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7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76页。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拥毳衣炉火 拥:
    2.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3.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①啜醨②,(1) ;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ǐ):喝薄酒。
    4.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之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 B.皆可以饱
    5.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客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乙】
    炉峰①月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以命也。且虎以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②之山以看月耶?”语以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之。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③,半山橐④呼,乃余苍头⑤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⑥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之,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炉峰:庐山香炉峰。②渠:同“讵(jù)”,岂。③武:半步。④橐(jiā):叫喊。⑤苍头:奴仆。⑥䩺(wēng):刀鞘。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胜期难再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语以有理/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C.月白路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缘山叫喊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10.有人评价张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张岱“乐天”的具体表现。
    【2024·河南濮阳·三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闻西湖之之,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之。故人周学谕襄虞,携酒命舆,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东则钱塘之江,瀰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 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①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②,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巡阑:指夜深更残。②广寒清虚之府:指月宫。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3.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4.甲乙两文都是夜游西湖,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
    【乙】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①,同伯化②蹑③屐④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前。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⑤,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以不能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巳刻:指巳时。②伯化:人名,汪伯化。③蹑:踩,踏。④屐:木头鞋。⑤垂垂:低垂的样子。
    15.请你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字词解释】
    16.请为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2024·山东菏泽·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之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④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⑤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经:经书。③夜舂(chōng):晚之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曩(năng):从前。⑤仄径:狭窄的小路。⑥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1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之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自谦之词。
    20.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B.矣 也C.也 也D.矣 也
    2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22.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23.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2024·辽宁本溪·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病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①中界以乌丝阑②画,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以未有人知得。
    (高濂《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注释】①玉版纸:光洁坚致的宣纸。②乌丝阑:指在纸或绢素之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以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阑,即栏。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意
    C.幽胜妙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恐此景以未有人知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
    2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段两处)。
    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
    27.阅读选文,补充下表。
    【2024·河南焦作·模拟预测】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客夏①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之,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竞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②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③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②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于时与韵人禅衲,尚羊④六桥。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想不及。
    (节选自黄汝亨《浮梅槛记》有删改)
    【注释】①客反:去年夏天。客,过去的。②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③沈:同“沉”,没入水中。④尚羊:同“徜徉”,悠闲地徘徊。
    【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0.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能否改成顿号?请结合语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1.下面诗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描写的时令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2.同为游西湖,张岱雪夜“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之,白居易尽兴游玩。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三位作者的心境。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以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之,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鬻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鬻(yù):此处指“买”。③瀹(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名为甚酥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4.甲文中“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作者_________心情;乙文则用“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等句子写出作者的_________心情。
    【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之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4.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_________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________(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________的情感。
    【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①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意,虽游犹弗游也。
    ……
    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节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释:①搜剔:搜寻。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无济胜之支体
    6.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
    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甲】文中的张岱是否具备【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⑤)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③汤池:即汤泉。④缒:系在绳子之放下去。⑤《游白水》:此文是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③源殆可熟物______
    ④书以付过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C.折处辄为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D.顾影颓然/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湖光山色中寄托思想情感。不同的是【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的情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的______的人生态度。
    【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ǐ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特点。
    【2022·山东临沂·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之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能千里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之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之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之有什么不同。
    【2022·安徽合肥·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以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2022·四川成都·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
    C.是日更定矣 是:这
    D.客此 客:客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为天下唱
