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锌,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秦。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述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这里,迷远被视为一种山水境界而予以推出;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其用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园几乎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北京城东曲水园在曲中增添了含蓄,园内造景取名可唤起众人的想象力。
    B. 书法“无往不复”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笔一划间表现出转折与回旋。
    C. 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雾里看花则借助迷离恍惚展示美感。
    D. 北宋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总体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他突出了“迷远”的地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与露、藏与显是两组辩证关系,隐与藏的度要适中,过度则会让欣赏者如坠雾中,影响观瞻。
    B.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会破坏诗句内蕴和谐的意境。
    C. 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提高其格调虚意构思,才能让园林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D. 选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阐释核心观点,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人墨客安坐于潺潺流波曲水旁,取杯酒饮之而赋诗,“流觞曲水”流传成为一种独特的诗酒文化印记。
    B. 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的小径,步入便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C.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众人对桥上亭拟名,“翼然”不够准确,“泄玉”太粗陋太“实”,宝玉所提“沁芳”更为雅致。
    D. 李结有词云“花圃萦回曲径通,小亭风卷绣帘重,秋千闲倚画桥东”,内容虽简,但对自然景物描写极尽委曲之致。
    4. “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内涵丰且影响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人文科学的研究,既要求真也要求新:“真”在于研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新”在于研究者的立场和情怀,关联现实获得新价值等。请分析本文的求真与求新。
    【答案】1. C2. D3. A
    4. ①宛曲:与直露相对,宛曲、深远。
    ②藏势(蓄势):外表平静,内蕴玄机。
    ③迷远: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
    ④意义:启迪人想象的空间(欣赏者角度);不把意思表达尽,打造创造者与鉴赏者沟通的“回荡的空间”(创造者角度)。
    5. 求真:
    ①研究材料真实:文中所引《曲池荷》、《帝京景物略》、韩拙的三远观等真实、规范。(论据真)
    ②比较辨析,论证合理:在中西方比较中,明确曲线和含蓄美的不同内涵,厘清概念,有理辨析,推导结论可信。(论证真)
    ③准确认识学说及理论: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对造型心理学、绘画理论、中国哲学等有准确的认识。(论点真)
    求新:开篇即道出传统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关注当下,强调含蓄的美学价值,彰显作者的研究立场与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可知,选项把原文中的“它”换为“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错误。覆盖范围不包括“音乐”领域,原文“充满音乐的节奏”是用来描述“回荡的空间”的,选文并未在音乐领域举例或展开阐释。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符号,内容涉及艺术、文学、旅游、园林等多个方面,该项整体论证侧重“诗酒文化”,与第二段观点不符,相较之下最不合适。
    B.可直接体现园林之“曲”的艺术趣味,可作为“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的论据。
    C.“沁芳”之名,既切景又没有太“实”,体现“新雅”之意,做到了“蕴藉含蓄”,可作为“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的论据。
    D.可作为“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的论据。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宛曲:结合“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可知,与直露相对;结合“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可知,宛曲、深远。
    藏势(蓄势):结合“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外表平静,内蕴玄机。
    迷远:结合“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可知,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
    意义:结合“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可知,启迪人想象的空间(欣赏者角度);结合“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秦”可知,不把意思表达尽,打造创造者与鉴赏者沟通的“回荡的空间”(创造者角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求真:
    研究材料真实:“卢照邻《曲池荷》……”“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文中所引《曲池荷》、《帝京景物略》、韩拙的三远观等真实、规范。(论据真)
    比较辨析,论证合理:“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述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在中西方比较中,明确曲线和含蓄美的不同内涵,厘清概念,有理辨析,推导结论可信。(论证真)
    准确认识学说及理论:“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是作者对造型心理学准确的认识。“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是作者对绘画理论准确的认识;“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是作者对中国哲学准确的认识。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对造型心理学、绘画理论、中国哲学等有准确的认识。(论点真)
    求新:“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开篇即道出传统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作者关注当下,强调含蓄的美学价值,彰显作者的研究立场与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于。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党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据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幅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对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 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 这篇小说既无惊人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
    D. 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7.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 本段是整筒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 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
    D. 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
    8.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
    【答案】6. D7. A
    8. 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是贯穿全文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的灰暗悲凉的心境。
    第二问:①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烧焦的废墟”等灰暗萧条的夜景,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②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心境。如小说描写“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少年工人他很忧郁地回答了”来直接刻画人物黯淡忧郁的心境。
    ③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对话,来表现人们茫然迷惑无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的能力。
    D. “直接透露出”错,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故选项应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而非“直接透露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A.“正面描写”错,画线句中“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应是“侧面描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第一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衬托其他人物;②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或深化主题等。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人称“我”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全文故事情节都通过“我”在车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我是这个车厢里的一个乘客,真正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是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通过“我”对车厢内少年、年轻人和男子的观察,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均是通过“我”的观察及心理来叙述故事,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来引发读者思考,“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看到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时,“我”却无能为力,“我”的感受代表了二战刚刚结束时大多数日本人的感受,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题,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篇反映二战是日本刚刚战败时日本国民心态的小说。通过小说中“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战后日本现状迷茫困惑、灰暗悲凉的心境。
    为了表达这种心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同时联系后文中车上人们的表现,这一景物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
    小说中“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其中对“我”有不少的心理描写,正面表现“我”黯淡、阴郁的心境。
