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第20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小题。
1.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2.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②光照减弱③降水增加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答案】1.B 2.C 3.C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角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第2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
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岳冰川分布区,前者冰温(℃)恒为负,后者接近0 ℃。下表为两山区代表性冰川物质平衡情况,下图表示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据此完成4-6小题。
4.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
A.到海距离 B.主导风向 C.冰川覆盖 D.山地坡度
5.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指示出( )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
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
6.影响两山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是( )
A.所处山体隆起 B.臭氧空洞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山地林线上升
【答案】4.B 5.C 6.C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是固态降水量和消融量,与冰川覆盖和山地坡度无关。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到海距离差别较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坡向不同,主导风向不同,不同风向挟带水汽含量不同,因此固态降水量差异较大。
第5题,由图可知,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一直减小,并且阿尔卑斯山比天山消融的速度更快。由此可得出,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小,两山冰川均减少,平均雪线高度均上升。
第6题,两山区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一直减小,说明两山区冰川消融量大于固态降水量,因此气温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7-9小题。
7.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8.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答案】7.A 8.C 9.D
【解析】第7题,长白山林线是岳桦林分布上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气候变暖,长白山北坡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所以该海拔范围内岳桦林种子具备了萌芽生长的热量条件,由于海拔高、生长季短,目前应以幼树为主。故选A项。
第8题,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升高造成的,长白山地区冬季树木落叶,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升温幅度较大,A、D两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来,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岳桦的生长季稳定,B项错误,C项正确。
第9题,长白山北坡虽然处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但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和近年来气候变化,当地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A项错误;林线附近海拔高,土壤封冻期长,加上降水较少,水土流失很少,B项错误;随着气温升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有机质含量会下降,土壤肥力会降低,C项错误;由于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岳桦种子最大散落高度也基本稳定,故岳桦生长的上限趋于稳定,D项正确。
火烧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环境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10-12小题。
10.火烧后第一年,该地芦苇植物群落( )
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11.火烧干扰区域植物萌芽提前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地表温度回升快 D.地下水位上升
12.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耐旱 B.喜阴忌晒
C.喜湿耐寒 D.喜凉忌涝
【答案】10.C 11.C 12.A
【解析】第10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火烧后第一年草本的盖度降低,灌木的盖度增加,A项错误。草本高度降低,灌木高度升高,B项错误。草本、灌木的密度均增大,C项正确。“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说明生长期延长,D项错误。故选C项。
第11题,区域太阳辐射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增加,并不会导致植物萌芽提前,植物萌芽早晚主要与热量条件有关,B项错误;火烧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回升快,植物萌芽提前,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项。
第12题,火烧后,地表植被覆盖减少,透光性增强,加上蒸发增强,地表干燥,入侵的植物多喜光耐旱。由于火烧干扰区域的光照更强,土壤持水性更差,不适宜喜阴、喜湿、喜凉的植物生长。故选A项。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一)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活动,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二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15小题。
13.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14.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15.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答案】10.C 11.D 12.D
【解析】第13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4~10月为雨季。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雨季时在低海拔区活动;4月和10月为雨季和旱季转换时间,活动轨迹不明确。