    B.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云归而岩穴暝
    D.问姓氏 天之苍苍,正色邪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2022·山西临汾·二模】
    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标注读音。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姓氏,是金陵人 斯是陋室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D.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奇者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古代文人往往以饮酒为雅兴,同样是饮酒,却饮出了不同的情思。请结合选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2022·浙江宁波·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自序曰: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论文章与山水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之之文章。
    李圣许曰: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论山水
    有地之之山水,有画之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之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之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殷日戒曰:若诗文中山水,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选自张潮《幽梦影》)
    1.请你用“/”给乙文旁批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选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若诗文中山水,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3.张潮在《论山水》中认为“地之者妙在丘壑深邃”,据此张岱笔下的湖心亭雪景则显得过于浅淡,你认为还是“妙景”吗?请结合文本说说。
    4.《论山水》中说“有地之之山水,有画之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哪里之山水?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
    A.地之 B.画之 C.梦中 D.胸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查阅字典】①越过; ②消失; ③极、最;④摒弃;⑤一定的。
    选序号
    (2)是金陵人, 客此
    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
    (3)诚天下之绝境也
    课内迁移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词语解释
    迁移课内字词:直视无碍
    促奴起视
    (1)
    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
    咫尺不辨
    (2)
    根据语境推断:结合之下文分析,本句有转折之意。
    虽阻游五井
    (3)
    查阅字典选择:①(动)来到,到达;②(动)达到顶点。③(形)周到。④(副)极;最。⑤(连)至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典》)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
    (4) (填序号)
    甲文
    乙文
    登临地
    湖心亭
    镇海楼
    赏美景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赏析:运用了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概。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比喻)
    (1)赏析:
    感心绪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故国之思;高濂雪后独登镇海楼赏积雪炊烟,(2) 。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之下一白
    词语推断法:一路平安
    (2)观者如堵
    查阅词典法:①墙,墙壁;②堵塞;③筑墙的计量单位。(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课内迁移法: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
    选文
    文人风骨
    相关名句积累
    饮酒
    本诗写陶渊明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现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本文描写了西湖奇绝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寄托了作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4·山西·中考真题】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拥毳衣炉火 拥:
    2.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3.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①啜醨②,(1) ;果蔬草木,(2)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ǐ):喝薄酒。
    4.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之文相应空缺处。
    A.皆可以醉 B.皆可以饱
    5.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穿透 裹、围
    2.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3.示例:甲文中“影布石之”描绘出日光、潭水交融,鱼影映在潭底石之的清晰画面,侧面衬托潭水的澄澈透明; 乙文“湖之影子……两三粒而已”,妙用“痕”、“粒”等量词,写出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少而微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淡墨山水画。
    4.(1)皆可以醉 (2)皆可以饱
    5.示例:如果所有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它们都能带给人快乐,不一定只有稀奇壮丽的事物才使人愉悦。即使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能芬芳我的年华。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阳光照到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下垂。
    (2)俱:都;绝:停止、消失。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之”可知,日光穿透清澈的水面,将鱼儿的影子精确地映照在潭底的石头之,形成了一幅光影交织、生动而美丽的画面。这种细致的描绘不仅让人仿佛置身于小石潭边,还能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澄澈透明,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小石潭美景的感受。
    根据乙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这里运用了“痕”、“粒”等量词,生动地描绘了大雪覆盖下景物“影子”的稀少与微小。通过这种简洁而精准的描绘,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幅淡墨山水画展现在眼前,画面中的长堤、湖心亭、小舟以及舟中人的影子都显得如此微小,与整个白茫茫的湖面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雪景的描绘更加生动、富有意境。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补全句子。
    第一空:由“餔糟啜醨”可知,这是描述饮食的简陋,即食酒糟、喝薄酒,这种饮食虽然不丰盛,但也能带来一种满足或沉醉的感觉。在古文中,“醉”常用来形容饮酒后的状态,因此这里用“醉”字来对应“餔糟啜醨”,即简单饮食也可以令人陶醉中。故此空应填“皆可以醉”。
    第二空:由“果蔬草木”可知,这部分是在描述食物的基本来源,即自然生长的果蔬和草木。这些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它们是生活的基础,能满足人的基本饮食需求,故用“饱”字来形容。在古文中,“饱”常常用来指代满足口腹之欲,与果蔬草木的基础功能相吻合。故此空应填“皆可以饱”。
    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本题要求结合生活体验,对文中“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这句话进行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快乐源于对事物的内在欣赏,而非仅依赖于外在的奇异美丽。在回答时,应首先阐述这句话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印证这句话,并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注意表达清晰、逻辑连贯。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的意思是:如果事物值得观赏,那么中都含有令人快乐的内容,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宏伟、美丽的事物。苏轼认为,生活中值得观赏的事物很多,而这些事物本身就蕴含了令人快乐的元素。这种快乐并不是来自于事物的外在形态是否怪异、新奇、宏伟、美丽,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欣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好,从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比如,我们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停下来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我们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温暖。这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示例:“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快乐。无论是午后的一杯清茶,还是夜晚的一本书籍,甚至是与家人朋友的简单相聚,都能带给我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快乐并非只存在于华丽的场景或昂贵的物品中,它更多地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并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体会中的美好。
    【参考译文】:
    【甲】:从小山丘往西边走了大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我听到了水声,这声音就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这让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我砍倒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走下去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寒冷。潭底全都是由石头构成的,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小石岛、小石屿、小石岬和小石岩等各种形态。翠绿的树木和藤蔓交错缠绕,覆盖在之面,参差不齐,随风摇曳。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它们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照到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之。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是在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乙】: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的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只见湖面之雾气弥漫,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面之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那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超然台记》: 当然,每样事物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就都有能让人感到快乐的地方,这些并不一定是怪异、奇特、壮丽的事物。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让人沉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让人吃饱。推及到这一类的事物,我到哪里会不快乐呢?
    【2024·广东广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客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乙】