    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表现,则是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从侧面表现表现了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惑无奈,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作者将车厢作为一个具体化的日本社会,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①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②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贤A不及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曾子D之母也E疑臣者不适F三人G臣恐王为臣H之投杼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
    C. 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D. 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B. 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 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 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14. 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11. A12. D
    13. (1)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功劳,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
    (2)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
    14. ①举乐羊和曾参的事例强调君王对臣子信任的重要性。②与秦王订立盟约。③甘茂久攻未胜,樗里疾和公孙衍进谗言,武王起疑心,甘茂让武王坚定信心,为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不及曾子”动宾结构,应在宾语“曾子”的后面B处断开;
    “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E处断开;
    “疑臣者不适三人”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应在宾语“三人”之后G处断开。
    故在BE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多用于朋友之间”错误,应该是多用于臣子向君王行礼。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错误,甘茂并未推辞,只是要解除自己后顾之忧。后文也有“我以宜阳饵王”,可见攻打宜阳是甘茂主动想做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反”,通“返”,返回;“功”,功劳;“箧”,箱子。
    (2)“明日”,第二天;“而”,如果;“郭”,城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可知,举乐羊和曾参的事例强调君王对臣子信任的重要性。
    由原文“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与秦王订立盟约。
    由原文“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可知,甘茂久攻未胜,樗里疾和公孙衍进谗言,武王起疑心,甘茂让武王坚定信心,为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进攻三川,取周王而代之。”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长期以来,在宜阳积聚了两郡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面临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功劳,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跪拜两次后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他们都是韩国的近亲,倚仗和韩国的关系来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岂不落个欺魏之名,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吗?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镇定自若地织着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的母亲仍然神态镇定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扔掉梭子翻墙跑了。凭借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以及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秦兵死伤很多,甘茂准备停战。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侈结怨,如果宜阳攻不下,不能建立战功,您就会走投无路了。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即使是攻击您,也无济于事,并且秦国民众就会对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深恶痛绝。”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大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就要听信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这时武王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
    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不前进。秦国右将军的属官军尉说:“您如果不严明赏罚,论功行赏,以鼓舞士气,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来讨好武王。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使我没有立功的日子了。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添补公家的偿金。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下了。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鹤①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 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C. 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D. 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16. 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16. ①对知音的渴求。
    ②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
    ③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官场俗辈的厌恶”亦可)。
    ④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对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亦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借代手法”错。颔联从表面上看,意思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因此,“丹砂”“白雪”应为“借喻”,喻指“池鹤美好高洁的品格”。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意思是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
    ②颔联意思是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抒发作者对高洁风骨的珍视之情。
    ③颈联意思是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抒发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④尾联意思是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因此抒发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又表现了与葬地相隔之远。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主张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5)《大学之道》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 千里孤坟 ③.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⑦. 己所不欲 ⑧. 勿施于人 ⑨.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⑩.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茫、孤、馔、度、潜、施、庶、壹。
    三、课本基础知识及整本书阅读考查(16分)
    (一)课内文言文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 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
    B. 质胜文则野 文:文采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C. 仁之端也 端:事物的一头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D. 自矜者不长 矜:庄重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一般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都正确。
    B.要:求取。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C.端:萌芽,发端。句意:是仁的萌芽。
    D. 矜:夸耀。句意:自我夸耀人不会长久。
    庶人 :平民百姓。句意:上自天子,下到平民百姓。
    故选D。
    19. 下列加点字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 见贤思齐焉B. 自见者不明
    C. 先齐其家D. 在止于至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A.“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B.“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句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C.“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D.“善”:形容词作名词,善的境界。句意: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故选B。
    20.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句意: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呢?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在言语上小心谨慎。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故选A。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考查(本题共2小题,7分)
    21. 结合《红楼梦》前20回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题。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_______。
    (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_______。
    (3)“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说的是_______。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的是_______。
    【答案】 ①. 贾宝玉 ②. 贾探春 ③. 巧姐 ④. 王熙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情节、内容的能力。
    ①摘自《红楼梦·第三回》,“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是对贾宝玉外貌的描写,形容其极好看。
    ②出自清代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写探春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涕泪送我出嫁,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
    ③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④“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22. 《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情节中,借助林黛玉的视角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贾府的环境。请结合下面三个语段,简要介绍一下贾府的环境有哪些特点?
