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
展开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如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小题。
1.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 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2.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4-5小题。
4.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5.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分布有热带落叶混交林。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落叶混交林的分布。据此完成6-7小题。
6.该区域的热带落叶混交林开始集中落叶的时间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7.限制该区域热带落叶混交林向内陆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地形 D.水分
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开始种植行道树,是世界上种植行道树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的国家。与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树不同,城市的行道树通常栽种在一米见方,80厘米深的树池里。据此完成8-9小题。
8.我国周代时期行道树的主要作用是( )
A.吸烟滞尘,美化环境 B.标记道路位置及范围
C.分隔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D.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9.与自然环境下的树木相比,大部分城市行道树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表现在( )
①废气笼罩,低温冷害②根域空间狭小③土壤肥力不足④水分难以涵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的规律。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在高寒山地,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土壤中磷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据此完成10-11小题。
10.与阴坡相比,导致阳坡土壤中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风速 D.坡度
11.下列关于土壤中磷含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B.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茂盛,对土壤中磷的消耗大
C.高海拔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土壤磷含量大
D.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地理研究小组前往东北平原某地开展黑土调查,发现:在典型沉积剖面中,底部是风成黄土(形成于距今约2.50~1.20万年),中上部为黑土。下图示意该地地形及一处沉积剖面。据此完成12-13小题。
12.与距今约1.18~0.56万年相比,距今约2.50~1.20万年该地( )
A.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气候湿润,岩石风化强烈 D.气候干旱,岩石风化缓慢
13.根据剖面结构和黑土形成年代,推知该剖面的位置最可能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浙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季西兰花生产基地。近年来,政府鼓励农民进行西兰花与双季稻轮作。下表为水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据此完成14-15小题。
14.水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 )
A.土壤结构改变 B.土壤质地改善
C.土地盐碱化减轻 D.土壤养分减少
15.与冬闲模式相比,双季稻+西兰花轮作模式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减少病虫害发生 B.减轻土壤侵蚀
C.减少化肥施用量 D.增加复种指数
渭北旱塬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期大面积种植苹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多年苹果种植导致了土壤干层和硝态氮累积,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渭北旱塬苹果园普遍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有效缓解了该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图(a)示意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图(b)示意改种前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渭北旱塬出现土壤干燥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该地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深 ②该地降水较少,对深层土壤水难以有效补充
③苹果树消耗特定深度的土壤水分严重 ④作物结构复杂,土壤水分消耗量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7.根据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前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推测M、N与改种前、后曲线的对应关系( )
A.M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根系深,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B.M为改种后,因为玉米种植需水量多,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C.N为改种前,因为苹果树种植面积广,对表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D.N为改种后,因为玉米根系发达,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大
18.渭北旱塬苹果园改种粮食作物后,土壤硝态氮垂直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对该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改种后,表层土壤水分增多,淋溶作用强B.改种后,粮食作物对表层土壤硝态氮消耗量增加
C.改种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强D.改种后,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海南尖峰岭主峰海拔1412m,垂直分异明显,发育了山地雨林、常绿季雨林、半落叶季雨林、苔藓矮林和稀树草原等自然植被。下图为“海南岛水系及尖峰岭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19-21小题。
19.尖峰岭可能位于图中( )
A.甲 B.乙C.丙D.丁
20.Ⅳ典型植被为( )
A.山地雨林 B.常绿季雨林C.半落叶季雨林D.稀树草原
21.尖峰岭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利用方式中最符合保护性开发理念的是( )
A.林木采伐 B.丛林探险C.科学研究D.林下经济
林线是森林的上限,林线以上没有森林分布。依据气温和降水条件,可估算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林线可以达到海拔3000~4000米。矮曲林也被称为“山顶矮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树种组成单一,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甚至匍匐地面。因此矮曲林在生态学上标志着山地森林带的上限,但其位置与气候林线不符。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山地山体高度、矮曲林以及气候林线的分布,完成下面22-24小题。
22.影响图示山地气候林线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海拔高度D.山体走向
23.图中部分矮曲林分布范围未达到山顶的主要原因是山顶( )
①气温低②风力大③坡度陡④土壤贫瘠⑤冰川发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24.我国南方矮曲林是常绿阔叶林在高山上的变型,其演化出的特征是( )
A.林木生长稀疏,且分枝纤细B.中型叶或大型叶,且多茸毛
C.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D.枝干或叶片上附生苔藓植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半湿润区玉米的增产及水分高效利用优化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某课题组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基地开展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试验。试验设秸秆离田旋耕起垄(CK)、秸秆深翻还田(SP)、秸秆覆盖免耕(SC)和秸秆覆盖深松(SS)四种耕作模式。下图为2018年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示意图。(注:SP:秋季将秸秆粉碎翻埋到土层30cm左右,耙平到待播状态;SC:秋季粉碎秸秆覆盖地表,春季秸秆归行免耕播种;SS:秸秆覆盖免耕基础上,苗期进行行间覆盖带深松35cm。)
(1)描述四种耕作模式下玉米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及差异。
(2)分析玉米苗期和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差异的原因。
(3)从不同季节角度,分析秸秆覆盖免耕模式对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青冈(一种高大乔木)附近存在大量植物病原菌或捕食者,其种子成熟后,啮齿动物(如鼠类)适量的捕食、搬运、贮藏等行为对其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某团队在湖北神农架林区研究发现,公路建成后50米范围内啮齿动物数量增加,水青冈群落退化,而100~200米范围内水青冈群落茂盛(如图所示)。
(1)简述啮齿动物活动对水青冈繁殖的有利影响。
(2)分析公路50米范围内啮齿动物数量增加的原因。
(3)公路50米范围内水青冈群落退化,而100—200米范围内水青冈群落茂盛,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如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种植模式
速效钾
有效磷
有机质
碱解氮
水溶性盐分
双季稻+西兰花
309
69.8
29.1
127
1.5
双季稻+冬闲
157
1.7
33.9
169
0.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3讲 宇宙中的地球(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