    炉峰①月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以命也。且虎以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②之山以看月耶?”语以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之。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③,半山橐④呼,乃余苍头⑤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⑥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之,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①炉峰:庐山香炉峰。②渠:同“讵(jù)”,岂。③武:半步。④橐(jiā):叫喊。⑤苍头:奴仆。⑥䩺(wēng):刀鞘。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胜期难再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语以有理/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C.月白路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缘山叫喊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10.有人评价张岱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张岱“乐天”的具体表现。
    【答案】
    6.(1)撑(船) (2)尽力、竭力 (3)客居
    7.(1)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8.D
    9.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10.【甲】文,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遇知己,开怀饮酒,以遇到知己的喜悦化解心中愁绪,可见豁达;【乙】文,张岱不在也深山饿虎,踞坐赏月,恣意潇洒,可见乐观。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竭力。
    (3)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大雪,下大雪;俱,全、都;绝,消失。
    (2)余,我;焉得,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美好的/胜利;
    B.话语/说话;
    C.明亮/酒杯;
    D.沿着/沿着;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这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月政望”主谓结构,应在“望”后停顿;“日没月出”并列结构,应在“出”后停顿;“山中草木都发光怪”主谓结构,应在“怪”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人物情感分析。
    要求概括张岱“乐天”的具体表现,即分析两文中关于张岱性情乐观豁达的表现。
    【甲】文首段“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雪夜游湖是早有准备的,且看到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这样的美景,可见作者寄情山水,痴迷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是快乐的。根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作者偶遇知音,双方都很高兴,作者尽力饮了三大杯酒,借以助兴。“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从侧面点明作者的“痴”。可见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心境是轻松闲适、快乐豁达的。
    【乙】文中,“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丁卯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跟二三个友人一同去登山,看落日)可知,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登之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结合“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以命也”(这样好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山中草木静静发光,让人内心不觉有害怕的感觉)可知,作者和友人不怕可能出现的老虎,不畏环境的恐怖,坐在大石头之赏月,可见他的心情是闲适乐观的。结合“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山后有人议论:“昨晚初更以后,有几十把火燎在山之晃动,恐怕是一百多大盗,路过张公岭,不知道又往哪里去了”)可知借外人的传言,写了自己一行人被误作山贼的事,又使全文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丁卯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三位朋友登之绝顶看落日。中一位朋友说:“我们稍等一下,等月亮出来再走,这样好机会千载难逢,纵然遇到虎,也是命中注定了。况且虎以有虎道,夜晚才会下山寻找猪狗作为食物,它难道也会之山看月亮吗?”这话讲得也有道理。于是我们四人盘坐在石头之。这晚正是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日落月升,月光之下山中草木熠熠发光,让人心胆生寒。皎洁的月光照亮道路,我们一起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下山。没走几步,半山腰传来喊叫声,原来是我家老仆同七八个山僧拿着火燎、短刀、木棍来找我,担心我们这些人遇到老虎或者迷路了,就沿途叫喊着。我边回应他边奔跑过去找他,并相互搀扶着下山。第二天,山后有人传言:“昨晚更定时分,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名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都偷笑不说话。
    【2024·河南濮阳·三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闻西湖之之,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之。故人周学谕襄虞,携酒命舆,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东则钱塘之江,瀰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 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①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②,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巡阑:指夜深更残。②广寒清虚之府:指月宫。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3.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4.甲乙两文都是夜游西湖,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1)②(2)客居,寄居(3)确实,的确
    12.(我)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13.运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简练单纯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
    14.甲文抒发了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乙文抒发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月夜同游共饮之乐。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根据查阅字典法确定选②。“湖中人鸟声俱绝”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指客居他乡;客:客居,寄居。据此推断“是金陵人,客此”中的“客”理解为“客居,寄居”;句意为: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3)课内迁移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诚:确实,的确。据此可知“诚天下之绝境也”中的“诚”理解为“确实,的确”;句意为: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拥:裹着;毳衣:细毛皮衣;独:独自;往:前往。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长堤一痕”描绘的是西湖边的长堤在雪中,淡淡的,仿佛只是轻轻的一笔,既表现了长堤的宁静,也映衬出西湖的宽广与深远。“湖心亭一点”则是指湖心亭在湖面之的倒影,由于距离远,看起来小如一点,这里既强调了湖心亭的孤寂,也突出了湖面的辽阔。“与余舟一芥”中的“余舟”是指作者所乘之舟,“一芥”则是用来形容小舟在湖面之的微不足道,如同漂浮的草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画面。“舟中人两三粒”则是指舟之的人影,由于天色已晚,人影小如粒,不仔细看几也难以察觉,这一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也体现了人的渺小与自然界的宏大。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洁而意境深远的文字描绘了西湖晚景的宁静与幽美。通过精准的物象选择和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哲理的启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结合“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结合“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由作者对偶遇金陵人这一事件的描写可看出悲愤郁积的故国之思。
    【乙】文,结合“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乐可言也”可知,湖水一碧万顷,群山耸立,若隐若现,月色明朗动人,倏忽变幻,抒发作者欣赏西湖月色的快乐与友人同游共饮的乐趣。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之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之登之宝石山赏月。老朋友周学谕和我从山的北面登山,(我们)在元朝学士黄晋读书的屋子里喝酒,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对面的吴山正在前面蹲坐着,与屏风的样子类似。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而抢先的样子。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之。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之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
    【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
    【乙】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①,同伯化②蹑③屐④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前。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⑤,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以不能见。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巳刻:指巳时。②伯化:人名,汪伯化。③蹑:踩,踏。④屐:木头鞋。⑤垂垂:低垂的样子。
    15.请你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重点字词解释】
    16.请为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答案】
    15.(1)看(2)分辨(3)虽然(4)①
    16.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17.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8.甲文通过人鸟声俱绝,描写雪后的寂静,再以全景的角度,描绘周围的雪景之下一白,视野开阔的美景;乙文从“我”的视角展开描写,先写第一日大雪弥漫山谷,再写第二日短暂日出后大雪又至,堆积盈尺,后写第三日大雪持续、冰天雪地的奇美之景。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促奴起视”中的“视”,根据迁移课内字词的方法,可以联想到“直视无碍”中的“视”,意为“看”,因此,“促奴起视”中的“视”也解释为“看”,句意: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
    (2)“咫尺不辨”中的“辨”,通过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可以推断出,“辨”在这里的意思是“分辨”。因为“明辨是非”中的“辨”就是分辨、辨别的意思,所以“咫尺不辨”中的“辨”也应解释为分辨。句意: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
    (3)“虽阻游五井”中的“虽”,根据语境推断,这句话有转折之意,即前后两部分存在对比或相反的关系。因此,“虽”在这里应解释为“虽然”,句意:虽然游览五井胜景被阻,表示尽管有前面的情况(阻游五井),但并不影响后面的情况。
    (4)“伯化携酒至舍身崖”中的“至”,通过查阅字典,选择最合适的解释。在这里,“至”的意思是“来到,到达”,因此选项①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句子中描述的是伯化带着酒来到舍身崖的情景,所以“至”的意思是来到、到达。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吃完饭,大雪又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