第14题,设立自然保护区使生物多样性增多,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食物种类增加,天敌多少无法确定;全球变暖对低纬度地区影响不大,且病虫害对植物影响更明显;保护区内会有人工修建的道路,将长臂猿的栖息地分割,使其栖息地变得破碎,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
第15题,使用基因技术主要是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据材料可知,目前海南长臂猿的数量较多,没必要使用基因技术,A项错误;道路建设会加快栖息地的破碎化,不利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B项错误;自然保护区内巡山过多会破坏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动物野性的保护,C项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保护其栖息地,治理环境污染,严禁滥捕等措施比较合理,D项正确。
热带气旋的生成与海洋表面温度关系密切,多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极强破坏力。气象意义上,一般将北半球6~8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夏季热带气旋,9~11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定义为秋季热带气旋。下表为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夏季和秋季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登陆的频数。完成下面16-18小题。
16.与夏季相比,秋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特点有( )
①热带气旋登陆数量普遍偏少 ②热带气旋主要为低强度等级
③热带气旋活动范围位置偏南 ④热带气旋受冷气团影响偏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7.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热带气旋( )
A.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减小B.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
C.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减小D.生成频率减少.强度增大
18.为分析不同季节热带气旋的特性,并评估其潜在灾害风险,下列选项中与其相关性最小的地理信息图层是( )
A.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层B.实时台风路径图层
C.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层D.地表排水能力图层
【答案】16.B 17.B 18.A
【解析】第16题,据材料可知,与夏季相比,秋季形成的各强度热带气旋的年平均数量都少于夏季,故登陆的数量也随之偏少,①正确;与夏季相比,秋季台风——超强台风级别热带气旋占当季数量比高于夏季,故主要是高强度等级,②错误;由于西北太平洋秋季高水温区范围小于夏季,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范围偏向水温相对较高的南方低纬度海域,③正确;秋季冷空气活动增强,热带气旋受冷气团的影响偏强,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17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洋面水温异常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和水汽更多,热带气旋有了更好的发育条件,会使热带气旋生成频率增加,强度增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18题,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层仅能反映当地年平均降雨量,对热带气旋潜在的致灾风险评估作用不大,A符合题意;实时台风路径图层可以对台风登陆位置和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对台风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预测作用较大,相关性较强,B不符合题意;海洋表面温度高,则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发展,故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层可以对台风生成的位置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预测,相关性较强,C不符合题意;台风会带来强降水,而地表排水能力图层可以对该地区排水速度进行分析,以确定应采取何种救灾和防御措施,相关性较强,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在福建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有一座海拔500m,宽度15~20m,与两侧谷地相对高度约100m的板状丹霞峰墙,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山体裂隙发育典型,山顶有两处凹穴,这两处凹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并且常年积水,不涸不溢,清澈见底,被称为冠豸山“天池”。 当地客家人“走古事”等传统风俗仍保留至今。完成下面19-21小题。
19.推测这两处“天池”常年积水,不涸不溢的原因( )
①山地辐射冷却,云雾较多,蒸发弱
②有地下水补给
③“天池”周围山体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
④天池底部有一层较厚的淤泥,能阻挡池水下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这两处“天池”中的水清澈见底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水源干净 ②有SiO₂颗粒吸附杂质 ③海拔较高 ④面积较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1.当地传统风俗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较封闭,受外界影响小B.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强
C.便于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D.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
【答案】19.C 20.A 21.A
【解析】第19题,根据材料“海拔500米”可知,天池位于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汽并受地形抬升,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雾,蒸发量小,①对;“天池”位于峰墙顶部,并无地下水注入,②错;根据材料,山体周围有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有利于保持水量稳定,③对;根据材料“四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可知,可阻挡池水下渗,有利于保持水量稳定,④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2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池”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露水补给,水质较好,①对;依据材料信息“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知,硅质砂岩风化后产生的SiO₂颗粒,有利于吸附水中杂质,使得池水更加清澈,②对;海拔高和面积小不是湖水清澈的主要原因,且面积小自净能力差,③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21题,该地位于山间盆地中,位置较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当地传统风俗得以保留至今,A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显示当地与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强、 便于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有关的信息,故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土壤湿度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下图示意1979—2017年我国某地区不同深度年平均土壤湿度季节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22-24小题。
