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错误。绝对化(以偏概全)。由原文“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可知,还有自然驱动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错误。两则材料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B.“比喻、引用”错误。材料一没有比喻,两则材料均没有引用。D.“首尾呼应”错误。材料二开篇说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结尾说到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没有首尾呼应。
3.A
A.有24种水鸟处于濒危状态,表明“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B.说的是人类农业活动对鸟类的影响。C.说的是水鸟保护行动中的调查活动。D.介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的鸟类丰富。
4.D
D.“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因果逻辑倒置错误。由原文“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可知,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是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5.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6.C【解析】“有一缕烟从嘴角挤到眼眶中来,泪水热辣辣地淹没了村子和家……”由此可知“此刻泪水热辣辣地流出来”不是因为“想起昨日队长的到访”。
7.D【解析】A项“暗示了他对队长的怨恨”错;B项“意境和情感表述一致”错,《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喜悦之情;C项“口涎”与“弧线”不构成比喻。故选D。
8.①《看山》中的梦境更侧重于人物心理呈现与转变。牛化成人的梦境描写是放牛人对现实的理想化呈现,侧面反映放牛人无法摆脱苦难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推动人物内心由凄凉转向释怀。
②《促织》中的异化隐喻文章主旨。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魂化促织这种荒诞处理旨在批判黑暗社会对人压迫的现实。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赞扬了放牛人虽饱受苦难仍葆有善良坚韧的美好品质。他即将离开牛群却依然操心着放牛的事情;在经历种种苦难后,虽内心凄惨,但最终仍选择坚强面对。
②淡化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对放牛人心理与大山环境的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直接的矛盾冲突。
③内心冲突的自生自灭使小说秩序趋于平衡稳定,(放牛人由“自信”到“惶恐”再到思量走后安排)放牛的内心冲突在自我接受中消解;(从痛苦寻死到“咱们还是都活着吧”)内心的矛盾在牛群抚慰下释怀。(实际上这片古老大地也正是在矛盾的自生自灭中维系着心理的平衡和秩序平衡)
④透过这种平衡,作者寄寓了对世代扎根土地的农民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悲悯,也反思了大山中人们自我催眠,逆来顺受的文化心理。
(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D【解析】“诚亦合死”中的“诚”应翻译成“的确、实在”。
12.D【解析】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文中指的君子应是能够担负起国家重担,敢于直言劝谏之人。
13.(1)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最终没有据理力争,迎合贾后的心意,苟全性命。(“竟”,最终;“阿”,屈从、迎合;句意2分。)
(2)张华已经不能刚直不屈成全自己的节操,言语谦逊恭顺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本就已经不复存在。(“抗直”,刚直不屈;“固”,本来;句意2分。)
14.①能够听信并容纳像魏征这样诤臣的谏言。②对明君与昏君有着清楚认知。③能够虚心借鉴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月壬申,魏征上奏疏,认为:“陛下从善如流、闻过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从前,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比过去严厉了。(这)才知道身居高位不当骄傲,身处富贵不当奢侈,这并非虚妄之言。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从前隋朝未发生变乱时,自己认为必然不会发生变乱;未灭亡时,自认为必然没有灭亡的危险。故而不停地征派赋税劳役,不停地东征西伐,以致祸乱将及自身时还尚未知觉。所以说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静止如镜面,借鉴失败莫如看国家的灭亡。深望陛下能够借鉴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俭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以现在的平静无事,继续施行过去的勤勉节俭,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诚属困难,而守成则较为容易,陛下能够取得较难的一步,难道不能保全较容易的吗?”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像隋炀帝,他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大罪过。商代的时候,箕子假装发疯来保全自己,孔子还评价他仁义。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难道就该一同去死吗?”杜如晦说:“君主身边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辅佐,虽然自己治国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孔子曾经赞扬过忠臣史鱼,说:‘卫国的大夫史鱼真耿直啊,国家有道义的时候他直言进谏,国家失去道义了,他还以死相谏。’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接受忠言,就闭口不提意见呢。他身居要职,却苟且偷生,不肯辞官隐退,这和箕子装疯离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最终没有据理力争,阿谀顺应贾后的心意,苟全性命。直到赵王伦起兵废掉贾后,派使者捉拿张华时,张华说:‘贾后废太子的时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贾后不会采纳我的意见。’使者说:‘太子没有罪却被废掉,你贵为三公,怎么不站出来说话?即使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又为什么不辞退归隐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他被斩杀,株连三族。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张华已经不能刚直不屈成全自己的节操,言语谦逊恭顺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本就已经不复存在。同样虞世基身为宰相,在该进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他的确该死啊!”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16.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
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7.1)二川溶溶 明星荧荧 2)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8.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19.(1)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
(2)第⑥句,“和”修改为“等”
(3)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
20.B
21.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
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23.
【解析】材料首先说做学问,需要合理的质疑,然后指出质疑对于我们认知、思维、纠偏、创新等各方各面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倡要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同时,材料也指出仅仅靠“质疑”很难取得较大进步,由此,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更为广阔的意义,思考正确的做学问方法。
比如:鲁迅强调,读书要选择恰当的读书方法,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读思结合。思考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是读书的基本方法。
第二,辩证看待。辩证,不仅是鲁迅的读书之道,也是鲁迅所倡导的读书方法。鲁迅指出,中国青年应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辩证思考,针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从一方面刻板地去考虑问题,更不能自以为是。
第三,广专结合。将广泛的阅读与精专的研读相结合,同时实现读书广度与深度融合的读书效果,是鲁迅的读书方法。泛读的目的是获取广泛的知识修养,开拓视野、启迪思路,但只有“广”则会导致没有中心,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因而要注重“专”。“广”与“专”结合,才能起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第四,比较约取。鲁迅强调,读书应注重比较阅读和参读,将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同异,最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书有良莠不齐、优劣之别,书中也是精粗混杂、瑕瑜互见。只有通过比较阅读,对不同观点倾向和意识形态的作家作品都有基本的了解,才会为树立正确思想找到参照,这是鲁迅的读书总结,也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方法。
第五,活学活用。鲁迅曾说“读死书是害己,一张口就害人”。将书读活,是读书的最佳目标,死读书会导致进入死胡同。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书和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死读书,注重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动态的人生社会结合起来,也是鲁迅读书方法的重要特点。
质疑是一种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方面,只有对既有结论大胆质疑,才能更好地剔除不良信息,从而实现对其合理内核的传承;另一方面,大胆质疑所带来的新思考与新机遇,将为创新提供可能性。由此观之,大胆质疑是破旧立新、继往开来的重要条件。尤其在当下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尤其需要质疑精神,人类的创造创新都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形成的。有创新能力才是极大的进步。
行文思路上,开头可借助“尽信书不如无书”等与“质疑”有关的经典言论,引出话题,提出“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展现我们的理性判断”。然后列举赵括纸上谈兵、楚人一叶障目、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牛顿揭开色光之谜等人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学习、科研、交际等各方面生活中学会“质疑”的必要性。同时,还可结合材料中对于质疑的批判性思考,再从“怎样做”的层面阐述如何形成理性判断,如通过实践检验证明,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分析等。最后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强调,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青年的使命,为伟大的民族复兴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开拓视野、开拓心胸,才是真正的进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10月语文试题pdf、语文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语文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