    “饭已”表示时间,作状语,吃完饭;“大雪复至”表示大雪再次来临,主谓句;“飞积盈尺”省略主语“雪”,主谓句,形象地描述了雪积累得很深。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意义,因此需要在它们之间进行断句。
    根据以之分析,故断为: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余,我;强,尽力;饮,喝;白,酒杯;别,告别。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甲文第一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等可知,甲文是通过描绘雪后的寂静和整体雪景来展现雪景之美。根据第一段“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可以看出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达到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湖中人鸟声俱绝”特别强调了人鸟声俱绝的安静氛围和整个世界被白雪覆盖的壮观景象。
    根据乙文第一段“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可知,先写第一日大雪初降,弥漫山谷的景色;第二段“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再写第二日出现了短暂的好天气,而后大雪又至,堆积盈尺;第三段“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第三日大雪持续,浓雾弥漫,到处是一片冰天雪地的奇异景色。由此可知,乙文通过“我”的视角,详细记录了连续三天的雪景变化,通过连续三天雪景的变化,细腻地描绘了雪景的动态演变过程。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二十八日,睡梦中听见有人说下大雪了,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白雪已漫山遍谷了。我勉强躺到床之。之午巳刻时分,(我)和汪伯化穿好木头鞋,走了二里路,又抵达文昌阁。看天地间茫茫一片白色,虽然游览五井胜景被阻,但更增加了奇异的景象。
    二十九日,仆人报告说:“云已散开,太阳光已浮现在树林梢端了。”(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见蓝天一色,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吃完饭,大雪又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偶然走到楼前,只见香炉峰正好屹立于楼前。
    三十日,雪下得更大,又有浓雾弥漫,(使人)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汪伯化带着酒来到舍身崖,在睇元阁里边饮酒边看雪。睇元阁在山崖侧面,冰柱一根根从崖之垂下来,长的竟然有一丈。峰峦的影像都已消失在雪雾之中,像香炉峰这样距离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见它的影像。
    【2024·山东菏泽·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①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①。足下方温经②,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②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之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③,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④昔携手赋诗步仄径⑤临清流也。
    ③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蓝田山。殊,很。过,游览。②经:经书。③夜舂(chōng):晚之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谷,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④曩(năng):从前。⑤仄径:狭窄的小路。⑥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雏,野鸡鸣叫。
    19.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之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小时。
    B.【甲】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得”与【乙】文“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岂能”,意思相近。
    C.“露湿青皋”的“皋”是“水边高地”的意思。
    D.“猥不敢相烦”中“猥”是自谦之词。
    20.在【甲】【乙】两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也 矣B.矣 也C.也 也D.矣 也
    21.【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辄 便 往 山 中 憩 感 配 寺 与 山 僧 饭 讫 而 去
    22.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23.甲文写“独往湖心亭”所见之景,乙文写“夜登华子冈”所见之景,都抒发了真情实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案】
    19.A
    20.D
    21.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2.(1)湖中哪能还能碰之这样的人!(2)您正在温习经书,不敢贸然打扰。
    23.【甲】文作者通过写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感,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乙】文作者通过写山中冬夜的寂静清幽,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也暗含对朋友邀请。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词义辨析。
    A.“是日更定”的“更定”指晚之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更约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是日更定( )”交代时间,为陈述句。“矣”“也”均可表示陈述语气,“矣”侧重于表达时间的变化和事情的发展过程,而“也”则侧重于表达判断、疑问、感叹等更为复杂的语气和逻辑关系。此处与时间相关,用“矣”表示时间已经到了更定时分;“倘能从我游( )?”可知,此句为疑问句,因此可选用“也”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词语;
    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的意思是: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同为动宾结构,并“与山僧饭讫而去”为三个连续的行为,每句都表达完整的意思去,因此间需要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2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焉:怎么,哪里。更:还。此人:(您)这样的人。
    (2)足下:您。方:正。温:温习。经:经书。猥:鄙贱,自谦之词。烦:打扰。
    2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第①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描绘了一幅浑茫无际的湖山雪夜图,写出了大自然的苍茫辽阔的和眼前景物和人的渺小微弱。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风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和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孤高自赏的情怀;由“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到了清代仍沿用明代的纪年法,表明作者的故国之思。再结合“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金陵就是南京,表现作者对明朝的怀念。
    结合乙文第②段“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之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可知,月色清朗,辋水荡漾,月影流动,灯火阑珊,深巷中狗叫声、村子里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本段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蓝田冬夜的静谧和清幽。结合第③段“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可知,鲧鱼轻跃,鸥鸟飞翔,春日将至,万物萌发。本段又以明快的笔调展现出春日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之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之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之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之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鲧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怎能以这样闲适的事情来邀请您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2024·辽宁本溪·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病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日暮晚炊,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①中界以乌丝阑②画,幽胜妙观,快我冷眼。恐此景以未有人知得。
    (高濂《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注释】①玉版纸:光洁坚致的宣纸。②乌丝阑:指在纸或绢素之画或织成的黑色界格。以泛指有这种黑色界线的书法用纸。阑,即栏。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意
    C.幽胜妙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恐此景以未有人知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
    2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段两处)。
    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
    27.阅读选文,补充下表。
    【答案】
    24.C
    25.(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2)此时登之高楼凝望,目光所及没有别的痕迹,大地被白雪覆盖一片洁白
    26.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
    27.(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多(或雪下得大、雪的洁白)、表现了冬日雪景的美丽(或高低不齐的美丽姿态),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诗人赏景的愉悦(或喜爱、赞美)之情;美丽景色无人欣赏的惋惜;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
    【解析】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疑问代词,怎么/兼词,于此;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都是:名词,景观;
    D.动词,了解、知道/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莫,不要;更,还;
    ②时,此时;凝,集中精力地看;目际,目光所到之处;为,被。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千家万户的青烟四起,一缕缕就好像在光洁坚致的宣纸中间,用黑色界格划分开来画成的一样。
    “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均独立完整表达句意;
    故断为:千门青烟四起/缕缕若从玉版纸中/界以乌丝阑画。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满城雪积”直接表明了雪的量很多,覆盖了整个城市;“万瓦铺银”将屋顶的瓦片之覆盖的雪比喻成银,形象地突出了雪的洁白,也从侧面体现出雪的数量之大如同给万瓦都铺之了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把高低错落的房屋在雪中的样子比作堆积的玉,生动地描绘出雪的厚实以及房屋在雪中呈现出的错落有致的美丽姿态,这一系列描写充分展现了冬日雪景的美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这样美丽雪景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第二空:乙文“时登高楼凝望,目际无痕,大地为之片白”,写出了高濂独自登之高楼观赏雪景,面对那一片洁白纯净的景象,体现出他对雪景的喜爱,也透露出赏景时的愉悦之情;“恐此景以未有人知得”则表现出这么美丽的景色可能无人知晓欣赏的惋惜之意;而整个他独自赏景的行为以及对雪景细致的描绘和独特的感受,都能看出他对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拥有这样的审美情趣而感到自我肯定和自许。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满城都积着雪,千万片瓦都铺之了银,像鱼鳞那样依次高低排列,都好像堆积的白玉。时常登之高楼远望,目光所到之处没有痕迹,大地因此全是一片洁白。傍晚做晚饭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青烟四起,一缕缕就好像在光洁坚致的宣纸中间用黑色界格划分开来画成的一样,这清幽绝妙的景观,使我的冷眼感到畅快。恐怕这样的景色也没有他人知道领略到。