    ①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③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答案】①地位尊贵。贾府门前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三间大门”等彰显了贾府显达尊贵的社会地位。②内部布局讲究,建筑物繁多,陈设华贵。③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可知,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外观宏伟,地位尊贵。
    结合“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可知,贾府内部布局讲究,陈设华贵,建筑物繁多,装饰华丽。
    结合“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可知,贾府注重繁文缛节的礼仪,讲究长幼尊卑,等级森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国
    古有许由与巢父不受禅让,于是遁居箕山做了隐士;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于是饿守首阳山做了隐士;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于是功成身退做了隐士。归隐,或许是士人们无奈的选择,但也往往是他们灵魂深处的追求。
    而如今,隐士似乎也悄悄地火热了起来。今日城市的日益繁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与繁杂而导致人们不得不过上发条式的生活,最终人们往往为不断产生却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而陷入痛苦境地,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生活。于是,诸如刘景崇等隐士便应运而生。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敢于放弃优渥生活只为追求心灵宁静的魄力,赞扬他们甘守清贫而坚守心灵富足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某些人而言,并非躲进了终南山,自诩“隐士”,就意味着与世隔绝。就如古有为邀名逐利而隐的卢藏用等人,今有慕名而隐却几日便忍受不了山上清苦而逃的人,也有所谓的隐士将隐居当作博取眼球的工具,更有甚者,只为谋财骗利。所以即便是古代,隐士就有许多种,隐的动机亦各不相同,更遑论现代呢?
    毋庸置疑,仅仅只把隐居当成一种手段谋财取利之人必会被大众唾弃。但不管怎么说,今日终南山上的诸多隐士都只是为自己而隐,他们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伤痛打击,于是想为自己寻求一个心灵安静之所,以抚慰受伤的心灵,或许是见惯了争名逐利尔虞我诈,想洗尽铅华,开启自己的人生新旅程。他们追求的都是自我心灵的宁静与自足。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身未隐,心却“无我”而隐。我认为这些人,既坚守了自己的一方灵魂净土,又尽己所能承担了自己身为公民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寻的“隐士”。就比如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一直居于家庭、工作、国家之中,从未当过隐士。但,难道我们不能说他长期隐没于无名小岛不是“身隐”吗?我们不能说他一辈子为了保密而隐姓埋名不是“名隐”吗?我们不能说他为国家核潜艇事业自己一辈子甘守清贫生活不是“心隐”吗?又比如,从前我们只知杨利伟、聂海胜、王亚平等台前英雄,又怎会知道这个在他们身后一直默默无名当备份的航天员邓清明呢?这难道不是一种“隐”吗?可即便如此,他从未有一日因被迫“名隐”而放弃过自己身为备份航天员的责任。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隐士,不必专门“隐于野”,就算他们居于市,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但只要坚守心灵的纯粹,不为名利所左右,甚而能隐没“小我”而奉献于国家之“大我”者,便是最高境界的“隐”。
    所以,我想为当今之“隐士”下一个新的定义:小隐者,隐于野,弃世而隐;中隐者,隐于市,心隐便隐;大隐者,隐于国,无我而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隐士这一种中国文化的独特人物类型,展开了对于该“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的讨论。材料第一段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定义:1.身体上远离尘世;2.心灵上自由率性、品性高洁。而材料第二段则借由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空谷幽兰》一书,展现了新时代的“隐士”现象。在当今社会,诸多修行者隐居于钟南山,或许是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尔虞我诈,或许是想追随古人找到心灵的安宁,或许虽名为隐士其实只是想沽名钓誉。因此,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的隐士也有了褒贬不一的看法。有人赞同他们的隐居行为,认为他们做隐士,也是想同古人一样找到灵魂的净土;有的人则反对,认为他们抛妻弃子的行为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有能力有才华却整日无所事事不做工作,是对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是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对此,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试题要求思考应该怎样去看待当今社会的“隐士”,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这说明,写作时虽可以由古代隐士切入话题,揭开隐士这一身份的内涵,但讨论的重点和思考情境还是要放到当今社会这个重点上。对此,若是表示赞同,可以重点赞扬他们敢于放弃今日之尘世的便捷生活,而到终南山隐居,完全以自己的能力过好当下生活的每一天,并修炼心灵的追求,从而指出今日社会发展步伐很快,人才济济,我们所缺的不是另一个设计师、工程师,而是那份返璞归真的初心。若是表示反对,则可从大隐隐于市这一角度去展开,指出这些隐士在终南山只是“身隐”,依旧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却意图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我们更应该赞扬的是像黄旭华、屠呦呦那样保持心灵的纯粹和宁静,不慕荣利,却仍然以一己之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心隐”(心灵自由独立、品格高洁)之人。
    立意:
    1.今日社会,我们更需要找回初心。
    2.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将“小我”奉献于“大我”才是真正的隐士。

    相关试卷

    湖北剩州市公安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剩州市公安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名著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剩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共12页。

    湖北树施鄂西南三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树施鄂西南三校联盟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用0,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