说,宫女因此难言。
    ②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武帝留宿平阳公主家,因为平阳公主是武帝的姐姐,说出来不至于过分刺痛阿娇的怨妒之心。
    ③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宫女借平阳公主的名义来传信,皇后心中已有数,即使明知宫女传信避重就轻,也不致追究宫女的责任。
    【导语】崔诗通过罗衣的冷落映射宫女从春风得意到被弃的哀怨,以季节暗喻年华。刘诗描绘阿娇被冷落后无奈地清扫庭院,最后一句“言”字传达了宫女传信时的微妙复杂。两诗皆写出女性命运的悲苦,语言或质朴或精练,意蕴深沉。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两首诗都借女子的口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的不满与怨愤,感慨身世”错误,刘诗并没有抒发诗人被贬的不满与怨愤,而是寄予了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深切同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宫女受阿娇所托,去打探汉武帝的行踪,武帝不来皇后处就不好回复。从曾经的备受宠爱,到如今失宠,阿娇的命运可谓一落千丈。宫女在传达这个消息时,内心深处其实也怀有对阿娇的同情与惋惜;不好说又不能不说,宫女因此难言。
    ②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武帝留宿平阳公主家。阿娇如今失宠,本就满心恚愤,宫女深知这一点,而平阳公主是武帝的姐姐,说出来不至于过分刺痛阿娇的怨妒之心。“言”字体现出这种不忍告知却又不得不告知的为难情绪。
    ③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幸,宫女借平阳公主的名义来传信,皇后心中已有数;宫女在宫中的地位相对低下,她害怕自己传达的这个消息会触怒阿娇,借平阳公主的名义也不致追究自己的责任。“言”字也传达出了这种因害怕触怒阿娇而产生的忐忑心理。
    综上所述,“言”字虽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达动作表述,但能充分体现出宫女传信时那种复杂难言的心理状态;也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与善于转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 , ”两句,写娴静美好的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想象广寒宫里的场景,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表明了王安石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答案】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荑”“洵”“倚”“诽”。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在石河子是常态,一年有半年会下雪。雪景固然可观,久了就有审美疲劳;但是如果你能改用耳朵欣赏,倾听雪的声音的话,那你就会陶醉其中。
    初雪即已遍地盈野,此后更是肆意抛洒。这儿的雪是那么的晶莹与坚脆,不像南方的雪,一见太阳就化为污水,你想亲近一下就把你的鞋弄得湿湿的。这儿的雪没有那么娇柔,你踏上去,它也还是晶莹的,而且①报答给你“嘎——吱——”脆脆的声音。②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把脚踩下去就是一个完美的脚印,不过如果你慌乱了,对它不够信任,匆忙拔出,那么你的脚印可能瞬间就乱了,鞋里也灌上满满的积雪。用最闲逸的心态踏雪,用真诚倾听自己的脚步,踏踏实实地踩上去,安安心心地拔出来,完成旅程的每一个惊喜。如果可以,在脚印的前方,拖出一个浅浅的弧形。这时你回头看看,③那片静谧的森林划下了一道轨迹——这就是我们的旅程呀。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精彩,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其实,回头看看,我们的脚印是如此的美丽。纵使你有凌波微步,还留雪上爪痕。踏雪有声,脚步或匆忙,或凝重,而声音亦随之变化:如西域歌曲,节奏瞬间难揣测;如中原古琴,端庄千古可想见。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倾听踏雪的声音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声。
    18.(3分)请分析三处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各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19.(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20.(3分)下列句子中的“你”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正传》)
    B.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大堰河——我的保姆》)
    C.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边城》)
    D.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哦,香雪》)
    【答案】18.①真实生动地模拟踏雪时发出的清脆声音。(声音延长)
    ②由雪地走路转换到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对比中突出雪地走路的独特体验。(语意转换)
    ③解释雪天森林中走路的轨迹就是我们的旅程,使旅程更具体形象,强调生活中要留意自己的精彩。(解释说明) 19.①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再从“独行”角度的“心静”听雪与“心躁”听雪,和从“群出”角度的“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
    ②通过多层对比,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又将不同心境与雪声变化形成照应,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表现力的能力。
    “‘嘎——吱——’脆脆的声音”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真实生动地模拟踏雪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破折号前“在这儿你可以真实地体验自己走路的节奏”写雪地走路,破折号后“我们很多时候都忘了自己的步伐以及自己究竟走得稳不稳”写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可见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换,由雪地走路转换到反思平时走路状态,在对比中突出雪地走路的独特体验。