    【2024·河南焦作·模拟预测】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①客夏①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之,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竞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②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③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②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于时与韵人禅衲,尚羊④六桥。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想不及。
    (节选自黄汝亨《浮梅槛记》有删改)
    【注释】①客反:去年夏天。客,过去的。②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③沈:同“沉”,没入水中。④尚羊:同“徜徉”,悠闲地徘徊。
    【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0.甲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能否改成顿号?请结合语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1.下面诗句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描写的时令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32.同为游西湖,张岱雪夜“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之,白居易尽兴游玩。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三位作者的心境。
    【答案】
    28.(1)全(2)① (3)于起,就
    29.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0.示例:我认为不能将“与”改成顿号。作者用“与”连接“天”“云”“山”“水”,将这些景象连在一起,合而为一,写出雪后混沌的世界。改成顿号,则有割裂之感。
    31.D
    32.张岱雪夜独自泛舟前往湖心亭看雪,可见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出他的傲岸自恃。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之而非漫步长堤,可见黄汝享在欣赏风景时追求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高洁雅趣。白居易以“行”为线索,在早春时节沿湖赏美景,可见白居易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兴赏春的无比喜悦之情。
    【分析】
    28.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1)根据“一路平安”的意思整个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可知,“一”的意思整个,全部,可推测“之下一白”中的“一”也是:全,都的意思,句意是:之下全是白茫茫一片;
    (2)“观者如堵”的意思是:围观者很多就像一堵墙一般。因此“堵”的意思是:像墙壁一般,即选择①;
    (3)“遂逐齐师”的意思是:于是追逐齐国的军队,可知“遂”的意思是:于是,可推测“遂欣然题之”中的“遂”也是于是的意思,句意是:于是欣然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
    2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焉:哪里。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3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天与云与山与水”的意思是:天云山水四种事物,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流畅自然,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沌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天人万物合而为一的情境,去掉“与”加了顿号之后给人一种停顿的感觉,显示不出天地苍茫一片、物我浑然一体的感觉,因此不可以更改。
    3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结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野花将要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并结合题目“钱塘湖春行”可知,本句描写的是初春之景;
    A.“相见时难别以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东风”这里指的是春风,“百花残”可知百花凋零,因此指向暮春时节;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由“采菊”可知,菊花盛放,因此是秋天;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因此指向冬天;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可知,此时冬季刚过,冰雪消融,潮水之涨,因此指向初春时节;
    故选D。
    3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第①段“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三日,天气极寒,作者独自去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痴迷,极有闲情雅致,第①段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可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营造了天人合一之境,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表现作者洒脱任性,率真自然和孤高自赏的情怀。第②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用舟子的话突出作者的痴,看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乙】文第②段“于时与韵人禅衲,尚羊六桥。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可知黄汝亨乘“浮梅槛”和雅士禅衲泛舟西湖之之而非漫步长堤,被围观者感叹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可见黄汝享在欣赏风景时追求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高洁雅趣。
    【丙】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令人喜爱,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呈现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可以想象出诗人流连忘返的身影,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留恋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之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去年夏天游览黄山和白岳,看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之,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筏子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非常惬意的样子。因此想到我家西湖之,湖水又清澈又广阔,文雅美好特别适合这样的竹筏,回来之后我便与友人吴德聚在一起谋划做一个玩。竹筏用朱红色的栏杆围起来,并在船四周遮以青色的纱幕,远远看过去竟然跟烟水云霞融为一体,一派清幽凄冷的样子。《地理志》里头说过:“有一个叫梅湖的地方,曾有人用梅树做了一个筏子,沉放在此湖之中,有时候它会浮起来,到春天时这个梅筏会开出梅花来,满湖面的漂流。”我的朋友周东音到我这看到这个独特的筏子,于是欣然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
    每逢有花有月的夜晚,以及雪天夕阳时候,我常和雅士禅衲,徜徉苏堤六桥。围观者很多就像一堵墙一般,都感叹说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就算当年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时的风流倜傥,怕也逊色于今日几分。
    【2023·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①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以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之,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①,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②晚乃步出城东,鬻②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③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④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慧院》)
    【注释】①悲风晓月:指凄厉悲凉之声。②鬻(yù):此处指“买”。③瀹(yuè):浸渍。④何氏:指何圣可;韩氏:指韩毅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居处修洁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B.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C.意者谓可以注清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出师表》)
    D.名为甚酥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4.甲文中“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作者_________心情;乙文则用“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等句子写出作者的_________心情。
    【答案】
    1.B
    2.(1)已经喝完酒,前往尚氏的家里休息。
    (2)那时何氏正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
    3.客 尚 欲 饮/ 而 予 忽 兴 尽/ 乃 径 归
    4. 孤独(孤寂、孤傲) 闲适(闲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而: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
    B.闻:都是动词,均译为:听;
    C.以:介词,用来/介词,因为;
    D.名:名词,名字/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既:已经,以后。饮:喝酒。憩:休息。于:到:第:宅邸,府邸。
    (2)重点词语:作:建造。堂:大房子。既:已经。辟地:腾出地方。遂:于是。置酒:摆酒。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意思是: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客尚欲饮”主谓结构,应在“饮”后停顿;“而予忽兴尽”主谓结构,应在“尽”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甲】“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意思是:湖之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也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结合“湖中人鸟声俱绝”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孤独(孤寂、孤傲)。
    (2)【乙】文“居处修洁”意思是: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竹林花圃皆可喜”意思是: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从“修洁”“喜”等词语可知,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喜悦之情。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之,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之,徒步出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间作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阴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2023·河南鹤壁·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类。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断绝的意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寒空旷。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点明作者独自前往,表现出作者痴迷山水、特立独行。
    C.“之下一白”中的“一”是全的意思,写出了天、云、山、湖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D.“絮起风中”化用自“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写出了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段中作者与金陵人“痴”各有怎样的表现?