22.该地区最可能为我国的(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西南地区
23.与深层土壤湿度相比,该地区冬半年浅层土壤湿度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貌B.海陆分布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冻结作用
24.据图推断,近40年来该地区气候总体趋于( )
A.暖干B.冷湿C.暖湿D.冷干
【答案】22.B 23.D 24.A
【解析】第22题,该地区土壤湿度在春季和夏季最高,说明该地区春季和夏季地表水丰富,我国东北地区春季融水丰富,夏季降水丰富,与图示土壤湿度变化基本吻合,该地区应为东北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23题,冬半年由于土壤冻结作用,东北地区土壤表层水难以下渗,从而使得浅层土壤湿度高,D正确;与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关系小,ABC错误,故选D。
第24题,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湿度下降。气温上升,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湿度下降。由图所知,1979—2017年不同深度土壤湿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地区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降水减少,气候呈暖干化趋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中心,年降水量为80—160mm,降水主要发生于冬季(降雪)和春季(降雨)。植物自疏现象是指同一植物种群植株密度出现降低的现象。下表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发育阶段多枝柽柳灌丛沙堆划分依据。
(1)春季,雏形阶段沙堆上多枝棒柳主要利用0~40及360~500cm层土壤水,试分析原因。
(2)分析灌丛沙堆从雏形阶段到稳定阶段沙丘体积逐渐增大的原因。
(3)请从整体性角度,分析自疏现象对当地环境的可能影响。
【答案】25.(1)该季节植物处于生长旺盛期,(多枝棒柳)对水分的需求量大;春季有(季节性)融雪水和降水补给浅层土壤水,多枝棒柳增加了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干旱地区植被根系发达;为满足对水分的需求,其(多枝棒柳)根系吸收大量的深层土壤水;
(2)植被数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大,固沙作用增强;风力减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沙堆表层结皮面积逐渐增大,固沙保土保水作用增强;
(3)该阶段沙堆体积较大高度较高,(多枝榉柳)根系可能无法获取地下水(土壤水),灌丛逐渐退化、死亡,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疏现象)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沙堆地表裸露面积扩大,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土壤水水位降低水量减少(多枝杯柳灌丛出现枯萎、矮化现象);如此循环往复,沙堆植被衰退,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加剧,形成新的沙源。
【解析】(1)首先,春季植物生长对水分需求大,多枝柽柳要维持生长就需要足够的水分供应。其次,春季有融雪水和降雨,这些水分会补给浅层土壤(0~40cm),所以多枝柽柳会利用这部分浅层土壤水。由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而多枝柽柳根系发达,为了获取更多水分,其根系能深入到深层(360~500cm)去吸收那里的土壤水。
(2)随着灌丛的发育,植被数量增多,覆盖率增大,对风沙的固定作用变强,更多的沙子堆积在沙堆上。 植被增多后,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增强,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减弱,沙子更容易堆积下来而不是被吹走。沙堆表面结皮的形成和发育,使得沙堆的稳定性增加,也有利于沙子的堆积和沙丘体积的增大。
(3)自疏导致多枝柽柳灌丛的退化和死亡,使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到影响。 植被覆盖率降低后,沙堆表面的裸露面积增大,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保水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土壤水分减少,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沙堆更容易遭受侵蚀和破坏,土地荒漠化可能加剧,同时也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新的沙源,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如图1所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向河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是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唯一流动型沙漠,内部有10条季节性川沟,称为十大孔兑。库布齐沙漠自末次盛冰期(26.5ka~19ka)以来,随着东亚夏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其区域有效湿度变化明显。图2示意末次盛冰期以来库布齐沙漠北缘地层剖面,其中,风成砂分选性好、较为松散。弱发育古土壤分选性差、有机质含量较高。
(1)十大孔兑以降水补给为主,试解释原因。
(2)简述末次盛冰期库布齐沙漠的地理环境特点。
(3)指出弱发育古土壤形成时期库布齐沙漠地区东亚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有效湿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26.(1)位于季风边缘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为季节性川沟,地处沙漠区,地下水难以补给;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向河套平原的过渡地带,无冰川补给等。
(2)气温较低;风沙天气多,沙漠形成加快;降水稀少,地表植被覆盖少;地表河流发育少等。
(3)东亚夏季风势力强,有效湿度大。理由:弱发育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分选性差,说明其形成时期地表植被覆盖多,降水量较多;弱发育古土壤形成时,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升高,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势力增强,海陆间水循环活跃,库布齐沙漠有效湿度大。
【解析】(1)读图结合材料可知,是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唯一流动型沙漠,位于季风边缘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内部有10条季节性川沟,地处沙漠区,地下水难以补给;十大孔兑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向河套平原的过渡地带,无冰川补给,故以降水补给为主。