    “这就是我们的旅程呀”解释雪天森林中走路的轨迹就是我们的旅程,可见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使旅程更具体形象,“我们很多时候忙着生活,从来没有留一些时间回头看看自己的精彩,从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强调生活中要留意自己的精彩。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效果的能力。
    “独行时雪地……”“群出时……”先将“独行”雪地与“群出”行走在雪地时形成对比;“独行时雪地可听心声,心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再从“独行”角度的“心静”听雪与“心躁”听雪,“群出时旷野演奏交响,整齐如行进千军万马,混乱如两军对阵厮杀”,和从“群出”角度的“整齐”出行的声音与“混乱”出行的声音形成对比。
    通过多层对比,“如行进千军万马”“如两军对阵厮杀”,既生动地描写出踏雪时的不同声音,增强真实性与丰富性;“静则雪声清脆稳重,心躁则雪声凌乱嘈杂”,又将不同心境与雪声变化形成照应,“倾听踏雪的声音其实就是倾听自己的心声”,启迪人们不要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你”是泛指,表示任何人。
    D项泛指,表示任何人,其余选项均为特指。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洋牧场是我国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海洋牧场有哪些功能或作用呢?
    一是生态功能。海洋生物栖息地建设好了,让鱼虾贝蟹们遇到敌人时有躲避的地方;生境好了,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会逐步恢复,鱼虾贝蟹们就有饵料可吃,有安全繁殖下一代的场所,虾兵蟹将们多了, A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的功能也就增强了。
    二是环境功能。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 B ,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海洋牧场是碳汇渔业的主要方式。
    三是社会功能。①海洋生态恢复好了,②不但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食用的水产品,③却能给我们的业余生活创造许多空间。④建设好海洋牧场,既能发展海上休闲观光和海洋科普探秘旅游,⑤又能促进新渔村的建设和发展。⑥海洋牧场能随随便便提供新鲜优质的海鲜产品,⑦这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⑧还有利于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1.(5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6分)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A海域生物多样性恢复了 B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 22.③将“却”改为“而且”;⑥将“随随便便”改为“随时随地(方便快捷)”;⑧将“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或者删去“使”。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语境在说生态功能,前面“海洋生物栖息地建设好了”“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会逐步恢复”强调的是恢复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后句“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的功能也就增强了”是说海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后的作用,此处应填:海域生物多样性恢复了。
    B处,语境在说环境功能,“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说的是捕获它们的主体,而下句有“这些海洋生物”,应填: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前面有“不但”,此处是递进关系,将“却”改为“而且”;
    ⑥句,用词不当,“随随便便”是说做事不加考虑,此处是说方便快捷,将“随随便便”改为“随时随地(方便快捷)”;
    ⑧句,“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分残缺,将“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为“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或者删去“使”。
    四、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追求真理,仅仅是因为求知欲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一个问句构成,“一个人乐意去追求真理,仅仅是因为求知欲吗?”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
    首先,材料包含的话题是“追求真理”,如果考生对材料中的问题给出肯定答复,就需要对“求知欲”作出界定;如果给出否定回答,认为一个人乐意去追求真理,除了“求知欲”之外,还有“热爱”“成就感”“爱国心”“责任感”等因素,就需要明确其中选定的因素的内涵,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读者讨论交流的共有平台。另外,题意中还隐含着几组关系:乐意与强迫、主动探索与被动接受、陌生世界与已知世界、陌生世界与未知世界、一个人的个体行为与当下的群体行为等等,可以由此延伸出去作辩证的思考,去探求求知欲之外的其他合理的可能性。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求知欲的内涵,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追求真理的因素,如何追求真理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为何要追求真理”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的例子,比如布鲁诺、李大钊、屈原、夏明翰等人,他们都是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
    立意:
    1.追求真理,源于爱国。
    2.追求真理,源于热爱。
    3.追求真理,源于责任。

    相关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练习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