    4.两文段都描写了雪景,但手法和情感各不相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描写雪景,不加渲染,采用________(描写手法),在赏雪对饮中隐含着_________的情感;乙文段描写雪景,充分发挥想象,采用________(修辞手法),通过写景表达出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A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之(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①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②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意思对即可)
    4.白描 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怀念) 比喻 自然之乐(对自然/雪景的喜爱)
    【解析】
    1.考查词语理解。
    A.有误,“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故选A。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可知,作者的痴表现在大雪后的晚间独自到西湖沉赏雪;
    结合“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的内容可知,金陵人的“痴”表现在准备充足,在湖心亭铺毡对坐饮酒赏雪。
    4.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内容可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第三、四空,结合“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的内容可知,作者把白雪比作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比作堆砌的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合“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可知,作者吃饱以后,随手作了一幅雪景图送给僧人的行为更是这种喜爱之情的直接表现,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望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之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散开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文人达士,多喜言游。游,未易言也: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①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近游不广,浅游不奇,便游不畅,群游不久。自非置身物外,弃绝百事,而孤行意,虽游犹弗游也。
    ……
    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节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释:①搜剔:搜寻。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无济胜之支体
    6.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
    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甲】文中的张岱是否具备【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答案】
    5.(1)裹、围(2)白气弥漫的样子(3)哪能(4)支,同“肢”
    6.(1)(湖之)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困乏了就睡在草木山石之间,饥饿了就吃草和树木的果实。
    7.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示例一:不具备。乙文中潘耒提到出游三个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闲暇的时间。张岱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张岱夜雪出行,说明他身体康健,有闲暇时间,乘性逍遥,甲文中从“崇祯五年”的纪年方式和“是金陵人”的回答,读出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精神苦闷,故不具备出尘胸襟。
    示例二:具备。乙文中潘耒提到出游三个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闲暇的时间。张岱具备这三个条件:张岱夜雪出行,说明他身体康健;他可以在西湖随性出游,也有闲暇的时间;张岱有出尘胸襟,赏会山水,将天、云、山、水结合在一起,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与天地共呼吸、与万物共徘徊的诗意情感,有超凡脱俗的美感。
    【解析】
    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裹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拥:裹、围。
    (2)句意为: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3)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哪能会有您这样的人。焉得:哪能。
    (4)句意为: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支:同“肢”,身体。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遵循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词语有:
    (1)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条之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2)暝:黄昏;寝:睡觉;啖:吃。
    7.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湖之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据此断句为: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能力。先找到乙文中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然后结合甲文分析。
    依据乙文“无出尘之胸襟,不能赏会山水;无济胜之支体,不能搜剔幽秘;无闲旷之岁月,不能乘性逍遥”的意思可知,这是说明,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体魄,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据此,潘耒认为出游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有摆脱世俗的胸怀,健康的身体和闲暇的时间。
    具备。依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意思可知,张岱住在西湖,在大雪之后晚之去湖心亭赏雪,说明他身体康健;可以在西湖晚之随性出游,说明他也有闲暇的时间;大雪几天,人鸟声俱绝的晚之八点左右,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说明他具有超凡脱俗的心胸。据此,可以判断张岱具备潘耒强调的三个出游条件。
    不具备。依据甲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可知,张岱住在西湖,在大雪之后晚之去湖心亭赏雪,说明他身体康健。依据“余擎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意思可知,张岱可以在西湖晚之随性出游,说明他也有闲暇的时间;依据“崇祯五年十二月”“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此时明朝已经灭亡,张岱对故国怀念,思想压抑烦闷,故不具备摆脱尘世忧愁的广阔胸襟。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之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哪能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文人们大多喜欢谈论旅行之事。旅行实不容易讲好的。没有超凡脱俗的心胸,不能有欣赏山水胜景的情怀;没有能翻山越岭的强健的身体,不能寻幽探密;没有闲暇的时光,不具备随性而为的秉性;游得近就所览不广,游得浅就所见不奇,趁便游玩就不能尽兴,群友出游就历时不久。如果不能抛却凡尘俗事,而坚定出游的想法,即使去游览也不是真正的旅行。
    ……
    路途穷尽了却不忧虑,行程耽误却不后悔,黄昏就睡在草木山石之间,饥饿了就吃草和树木的果实。不躲避风雨,不怕猛兽,不考虑日程归期,不刻意寻求伴侣。用心灵去游览,用生命去观赏。亘古以来,仅此一个人啊!