(2)地理环境特点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角度描述,末次盛冰期,气温较低;该地位于西北,风力强,沙尘物质多,风沙天气多,沙漠形成加快;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植被覆盖少;河流补给水源少,地表河流发育少等。
(3)由材料可知,库布齐沙漠自末次盛冰期(26.5ka~19ka)以来,随着东亚夏季风势力强弱变化,其区域有效湿度变化明显,弱发育古土壤分选性差、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其形成时期地表植被覆盖多,降水量较多;弱发育古土壤形成时,气温升高,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升高,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势力增强,海陆间水循环活跃,库布齐沙漠有效湿度大,故东亚夏季风势力强,有效湿度大。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会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面积不断发生变化。下图为青海湖平均水位的变化。
材料二 青海湖区大型鱼类很少,广泛为当地利用的经济鱼类是青海湖湟鱼。湟鱼被称为高原生灵,以刚毛藻为食,又是很多候鸟的饵料,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描述青海湖面积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湟鱼数量减少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27.(1)特征:大致以2004年为界,2004年之前青海湖面积波动减小,2004年之后青海湖面积波动增大。波动减小原因:人口增加,沿湖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交通线建设、不合理的农事活动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干。波动增加原因: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当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湖区水位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湟鱼减少导致刚毛藻大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湖泊水质变差;鸟类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区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
【解析】(1)结合图示可看出,青海湖面积2004年前波动减小,2004年后面积波动增大。湖泊面积波动减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波动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及生态保护等。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为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体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由此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滇西北横断高山区是众多高山花卉的分布与演化中心。6月上旬,滇西北的雨季拉开序幕,此时也正值许多高山植物的花季。绿绒蒿花朵根据天气状况及不同昆虫的活跃程度差异有时会“娇羞”地低垂。图一示意绿绒蒿花朵,图二示意绿绒蒿花瓣因闭合运动所呈现环境与花内的温度变化走势。
(1)分析滇西北横断高山区成为众多高山花卉分布与演化中心的原因。
(2)指出绿绒蒿花朵“娇羞”地低垂时的天气状况,并说明理由。
(3)阐述绿绒蒿花瓣闭合运动对昼夜温度的响应过程。
【答案】28.(1)该地地处板块活跃地带,地形起伏、地貌形态变化大,有丰富的分布及演化空间;处于高海拔山区,山地气候条件适合高山花卉生长;地势高差大,水热条件差异大,为众多高山花卉提供多样的分布及演化条件;横断山区形成相对孤立的环境,类似的“生态孤岛”促使高山花卉的演化既多样又独特。
(2)天气状况:降雨(或降雪)。理由:花朵低垂可有效避免被雨水浸泡和冲刷;花朵低垂,吸引地面昆虫,方便昆虫避雨,提高授粉率。
(3)白天环境温度高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太阳照射,使花内温度升高慢于环境温度;夜晚环境温度低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花内热量散失,使花内温度降低慢于环境温度;达成的效果是使花内昼夜温差相对于环境温差变化小。
【解析】(1)滇西北横断高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形起伏、地貌形态变化大,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分布及演化空间;滇西北横断高山区,山地垂直气候差异较大,适合高山花卉生长;地势高差大,水热条件差异大,气候从热带到寒带垂直分布,为众多高山花卉提供多样的分布及演化条件;横断山区山体高大,断开了与周围的联系,形成相对孤立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类似的“生态孤岛”促使高山花卉的演化既多样又独特。
(2)当图中花朵低垂时,说明天气状况变差,有可能出现降雨(或降雪)天气。花朵低垂可有效避免被雨水浸泡和冲刷,有利于保存花粉;花朵低垂,吸引地面昆虫,方便昆虫避雨,提高授粉率。
(3)由绿绒蒿花瓣因闭合运动所呈现环境与花内的温度变化走势可知,绿绒蒿花瓣闭合导致花内温度始终低于环境温度,花内昼夜温差相对于环境温差变化小。滇西北横断高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变化剧烈,因此,在白天环境温度高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太阳照射,使花内温度升高慢于环境温度;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保温效果差,环境温度下降较快,因此,在夜晚环境温度低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花内热量散失,使花内温度降低慢于环境温度;最终达成的效果是使花内昼夜温差相对于环境温差变化小。
地区
冰川代号
朝向
物质平衡(毫米/年)
天山
T1
N
-423
T2
NE
-116
T3
W
261
阿尔卑斯山
H1
N
-455
H2
NE
-381
H3
NW
56
H4
SE
27
强度等级
夏季热带气旋
秋季热带气旋
年平均数量/个
占当季热带气旋比/%
年平均数量/个
占当季热带气旋比/%
热带风暴
0.7
13.5
0.2
8.7
强热带风暴
1.4
26.9
0.4
17.4
台风
1.3
25.0
0.6
26.1
强台风
0.8
15.4
0.4
17.4
超强台风
1.0
19.2
0.7
30.4
发育阶段
沙堆形态特征
土壤、结皮特征
植被特征
雏形阶段
体积较小,形态不规则
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基本为流沙,表面无结皮
多以单个灌丛形式生长,迎风坡植被少,长势较好
增长阶段
体积增大,形态接近锥体
迎风坡为流沙,背风坡有少量结皮
多个灌丛形式坐长,长势较好,迎风坡出现植被
稳定阶段
体积大,形态接近半椭球体
迎风坡和背风坡均有结皮,结皮发育较完整,结皮面积>70%
多个灌丛形式生长,迎风坡植被覆盖率略大于背风坡
表退阶段
体积较大,形态接近半椭球体,两侧风蚀崩塌
沙堆表面结皮破坏严重,风蚀较明显,结皮面积<50%
多个灌丛形式生长,自疏现象严重,枯枝率高,植株主要分布于沙堆边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9讲 植被与土壤(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0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