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标解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面两幅图画中的圣母一个是中世纪的,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你觉得画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图2与图1相比反映了什么思想的光辉?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去探究这一变化的缘由。
二、探究新知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教师出示下面两则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第1段正文内容,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中世纪(约476—1453年),在这一千多年中,欧洲社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中世纪政教合一的体制下,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即使在歌颂神的艺术作品中出现人的形,也是以低贱的、肮脏的形象出现。
材料二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达,银行兴起。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经营商业和银行,被称为“最富有的商人”,能够操控城市的政局。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形成了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风气。
提示:一方面,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宗教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新兴的市民开始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他们追求享受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2.材料展示: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会起源于意大利?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在意大利;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人才,也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3.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旭日,空中华灯一盏,总在冉冉升高,万里行程很快就要走完,日近西沉黄昏到。人生最美好的是妙龄韶华,这时青春热血在燃烧;虚度了,往后就是每况愈下,青春美景再也难寻找。
——袁帅亚《评十七世纪英国诗人赫里克的两首诗》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5-66页“文艺复兴”相关内容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快乐的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说明人们对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开始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教师补充: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至17世纪在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14世纪中叶开始于意大利,并在西欧各国盛行。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统称为人文主义。它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
(二)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1.但丁
(1)课件出示但丁的图片和相关人物介绍: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担任过公职,参与政治活动后因反对教皇,而被没收全部家产,被判处永久流放,最后客死他乡。他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
教师提问:但丁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如何?
提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之一。
(2)教师用课件播放一段关于《神曲》的短视频,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它的内容。
提示:但丁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3)但丁的贡献纵然大,但是同一时期也有很多其他的杰出作家。课件出示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图片。
教师补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与但丁一起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2.达·芬奇
课件展示达·芬奇的自画像。
教师讲解:达·芬奇,意大利人,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广泛涉猎数学、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军事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学者。他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刻画角度欣赏达·芬奇的两幅名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3.莎士比亚
课件展示莎士比亚的图片。
教师讲解: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创作类型包括历史剧、悲剧、喜剧和传奇剧四类。他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其中,《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四大悲剧。
材料展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分析材料回答,莎士比亚的剧作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提示: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4.教师布置任务: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1.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展示,我们了解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在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主张。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文艺复兴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文艺复兴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材料二 文艺复兴使欧洲冲破了中世纪巨大束缚,为西欧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做了前期准备。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14—17纪初),……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而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而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又各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鸣锣开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自然科学成就……重见天日,阿拉伯人的天文、医学、数学等成就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所有这些,都唤起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觉醒,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提示: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②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③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④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发生。⑤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材第66页“问题思考”:你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兴”?
提示: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
三、课堂小结
14世纪中叶起,随着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工商业快速发展,质疑教会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在意大利开始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板书设计
见课件
当堂演练
见课件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的兴起、实质以及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成就,引导学生来理解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的“复兴”,这里有继承,更有创新。通过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成就介绍,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艺复兴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归纳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绘制表格,对本课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成就进行总结,形成整体感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02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1.阅读史料,了解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获取有效的信息,感受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通过对文艺复兴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评价,提高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树立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家国情怀)
《最后的晚餐》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是油画艺术中最复杂的视觉表现之一。由于各种环境和媒介因素,这幅画多年来已经退化,失去了大部分的原创性。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中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详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代表人物
国别
地位
代表作
但丁
意大利
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达·芬奇
意大利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
英国
著名文学艺术家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副标题,课标要求,本课立意,素养目标,重点及突破,教学主旨,主题线索,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学习,难点突破,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知识落实,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