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第1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2页。
【必备知识】
一、水循环过程、环节及意义
【思考图】读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填写水循环各环节。
【答案】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植物蒸腾。A陆地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域面积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升高,可增大区域蒸发量和降水量。
(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流域的蒸发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大空气湿度。
(3)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加,减少地表径流。
(4)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5)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面影响
(1)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植物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调节作用。
(3)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量,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4)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倒灌,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四、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
(1)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
(2)水库(人工湖泊)可人为调节河流径流;有的河流发源于山地的湖泊;在内流区,一旦入湖河流改道或断流,湖泊就会干涸。
2.河流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1)当河流水位上涨,并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补给地下水。
(2)当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时,则地下水补给河流。
【思考图】在如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下水的运动方向。
【答案】
3.河流与冰川、积雪的相互补给关系
(1)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2)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关键能力】
一、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1.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
2.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3.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二、陆地主要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一般是相互补给关系。决定补给的直接因素是水位的高低,水体总是由水位高的水体补给水位低的水体。补给关系如图:
三、河流的水文特征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2.河流的水文特征
3.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形态)、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宽窄、曲直)、落差、源地、注入地等。
四、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沼泽地的形成原因
2.内流河断流的原因
3.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
5.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分为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三种类型,在地下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拓展提高】
河流流量过程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数值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例如,下图中的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气温、河流流量。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
(1)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状况,可以确定河流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出现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出现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等。
3.根据流量过程分析河流补给
(1)洪水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主要出现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是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有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冬季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
(5)流量过程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判读思路:图中流量的大小和汛期出现的时间→降水多的月份→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如下图表示北半球某河流的流量变化,由图中河流7月份处于枯水期,1月份处于汛期可知,该河流所在地区为地中海气候。
5.常见变式图分析
(1)多种补给方式的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以松花江为例)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季积雪消融,4月份左右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
(2)水库建成前后的流量变化图
水库对河流水量具有调蓄功能,汛期时可以蓄水,降低水库下游的水位;枯水期时可以放水,提高水库下游的水位,这样就使河流流量变得平缓,达到消除洪水或推迟洪峰、枯水期增加下游水量的目的,实现趋利避害。
(3)汛期时入湖、出湖径流量变化曲线图
汛期时上游来水,一部分流到湖泊中去,减小了下游水量,这样就使湖泊下游河段在汛期时,水位有所降低;枯水期时,湖泊中的一部分水可以回流到河流,增加了下游水量,这样就使枯水期时,水位有所升高。湖泊下游的径流量过程线比上游平缓。
(4)同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径流量变化图
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
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图
判读思路:
第一步,明确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降水和气温)的影响。
第二步,根据图名或材料获取河流的位置信息,并结合径流高值区或低值区出现的时间及径流的变化分析影响径流变化的因素,进而判断河流补给类型。例如,上图中,由图名可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该河上游水量小,各月份水量变化平缓,冬季径流量小,夏季径流量大,说明径流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补给类型应为冰川融水补给。下游全年径流量变化明显,冬季径流量大,而冬季气温低,不会是冰川融水补给,只能是雨水补给,且下游夏季径流量小,说明降水少。结合下游冬季降水多可知,下游为地中海气候。
(5)与径流量相关的要素变化曲线图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径流量逐月累积曲线图,判读时先要明确径流量逐月累计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月径流量越大,累积径流曲线变化越明显。由图可知,6—9月曲线变化最明显,说明6—9月径流量最大。由该河流位于我国可知,该河流6—9月降水量大,补给类型应为雨水补给。
【典例指引】
一、选择题
(2022·湖南)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如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1)D (2)B (3)C
【解析】(1)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降水量、蒸发量。
(2)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
(3)20世纪80年代入湖水量呈增加趋势,湖泊水位上升,湖岸线向陆地推进。2000年以来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趋于平衡,湖岸线稳定。
(2023·海南)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如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5)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4)D (5)B
【解析】(4)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降水量大的年份,水源涵养量也大;降水量小的年份,水源涵养量也小;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不同年份蒸散量都稳定在1 000 mm左右;水源涵养量曲线起伏大,不同年份变化幅度大;蒸散量与水源涵养量不存在相关性。
(5)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再结合上题分析,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因此海南岛东部水源涵养量大,西部水源涵养量小,即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东部高西部低。
二、非选择题
(2023·浙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特定区域的大气降水主要由水汽输入与水汽输出决定。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长江流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率较大。2022 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长期高温少雨的大面积干旱现象,中下游的许多支流和湖泊干涸。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流域水循环简图及长江流域示意图。
(1)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降水年际变率大的原因。(4分)
(2)图中长江流域入海径流占比为 。说出长江沿江城市在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策略。(3分)
(3)针对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状况,专家认为仅调长江上游水库的水无法有效解决中下游农业缺水问题,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6分)
【答案】(1)副高控制、强度变化大,夏季风不稳定;台风雨占比高,年际变率大。(每点2分,共4分)
(2)13.3%(1分)控制高耗水工业布局;循环利用水资源。(每点1分,共2分)
(3)汛期降水少,上游水库蓄水量少;输水距离远,沿途蒸发、下渗多;支流灌区农田海拔高,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1)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与洋流等。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定区域,可以从夏季风降水和台风雨两个角度分析。夏季风降水角度,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强度及夏季风强弱方面来回答;台风雨角度,从所占比例及变率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输出和径流量之间基本平衡”可知,图中25.1%为该区域的降水占比,11.8%为由于蒸发而输出的水汽占比,因此该区域入海径流占比为25.1%-11.8%=13.3%。需要注意的是,图中陆地整体蒸发占比为1.7%+11.8%,其中1.7%重新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其参与流域内循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使用或浪费,减少水污染及水源生态破坏等。从题目中提取关键词“工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工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水工业布局入手,再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以及增加水循环利用等角度回答。
(3)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降水、蒸发、蒸腾、下渗、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缺水,可从水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降水来看,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主汛期反枯”现象,可知长江上游汛期降水少,水库蓄水量有限;从蒸发与下渗来看,调水至中下游的过程中,水分蒸发、下渗多,水分损耗严重;从径流来看,图中“中下游农田”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丘陵谷地,地表水无法自流灌溉,需建设输水工程,难度与成本较大;河口海水倒灌,可供灌溉的地表径流减少。基本模式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地理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地表形态
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
蒸发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水汽输送、降水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
地表径流
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
下渗
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硬度、土质疏松状况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砂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砂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雨水补给(最主要的类型)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冰川融水补给(单向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要素
影响因素
流量
补给水源(降水、冰雪融水)多的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支流多的河流流量大;外流河一般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内流河则相反;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补给形式的变化
汛期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雨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春季和夏季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起伏、土质状况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纬度越高,结冰期越长
凌汛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流速
河流水量大小;河段内落差大小
水位
一般河流流量大则水位高,流量小则水位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1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2讲 海水的性质(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9页。
这是一份第13讲 海水的运动(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