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导入,引入课题,图文对照,认识生字,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5个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认识人体有关的部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站、坐”2个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对照、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画,识记生字。
2.会写“口、耳”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了解站、坐等行为规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口、耳、目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口耳目手足)
过渡: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人身上的这些宝贝。
二、图文对照,认识生字
1.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教师指名学生说说图中人物在干什么。
预设1: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
预设2: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
预设3:小男孩听到了,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
图片中还藏着本节课要学习的五个生字,老师来读,你来圈一圈吧!(板书:口 耳 目 手 足)
2.老师带读本课会认字,学生跟读、自读。
3.“我说你找”小游戏。
(1)第一轮:请你根据老师说的,在图片中迅速找到相应的人体器官。你找到了吗?
(2)第二轮:请你根据老师说的,找到自己身上相对应的器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口、耳、目、手、足能做哪些事情。
预设1:“口”能吃饭、打招呼、唱歌、吹笛子……
预设2:“耳”能听老师讲课、听音乐、听人讲故事、戴口罩……
预设3:“目”能看书、看电影、看风景……
预设4:“手”能写字、拍皮球、刷碗、穿衣服、提东西……
预设5:“足”能跑步、踢毽子、踢足球……
三、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的图片和“目”字的甲骨文,提问:“目”字的古文字形像不像眼睛呢?
预设:非常像。
教师讲解:古代人写“目”就画一只眼睛,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就变成了现在的“目”字。
2.分别出示“口、耳、目、手、足”这五个身体部位的图片和生字,引导学生将它们连一连。
3.同桌之间,一个指自己的身体部位,一个读出该部位对应的汉字。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1.联系生活,借助图片说说与“口”“耳”“目”“手”“足”有关的词语。
预设1:与“口”有关的词语有:口罩、口红、口哨……
预设2:与“耳”有关的词语有:耳环、耳机、耳罩……
预设3:与“目”有关的词语有:双目、目光、目录……
预设4:与“手”有关的词语有:手指、手心、手背……
预设7:与“足”有关的词语有:足球、足疗……公园指示牌、海报中有含“足”字的词语,如“小草有生命,请你足留情”“少儿足球赛”“中医足疗”。
2.教师指字,学生齐读对应的生字。
教 学 过 程
一、歌曲导入,开门见山
教师播放歌曲《中国功夫》,学生仔细听。
教师过渡:这首歌曲是不是很有气势?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这些歌词与我们今天学习的俗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朗读俗语,理解运用
1.朗读俗语,圈画生字。
(1)教师范读俗语,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教师引导学生圈出俗语中的两个生字“站、坐”。
(3)学生圈画生字后,教师指名学生读生字。
2.理解运用,多元识字。
(1)学生观察插图,读俗语,说一说课本插图中哪位演员的姿势是“站”,哪位演员的姿势是“坐”。
(2)学习“站如松”。
①观察松树图,引导学生理解“如”是像的意思,“站如松”指像松树一样笔直地站立。
②随文识字:“站”是左右结构,左部是“立”,右部是“占”。
③联系生活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
预设1:解放军叔叔站岗,双手握着枪昂首挺胸,这就是“站如松”。
预设2:升国旗时,师生昂首挺胸,对国旗行注视礼,这也是“站如松”。
④教师提示“站如松”的要点:昂头挺胸两肩平,两腿并立手放松。目不斜视看前方,双臂不歪脚立正。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出“站”的动作。
(3)学习“坐如钟”。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图,理解“坐如钟”的意思是坐姿像钟一样端正。
②随文识字:“坐”,二人土上坐。
③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坐姿的正误,教师提示正确坐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手放好。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出“坐”的动作。
(4)学习“行如风”。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行如风”的意思是走路时像风一样轻快有力。
②学生观察图片判断行走姿势的正误,教师提示正确行走姿势:脚步轻,行如风,收腹摆手挺起胸。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出“行”的动作。
(5)学习“卧如弓”。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弓图,理解“卧如弓”的意思是卧床睡觉时像弓一样弯曲。
②学生观察图片判断睡姿的正误。
3.多种形式读课文: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男女赛读。
三、指导书写,展示评价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本课会写字。
2.学生齐读本课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复习田字格口诀、写字歌和执笔歌。
4.学习新笔画“横折”,指导书写“口”“目”“耳”。
(1)学习新笔画:横折。
①观察“口”和“目”共有的新笔画:横折。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横折的书写要点:下笔先写横段,稍稍停顿改变方向写竖段。
③学生边读笔画名称边书空。
(2)学写“口”字。
①学生观察“口”字笔顺和占格位置。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口”的书写要点:左右两个竖向笔画应稍稍往里斜,上略宽下略窄。
③学生按照笔顺描红“口”,练写“口”。
④教师巡视评价。
(3)学写“目”字。
①学生观察“目”字笔顺和占格位置。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目”的书写要点:竖要直,中间的两横不碰到右边的竖段,横向笔画之间等距。
③学生按照笔顺描红“目”,练写“目”。
④教师巡视评价。
(4)学写“耳”字。
①学生观察“耳”字笔顺和占格位置。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耳”的书写要点:注意四个横的长短变化,第一笔横长度中等,要平且稳,最后一横长,稍向右上斜。“耳”字口诀:一横压两竖,两竖不对齐,小横往里藏,大横来保护。
③学生按照笔顺描红“耳”,练写“耳”。
④教师巡视评价。
5.学习新笔画“撇”和“弯钩”,指导书写“手”字。
(1)学习新笔画:撇、弯钩。
①观察“手”字新笔画:撇、弯钩。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撇和弯钩的书写要点。
撇:下笔由重到轻,从粗到细。
弯钩:轻轻下笔,呈弓背形,略带点儿弯。
③学生边读笔画名称边书空。
(2)学写“手”字。
①学生观察“手”字笔顺和占格位置。
②教师范写,提示学生“手”的书写要点:第一笔撇要平一些,中间一横短,第二横长,弯钩要略带点儿弯。
③学生按照笔顺描红“手”,练写“手”。
④教师巡视评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观察“目”的字形演变图,可以在追根溯源、古今对照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汉字的形、义,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用猜一猜、图文对照、找朋友等形式,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让学生聚焦“口、耳、目”等象形字的特点,将汉字和对应身体部位联系起来,发现汉字字形和各身体部位的关系,巩固识字。
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学生对于俗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理解难度很大,我从字面上讲解效果不大。后期我会联系生活、回顾生活体验,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相关教案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3 口耳目手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识字3 口耳目手足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情境主题,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3 口耳目手足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3 口耳目手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歌曲导入,揭示课文题目,图文对照,认识生字,联系生活,拓展运用,课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