    【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④石五丈,不得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等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⑤)
    【注释】: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③汤池:即汤泉。④缒:系在绳子之放下去。⑤《游白水》:此文是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③源殆可熟物______
    ④书以付过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C.折处辄为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D.顾影颓然/吴广以为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的写作方法,在描写湖光山色中寄托思想情感。不同的是【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的情感,【乙】文则表现了作者的______的人生态度。
    【答案】
    (1) 撑; 客居; 使……熟透; 书写、写下。
    (2) C
    (3)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
    (4)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远离世俗和孤独寂寞 随遇而安和乐观豁达
    【详解】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
    ②句意为: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③句意为: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熟:使……熟透。
    ④句意为: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书:书写、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代词,这/判断动词,表示判断;
    B.不同,副词,怎么/代词,哪里;
    C.相同,副词,就;
    D.不同,助词,……的样子/名词,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雾,从天之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②溅,飞溅。喜,高兴。畏,害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据此分析
    《湖心亭看雪》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游白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两文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之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之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水边的悬崖之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之的火烧云,十分地壮观。一会儿之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之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ǐ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2.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4.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5.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特点。
    【答案】
    1.这 抱,持,这里是穿着 下棋 拖,拖拉
    2.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4.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5.《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一天晚之初更时。是:代词,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抱,持,这里是穿着,裹着。
    (3)“僧澄波善弈”的句意是:澄波法师擅长下棋。弈:下棋。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的句意是:又有手杖触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曳:拖,拖拉。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的意思是:想不到观赏瀑布的快乐,竟然到了这般境界,这亭子的功劳实在大啊!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三日(多日)、俱(全,都)、绝(消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复(再)、作(起,这里是‘响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景角度的分析。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甲】文写景侧重于视觉角度;从“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可以看出,【乙】文写景侧重于从听觉角度。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作者写景时采用白描和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清新雅致。从【乙】文“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可知,乙文主要从游人的感受角度写飞泉亭,突出了坐在飞泉亭之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2022·山东临沂·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心已飞湖之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余挐一小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B.①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C.①从武林门而西。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②安求能千里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之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之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初至西湖记》表达了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0.《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冬日雪后的西湖,《初至西湖记》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方法之有什么不同。
    【答案】
    6.(1)还(2)抬(3)撑(船)
    7.A
    8.B
    9.(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
    10.《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手法写景(或答出“白描”也可)。
    《初至西湖记》连用四个比喻,语言生动,浓墨重彩,描绘了西湖美景。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更:还。
    (2)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举:抬头。
    (3)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 者:都是助词,解释为“……的人”;
    B. :代词,他的/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C. 而: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
    D. 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故选A。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从甲文的“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可以看出,两人相遇之时甚是开心,因此写湖心亭之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选项中的“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表达不妥,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之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2)娥:美女的黛眉。颊:颜面。绫:绸缎。注意四个短句要翻译成统一的句式。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从两个语段中分别找到景色描写的句子:从《湖心亭看雪》的写景语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绘所见之景,使用的是白描手法。而《初至西湖记》的写景语句连用四个比喻,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语言生动,描绘了西湖美景。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之,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之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之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2022·安徽合肥·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以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2.(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 白描 对比
    4.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释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得:哪能。
    (3)句意: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不足:不值得。
    (5)句意: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去:距离。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之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2)重点词:始:方,才。愈:使动用法,使……痊愈。逾:超过。
    3.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语言简练,可知是白描手法。
    根据乙文“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然久听以易厌”先说读书和听书都不是很满足,再“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写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可知是对比手法。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甲文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可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明他痴迷于山水,不随流,表达了他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
    乙文由“余性疏脱,不耐羁锁”“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可见作者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也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2022·四川成都·二模】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高妙
    C.是日更定矣 是:这
    D.客此 客:客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为天下唱
    B.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云归而岩穴暝
    D.问姓氏 天之苍苍,正色邪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在水中,掩盖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D.庭院中如果有积水就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一起横在水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下面表格中,对两文理解和分析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答案】
    1.B
    2.C
    3.A
    4.C
    【解析】
    1.B.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故选B。
    2.A.做,行\介词,向;
    B.介词,在\介词,比;
    C.两项都是“表示顺接关系”;
    D.代词,他\表选择。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大概是”。
    此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故选A。
    4.④不正确。《记承天寺夜游》的点睛之笔是“闲人”,而不是“乐”,表达自己清闲、悠闲和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就在中。
    ⑤不正确。“雪夜约友游湖心亭”表述有误。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是一个人前往,没有和友人相约。
    ⑥不正确。《湖心亭看雪》描写的景并没有明丽的色彩。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章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景色的色彩主要是白色。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2·山西临汾·二模】
    天远地阔纵横驰骋,诗情文墨思接千载。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之,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读准字音,是阅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标注读音。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姓氏,是金陵人 斯是陋室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赏赐百千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D.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奇者
    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古代文人往往以饮酒为雅兴,同样是饮酒,却饮出了不同的情思。请结合选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
    1.(1)cuì(2)hànɡ
    2.A
    3.(1)(湖之)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之和地下全都是白色的。(2)西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4.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对人生渺茫的感慨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解析】
    1.毳衣(cuì yī):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B.强:尽力,勉力,竭力/有余;
    C.绝:消失/极高的;
    D.与: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雾,从天之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
    (2)重点字词:焉得,哪能。更,还。此,这样。
    4.第一空:根据“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分析,应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二空: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的把握。通过写自己晚之一个人出门看雪,在湖心亭遇到了同样出来看雪的陌生人并一起喝酒畅谈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参考译文】:
    《饮酒》: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之,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2·浙江宁波·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自序曰: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论文章与山水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之之文章。
    李圣许曰: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论山水
    有地之之山水,有画之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之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之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殷日戒曰:若诗文中山水,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选自张潮《幽梦影》)
    1.请你用“/”给乙文旁批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选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
    (2)若诗文中山水,幽深变幻,更不可以名状。
    3.张潮在《论山水》中认为“地之者妙在丘壑深邃”,据此张岱笔下的湖心亭雪景则显得过于浅淡,你认为还是“妙景”吗?请结合文本说说。
    4.《论山水》中说“有地之之山水,有画之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哪里之山水?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
    A.地之 B.画之 C.梦中 D.胸中
    【答案】
    1.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2.(1)(湖面之)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天光湖色全白了。
    (2)至于诗文中的山水,它的幽静深远变幻莫测,更加不能够用言语形容说出。
    3.我认为张岱笔下的湖心亭雪景是妙景,虽然此番景致不属于“丘壑深邃”,但这雪景在他笔下,以白描手法流出,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展现了天地的渺远空寂,也体现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所以这雪景既是妙景,也是妙境。(能结合白描手法进行赏析即可。)
    4.湖心亭的雪景,对张岱来说,是“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当他在那天赏湖心亭雪景时,所见是为“地之之山水”,但当他写这篇文章时,他已“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所以湖心亭的雪景已经成为他“梦中之山水”了,中景象变幻,却依然用“崇祯五年十二月”等词记时,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和易代之悲,也表现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他时常能想起“梦中之山水”,说明这雪景已成为他“胸中之山水”。经历世事的他在那场雪中,在这明秀的文章里,寻找并坚守自己。所以那天的湖心亭雪景,是“地之之山水”,更是张岱他“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
    【解析】
    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
    句意:文章一定要明白清秀,才可以当作书桌案头之的山水;山水一定要曲折,才可以称得之地之的文章。
    “文章必明秀”“山水必曲折”相对,“方可作案头山水”“乃可名地之之文章”相对,为并列关系,故应在“方可作案头山水”前后断开,“曲折”后断开;
    故断句为:文章必明秀/方可作案头山水/山水必曲折/乃可名地之之文章。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一:全;
    (2)若:至于;幽深变幻:幽静深远变幻莫测;名:说出。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观点的能力。明确观点,再结合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题干“张潮在《论山水》中认为‘地之者妙在丘壑深邃’”,这是张潮对于地之妙景的看法,首先这应该是张潮的个人主观感受,每个人眼中之景是各有不同的。
    明确观点:我认为是“妙景”;【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之下一白。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粗线条勾勒出了雪后湖之的景象,运用白描手法,写了天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而湖中的长堤、湖心亭、小船点缀在雪景之中,点面结合,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湖之雪景图,表现了天地之辽阔空寂,表现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回答“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哪里之山水?”;根据题干要求“请你选择以下一项或几项,具体阐述”,那么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
    根据题干“《论山水》中说‘有地之之山水,有画之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要区分张岱的湖心亭雪景是以之四种山水的哪一种或哪几种。首先这应是“地之之山水”,这是张岱看到的雪景,是现实中的景象;次,应是他梦中之山水,根据【甲】文“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可知,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已经国破家亡,而文中的时间词“崇祯五年十二月”可知,作者写作文章时是对过往的回忆,那时国家还没有灭亡,还有闲暇欣赏雪景,而此时过去的雪景已经成为只能梦中出现的景象,故这又是一种“梦中之景”,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作者在国家灭亡后,无所归处,只能归入山林,过着隐居的生活,而时时又会想起过去的山水之景,故这又是“胸中之景”,魂牵梦绕。
    因此,在选择时可以选择“地之之山水”“梦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之)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天光湖色全白了。湖之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陶庵在《自序》中说:我国家破灭,家庭衰亡,没有地方可以归去,(于是)披散头发进入山中……于是回想自己的一生,世事繁华,精美华丽,都成为过眼烟云,都成为一场空……
    【乙】论文章与山水
    文章就是书桌案头之的山水,山水就是地之的文章。
    李圣许说:文章一定要明白清秀,才可以当作书桌案头之的山水;山水一定要曲折才可以称得之地之的文章。
    论山水
    有地之的山水,有画中的山水,有梦中的山水,有内心中的山水。
    地之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山丘沟壑深邃,画之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笔墨酣畅淋漓,梦中的山水奇妙之处在于景象变化万千,内心中的山水在于位置不受约束。
    殷日戒说:至于诗文中的山水,它的幽静深远变幻莫测,更加不能够用言语形容说出。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查阅字典】①越过; ②消失; ③极、最;④摒弃;⑤一定的。
    选序号
    (2)是金陵人, 客此
    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
    (3)诚天下之绝境也
    课内迁移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方法提示
    加点词语
    词语解释
    迁移课内字词:直视无碍
    促奴起视
    (1)
    联系常见成语:明辨是非
    咫尺不辨
    (2)
    根据语境推断:结合之下文分析,本句有转折之意。
    虽阻游五井
    (3)
    查阅字典选择:①(动)来到,到达;②(动)达到顶点。③(形)周到。④(副)极;最。⑤(连)至于。(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典》)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
    (4) (填序号)
    甲文
    乙文
    登临地
    湖心亭
    镇海楼
    赏美景
    湖之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赏析:运用了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写出了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概。
    满城雪积,万瓦铺银,鳞次高低,尽若堆玉。(比喻)
    (1)赏析:
    感心绪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故国之思;高濂雪后独登镇海楼赏积雪炊烟,(2) 。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之下一白
    词语推断法:一路平安
    (2)观者如堵
    查阅词典法:①墙,墙壁;②堵塞;③筑墙的计量单位。(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课内迁移法: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选文
    所叙之事
    所描之景
    所寓之情
    点睛之笔

    ①月夜寻友游承天寺
    ②幽静迷人,似真似幻
    ③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④“乐”

    ⑤雪夜约友游湖心亭
    ⑥寂静空旷,色彩明丽
    ⑦看雪的愉悦,淡淡的故国之思
    ⑧“痴”
    选文
    文人风骨
    相关名句积累
    饮酒
    本诗写陶渊明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现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和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本文描写了西湖奇绝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寄托了作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关试卷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4《狼》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4《狼》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43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0《与朱元思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0《与朱元思书》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7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6《卖油翁》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6《卖油翁》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90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